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集體舞,銳意改革還是換湯不換藥? - 辯論會 - 鳳凰論壇 - Powered by ...
06-18
校園集體舞,銳意改革還是換湯不換藥?校園集體舞,銳意改革還是換湯不換藥?可能是因為身為老師的職業原因,今天我看到一則新聞,感覺眼前一亮。很多門戶網站都在首頁掛了《教育部:中小學生每天必須跳校園集體舞》,報道中說:從2007年9月1日起全國所有中小學生每天都必須要跳校園集體舞,其中男女生手拉手共跳的華爾茲將成為高中生的指定舞蹈。《第一套全國中小學校園集體舞》包括小學組《好朋友》、《陽光校園》、《小白船》,初中組《青春旋律》、《校園秧歌》,高中組《青春風采》、《校園華爾茲》等7個校園集體舞蹈。看完這則新聞,我既喜又憂。喜的是:我們國家教育部的領導人終於開竅了,我們的中小學的體能教育終於可以加入新鮮活躍的原素了,一破以往那種刻板單調的體操運動了。我記得《第八套廣播體操》在八十年代就全國普及了,現在我當上老師七年了,近二十年了,一直都沒有變化。我不否認這個《第八套廣播體操》對中小學身體鍛煉眾多好處,可是她也同樣存在太多的弊病,第一就是動作機械,站在原地像個弱智機器人一樣,伸手踢腿。第二就是缺少美感,口令重複,動作過於粗放。第三,動作內容蒼白既缺乏時代感新鮮感,易產生視覺上的疲勞。每次一到課間操時間,我看到一大片一大片學生,有氣無力地做操,看老師臉上做操,老師盯著,就做個樣子,老師一轉臉站在那兒像木樁一樣,更有甚者,做慣了閉著眼做,像夢遊一樣。很多學校看學生這樣懶於做操,基本上取消了課間操。中小學生,是最青春活躍的群體,《廣播體操》那種機械生硬的動作,內容蒼白的動作,大大壓抑了孩子們的天性,難以激發一種運動的慾望。所以早就應該出現一種既能鍛煉身體又能促進運動慾望和質量的體能訓練項目了。好在我們的孩子終於有了集體舞,小學生們有了《好朋友》《陽光校園》,初中生們可以跳《青春旋律》《校園秧歌》,可能最幸福的還算高中生了,可是跳《華爾茲》。聽說「這7套校園集體舞是教育部組織專家花了兩年時間在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規律而創編的,具有鮮明的教育性、科學性和群體參與性,富有時代特點和青春氣息,適合城市和農村的廣大中小學生。」可喜可賀,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中小學生的體能教育遠遠落後這個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了一種空話。現在終於「富有時代氣息了」,雖然遲了一些,但總歸是來了,比「守株不動」強啊。可是當本王子再用心看這個新聞時,憂的是:第一個擔心是:校園集體舞教育部規定「每天必須跳」,華爾茲將成為高中生的「指定」舞蹈,「必須」和「指定」會不會又像廣播體操一樣淪為一種由上至下的行為任務?校園集體舞既然稱者舞,就應當歸納為藝術,一種以興趣和靈感創作為主的藝術,如果以這種「命令」的方式來跳,它早晚會成為學生們一種運動負擔。第二個擔心是:我發現在「教育部組織專家花了兩年時間在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規律而創編的這7套校園集體舞」,這些專家是什麼專家?又徵求了多少學生的民意?又有多少少會喜歡這種專家式包辦的集體舞?更讓我難過的是在專家們的考慮中好像沒有考慮到中小學生的時代審美趨向?小學的我不了解,我是教初中的,我感覺如果《校園秧歌》中的太多的「秧歌」的舞蹈原素可能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會喜歡,現代的學生不像以前了,受當前影視中一些很時尚的舞蹈影響,理解審美的能力也比我們那個時代的人要強很多。第三個擔心是:這個校園集體舞會不會又是雷聲大雨點小?會不會又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啊?」會不會又像「新課標」一樣只是一種形式過場啊?新聞中說:教育部將從本月開始培訓骨幹舞蹈教師來教授校園集體舞,首先印製光碟發到各省,由各省舉辦集體舞培訓班讓中小學老師學習。可是在當前的這種功利教育風氣下,唯升學是圖,許多學校體育老師都是臨時竄課的,百分之九十的農村學校連個舞蹈老師都沒有,怎麼教?即使教會了,又有幾個學校真的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把它當回事?又有幾個人把它當成一種藝術和運動相結合的體能訓練事業來做呢?很多學校到了初三,當了高三,基本是一天八節課,基本上連體育課都沒有了,還提什麼跳舞。校園集體舞,銳意改革還是換湯不換藥?希望它別是一場鬧劇。好的東西制定出來了,如何能動地執行它,其實才是最大的問題!(文:草根王子)評論:中小學要跳校園集體舞
圖片附件: NewsMedia_13586.jpg (2007-6-4 11:50, 43.55 K)
圖片附件: 1298717_123915.jpg (2007-6-4 11:50, 22.25 K)
推薦閱讀:
※「90後」的校園在舞什麼
※痛心!瀘州太伏校園事件,大家都忽略了不少細節。。。
※惠園瑣記
※人工智慧教育如何進校園
※借光(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