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分型 論治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因其主要臨床表現不同而分屬中醫水腫、虛勞、腰痛及眩暈等病症的範疇,發病以正虛和標實相兼多見。以正虛為主者,可見肺、脾、肝、腎的虧損,以脾、腎虧損多見;標實為主者,以濕熱、瘀血多見。患者常虛實夾雜,故要標本兼治。常見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如下:

1.肺腎氣虛,水濕內聚

表現為:面黃浮腫,氣短乏力,腰膝酸軟,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益氣固表,利水活血。方選玉屏風散和防己黃芪湯加減,藥用黃芪、白朮、防風、茯苓、澤瀉、益母草、澤蘭、蟬衣、僵蠶。

2.脾腎氣(陽)虛,水濕停滯

表現為: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納呆便溏,浮腫,遺精、陽痿或月經失調,甚則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齒印,脈沉細或沉遲無力。治宜健脾補腎,利水活血。方選四君子湯合五子衍宗丸加減,藥用党參、黃芪、白朮、枸杞、菟絲子、淫羊藿、山藥、茯苓、澤瀉、車前子、當歸、川芎。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

3.肝腎陰虛,濕熱內蘊

表現為:頭暈耳鳴,兩目乾澀或視物模糊,腰膝酸軟,夢遺或月經失調,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治宜滋補肝腎,潛陽活血。方選杞菊地黃湯加減,藥用生地、知母、女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龍、鉤藤、丹參、益母草、當歸。

4.氣陰兩虛,瘀血內阻

表現為:面色少華,氣短乏力,手足心熱,口乾咽燥或伴咽痛,舌偏紅、少苔,脈細或細數。治宜益氣養陰,清熱活血。方選參芪地黃湯加減,藥用黃芪、太子參、生地、山茱萸、女貞子、丹皮、茯苓、山藥、澤瀉、丹參、益母草、當歸。

治療慢性腎炎,一定要堅持服藥,即使病情完全緩解,也要繼續治療觀察一個較長時期。慢性腎炎的療效評價,不應當只看尿蛋白及血尿的改善,更應當重視腎功能的進退變化。

以上治療方法只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應以醫生根據每個患者自身的患病情況制定的治療方案為準。

推薦閱讀:

中醫脊柱整復的神奇臨床應用
用中醫調養糖尿病系列之五:只具有一般降血糖作用的單味中草藥
為什麼醒來後又累又困?原因有3個,第2個你肯定經常做
中醫的天地感應
這個世界還真不能缺少中醫

TAG:中醫 | 慢性 | 腎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