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姥姥門上唱大戲·山西地方戲之繁峙秧歌

山西地方戲之繁峙秧歌

(演齣劇照)

(繁峙縣寺廟多而聞名)

敘:參加工作以前沒有聽過、看過繁峙秧歌,但聽先父及村中長者講過,繁峙秧歌與朔州秧歌有很大不同。「我老人家」對繁峙縣印象不太深,只知當年與代縣合稱繁代縣,其鄉談風俗與鄰近的代縣、渾源縣大同小異。參加工作後,曾與幾位繁峙縣老鄉一起工作,印象也不太深。近幾十年間,傳聞繁峙縣境內有金礦發現並開採,繁峙縣的地方財政、地方豪紳確也著實添了不少風光,但也因礦難頻發、坑害礦工甚至焚屍滅跡而臭名昭著,此乃不法工商界缺德喪良心所為,與善良淳樸的繁峙縣老鄉無關。

出於對看不到家鄉戲的不甘心,今天上網搜了一回,看到了昵稱「蘭州燒餅」的「霧雲煙」在優酷網的繁峙秧歌視頻專輯,大呼過癮!觀賞了武玉梅、要艷芳女士的《花亭會》唱段,觀賞了張潤來先生的《三滴血》唱段,感覺又回了一次忻州老家,又趕了一次廟會。感謝傳承地方戲曲的藝人們,他們才是中華文化真正的守護神。

按:「秧歌」曲調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傳入繁峙的奮地和白馬石一帶(今屬應縣),當時只是一種廣場藝術,俗稱「玩藝兒」,又依地名稱「奮地秧歌」。當時的表演形式有4種:一是只扭不唱的「過街秧歌」;一是有扮相的「故事秧歌」;一是歌舞結合的「耍玩藝兒」;還有一種是以男女問答對唱表演故事的「秧歌」。作為一種地方小戲,繁峙秧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上層社會鄙視和壓制,很少在史著中留下蹤影。

以民間節令賽會中的社火活動為主要依託的繁峙秧歌戲,在其形成初期階段,多為民眾的自娛自樂。逐步成熟後,一些身懷技藝的農民組織起″半農半藝″的班社,在農閑時走鄉串鎮做商業性演出。繁峙秧歌的班社規模不大,一般為20人左右,由班主、演員、後台、雜役四部分組成。藝人多為農民,他們加入班社稱為「搭班」,一般在春節前後或農曆四五月間走鄉串戶演出。

《中國戲曲志·山西卷》記載:繁峙大秧歌(繁峙秧歌)登台的年代無從稽考,相傳,清代初年,藝人張信率先設坊教戲,把秧歌由地攤搬上舞台。至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繁峙大秧歌已趨成熟,藝人張代組班結社,設坊教戲。《山西通志》第四十卷有相同記載。《山西劇種概說》介紹:大約在清朝中葉,繁峙縣鳳地的名老藝人張代(生卒年不詳)領班聚藝,大膽地將秧歌搬上舞台,使原來的歌舞形式變為戲曲形式。《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認為:相傳,生於清嘉慶元年(1796)的鳳地人張代,召集當地一些藝人,將在廣場活動的秧歌搬上戲曲舞台,演出了《安瓜》、《借冠子》的小戲,此後逐步定型,成為戲曲劇種。這些對繁峙秧歌的研究都以「由地攤搬上舞台」為其形成的標誌,同時,還提到了藝人張信、張代的活動。民國初年,繁峙秧歌逐漸興盛起來。此時,秧歌班社不斷增加,不僅有各地藝人組建的有名班社,而且有以村為單位的散落於繁峙縣、應縣、渾源縣、朔縣等地的班社,這些班社都以「秧歌戲窩子」相稱。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班社停演,繁峙秧歌飽受摧殘,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集中當時的著名藝人於1956年組建了專業班社——繁峙縣秧歌劇團,並招收第一批女演員,演出地點逐漸由五台、繁峙、代縣、應縣、渾源等忻州和雁北地區擴大至內蒙古一帶。

繁峙秧歌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受到了其他劇種尤其是北路梆子的重大影響。繁峙秧歌藝人通過觀摩、拜師等方式,向北路梆子學習,逐漸完善了自己的藝術體制(當今青衣行當演員要艷梅的唱腔風格就極具北路梆子特色),並廣泛吸收朔州秧歌、盂州秧歌、民歌、時令、小調以及曲藝的精華,充實並形成了自己多元的藝術特徵。

繁峙秧歌的劇目現存129個,其中傳統戲劇目占多數,包括生活劇、歷史劇、神怪劇、公案劇四類。早期劇目大部分是一些滑稽調笑的具有民間情趣的生活小戲,如《打灶君》、《安瓜》、《瞎子觀燈》、《打瓦罐》等。同治、光緒年間,繁峙秧歌發展並逐步成熟,劇目有所增加,如《殺惜》、《劉唐下書》、《龍蛇鎮》等都增加於此時段。1949年後,還從其他劇種移植了許多劇目,如《孟姜女》、《牆頭馬上》、《玉棋子》、《樊梨花斬子》等,自編自演的劇目有《借親配》、《丟姑爺》、《楊志華》等。

  繁峙秧歌早期音樂為小曲小調的形式,並且多是一劇一調或一劇幾曲。單曲的音樂個性強,很難多曲使用。後依據梆子聲腔,創造出【流水】、【二性】、【三性】等幾種唱腔,從而奠定了繁峙秧歌板式變化體唱腔的基礎。唱腔結構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其中板腔體的基本板式有10種,曲牌體的「訓調」有17種,另外還有若干個小調,器樂曲牌75個。繁峙秧歌的角色,早期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後期增加了鬚生、青衣、老旦、老生、大花臉、彩旦等角色。表演方面注重唱功、做功,幾乎沒有武打戲。道白原用繁峙方言,後受北路梆子的影響,多變化為「蒲白」和繁峙方言結合使用。只是丑角仍然沿用舊習,使用方言(京劇醜行表演多用京白即此),保持其角色語言的特殊韻味。

繁峙秧歌劇團成立後,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演員,並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和藝術風格。如張潤來唱腔剛健渾厚,氣勢磅礴,自成一派;孟智秀表演瀟洒大方、細膩;魏來福表演詼諧風趣;李敬業表演大方,步法穩健,唱腔剛勁有力,聲音宏亮;孫春梅唱腔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恰到好處。特別是武玉梅唱腔悠揚圓潤,婉轉自如,清脆悅耳,優美動聽。她主工小旦,唱做俱佳,音域寬厚,音色恬美,剛柔相濟。她巧妙地將其他劇種的精華曲調糅合在自己的唱腔之中,既不失「秧歌」風味,又優美動聽,別具風格,自成流派,在周圍縣市影響較大。1957年4月,在全省戲劇匯演中,張潤來、武玉梅,楊璉等演出的《花亭會》和《對菱花》兩個傳統節目,受到了一致好評,楊璉、張潤來、武玉梅獲得省級優秀演員獎章。

2012年12月22日星期六筆談梨園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中央行政制度與地方管理制度的發展演變
身上這些地方肉多又長毛的人,是天生的富貴命,一輩子大富大貴
女人心梗發作,有個非常隱蔽的信號,這個地方疼就要小心了!
10處地方長痣一生不用愁!看看你有嗎?
宜興善卷洞,梁祝化蝶的地方【最美五月】

TAG:山西 |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