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龍子孫的年俗畫——記客家人年三十祭祖風俗

客家圍龍子孫的年俗畫——記客家人年三十祭祖風俗

又到過年時節,客家圍龍子孫依舊風雨無阻風塵僕僕趕往老圍龍,祭祀祖宗。祖公廳堂的鑼鼓已經敲起來了,儘管敲得沒什麼高超的水平,但一下一下的統統敲在圍龍子孫的心坎上,「過年啦。」

圍屋客家的子孫們,大年三十早早吃過中午飯後,陸陸續續來到祖公廳,按族中規矩擺放供品。祭祖時,婆婆對我說,我們是長房,供品一定要擺在左邊,在火燭上點香祭祀時,也一定在兩枝大燭的左邊燃香起祭。這個習俗,到我輩已經二十世了,一切如舊。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之前,必須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準過年,這是客家不成文的規矩。我想,祭祖不是形式上的祭祀,歲月流逝匆匆,社會在飛速前進,前進中的現代文明,哪能不從古老的風俗中吸取力量,讓腳步踏實又飛快呢。從擺供品習俗開始,方方面面的年俗像一條條長長的霧中細線,連繫著普天下客家兒女的心,也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傳承客家文化的載體,客家人虔虔誠誠地尊重著自己的文化,讓物質意義上的過年也不那麼快地遠去,讓精神上的過年永久地帶領著客家人信心百倍地前行。

在客家鄉村,年俗是一份豐富而禮節繁雜的客家文化遺產,圍龍屋是主角,無論你走多遠,過年都要想方設法回到圍龍來。在鑼鼓喧天的祭祀過程中,圍龍叔侄齊聚堂前,共敘天倫言祝福。在往後的日子裡,日常生活處處體現著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起,客家主婦們停下田間勞作,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還要準備年料等待年三十的祭拜,特別是雞豬魚三牲,敬奉天地神明,以謝庇估之恩。人人忙碌,外出的男人都是急急忙忙往家趕。小孩呢,入年界到出年界里不能相罵,不能講臭話,不能摔碎東西。大年三十,大門口貼上大紅春聯,掛起用紅漆寫有姓氏堂號的紅燈籠,張貼門神,小門口房門口廚房門口無一例外。還有穀倉門上豬欄門前雞舍小屋前,甚至傢俱上八仙床上水缸邊上照樣有小小紅紙條,封歲啦上紅啦。年三十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否則下輩子會變成牛。而最主要的是可以穿新衣戴新帽,乾乾淨淨歡歡喜喜過年啦。除夕晚上,合家團圓,菜肴極其豐富。桌上還要多放幾副碗筷,敬請祖先回來團圓過年。首先給祖先斟酒,說邀請、尊敬的話後將酒灑地,合家才正式開始吃飯。家家都用敬祖公的大公雞,配上客家娘酒,燉成一鍋濃濃甜甜的雞酒,大大的雞腿是為老人和小孩準備的。這時的酒若灑倒在八仙飯桌上,被視為發財財到,碗不小心被摔碎被看作會添丁,小孩子筷子沒拿穩而落地大人會說有食祿,一切禁豈隨著年的到來而發生著美妙的變化。吃完團圓飯後守歲,圍坐在八仙桌前,聽老人們說過年守歲的傳說。遠古,一個很窮的小夥子靠灶間幫廚過日子,人很勤勞。天上玉皇大帝的小女兒天天把人間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愛上了這勤勞的窮小伙,下界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大怒,王母娘娘心疼女兒,不住地向玉帝說情,最後玉帝才決定封窮燒灶的小伙為「灶王」。但只准女兒每年臘月二十三回家一次。人間的老百姓都給她糖呀糕呀作禮品,祈求玉女回到玉帝面前可以反映人間的疾苦以嫉惡揚善。玉帝雖然始終不怎麼高興,王母娘娘卻高興萬分,讓灶王奶奶的女兒多多準備東西帶回人間,於是玉女二十四紮掃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殺雞,二十八發麵饃,二十九裝酒,三十包餃子蒸年糕。直捱到了大年三十天黑後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父母離開天宮,急趕慢趕在大年初一來臨時趕到人間。人間的老百姓都沒睡,就這麼一直苦苦守著寒夜,亮著燈,擔心玉女迷路,等待灶王奶奶回家來,鳴炮迎接。這個守歲的習俗客家人一直延續著,這個美好的故事給了客家兒女最大鼓舞的是自由戀愛,多少客家青年男女通過對山歌,把甜蜜的愛情自由來收穫,在古代,卻也難能可貴了!這是燈火通明的夜,點歲火一般要點三天,連牛欄、豬舍、雞屋也不例外。家長要給小孩壓歲錢了,老人同樣也要壓歲錢,人人有錢,個個吉利,這一刻融融曖情緊緊圍著圍龍屋。從這刻起,一整天,要把掃把藏起來,不能掃地,別把好運掃走。更不能講不吉利的話,把好運嚇跑。年初一不挑井水不打水,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還不能摔傷。忌進菜園摘菜,清淡飲食,要有頭天準備好的芹菜和豆腐,一定要勤勞致富。

年初一天蒙蒙亮,子孫們照例回祖公廳堂敬祖公,這時同樣有嚴格的區分。長房敬齋,只用五個齋盤,並且一族人一整天都要吃齋。二房三房敬餚,一定要三牲敬奉,食物也開餚。婆婆告訴我,我們開基的叔婆,是一個挺能吃苦的客家婦女,建了十多年才完工的圍龍屋,是她一擔一擔幫忙挑起來的,非常的勤儉節約,她對神明又特別的敬重,為了教育下一代成材,叔婆她決定大年初一長房族人全體吃齋,以表她教子成材和恭敬神明的決心。從此,二十多世的王家長房族人,一律在大年初一吃齋,已經維持了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全天吃素,吃齋吃災消災也。出了這個三槐堂,吃齋的傳說顯然變了。有一位客家父親,生了十一個兒子並各自成家立業了,這在古客家地區有這麼多兒子是件多麼榮耀的事!有一年大年三十大早,十一個兒子先後都口頭請老父親到自己家吃年夜飯,直至吃過年夜飯,各自心裡都在想老父親應該到兄弟家吃完了吧。結果,飢餓又氣憤的父親經一夜深思,帶著田契、屋契、山契到廟裡出家去了。臨行前留下誓言:「凡我子孫,年初一跟我食齋者,發達吉昌;不跟我食齋者,早死早亡。」為了教育子孫孝敬老人,為了讓子孫自律,知道頭頂有神明,老人決然的行動,讓很多很多的客家後人在大年初一食起齋來。客家人極其講究好彩頭,亦即好兆頭,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年頭,人們指望開個好彩頭。這一天,只准千聲有,不可一聲無,更不準打人罵人。只准講多,不準講少。看得出來,客家人崇尚文明崇尚禮貌。但是,客家又是十里不同俗的,這體現在細節上。我的娘家在距梅城四十多公里的千年古鎮——鬆口,這裡祭拜祖宗是要在上午完成的,祭拜時的雞腿是要小小心心地彎曲回到雞肚子裡面去的,在這裡這牽涉到殺雞的技巧了,雞肚膛開得大了是不能放穩雞腳的,開得小了又放不進去。而城北三槐堂祭祀的雞,雙腳是要直直的,不能彎,彎了生小孩會特別不順。吃年夜飯,鬆口人家家都有炸肉丸,這是豬肉加薯粉加洋蔥或芋頭合成,油炸好後,一個個圓滾滾,象徵著團團圓圓之意。炸絲燒,是豬肉切成寸塊,加上麵粉、鹽、雞蛋,油炸而成的越嚼越香的絲燒。如此等等,再過一個鎮,風俗又是有所差別的,但大的原則是不變的。以上看來,客家文化有很多中華文化的共性,客家風俗也是中華民風的保存,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們客家先祖來到南嶺後,既要溶入當地風俗,又要保持自己中原漢人的風俗,在兼容的同時開創了客家人自己的創新,並形成了世世代代的信仰,世世代代的精神文化傳承,世世代代的心靈相授,容多元信仰,容各方神氣。我們的客家祖先就這樣從祖先的祖先手中把年的歷史形成並發展起來,最後保留在每一個客家人心中,形成了具有穩定形態的客家年文化,宛如一幅客家年俗畫。


推薦閱讀:

客家人結婚習俗與周朝很相似
嫁到潮汕媳婦是怎樣一種體驗?或者說潮汕女子和客家女子是怎樣一種體驗?
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定居梅州慢享生活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習俗
福茶之心:祖父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

TAG:祭祖 | 風俗 | 客家 | 客家人 | 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