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什邡各鎮名字為啥這樣叫?(二)

上期《漲知識,什邡各鎮名字為啥這樣叫?(一)》刊發後,不少熱心掌友給我們發來消息,這裡,我們一併致謝。今天《漲知識,什邡各鎮名字為啥這樣叫?(二)》和大家見面了,內容為其餘的十個鎮名的由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使用的鎮名是之前的什邡各鎮名字,和目前有所差異,但為了能原汁原味地保留歷史概況,我們仍舊保留了各鎮的老名字。今天內容所採用的各鎮名字,依然如此。

紅白鎮

紅白鎮位於城北36公里,北靠茂汶,山高河曲,逶迤而下山嶺夾峙街頭;石亭,通溪兩河交匯於此;進入深山峽馬口,燕子崖兩條山路由此分道,自古為山貨集散的起運碼頭。紅白鎮因場內有祭太陽神之紅牆廟宇,天齊宮之白牆廟宇而得名。清嘉慶七年,以殷家溝為界劃分為紅廟場和白廟場,1951年合併紅白兩場為紅白場。

鎣華鎮

鎣華鎮位於城北27公里,古名高橋,民國時取名三河場。1952年味鎣華山區治所,後更名鎣峰公社,意指鎣華山高峰可眺。至1988年實行鎮管村時改名鎣華鎮,鎣,潔白光澤之意,華,花也,山嶺皚皚白雪形花怒放,鎣華之名得於此。

八角鎮

八角鎮距城32公里,域近茂汶彭州,毗鄰鎣華鎮湔氐諸鎮,五馬群山環抱,九峰山麓連綿,湔氐河水曲流其中,青龍湖遙相輝映,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觀豐富的古鎮。八角鎮之設,源系以古有八角廟而得其名,據《華陽國志》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候蠶叢稱王,次日柏灌(八角諧音)次曰魚鳧,魚鳧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考之,為立祠。」這八角廟,即是古蜀國王柏灌祠的衍化,《什邡縣誌》乾隆版記:「八角廟治北60里,湔氐河側。」八角廟崇祀蜀王柏灌,實有歷史淵源。

回瀾鎮

回瀾鎮位於什邡城南5公里,毗連廣漢,清雍正十二年設龍橋鋪有房四間、住兵四名、有土石混築之煙礅高數丈木質高架梆樓一座,以傳敵情。其後為鄉之集鎮,治所於此。場南口有石橋一座,橋礅刻有石龍頭尾,名回瀾橋,或回龍橋。因「河流屈曲有龍蟠之勢,更有深潭順河數丈」故名。

元石鎮

元石鎮,古名元石頭,早年城西角有地名「水打籮」處。路旁有一圓石,中徑2.2米,面現微點,石質細膩,如琢磨,雨後視呈五色,斑紋可愛,舊志謂石為「星墜所化」,故名元石。

南泉鎮

南泉鎮古稱南陽鄉,距城北7公里,為晉時南陽僑郡所在,在此期間,修建古南陽寺一座,香火不斷。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之四子楊秀被封蜀王,在南陽郡狩獵發掘出古南陽寺旁的一口大泉眼,即為南陽泉。清乾隆《什邡縣誌》記述北方土族與流民流寓蜀土「就食」,遂在南陽鄉所置南陽郡。又傳言明末戰亂後,有綽號「何包包」的,在此任保工,搭棚開店,俗呼「何家幺店子」久而成市,清道光十年設場名何家場。1952年建鎮分鄉取名和興場取「家和萬事興」之義,後因鎮轄區內自然泉眼上百口,水質優良,是名副其實的南方之泉,復又更名為南泉鎮,2006年四平鎮和南泉鎮合併為今天的南泉鎮。

四平鎮

四平鎮距城西七公里,原名艾家橋。地處古沉犀水故道,田畝為沉犀水舊河床,地勢低洼,田底冷浸,俗呼「石家爛壩」。西傍雁江,有瑞虹古渡,明、清時為「李村」所在。民國初為四平聯保,因境內有四平橋故名。現在的四平是南泉的金桂村、瑞虹村、星星村、金橋村一部分、方碑村一部分、玉橋村一部分。

民主鎮

民主鎮位於什邡市西北方向,距離什邡12公里,緊鄰鎣西鎮。1956年建鄉,命名「民主鄉」,取其人民當家作主之義,全境沿九里埂延伸,慈母山列其西,鴨子河過其側,淺丘起伏,土壟迂環,自古貧瘠,冬水茫茫,僅收一季,農諺云:「九里埂、九條龍十家住戶九家窮。」而今變窮山舊貌。已是「川中強鎮」民謠云:「九里埂,九里春,千家住戶,千家興。」今民主已和雲西鎮合併至師古鎮。

皂角鎮

皂角鎮位於城東北角,因境內有古老皂角樹一棵,桿高圍大,枝葉參天,為四門四大樹之一(老什邡四門四大樹分別為:東門核桃樹、南門槐蔭樹、西門麻柳樹、北門皂角樹)。皂角鎮因其內皂角樹馳名縣境而得名,目前,皂角鎮已更名為皂角街道辦。

禾豐鎮

禾豐鎮古名三聖渡,距城東6.5公里,東界亭江,南鄰廣漢,白魚河穿行其中,通往德陽必經之地。清乾隆三十六年在白魚河岸建樂崇橋,屢壞。五十二年,鄉紳劉琮管建三聖渡,以航舟楫。嘉慶十年,因河砂礫,石橋易傾,改架木橋,長10餘丈,寬8尺,下埋石柱,上架橫樑,鋪板覆坭,橋樓脊翹,首尾有坊,更名「三聖橋」。此後,漸次沿橋東建房開店,久而興市,初名仁義場,後經知縣紀大奎築提引水灌田,禾田豐收,集市興旺,至道光十一年社場,取其禾苗豐收之義,更名「禾豐場」。

推薦閱讀:

近體詩基礎知識
詩仙李白鮮為人知的10首詩,能讀過3首就算知識淵博了!
你不可不知的書法知識——連載(十五)
皮鞋選購與知識解答
王世襄:收藏的樂趣在於獲得知識和欣賞

TAG:名字 | 知識 | 什邡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