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美國夢開始和凋零的地方
1 引言
美國國父之一,弗吉尼亞人,弗吉尼亞大學的創立者,《獨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在晚年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用飽含著對美國的熱愛、同時對美國未來深感恐懼的複雜心情,寫道:
「上帝在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自由。當我們漠視這個信念(即上帝給了所有人以自由)的時候,難道一個國家的自由還是有保障的嗎?每當我想起上帝是公正的,他的公正是不會永遠休眠的時候,我就為我的國家顫抖。」
托馬斯·傑斐遜
傑斐遜所恐懼和擔憂的,是美國難以化解的種族矛盾與種族仇恨,將來會化成滔天的烈焰,將美國這座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山巔之城」燒成灰燼。
傑斐遜的話,彷彿成了一句美國難以擺脫的噩夢般的讖言。種族矛盾成為美國經久不愈的傷疤,在經濟向好、社會矛盾緩和的階段,就隱藏在社會深處;而到了經濟危機矛盾激化時,就會鮮血淋漓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上周五發生在弗吉尼亞的事件,則是種族矛盾激化的最新寫照。
2017年8月11日,正是在傑斐遜親手創立的弗吉尼亞大學,進行了一場名為「團結右翼」的集會,遊行者與反對者發生衝突。
弗吉尼亞大學,大部分老建築由傑斐遜本人設計並監工
清華大學禮堂,仿照弗吉尼亞大學禮堂興建
目前,衝突已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傷。警方預計這次集會人數多達2000到6000人,有機構稱這可能是「幾十年來美國最大的一次仇恨集會」。
弗吉尼亞州當局已於12日宣布,弗吉尼亞大學所在的夏洛茨維爾市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另類右翼」集會引發的暴力衝突。
衝突現場照片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美國的種族仇恨的淵源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是在弗吉尼亞?這一矛盾是否有化解的可能?
要解開這些疑問,最好的辦法就是回顧弗吉尼亞的早期史,那個美國夢開始和凋零的時代,今天我們看到的一切因果,在那時已經種下。
2 「美好的」英國夢
弗吉尼亞位於美國東部大西洋沿岸,是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第一個登陸弗吉尼亞的英國人,是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著名航海家沃爾特·雷利。「弗吉尼亞」(Virginia)這個名字的詞根是處女「virgin」,是為了獻給伊麗莎白一世這個「童貞女王」,意為童貞女王的領地。
雷利曾在女王面前慷慨陳詞: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最終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他的這番陳詞超越了時代,可以說是海權論的最早雛形,開啟了英國的海權時代,為大英帝國的出現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對於後世英國以及世界的發展軌跡,影響極為深遠。
花樣美男——沃爾特·雷利,弗吉尼亞的發現者
雷利的話喚起了伊麗莎白一世的「英國夢」。他被封為女王特使,並從國庫中得到了一筆資金,進行艦隊的建立和探險活動,因此這些船隊又被稱為「女王的船隻」,這個待遇是包括德雷克在內的其他英國航海家望塵莫及的。
在經歷了幾次失敗後,雷利率領的探險船隊於1587年(這一年也是萬曆十五年)在北美洲中部邊緣的一個海島登陸,即現今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羅阿諾克島。在那裡,誕生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北美出生的英國人,這個女嬰被命名為弗吉尼亞·戴爾。
雷利描繪的英國人殖民海外換取國家強大的「英國夢」,似乎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然而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噩夢。
雷利留下了包括那名女嬰在內的117名英國殖民者繼續開拓,約定好過一陣子再返回運送給養。然而就在這時,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爆發了英西大海戰,航線暫時中斷。待到1590年英國船隻再返回這裡時,他們的營地已經滿目瘡痍,一片劫掠後的景象,而那一百多名英國人,則消失得無影無蹤。英國人第一次殖民美洲的嘗試,就這樣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如果說殖民美洲是一項遊戲,那麼西班牙人玩的是簡單模式,法國人玩的是普通模式,而英國人玩的就是噩夢模式。
西班牙人殖民的目標是中低緯度地區,這裡物產豐富,本來就不容易餓死人;西班牙人來的時機也很好,正好是印加帝國剛經歷動亂,利用帝國內部的紛爭,十分輕易地控制住印加國王,進而控制了整個帝國。既然是帝國,自然產出也不少,還有巨型金銀礦,西班牙人從此可以吃香的喝辣的過上皇帝一般的生活。
法國佔領的是漁業資源豐富的北美東北部,並逐漸取得富饒的內陸河湖地區(五大湖地區),通過與印第安人進行毛皮貿易,就獲得大量財富。
好地方都被別人占走了,英國人去的是岩礫遍地、遍布沼澤、被群山包圍的東海岸地區,當地是人煙稀少的荒原,食物稀少,還經常鬧旱災;當地的印第安人雖然不多,但是非常彪悍,根本沒有西班牙人在印加遇到的抓住國王,就全體拜服那回事。
北美13塊殖民地(馬里蘭以南算南方)
英國人殖民美洲的早期史,就是一部拿人命填的血淚史,特別是在弗吉尼亞這個最早開拓的南方殖民地,真是「鬼才知道這幫人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殖民這麼可怕,英國人還要前赴後繼地前往美洲呢?因為國內的生活更可怕。
在伊麗莎白統治的44年間,英國保持基本政治穩定,國內人口數,特別是底層人口數目迅猛增長,其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正處於宗教戰爭中的歐洲大陸。同時,伴隨著圈地運動,大量英國農民失去土地,這些人變成流民聚集在倫敦,形成規模巨大的貧民窟。這些人口中,一部分被工商業吸納成為工業化的勞動力,但還有大量剩餘人口無所事事。即使是成為了工人,由於剝削加劇,往往也只能住在貧民窟中。
到了十七世紀上半葉,首都倫敦聚集了五十萬人口,相當於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倫敦成為歐洲第一大城市,並以骯髒、貧窮、犯罪以及階級矛盾尖銳而臭名遠揚。如果要對比,當時的倫敦跟今天的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一樣,成為了一座「上帝之城」。
電影《上帝之城》海報
倫敦的惡劣名聲是如此的著名,甚至影響了200年後的弗吉尼亞富二代托馬斯·傑斐遜對於城市以及工業化的印象,令其執著地反對城市建設以及工業。
十七世紀人間地獄一般的倫敦貧民窟
(圖上還是美化了不少,那個時代沒有下水道,
大小便和垃圾就堆在大街上,或者直接排在泰晤士河裡,
同時該河還是倫敦最重要的水源……)
英國的精英階層一直在思考,把這些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垃圾人口」輸送到海外,以緩和國內矛盾。這些移民海外的「垃圾人口」以英國國教徒居多,他們自己在國內呆著也是生不如死,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發財傳言也願意出去闖闖。
十七世紀中葉,英國社會動蕩越來越嚴重,甚至引發了空前的英國內戰,更加迫使大批人口出走美洲。
其實說白了,殖民者中的絕大多數,就是躲避國內貧窮以及戰亂的難民,跟如今的中東難民差不了多少……
3 與死亡共舞
1606年,詹姆斯一世授予一群英國商人開辦的名叫弗吉尼亞股份公司以特許經營權(專利權),公司股東明確承諾,要建立與西班牙「極端殘暴」的殖民政策相反的殖民制度,印第安人將體驗「適合我們英國人特點的公平和充滿愛的生活方式」。1607年5月6日,弗吉尼亞公司組織了105名殖民者抵達切薩皮克灣,開始了第一次建立殖民地的嘗試。
這些殖民者為了躲避西班牙強盜的掠奪,沿著詹姆斯河(以國王名字命名)深入內陸約64千米,駐紮在現在稱為詹姆斯敦的地方。這個名字的意思就跟「張家屯」差不多,意思是詹姆斯(國王)他家的屯。
詹姆斯敦難民營,美國的最初原型
喪盡天良的弗吉尼亞公司,用甜言蜜語忽悠不知天高地厚的作著發財夢的英國失業青年來冒險,以為將要來到人間天堂,結果來了就走不了,九成九還要把命送在這裡。中國的一些喪盡天良的傳銷公司,其運作方式與弗吉尼亞公司這種殖民公司頗有類似之處(傳銷洗腦方式,參見《悄悄告訴你一個祖傳的傳銷洗腦秘笈》)。
第一批殖民者都是聽了弗吉尼亞公司的忽悠來到這裡,期望著這裡遍地都是黃金,隨便找上幾塊就能發大財,到處都長著瓜果佳肴,怎麼吃也吃不完;還可以與善良淳樸的印第安人和平相處,說不定還能邂逅異域風情的美女,過上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第一批來的殖民者都是男性)。看起來,弗吉尼亞殖民者與如今的宅男屌絲的夢想都差不多。
按照哥倫布的描述,印第安人都是這樣的……
但是,理想是志玲,現實是鳳姐。夢想中的美好生活並不存在,等待他們的是疾病、飢餓、紛爭與死亡。
這些殖民者期望在北美獲得自由,然而他們做事非常自私,而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眼看坐吃山空,全體都要餓死。如果不是一個名叫約翰·史密斯的上尉,用強硬的手段將這些人組織起來,與當地的印第安人進行交易,並學習玉米種植技術,恐怕這批殖民者又會步20年前那批人的後塵。即使如此,也只有38個人挺過了最初的9個月。
約翰·史密斯
第一批殖民者境況凄慘,後續的殖民者卻並不知情,還在前赴後繼地懷著發財的美夢趕赴這裡。約翰·史密斯因意外受了重傷被迫返回英國。殖民者們慶幸獨斷專橫的「暴君」終於離開,他們可以享受到自由,可是沒有多久他們就高興不起來了。
離開了史密斯的嚴格監管,勞動紀律變得鬆懈,殖民地的秩序混亂不堪,再加上1609年和1610年是乾旱之年,詹姆斯敦出現了大饑荒。絕望的殖民者殺光了馬、貓和狗,之後不得不捕捉老鼠充饑。一些人把皮鞋和皮帶都給煮了吃了。一名男子餓得殺了自己懷孕的妻子,並將其腌起來以供整個冬天吃。
這個駭人聽聞的人間悲劇泄露出來,激起公憤,最後該男子被處以絞刑,而他的肉八成也變成了別人的食物。因為在那一年,殖民者吃掉了所有能吃的東西,連已經被下葬的屍體都被刨出來吃掉了。
已經身在國內,「飽漢不知餓漢飢」的約翰·史密斯談起這件事時,嘲諷地說:「她是烤起來更好吃,煮起來更好吃,還是蒸起來更好吃,我不知道……但我從未聽說過『碎末妻子』這道菜。」
這是一名在詹姆斯敦饑饉中被吃掉的14歲少女,被命名為「詹姆斯敦的簡」,左邊為她的頭骨遺骸,右邊為復原的頭像。
1611年,新任總督托馬斯·蓋茨接手殖民地,他制定了比約翰·史密斯更加嚴酷無情,甚至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軍事化管理制度,所有規定只有一個目的:讓大家活下去!例如,有位勞工因為飢餓,偷了大家共同種植的燕麥被抓,他被處以長針刺穿舌頭並被綁在樹上活活餓死;有敢逃跑到印第安部落乞求食物的,一旦抓回統統絞死或活活燒死。
附近的印第安部落最初與殖民者保持善意和和平。在看到他們快餓死了,就派人送去了一些糧食,並教他們種玉米。如果不是印第安人的善意,第一批殖民者肯定活不過第一個冬天。
印第安酋長的女兒叫做波卡洪塔斯,她懷著如今所說的「聖母心」。在她眼中,殖民者就是一群忍飢挨餓的難民,理應給他們力所能及的人道幫助。她還經常去殖民地做客,提示哪些印第安部落最為友好,還教他們如何在購買食物時討價還價。她曾經救了約翰·史密斯的命,此後,她還救了其他幾名殖民者。
隨著殖民者增多,他們逐漸蠶食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要塞,開墾農田,殖民者不斷地得寸進尺,令印第安人無法忍受。在1609年至1614年,印第安人與殖民者之間爆發戰爭。波卡洪塔斯的丈夫被殺,她本人被綁架並被牧師洗腦皈依了基督教,還和殖民者約翰·羅爾夫結婚。這樁婚姻給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間帶來了短暫的和平。
弗吉尼亞公司將這樁美洲原住民與英國人的婚姻作為美談大肆宣傳,證明印第安人可以被教化,英國人和印第安人可以和平相處,並忽悠更多在國內找不到老婆的英國屌絲去美洲碰運氣。為此,弗吉尼亞公司在1616年6月安排羅爾夫夫婦去英國旅行,她以「被教化了的弗吉尼亞野蠻人」的形象,穿上緊身束胸衣在許多場合露面,甚至在英國王宮裡讓國王詹姆斯一世見了一面。
然而,波卡洪塔斯在兩年後暴病身亡,年僅22歲。羅爾夫對外宣稱她的死因是肺炎。後人推測,她無意間聽到她的丈夫羅爾夫和別人謀劃除掉土著印第安人部落並強奪他們的家園。他們害怕她會泄露這一計劃給她的父親,於是毒死了她。波卡洪塔斯的故事,成為一樁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的寓言。
這段徹頭徹尾的血腥歷史,卻成為迪斯尼電影《風中奇緣》的故事原型,用來宣揚種族之間的愛與平等,真是何等的諷刺。
風中奇緣
波卡洪塔斯死後,殖民者與印第安人之間虛假的和平再也無法延續。殖民者繼續把英國人的「愛與和平」帶到北美,不斷發動對印第安人的劫掠,印第安人則為了保衛家園,奮起反擊。1622年,印第安人發動了針對詹姆斯河沿岸的英國農場的襲擊,殺死了1240名殖民者中的347人。
由於無力反擊,殖民者假意提議召開和平會議,但是他們的實際行動卻是:向懷著誠意前來召開和平會議的200名印第安人敬獻毒酒,當場毒死了他們。
隨著越來越多的殖民者來到這裡,印第安人的反抗已經成了悲壯而絕望的掙扎。對於殖民者來說,與印第安人交戰死了很多白人,但是因病死亡的白人更多。
從1607年到1624年,共有14000名英國人來到弗吉尼亞,但到1624年,還有1132人存活,死亡率超過90%!弗吉尼亞的高死亡率此後一直持續,從1625年到1640年,每年至少有1000名殖民者來到弗吉尼亞,但是人口增長十分緩慢,這段時間的弗吉尼亞歷史,被稱作「與死亡一起生活」。
4 煙草締造美國
最初,弗吉尼亞公司用來吸引英國人前來殖民的誘餌是黃金,在他們那些忽悠死人不償命的宣傳中,美洲的黃金比英國的銅都多,說不定走兩步就被金塊絆倒。確實,美洲的黃金蘊藏量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佔世界總儲量的三分之一,但那是在太平洋沿岸的落基山脈,加利福尼亞淘金熱那是二百年後的事情了。西班牙人的好運氣讓英國羨慕嫉妒恨了一百多年,如今英國人也來淘金了,可是他們來的是北美東海岸,連黃金的影子都看不到。
由於連黃金的影子都沒看到,1612年之後,投資者的熱情開始降溫,弗吉尼亞公司債台高築,只能用北美的土地來吸引移民。只要能過來種地,工作滿七年,每人分一百英畝。反正都是印第安人的地,公司純屬空手套白狼。這對於無地又無其他謀生之路的底層人民來說,是很大的誘惑。
但是,弗吉尼亞的死亡率實在是太高了,其中最主要的殺手是疾病。原因在於,英國窮人生活條件差,在貧民窟中長大,本來體質就很成問題,再經過條件很差的海上長途旅行,身體更加虛弱;而弗吉尼亞殖民地附近比較潮濕,病菌和寄生蟲較多,而且都是英國人沒有經歷過的疾病,身體中也沒有抗體,很容易發病;殖民地條件有限,勞動繁重,醫療衛生情況基本為零,所以就悲劇得一塌糊塗,隨便什麼傳染病,都能一死一大片。
來到這裡的殖民者,頭一年得死掉一半,大多數人還沒有熬到可以擁有土地的時候,已經到上帝那裡報到了。能在弗吉尼亞成功存活七年,簡直堪稱奇蹟!
如果找不到新的盈利模式,國內沒有人願意再來,殖民地生活又這麼艱難,弗吉尼亞就又會變成一片死亡之地,而弗吉尼亞公司也會倒閉破產,殖民地也就不存在了。後續的殖民也就不會發生,很可能就不會有美國出現。
弗吉尼亞公司嘗試了多種產業,例如葡萄、養蠶、製鹽、捕魚,但是都無法獲得高額回報。最後,一樣作物挽救了弗吉尼亞,這就是煙草。
第一個在弗吉尼亞種植煙草的人,就是前文提到的印第安聖母的英國丈夫約翰·羅爾夫。他是一個園藝專家,誰也不知道他從哪裡搞到了煙草種子,而且進行了雜交改良,創造出後世名揚天下的「弗吉尼亞煙草」。1614年,羅爾夫用船把他培育出來的第一批煙葉運回了英國,很快創造了轟動一時的成功。
舉世聞名的弗吉尼亞煙草,萬寶路、駱駝等知名美國香煙,都來自這種煙草
煙草貿易利潤驚人,險些破產的弗吉尼亞公司終於找到了殖民地的利潤增長點,開始大肆宣傳煙草貿易的成功。
弗吉尼亞公司當時採用的宣傳伎倆與如今的一些不良移民中介宣傳造勢的方式大同小異,只是具體手段帶有當時的時代特點。比如,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上街發小廣告,或者在街道上張貼小廣告,編寫宣傳歌謠,利用那些經常走街串巷的人(例如馬夫、小販和信差)宣傳。甚至一些牧師收了廣告費,在佈道的時候,在宣講上帝榮光的同時,也植入移民廣告。
宣傳內容中無非先大肆渲染羅列一番英國人口過剩、失業、犯罪和貧困等種種的社會弊端,說明活在英國實在太累,太沒前途了。而弗吉尼亞就不一樣了,土地要多少有多少,來了就有地,種上大煙葉,過一年就可以數錢了!
移民北美,一樁持續了數百年的古老生意
去弗吉尼亞種煙草發大財,恐怕就是「美國夢」的1.0版。
到1616年,煙草種植成為弗吉尼亞公司的利潤豐厚的主營業務。1618年,弗吉尼亞的煙草出口量為5萬磅,到了1626年則為33萬磅。
有人在1619年寫到:「目前我們所有的財富乃由煙草構成」。煙草將這家瀕臨倒閉的殖民公司從破產邊緣拯救了回來,有人說「煙草是弗吉尼亞的救世主」。
自認為道德楷模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對於煙草一開始是拒絕的。
1602年倫敦大主教病死,因為他慣於噴雲吐霧,人們認為他的死是吸煙所致。1604年,剛即位一年的詹姆斯一世用拉丁語寫了《抨擊煙草》一文,並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次政府領導的禁煙運動,詛咒吸煙是一種不良嗜好,將其稱之為「毒草」,「畜生般的鬼把戲」,並稱其「嗆眼睛、熏鼻子、傷大腦、害肺葉」,英國政府當即採取措施制定禁煙法,對吸煙、售煙者加以刑罰,還把煙草關稅增加40倍。
那個時候,只有西班牙人手裡有煙草,英國人抽煙,錢都被西班牙人賺走了,因此國王批判得義正言辭,大義凜然。甚至他將那個英國海權時代先驅沃爾特·雷利送上斷頭台時,罪名之一就是雷利是第一個把煙草帶回英國國內,使得英國人染上了吸煙的惡習。
但是,當弗吉尼亞公司的股東為國王奉上巨額稅收時,缺錢的國王馬上對這種「毒草」的害處絕口不提了。很快,弗吉尼亞成為世界第一大煙草產地,英國則稱為歐洲的第一大煙草消費國。
英國人從煙草業中得到甜頭,後來把承載著「英國人的愛與和平」的加強版煙草——鴉片,送到中國,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5 奴隸時代
煙草種植的財富效應,使得英國國內的富人紛紛把投資的觸角伸向弗吉尼亞,成為大種植園主。這幫人肯定不會自己去勞動,因此需要大批廉價勞動力,換句話說,也就是奴隸。從此之後,弗吉尼亞與「奴隸」牽扯在一起,再也無法分開。
最早的奴隸並不是黑奴,而是白人契約奴。契約奴就是那些被移民發財的廣告所誘惑,卻無法支付渡海旅費的貧窮白人,自願以自己若干年勞力抵償旅費。他們只是出賣若干年的勞役而不是人身自由,這與後來的黑人奴隸有本質區別。
但是,絕大多數契約奴的處境是相當惡劣的,有研究學者甚至認為,契約奴的境遇比後來的黑人奴隸還要惡劣。因為奴隸是主人的永久財產,過度使用容易導致「財產損失」,而契約奴只是在有限時間內出賣勞動,主人自然會最大限度地榨取其勞動價值。
殖民地是個「天高國王遠」的地方,相對於煙草所能換來的金錢,契約奴的人命在種植園主的心中,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有學者對契約奴的處境進行統計,結果發現,每十個契約奴,其中有八個在服役期死亡,剩餘1個如約獲得土地成為小種植園主,另1個則在服役期結束後,受不了殖民地的苦難返回英國。基本上可以算是九死一生!
1619年是弗吉尼亞歷史上標誌性的一年,這一年弗吉尼亞召開了第一屆議會,引進了第一批單身女性移民,她們被賣給自己選定的未來丈夫以償還路費。以後殖民地人民的娛樂,終於不用靠手了。也正是在這一年,第一艘滿載著黑奴的販奴船,停靠在詹姆斯敦。
從此之後,白人民主和黑人奴隸,就成為弗吉尼亞的一體兩面。
弗吉尼亞議會大廈內部
販奴船內部
美國的歷史大約二百三十年,而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矛盾,則在四百年前就已經發端。
弗吉尼亞議會成立後的第一條法律,就是要求所有種植園必須種植一定比例的大麻。當時,他們種植大麻的目的倒不是為了抽,而是因為大麻的纖維可以用來製造船帆以及船上必須用到的纜繩,它的副產品也可用來給木質船隻做填絮,因此對於海洋國家英國來說,大麻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但由於大麻對土地肥力消耗太大,而且經濟價值不算很大,農民的興趣有限,甚至一度出現寧可交罰款也不願種植的情況。從英王到殖民地政府只能採用半強制的辦法勒令種植。
對於殖民者來說,煙葉都是金燦燦的金幣,當然捨不得抽,只能抽一些品質不好的劣質煙葉過過癮。對於契約奴和奴隸們來說,連劣質煙草也上不了手,看大麻葉跟煙葉不也差不多麼,於是像煙葉那樣加工一下來抽。
不抽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從此開啟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門……
這個新世界,就是美利堅大麻國!
很快,抽大麻成為弗吉尼亞等南部殖民地人民的愛好。在艱苦的殖民地生活,常常面臨著思鄉的煎熬、疾病的痛苦、印第安人威脅的恐懼,來一支大麻煙,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後來,殖民者將大麻煙賣給印第安人牟取暴利,或者給黑奴們抽,使其在迷幻的快感中喪失反抗的鬥志。這恐怕也是北美黑奴起義總是不成氣候的重要原因。托馬斯·傑斐遜就是大麻愛好者,他還在自己家裡親自種了一片大麻,當工作累了就吸一口大麻提提神,其名作《獨立宣言》八成就是在大麻吸嗨的情況下一蹴而就。《獨立宣言》也是寫在大麻纖維做成的紙上。
吸上一口大麻煙,快活似神仙!
煙草和大麻種植都需要大量土地。在利潤的驅使下,弗吉尼亞殖民者不斷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因此,不斷把印第安人變成死的印第安人,也就是「好的」印第安人(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之語),就成為殖民者的頭號使命。
特別是煙草這一具有高利潤的大宗商品,使得弗吉尼亞同時具備了盈利模式、吸引人口增長的能力以及對外擴張的動力,從而促使其真正發展起來。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曾評價道:弗吉尼亞是「在煙霧上建立起來的」。而弗吉尼亞總督在1629年說道:「在弗吉尼亞和馬里蘭,我們的主要農作物——煙草,就是我們的全部,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任何作物了。」
英國窮人懷著發財的夢想來到北美洲,卻發現:富人還是富人,窮人還是窮人!更殘酷的是,為了最大最大限度地賺取利潤,弗吉尼亞殖民地的土地儘可能地種上了煙草,很少種糧食作物,對於種植園主來說,反正肯定衣食無憂,但是對於契約奴們來說就慘了,一旦有點自然災害糧食減產,饑荒就又來了!
隨著煙草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大量煙草投入市場,價格開始下跌。而英國國內發生內戰,殖民地出產的大量煙草一下子沒有了銷路,煙草價格迅速暴跌,種植園主被迫種植穀物,飼養牲畜。糧食供應的豐富,終於使得弗吉尼亞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開始迅速增長。到1650年,在弗吉尼亞生活的白人達到了破天荒的15000人。
人口的壓力又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土地的價格開始上漲。富有的大種植園主幾乎買下了沿海的所有肥沃土地,迫使重獲自由的僕役再次淪為佃戶或者購買內陸較為貧瘠的土地。他們被迫向西遷移,不斷驅趕印第安人,以獲得新的土地。
隨著弗吉尼亞發展壯大,貧富差距迅速拉大,在少部分人獲得暴富的同時,大部分人卻在貧困線上掙扎。弗吉尼亞的窮苦白人在一名富家子弟培根的領導下,組織起來發動起義,這就是「培根起義」。
納撒尼爾·培根,原本是英國國內的大富豪之子,
卻成為貧苦白人的利益代言人,算是特朗普的前輩
起義後來被鎮壓下去,弗吉尼亞的統治者和種植園主們認為,白人契約奴反抗精神比較強,實在是社會不穩定因素,還是用黑人奴隸代替更為穩妥,此後契約奴越來越少,黑奴則越來越多。北美獨立戰爭之後,弗吉尼亞已經成為少量白人奴隸主和大量黑人奴隸組成的州,成為「美國南方」的旗幟。
弗吉尼亞的奴隸主階層,也成為早期美國政治的主流。美國的前五任總統,除了第二任總統亞當斯來自新英格蘭地區之外,全部都是來自弗吉尼亞的大奴隸主,史稱「弗吉尼亞王朝」。
6 決定美國命運的制憲會議
本來,奴隸制和種族壓迫是英國人帶給北美的。美國獨立戰爭打響後,美國人已經和英國徹底劃清界限,完全可以把這一切罪惡,甩鍋到「萬惡的」英國人身上,美國白人以「北美一切受壓迫人民的解放者」的姿態出現,從而把種族仇恨化解掉。這就是以美國北部,特別是新英格蘭以及紐約為根基的聯邦派政治家的想法,其中代表人物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也就是10美元上的那位。
然而,以弗吉尼亞奴隸主為首的一部分人的貪婪短視,把這一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斷送掉了,給新生的美國埋下了一個遺禍終生的致命隱患。這些人稱自己是「民主自由人權」的代表,簡稱為民主派(民主黨的前身)。
民主派自詡高尚無私的「民主自由人權」,完全沒有把黑人考慮在內。如果當時的美國黑人能表達政治觀點的話,在他們看來,民主派完全是反自由、反民主、反人權的。可惜在當時的美國,黑人的聲音是完全被忽略的(北美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已經哭暈在廁所)。
北美獨立戰爭勝利,英國軍隊認栽走人後,13個殖民地組成了一個鬆散的聯邦,並且也有一個名義上的聯邦政府。然而這個聯邦政府是如此軟弱無力,而各個州卻擁有很大的權力,可以擁有自己的議會、法律甚至軍隊。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被問到屬於那個國家或民族時,「大多數人不會回答說是美國人,而是要自稱卡羅來納人,弗吉尼亞人,賓夕法尼亞人……」。例如傑斐遜就始終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弗吉尼亞人。
在這種背景下,各州巨大權力以及各州之間矛盾衝突日益激化。如果熟悉中國歷史的話,就會對這一幕感到非常熟悉,中央無權無錢無威望,地方諸侯擁兵自重自行其是,發展下去不是春秋就是民國。換句話說,如果再不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北美大陸版的「春秋戰國時代」就要開始了。華盛頓對這一切看在眼中,他憂心忡忡地說:「十三個主權州你拉我掣地拖著聯邦的頭不放,將很快給全體帶來毀滅。」
在漢密爾頓等聯邦派(並非共和黨的前身,這一派後來消亡了)的推動下,1787年5月,北美13個州的代表在費城州政府召開制憲會議。在這場決定美國未來的會議上,奴隸制的存廢成為爭論的焦點,聯邦派力主廢除奴隸制,而民主派則堅決要求保留,所有來自弗吉尼亞的代表均為民主派。
制憲會議召開地,現為美國獨立紀念館
當時,黑人奴隸的總數佔到了美國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除了美國最北端已經基本消除了奴隸制的新英格蘭地區外,全國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奴隸的存在。所有奴隸中約90%居住在南方各州,這些州中約三分之一的家庭擁有奴隸,而在人口最多且最富饒的弗吉尼亞州,這個比例更高達約一半。
南方州當時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就是基於奴隸來維繫的種植園經濟,因此其代表不會接受任何他們認為將會威脅到其經濟命脈的提議。實際到會的55名代表中,有25名都是奴隸主,幾個南方州的代表甚至直接以退出聯邦相威脅,要求保留奴隸制,如果聯邦派堅持廢除奴隸制的話,聯邦憲法就不可能誕生,美國也就胎死腹中。
在這種形勢下,聯邦派不得不放棄在新建成的聯邦中,完全禁止奴隸制的觀點,不過他們仍然堅持認為,憲法中應該禁止各州參與任何國際性的奴隸貿易,包括從非洲「進口」奴隸或是將本國奴隸「出口」到其他國家。聯邦派的想法是讓黑奴種植園限制在現有規模,等到工商業經濟慢慢發展起來,種植園經濟在經濟總量中占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小,適當的時候再要求廢除奴隸制,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而這一點要求,仍然遭到南方州代表的堅決反對,他們心裡想的是:有沒有搞錯,西部還有那麼多土地,等把上面的印第安人殺光後,土地都是我們的,到時候老子的種植園規模不擴大了?限制黑奴貿易,那麼多農活誰干?總不能我來干吧?
民主派心目中的「以農業為基礎,人人平等自由的民主共和國」,實際上是以壓迫黑奴為基礎,白人奴隸主享有人人平等自由。在這種構想下,白人不需要參加繁重的農業勞動,只要吟詩作對討論風月就行了,要是有追求再搞搞學術(比如傑斐遜自己),真是天堂一般的日子。
經過長時間討論後,最終達成了一個雙方均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國會必須要在20年以後才可以擁有和行使禁止國際奴隸貿易的權力,即最早也要到1808年才可以,這個時間點正好在傑斐遜的總統任期上,有人因此將「禁止國際奴隸貿易」這一功勞算在傑斐遜頭上,真是會給民主派臉上貼金。殊不知這對傑斐遜本人來說,無異於天大的諷刺。
作為對這一妥協的交換,聯邦政府將來如果需要對國際奴隸貿易徵稅或通過相應法案,只需國會兩院以多數通過即可,而不再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因此,聯邦政府對國際貿易的管轄權實際上有所增強。聯邦派也算是有所斬獲,故接受了這一妥協方案。
會議上爭論的另一個有關奴隸制的關鍵問題,在統計各州人口以便決定其在聯邦眾議院的議員代表數目時,是否要將黑奴也統計進去,還是只是將其視為是奴隸主的「財產」而不算作公民。
這樣的提議也引起了民主派的強烈反對,他們堅持認為,雖然從法律意義上這些黑奴屬於「財產」而沒有平等的公民權,但是如果新組建的聯邦政府要根據各州人口總數來分配稅賦,那麼在確定眾議員人數時,仍然必須將奴隸數目也計算進去。
最終,詹姆斯·威爾森提議在統計各州人口來決定該州眾議員人數時,每位黑奴按五分之三個美國公民計算,這就是所謂的「五分之三妥協」。
五分之三的比例,或稱「聯邦比例」,對內戰爆發前之蓄奴州選民比例相對過高的政治事務,產生重大影響。
舉例來說,如果席次是按照各州自由人口數所分配,那麼1793年南方蓄奴州在眾議院本應分有33席的代表,而其卻分得了47席。1812年,蓄奴州有76席而非59席;1833年則是98席而非73席。而其中任何一席都是白人!白人!!白人!!!他們代表的是南方白人奴隸主階層的利益。結果,在內戰爆發前的這段時間,南方人主導了總統選舉、眾議院議長人選和最高法院。
這一妥協的後果就是:民主派以黑奴的名義產生代表席位來行使民主權利,這些席位不僅強姦了黑奴的民意(如果有的話),還把美國引向內戰的深淵。
7 民主派與種族主義
傑斐遜本人既是民主派的旗幟和領袖,以《獨立宣言》聞名於世,他同時又是一名種族主義者,甚至可以說,他是第一個歸納出系統的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理論的思想家。
大字是:特別企劃——托馬斯·傑斐遜的激進思想;
小字是:他給了我們「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但美國是依靠這些理想生存的嗎?PS:一個家庭卻被種族(問題)所撕裂
首先,傑斐遜從膚色、毛髮、體味、排汗功能甚至呼吸和肺功能等生理特徵入手,把黑人描繪成一個和白人在外形、美感、社會接受性和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存能力方面優劣立判的種族。他以白人的膚色和體格特徵為美,說即使黑人男子也偏愛白人女子而非他們自己種族的女性。
其次,他在感性、知性和行為的層次上,突出了黑人的所謂動物性,強調他們的麻木、遲鈍和顢頇。他舉睡眠為例。一方面,黑人對睡眠的需求似乎比白人要少,例如當一天的辛苦勞作結束後,只要向他們提供一點淺薄的娛樂,他們就興奮到深夜還沒有睡意,儘管他們都知道第二天一早就要起身。另一方面,只要他們的身體處於靜止狀態,他們就很容易進入休眠而非思考。這些都是動物的特徵。他們和白人一樣勇敢,甚至更能冒險,但那可能是他們不具備預知危險的人類本能,而一遇到危險又很快放棄或屈服。他們的行為更多源於感官而非大腦或心靈。他們的兩性關係完全由慾望衝動支配。
傑斐遜斷言黑人缺乏理性思維、抽象分析、想像力、反省、深思和細膩微妙的情感。但他說黑人對音樂節奏的敏感優越於白人,黑人的記憶力和白人一樣強,儘管他們對悲慘事件的記憶非常短暫,容易被轉移和淡化。在黑人的社會性方面,他認為黑人有忠誠感和道德感。很多白人說黑人有偷竊癖,他說那完全是因為財產法是為了白人制定的,黑人連人身自由都被剝奪,所以不可能培養也沒有義務去遵守相應的道德概念。
傑斐遜認為,奴隸制是不義的,但只有它才能保證黑白共處。離開了奴隸制,在黑白平等的情況下將出現三個大麻煩:黑人無法和白人競爭;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過去受奴役的怨恨會引發種族暴力,甚至會使得其中一個種族滅絕;黑人和白人之間可能的性關係,會產生白人種族被污染的危險。
對比之下,殖民地時期的南美承認各種混血後代的獨立的身份地位,但同一時期北美的黑白混血都被劃入黑人,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南美那樣的種族混合社會。說白了,就是美國白人歧視所有非白人的有色人種。
傑斐遜的故居——蒙蒂塞洛莊園
諷刺的是,傑斐遜雖然極力禁止黑白通婚,但他自己卻和14歲的黑人女奴薩利·海明斯有一腿,還生了好幾個孩子,這個事件在傑斐遜任職總統期間被人捅出來,比柯林頓和萊溫斯基那事勁爆多了,在當時險些釀成政治風暴,直到爆料人莫名其妙地死去後,才漸漸平息。
《傑斐遜之戀》,英文名直譯過來其實是:《薩利海明斯——美國醜聞》
傑斐遜認為,廢奴之後,黑人和白人必須分開建國,否則必出暴亂。在美國建國後第二年爆發了獨立戰爭的加勒比島國海地,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海地整個就相當於是美國南方,幾乎全是黑奴種植園經濟。海地黑人心中長期積累的仇恨,讓他們在獲得自由後,第一件事就是對曾經壓迫他們的白人舉起屠刀,對奴隸制度的憤恨迅速演化成了種族屠殺。除了罪有應得的白人奴隸主及其代理人,海地革命者殺光了他們所能找到的包括老弱婦孺在內的每一個白人。
海地革命
8、美國的道義困境
長期的敵視、壓迫和仇恨,使得美國白人和黑人之間的宿怨難解。美國南北戰爭,雖然起因並不是奴隸制廢立,卻是由南方奴隸種植園和北方工商業之間的利益衝突所引發,因此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奴隸制。擁護奴隸制的南方邦聯,就成為維護白人利益的象徵。
率領南方邦聯軍隊作戰的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正是弗吉尼亞人,他也成為捍衛美國白人利益的象徵,成為白人至上主義者的精神圖騰。這次弗吉尼亞騷亂的起因,正是因為當局要拆除李將軍的雕像。
舉著火把捍衛李將軍雕像的右翼白人
林肯頒布了《廢奴宣言》,導致他被信奉「白人至上」的槍手槍殺。南北戰爭之後一百年,針對黑人的歧視、壓迫、種族隔離、私刑謀殺仍然在延續。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普萊西訴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判決,確立對黑人採行「隔離但平等」措施的合法性時,無異對南方黑人人權造成嚴重的打擊,最高法院判決中有關「隔離」的部分被執行得十分徹底,但有關「平等」的部分則不然,導致南方出現更多種族隔離制度法令,甚至連在工廠、醫院及軍隊都採取種族隔離制度。
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高峰,然而他在1968年也被槍殺,在此之後,美國黑人才逐漸擁有了和白人一樣的公民權利。
馬丁路德金
奴隸制雖然廢除了,法律層面的黑白平權也實現了,但是從1619年開始的數百年奴隸制和黑白矛盾留下的巨大歷史陰影,卻無法從人們心中消除。馬丁路德金所描述的那個夢,還遠遠未能成為現實。
由於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的歷史包袱過於沉重,為了建立和諧的美國社會,在美國不能在明面上說任何種族歧視的話,尤其不能歧視黑人。而且這種要求逐漸強化,已經到了任何可以被理解有歧視含義的話都不能說,一旦說了,就被打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籤。沒這方面意識的中國人初到美國,常常有不敢說話的感覺,經常感到怎麼說都錯。對種族歧視矯枉過正,已經異化為「少數種族優待」、「非法移民優待」以及「對白人的歧視」。過分地強調「政治正確」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病態,正是說明了歧視思想已經深入骨髓血脈,融入每一個美國人的內心深處。
美國的建國過程就是種族屠殺和種族壓迫的過程,前後綿延了幾百年,白人高人一等的心理狀態根深蒂固,非裔等少數族裔長期受歧視形成的心理保護意識也由來已久,不是政治上喊兩句口號就能解決的。要想根除這種歧視思想,除非能像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思想鋼印」那樣,給全體美國人洗腦。
美國種族歧視的思想根源,恰恰是其立國之本《獨立宣言》。《獨立宣言》中所謂「天賦人權」中的「人」,並不是指的所有人類,而是有特定含義的,後來這個含義被歸納為「WASP」,即信仰新教的盎格魯撒克遜裔白人(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價值觀是美國上流社會主流價值觀,也是美國的立國基礎。美國依靠延續三百年的種族滅絕立國,依靠奴役廣大黑人奴隸建立白人民主,在立國之初特彆強調血統及信仰的純潔性,這就為日後的種族歧視和種族衝突埋下了種子。
美國的右翼「白人至上」主義者,他們的根基正是美國早期建立過程,他們的理論和實踐,正是早期民主派的理論和實踐。如果美國現在的民主左派將右翼作為種族主義者和納粹徹底打倒,他們看上去符合大義凜然,站在道德制高點,但實際上就必須否定傑斐遜,否定華盛頓,否定《獨立宣言》,否定早期的民主派,否定美國的前七十年,甚至否定1970年之前的美國,這就把美國國家精神的根基挖掉了。
實際上,哪個國家政權的建立都不可能在道德上毫無瑕疵,但是美國的民主左派已經陷入了「道德潔癖」,而美國自己的屁股又太不幹凈,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又會催化極端思想產生,這才是真正的騎虎難下。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曾經問王導,晉王朝是如何興起並最終統一的,王導就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挾持魏天子,殺死魏帝曹髦,並最終逼魏帝禪讓的故事,原原本本講給司馬睿聽。司馬睿聽了以後大為慚愧,用被子捂著臉說:靠這種手段得來的國家政權,怎麼會長久呢。美國白人的困境,實際上與東晉王朝所面對的道義困境一模一樣。
由於美國的立國過程缺乏道義,完全建立在血腥和罪惡之上,當民主左派要把美國捧上道德制高點,用道義來壓人時,就會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悖論,而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們的,正是美利堅民族的傳統主體——白人。如果按照民主左派的意思,弗吉尼亞騷亂被定性為一小部分道德高尚的白人領著受壓迫歧視的有色人種,反對邪惡的白人種族主義者的話,就是否定主體民族,進而否定美國自身,那就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抗議和不滿。
更讓美國的民主左派無法自圓其說的是,在烏克蘭革命中,美國的民主派媒體對於烏克蘭的新納粹分子讚賞不已,稱之為「一朵新的民主之花」。難道說,是不是民主,主要看是不是領了他們的資金、武器和人員培訓?這雙標玩得666啊!
烏克蘭新納粹黨領袖Oleh Tyahnybok與眾多西方重量級政治人物會面的照片。包括美國參議院麥凱恩、國務卿克里、國務院發言人維多利亞·紐蘭、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歐盟貿易委員凱瑟琳·阿什頓等(閃電背景的照片系此人在連任新納粹黨黨首時行納粹禮)
在國外就是普世價值,在國內就是極端分子?
烏克蘭的這幫「民主人士」一看就是有專業團隊策劃、運作
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強調「愛國主義」的國家,其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滲透到方方面面。然而將美國的愛國主義這顆「洋蔥」外面的皮一層層撥開,最終剩下的,就只有「白人至上」和「拜金主義」。正是這兩大法寶在手,弗吉尼亞才從一個小小的村子詹姆斯敦,成長為一個州,最終成為美國。
手舉火炬高喊「一個種族,一個國家,停止移民」的排外口號的極右翼分子
今天的美國納粹,其實正是早年的北美開拓者。因此只要美國存在一天,「美國納粹」就永遠不會消失,只要一有合適的土壤,就會迅速滋長,這個土壤就是經濟衰退以及社會動蕩。
從弗吉尼亞歷史可以看到,美國誕生和成長的真正核心驅動力是資本主義,是不斷增長的利潤和金錢。美式正義的核心其實只有一條:金錢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缺乏道義基礎的美國,之所以屹立兩百多年,還成長為民主自由的燈塔其實背後是多輪經濟擴張在支撐:土地擴張、工業化經濟擴張、經濟殖民擴張和金融殖民擴張。
美國歷史上每一次陷入經濟危機,社會矛盾加深,都伴隨著種族衝突加劇,甚至出現種族暴亂,然而總能化險為夷,繼續保持和諧穩定,並不是自由民主制度具有超強糾錯能力,而是新一輪經濟擴張又掩蓋了社會矛盾。經濟蛋糕的不斷增大,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移民美國,來實現他們各自的「美國夢」。然而這樣的發展邏輯,2008年畫上了一個句號。
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在美國國內也越來越多以種族衝突、種族仇恨表現出來。美國越來越多的州實現大麻合法化,也是因為矛盾加劇,需要用大麻來麻痹底層人民,這正是當年南方白人奴隸主對付黑人的伎倆。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在失去經濟增長動力之後,美國正在一步步退化。
自美國獨立戰爭建國以來,白人在美國總人口中一直佔有優勢,但是最近比例急劇下滑。2010年,在19歲以下的人口中,白人佔55.8%;5歲以下的人口中,白人佔51.7%。
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白人將在二三十年內失去美國優勢種族的地位。白人比例雖然在下滑,美國社會前1%的富裕家庭中,仍然有超過96%是白人家庭(剩下4%基本是猶太人)。而總人口比例中佔比越來越高的拉丁裔、非裔,基本處於社會底層,因此美國的種族對立還混合了階級對立。特別是美國民間還擁有幾億隻槍,任何有極端思想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發動恐怖襲擊,近些年來日益頻繁、規模日益增大的槍擊案就是明證。
隨著人口比例的下滑,美國白人心中的恐懼在日益加深,自身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白人,特別是上層白人們的一塊心病。在生存問題面前,用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所謂「政治正確」,越來越成為一塊可以隨時丟棄的抹布。
美國政局已經呈現出怎麼做都是錯的困境:如果按照民主左派的意思,繼續堅持政治正確,就是逆向歧視主體民族,否定美國建國曆程,瓦解美國的愛國主義,最終美國說不定就會分崩離析;如果按照右翼的意思,撿起白人至上的大旗,排斥少數民族,禁止移民,美國就會就成為一個保守排外,充斥著納粹臭氣的邪惡國家。
傑斐遜在總統任期結束後,深刻認識到美國的種族問題已經很難化解,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開頭引用他的話:
「上帝在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自由。當我們漠視這個信念(即上帝給了所有人以自由)的時候,難道一個國家的自由還是有保障的嗎?每當我想起上帝是公正的,他的公正是不會永遠休眠的時候,我就為我的國家顫抖。」
傑斐遜的餘生,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弗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中,他希望後人能用超越前人的政治智慧,來解決這一難題。然而他留下的這個難題實在棘手,後人看來也是無能為力。在前述弗吉尼亞騷亂中,弗吉尼亞大學的許多學生,也是衝突中的一員。
美國需要出現一個具有超凡智慧和鐵腕手段的政治家,帶領美國走出政治和經濟困境。最起碼也得像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調解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矛盾那樣,緩和美國的種族矛盾,保持國家穩定。時間拖得越久,麻煩越大,因為美國的言論自由和持槍自由,會不斷激化矛盾,加深仇恨,最後唯有走向內戰或分裂。
備受英國人愛戴的伊麗莎白一世
但如果真像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英國那樣,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沒打起來,但是貧富差距引發的階級矛盾卻無法避免,這也是英國人大量向北美移民的原因。美國又到哪裡找下一個「北美殖民地」呢?如果不行,那就只能再發生一次類似「法國大革命」的美國大革命了,美國這個多民族國家還是難逃解體命運。看起來,歷史真是走入了輪迴。
與美國建國同一年發生的法國大革命,
大革命引發民族主義狂潮席捲歐洲,多民族國家紛紛解體
延續了數個世紀的美國夢,從噩夢開始,但願不要以噩夢結束。
(全文完)
推薦閱讀:
※複雜的構圖——從這一步開始
※這幾種面相的人,從中年開始走好運、發大財
※我在十點差三分的時候開始想你
※經典愛情語錄:不要因為舊戀情的夭折而拒絕開始一段新感情。
※幾歲開始培養孩子幹家務活,不同年齡段可以做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