黃念祖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

黃念祖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 作者:定明   黃念祖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  定明  一、緒言  黃念祖居士,法號龍尊,亦號心示、樂生,別號老念、不退翁。生於一九一三年三月初六日,圓寂於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黃老居士素懷傳燈之志,弘揚凈土之願,拯救群生之望,黃老在弘揚凈土法門時以開示佛之知見,導群生悟入佛之知見,契理契機,理喻圓融。使海內外佛子普沾法雨,深獲真實利樂。其著作有《大經解》、《凈土資糧》與《谷響集》、《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心聲錄》,尚未完成的有《大經白話解》,在往生前,曾計劃撰寫《凈修捷要報恩談》、《禪凈密三法一味論》與《隨筆》等,惜黃老世緣已盡,未能實現。  集禪、密、凈三法一身的黃念祖老居士,是當代不可多得的凈宗大德。黃老的凈土思想是立足於凈土法門之傳承,以弘揚凈土原典為宗旨,主張依戒律為凈土行持之保障,依現實生活為修行凈土之契機,並提出凈密不二、禪凈不二之思想,凈土修行之進程等等。但在其凈土法門中之思想特色,且非常重要的,有別他人之不同者,則是提出了弘揚與修持凈土法門要以「般若為導」之思想。適逢黃老居士圓寂十五周年,本文試就黃老之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略作敘述,以期能夠引起今時以及未來之弘揚凈土法門者的重視與提倡。  二、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傳承  「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任何宗派若離了般若,那就無法體現佛教的精神與特質。然在弘揚凈土法門時,特彆強調以「般若為導」的思想,則是黃老凈土思想有別於他人之特色。雖然,在古德弘揚凈土法門時,也融攝了般若正觀的思想,但真正提出修持凈土法門要以「般若為導」,應該說黃老則是弘揚凈土法門史上的第一人。  黃老提出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是來自他學佛得法之傳承。其思想傳承也是比較多,眾所周知黃老是集禪、密、凈三法一身之凈宗大德居士,其凈土思想之淵源,主要是立足於凈土法門的傳承,以凈土原典宣揚凈宗之要旨。黃老的凈土思想淵源可分為三方面:一、上直承釋迦如來之宣揚凈土法門之教語,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二、中承善導、藕益二大師之凈土法門之思想,立推二師之凈土思想,並且在弘揚凈土法門時常常引用二師之法語;三、近則親承當代佛教諸大德之思想,其中尤為重要的老師就是夏蓮居居士,根據《黃念祖老居士著作專集?善知識事迹簡介》中說黃老:曾皈依於當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於密宗皈依紅教大德諾那祖師嫡傳弟子蓮花正覺王上師及白教大德貢嘎上師,後於一九五九年繼承蓮花精舍金剛阿闍黎位,受王上師衣缽及遺囑。……經梅光羲老居士引薦拜謁禪凈大德夏蓮居大師,深蒙獎掖,成入室弟子,蓮公大師出入於儒佛顯密禪凈各宗,融會貫通,著作宏富,於宗凈要旨,窮深極微,艱苦卓絕,會集《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以下稱大經),黃老親聞大師講解此經,詳作筆記,於禪凈兩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寫《大經玄義提綱》一冊,呈大師鑒核,深蒙印可,並囑託弘揚大經,命可直抒己見,隨意發揮講解。……四十歲時,於天津大學任教授,精誠修法讀經。忽一日觸機成偈。呈夏大師鑒覽,肯定真開悟,稱其為唯一心許弟子。呈王上師評鑒,亦確定為開悟無疑。  如上的簡介中介紹了黃老的學佛師承,於禪宗是歸依虛老,於密宗則是歸依紅教、白教之蓮花正覺王與貢嘎二上師。並授正覺王上師之衣缽及遺囑,繼承金剛阿闍黎位。於凈土則是受教於禪凈大德之夏蓮居居士之獎掖,成為入室弟子,而黃老經自己的修持,深得禪凈密三宗之法要,也獲得其師夏老之認可,並「稱其為唯一心許弟子。」對於師承受學之事,黃老自己在《凈語序》一文中也說到:  念祖幼承母訓,及舅氏講論,知向佛乘,幸受諾那貢噶兩上師傅承之密法,然於儒佛顯密禪凈各宗,稍窺要旨者,實由我師蓮父多方策發啟誨,有以育成之。此念祖所永服膺銘勒,莫敢少渝者也。  從黃老對自己學佛傳承的述說中,可以得知,其舅梅光羲是他學佛了知佛乘之啟蒙老師,「念祖幸由梅蕭(黃老之岳父:龍友簫老先生)兩公因緣,忝列門牆,備聞經論,」其中雖也得密宗紅、白兩教上師傳承密法,然而使黃老對禪、凈、密三宗,窺見其宗旨法要的卻是夏老的教導,所以黃老說:「然於儒佛顯密禪凈各宗,稍窺要旨者,實由我師蓮父多方策發啟誨,有以育成之。此念祖所永服膺銘勒,莫敢少渝者也。」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黃老得三宗法要,使真正得法於夏老,並且在弘法的過程中引用夏老的凈土法語也比較多。  如上的引文,特別是關於禪宗與密宗的傳承到底與黃老弘揚凈土法門以「般若為導」的思想有何種關係呢?這就涉及到般若與禪密凈三宗的關係,在密宗法門中,最高之見地與境界,就是無上瑜伽,而無上瑜伽就是般若佛法中所講的「實相般若」。在禪宗里是特彆強調明心見性之見地問題,並且非常重視對《金剛經》般若佛法對禪人的修行指導,如六祖慧能就是聞《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見道開悟。般若與禪密二種的關係是那麼密切,那般若與凈土法門又是何種的關係?首先要知道般若其實就是要指引眾生悟入佛陀所開示之實相之理,——《觀經》中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無上般若勝義。黃老在弘揚凈土法門時,也常常引用藕益大師之《彌陀要解》,並且認為藕益大師之註解與佛無二,藕益大師本是出身於禪門祖師,來弘揚凈土,其中特別能體現出從事持達理持、心佛不二之般若思想。般若與禪凈密三者的關係,是那麼的密切,而黃老又是於禪凈密三宗深得法要之人。其禪凈密之得法傳承又是在於以通禪凈密三宗著稱之夏蓮居居士,夏蓮居居士對般若也是非常的重視,說:「修行無論是哪一宗,都必須是般若為導引,才能直趨覺岸。」這是黃老親自聽夏老講《心經》時說的,如此自然知道般若在大乘佛法中的地位,[1]所以黃老自說:「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體會是:我們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為前導,以凈土作為歸宿。」[2]而黃老本身也是因讀《金剛經》之「無住生心」般若對佛法產生了堅實之信念。在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之漫談中,黃老自己也說,「就我個人而言,也就是從《金剛經》到《阿彌陀經》,也就是到了凈土念佛法門。正是通過《金剛經》才體會到了凈土法門的道理。……通過對許多大德的論著、遺教學習,多少年後回顧起來,當年我思想上的這一轉還是正確的!」[3]因此,由於如上的諸多因素,也就構成黃老弘揚凈土法門以「般若為導」之思想,黃老一身的修持與弘法主要是以凈土法門為主,所以以「般若為導」之思想也就貫穿他自身的修持與弘揚凈土法門中,故自言:「念祖以為讀凈語,倘用此等眼光觀之,方不負吾師之深心,與諸大德開示之要路耳。」  三、若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為何要提出凈土法門要以般若為導?是因為般若在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殊地位。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間,般若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就整整用了二十二年時間來宣說,可見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定位,般若思想的出現標誌著大乘佛教的完成,雖然在大乘經典的發展史上,般若經是大乘佛教最早期的經典,但它所含的內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度的智慧表現,也是佛教自產生以來,所欲表現的諸佛本質。般若是整個佛法的核心思想,在佛教經典中常稱「般若」為佛母,大方便佛報恩經六曰: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  大品般若經十六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中略)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  智度論三十四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  《大智度論》卷一百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在《般若經》中: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故禪家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為摩訶佛母。因此般若作為諸佛之母,可以說是一切佛教經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無從了解一切大乘經典。  般若是佛教之最重要最勝深之法門,「般若波羅蜜是法門,永斷無明有所得見,教化愚痴暗蔽惡慧眾生故。」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大乘佛教對修行解脫之方法,概括起來不外乎「六度」,所謂「六度萬行」就是佛教修行法門的總稱,大乘佛法之 「般若」對修行的重要性,常用 「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來說明;因此,我們也就知道,在弘揚與修持凈土法門時若少了般若作為導向,那將會是如何的。  四、對般若重視態度  正是般若在整個佛法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性,黃老居士在對凈土法門的宣揚中,一直貫穿著「以般若為導」的思想,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特彆強調修行凈土法門之行者要以「般若為導」。所以在《谷響集?小引》中說:  本集所答之問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禪、有凈、有密,有專修、有兼修,種種不一。故所答亦隨機而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唯以般若為導、凈土為歸。若無般若,則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終難作飯。若不以凈土為歸,則於現世,決定難出輪迴,再出頭來,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嘔心瀝血以此為勸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黃老在接引教化學人時,不論是用何種方式,一直憑著一個宗旨——始終貫穿著「以般若為導」的思想宗旨,認為有無「般若」是分別佛教與外道的分界線,是能否成就轉迷成悟的根本;學佛若無般若,一切「則成迷信,只是附佛外道,」沒有般若的修行,猶如「煮砂終難作飯」一般。萬行以般若為導,所以說:「修行無論哪一宗,都必須般若為導,才能直趨覺岸。」[4]而般若的導向則是以「凈土為歸」。  般若是如此的重要,那般若到底是什麼呢?其實般若就是佛教甚深之見地,一種洞察生命實相的智慧與能力,「般若」在密宗來講就是無上大瑜伽之境界,(諾祖開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剛經的境界。」)在中觀則為「無所得正觀」之中道境界,在禪宗則稱為明心見性之見地,在凈土來說則是「依事達理」之以持佛名號而證彌陀如來果德、法身之圓滿境界。我們修行,以黃老的話來說就是「如果真想於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還必須在您思想深處,痛鬧一番革命」,[5]革除舊有的錯誤見解,以建立般若正觀的智慧,當只有具備和擁有般若時,修行才能立杠見影,速證菩提;認為學佛修法之所以不得利益,就是因為沒有般若,與及對般若重視不夠的原故。因此,黃老在教化學人時,特彆強調對般若的學習,在《谷響集》中黃老就勸學人要多讀《金剛經》,以此獲得般若之正見,還說:  只有老實學般若,使生起次第與大手印大圓滿相結合,堅決求生西方,使習密與生西相結合。除此都是夢話,毫無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這裡可以看出,黃老對般若的學習是何等的重視,將般若看成是修行而得解脫成佛之根本。黃老修持凈土以般若為導的思想,可以從其《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一書中看出,並且在此書中對於如何修持凈土以般若為導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五、如何以般若為導,指引凈土之修行  我們修行需要指南針,以導航我們趨向我們解脫成佛之方向。那麼修持凈土以何為導?在《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一書中,黃老就告述我們說要:「般若為導,凈土為歸」,[6]有般若就如長了眼睛與腳一樣,「入佛寶藏,智慧為目」。看清楚自己的終極目的在哪,並且知道如何實踐到達,並且,這八個字就告述了修行凈土的方法與歸宿問題。  黃老認為佛法的核心是般若思想,而能體現般若思想的則是《般若經》,其中尤以《金剛經》特別能體現出佛教的般若思想,能全部體現《金剛經》般若思想與境界的,則是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認為「無住生心」是般若佛法的核心精神的體現,黃老本身也是讀《金剛經》的「無住生心」而產生對佛法的真實信仰,並且舉六祖慧能因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頓悟一切萬法不離自心佛性之理,而道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7]來說明「無住生心」對修行佛法的重要性,並且在五個何期自性中,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一切萬物皆是由「自性」變現出來的。如何才能契入六祖的五個何期自性,以體驗自性與我們解脫輪迴、悟道成佛的關係呢?那就必須要用《金剛經》中「無住生心」之般若,才能契入「自心佛性」之理而證「自家本地」之風光。「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段話是黃老引自《六祖壇經》中五祖對六祖說的原話,[8]從這段引文中,我們知道黃老對般若對修行解脫、見性成佛的直接關係與重要性做了認同與說明。正是般若對我們修行能否成佛起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黃老對般若的重要性也作了特別的強調,在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的佛學漫談中,就強調說:這部《金剛經》的殊勝,也就是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上,道理也在於此!關於「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講過的「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為了引起世人修行佛法要對般若的重視,並且引用《金剛經》的原文來說明: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若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般若就是眼睛,有了眼睛才知道和看清楚自己如何趨向目的地,「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眼睛太重要了。」[9]正因為如此,黃老對如上四則經文解釋說:《金剛經》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就在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中。既然般若是如此的重要,黃老提出修行要以「般若為導,凈土為歸,」的八字方針,那麼如何以般若為修持凈土之導,而歸向凈土解脫成佛之彼岸世界呢?對此,黃老在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的佛學漫談一書中,告述我們要以三種般若與四種念佛相結合的修行方法,才能做到以「般若為導,凈土為歸」的精神。  三般若者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義章》卷十依據《大智度論》,立三種般若義,即:(一)文字雖非般若,但為詮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稱文字般若。(二)觀照,謂慧心鑒達之用,其體即為般若,故稱觀照般若。(三)實相,為觀照所知之境界,其體雖非般若,而能生起般若,故稱實相般若。[10]三般若中據碧岩錄第九十六則載,實相般若即為真智,觀照般若即為真境,文字般若即為能詮之文字。黃老認為實相般若是體,文字般若是相,觀照般若是用,三者的關係是從文字起觀照,從觀照入實相。三種般若是相互聯繫的,是不二的。為了使文字般若發揮觀照而入實相之作用,黃老對《大經》的注釋與及關於凈宗要典之講說就非常的重視。  四種念佛,分別為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那麼如何結合三種般若,來指導四種念佛呢?前三種念佛屬於事,實相念佛才屬於理。如何從事達理,這就需要般若正觀之見的引導。「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就是需要般若貫穿在修行中的作用;若無般若,修持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相念佛時則不能升華到與果德之彌陀如來相應,不相因,也就不能獲得阿彌陀佛果德的功德,那麼將無法與實相發生關係,如此修行則不會有的大成就。因此在修凈土法門要以般若之「無住生心」之見地與精神來修持名念佛,就能從持名念佛之事持,而證入「實相念佛」之理境。對於此點黃老說:  修行的方法,說到究竟處其實是一樣的。禪宗談到般若三種般若,最後一種般若就是「實相般若」。而念佛法門的念佛也有四種念佛,第四種念佛也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也就是「念實相佛」。念念入於實相,這就很難了。雖然法門分了二種,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實都是一回事。當然還不僅僅就是一回事,因為凈土法門之方便中,最方便之處就在於,可以使咱們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過念佛,而不知不覺的符合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實相般若」。在不知不覺的持名念佛過程中,相契了「實相念佛」,念佛法門最微妙的地方就在這!最方便之處也在這!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是「大願之王」?原因也就在這。  不論是實相念佛,還是實相般若,都是佛法中之無上甚深之境界,也是修行者所要追究的最終極的目標。然而,這一偉大的目標,在我們一般看來卻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好像不管怎樣的努力的修行,都很難達到似。但黃老卻在如上的一段所說的話,則告述我們,「實相念佛」甚深境界並不是遙不可攀的,而是可以親證到的,並且是通過持名念佛時,用《金剛經》之「無住生心」的般若見地與境界來念佛的這種方式就能證得凈土法門之最殊勝微妙境界。若能結合般若思想來念佛,那麼凈土法門則更能顯現出它究竟與圓滿,所以,黃老強調說:「我們所以一切人都要懂得這般若的道理,我們要用這個『念佛法』求生凈土。以這個為歸屬,我們必定可以往生。」  為何以般若無住思想來持名念佛,就能現證實相念佛之境界?原來「持名念佛」可分為二種念法,一種叫作「事持」;一種叫作「理持」。得到「一心」之後,一種叫作「事一心」,一種叫「理一心」。何為「事持」、「理持」?黃老借用藕益大師的話說: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信有西方凈土,並持彌陀如來之名號而念,但未達《觀經》中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這種殊勝般若見地,[11]只能像如子憶母似的,心繫於境,無時無刻不忘地念佛。「理持」就是要了達所說心能成佛的道理,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正如天台宗所講的「心具心造」。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彌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這叫「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我心裡本來具有的。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是皆是我一心所造所現而已!《法華經》中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世,所謂:「開佛知見,示佛之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何為佛之知見?無外乎是要讓我們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不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見而已。所以六祖慧能說:「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不二,故云開佛知見。」 (見《六祖壇經》)若悟此法,一念心開,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也便能了解《觀經》中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義。如何以持名念佛而證實相念佛,黃老借藕益大師說: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行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佛,皆理一心。  在常人看來,要達「理一心」定需理持才行,而事持只能「事一心」,黃老借藕益大師的話,要表明事持、理持二種修持,皆有可能先到「事一心」。事持也能夠「明心見性」,也能達到「理一心」之境界。可「從事持達理持」,在佛教有本覺、始覺、究竟覺之說,本覺就是我們本具之與彌陀不二之佛性,當「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所謂「始覺」就是開始的覺悟,始覺是不離本覺的,在念一句阿彌陀佛時就是「始本不二,直趨覺路」而證得「究竟覺」。這也是念佛法門所具有最方便之處,以般若「無住生心」來念一句佛號,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理持」,那就也趨向於「實相念佛」,或是完全了「實相念佛」了(實相般若),就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人無生」,證無生法忍而花開見佛悟無生。  六、結語  黃老以「般若為導」作為修持弘揚凈土法門之根本,切實是抓住佛法的核心,同時也是深得凈土法門之要領。本文只是就黃老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略作敘述而已,關於其的真正以般若為導之凈土思想,遠非筆者這篇短文所能含括詳盡,還有待於日後和有志弘揚凈土法門者繼續研究。  般若的功德對凈土法門的修行之不可思意的作用,這是我們當今乃至未來弘揚凈土法門時所要注意提倡與的。當我們具足了般若甚深般若智慧,則即是「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若於般若一心妙諦,能圓信圓解圓修,即得超劫頓成之力,剎那成佛。有般若才能證達「清凈一句萬德嚴,禪密凈土一而三;掩耳不聞末後句,無心猶隔一重關;六根齊攝當下是,三密相應剎那圓;持名即禪即持咒,且卻即是祖師禪。」  [12]所說的那種以一句佛號就能即禪即密即凈之不二圓融之見地與境界。至於初機,於此妙法,只要有緣「見聞隨喜,一念發心」皆可頓消塵勞業障。般若妙力真是不可思議中之不可思議,有了般若就能「頓契本來心,清凈無所住。」老實念佛修行,即暗合般若無住生心之道妙,[13]正如黃老所說的「死盡偷心,老實持念,綿密相繼,直透玄關。一生成辦,位齊諸聖;不務虛言,但當實證」[14]所言一般。  (作者: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培訓部主任)  --------------------------------------------------------------------------------  [1]  《心聲錄?心經略說》218頁,上海佛學書局。  [2]  《心聲錄?金剛經一滴》225頁,上海佛學書局。  [3]  電子版《黃念祖老居士著作專集?凈語序》。  [4]  《心聲錄?心經略說》218頁,上海佛學書局。  [5] 電子版《黃念祖老居士著作專集?谷響集》。  [6]  《黃念祖居士佛學講記》第3頁,福建蒲田廣化寺。  [7]  《黃念祖居士佛學講記》第11頁,福建蒲田廣化寺。  [8]  《黃念祖居士佛學講記》第12頁,福建蒲田廣化寺。  [9]  《黃念祖居士佛學講記》第13頁,福建蒲田廣化寺。  [10]  一是文字般若:如理詮寂,寂詮即照,即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者是「如理而照,照不異寂。此實相者,既是般若波羅密體,體自寂照,照不可思議,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  [11]  《黃念祖居士佛學講記》第60頁,福建蒲田廣化寺。  [12]  電子版《谷響集?贅語》  [13]  《心聲錄?金剛經一滴》256頁~257頁,上海佛學書局。  [14]  《心聲錄?附錄二示女偈》330頁,上海佛學書局。
推薦閱讀:

報恩思想的現代意義
世界上最優質的思想可能是免費的嗎?
慕殘為什麼不升華一下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兩種思想的兩個家庭以後會和睦嗎?
思想品德趣味教學案例(四十四)

TAG:思想 | 般若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