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生母究竟是誰:傻大姐、宮女還是海寧陳夫人?
乾隆的生母,據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但在野史傳說中,卻有很多種說法,如傻大姐、「村姑」、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海寧陳夫人等。
之所以會出現各種傳說,根本原因在於,它本身就是一樁疑案,乾隆皇帝的兒子嘉慶皇帝都沒有搞清楚,他兒子的兒子道光皇帝的一番糊塗作法,更是讓這一疑案被無限放大,不能不讓人心生疑竇。
一朝天子一朝臣,道光皇帝繼位之初,即對軍機大臣的原班人馬做出大換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初七至初九,三天里紫禁城內接連做出一連串重大人事變動:
初七日,令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退出軍機處,盧蔭溥、文孚留任,四大臣一併交刑部嚴議。
初八日,令托津原負責的咸安宮蒙古學、托忒學、唐古特學,交給賽沖阿管理;宗人府銀庫,移交和瑛管理;御藥房、太醫院,交由和世泰管理。首席軍機大臣托津擔任的各項要職,一一移交他人之手。
初九日,革去托津、盧蔭溥軍機大臣之職,兩人均各降四職,保留大學士之任,調去編修大行皇帝實錄;盧蔭溥、文孚各降五級,仍舊留任軍機處。與此同時,命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禮部尚書黃鋮、戶部尚書英和擔任軍機大臣。
不久,道光元年,將盧蔭博也調離軍機處。如此重大的人事決定,自然是最高統治者道光的旨意。而他調離相關人員的理由,就和乾隆皇帝的出生之謎相關。
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死後,按照清朝老規矩,由顧命大臣代擬遺詔。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四人責無旁貸,奉命捉筆。遺詔中將乾隆帝出生之地寫為承德避暑山莊。當時,這份遺詔由皇位繼承者道光帝綿寧親自審定過。
到了九月初六,道光帝綿寧對遺詔副本重新審定,在查閱高宗實錄和高宗御制詩文集後,發現高宗乾隆帝出生之地不是承德避暑山莊,而是京城雍和宮。乾隆帝出生於避暑山莊之說,恰好與民間流傳的雍正帝醜聞合拍。發現這一錯誤後,道光帝頓時龍顏震怒,責令托津等四人將為何出錯說明白。
承德避暑山莊
托津等人回奏說,高宗乾隆帝出生於避暑山莊之說,是依據《嘉慶帝御制詩文初集》第十四和第六卷的詩注寫的,詩註明明白白地寫著:乾隆帝於辛卯之年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嘉慶帝是乾隆帝的兒子,根據嘉慶帝鄭重出版的詩文集註解確認其皇父出生之地,應該夠可靠的了。
但是,這番解釋並沒有使四位軍機大臣得到解脫。道光帝說,這一注是注者誤會詩意所致,起草遺詔的四位軍機大臣理應從高宗實錄和高宗御制詩文集中尋找出處,如果說高宗實錄秘藏於深宮難以讀到的話,那麼高宗御制詩頒發天下這麼長日子了,若推諉說沒有讀過就太不應該了。
道光皇帝於九月初七日所降的一道諭旨,將此次諭旨風波的來龍去脈,講得極其清楚:
諭內閣:七月二十五日,慟遭皇考大行皇帝大故,彼時軍機大臣敬擬遺詔,朕在諒闇之中,哀慟迫切,未經看出錯誤之處,朕亦不能辭咎。但思軍機大臣多年承旨,所擬自不至有誤。及昨內閣繕呈遺詔副本,以備宮中時閱,朕恭讀之下,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莊」之語,因請出皇祖《實錄》跪讀,始知皇祖於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生於雍和宮邸。復遍閱皇祖《御制詩集》,凡言降生於雍和宮者,三見集中。
道光帝當時已經是近40歲的人,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政治經驗。本段諭旨的精妙之處在於,道光帝以「朕在諒闇之中,哀慟迫切,未經看出錯誤之處,朕亦不能辭咎」一句,推掉了自己應該負起的主要責任。
下面,本條諭旨的第二段內容稱:
因命大學士曹振鏞,協辦大學士,尚書伯麟,尚書英和、黃鉞傳旨令軍機大臣明白回奏。據稱:恭查大行皇帝(嘉慶)《御制詩初集》第十四卷《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恭紀》,詩注恭載高宗純皇帝『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又第六卷《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記》,詩注相同。至《實錄》未經恭閱,不能深悉等語。
托津、戴均元等人的「明白回奏」,的確非常明白,也有理有據。試問,為大行皇帝(嘉慶)代擬《遺詔》,而引用的正是大行皇帝生前欽定的《御制詩》的說法,軍機大臣何錯之有,更何罪之有?
但道光諭旨批駁托津、戴均元等軍機大臣自有說詞:
朕恭繹皇考(嘉慶)詩內語意,系泛言山莊為都福之庭,並無誕降山莊之句。當日擬注臣工,誤會詩意,茲據軍機大臣等稱《實錄》未經恭閱,尚屬有辭;至皇祖(乾隆)《御制詩集》久經頒行天下,不得諉為未讀。實屬巧辯!
道光為了維護剛剛故去的皇父的顏面,竟強詞奪理地說什麼嘉慶詩句並沒錯,錯在了「當日擬注臣工,誤會詩意」。前面已經說過,詩注雖是嘉慶的口氣,但不能完全排除詞臣代筆的可能,不過,即使這樣,也必然要得到嘉慶的首肯。由此看來,詩是「御制」的,詩注毋庸置疑也是「御制」的。
道光為了把屍骨未寒的皇父撇清,又要駁倒據理回奏的軍機大臣,不惜把詩和詩注歧為兩端,似乎詩注之錯嘉慶皇帝可以不負什麼責任。按照這樣的邏輯,道光說乾隆《御制詩集》中「凡言降生於雍和宮者,三見集中」,不也是依據「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等「詩注」嗎?確定乾隆的誕生地,「皇祖」的「詩注」可以作為根據,而「皇父」的「詩注」則不能引以為據,這又怎能自圓其說呢?道光說「皇祖《御制詩》久經頒行天下,不得諉為未讀」,反詰得固然十分有力,但道光本人先為乾隆皇孫,繼為嘉慶皇子,識文斷字以來,三十年間為什麼也未「恭讀」「久經頒行天下」的皇祖《御制詩集》?直到皇父《遺詔》出了問題,才「遍閱」皇祖《御制詩集》,轉過臉來又理直氣壯地責備臣下不得「諉為未讀」。
皇上說到這份上,托津等四位軍機大臣只好閉嘴。於是,道光諭旨的最後一段是對「遺詔事件」有關責任者的處置:
除托津、戴均元俱已年老,毋庸在軍機處行走,並不必恭理喪儀,與盧蔭溥、文孚一併交部嚴加議處;盧蔭溥、文孚年力尚強,與托津、戴均元行走班次在前者有間,仍留軍機大臣。遺詔布告天下,為萬世徵信,豈容稍有舛錯。故不得不將原委明白宣示中外。著將此旨通諭知之。
「遺詔事件」中立了大功的曹振鏞在這場政治風波中撈到了最大好處,政潮剛一平息,他就被晉陞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值軍機,首掌絲綸,取代了托津的位置。日後,這位「多磕頭少說話」的人,陪著道光皇帝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再回到乾隆帝的出生地問題上。出生地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會直接解決掉乾隆皇帝的母親是誰的問題。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
如此按此推斷,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是如何跑到避暑山莊的呢?另外,避暑山莊也不是雍親王的行宮,官書所載的他的生母「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也沒有資格在那裡懷胎十月、待產生子。這也是嘉慶道說漏了嘴之後,道光帝必須反轉劇情的關鍵因素所在。
那麼,乾隆的生母是否另有其人呢?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很多。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的夫人。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
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另外,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肯定不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
第二種傳說由晚清長沙湘潭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後來作家周黎庵寫《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了冒鶴亭的說法:雍親王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梅花鹿,當即喝下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宮女幸之。第二年,宮女臨產,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台灣學者庄練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
乾隆帝出生之謎,還有一條佐證,就是他的父親雍正皇帝死的較早,而乾隆帝本人則相當長壽。這種長壽基因估計只能遺傳自他的母親。富貴人家的閨秀估計不大可能難有這種基因,這也從側面說明,官書里記載的「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這樣的高貴出身,實在並不可信。
推薦閱讀:
※乾隆愛女為何葬於孔林?
※揚州玉雕的扛鼎之作:重超6噸,高過2米,雕了7年,送乾隆爺生日禮物
※讓乾隆痴迷的「痕都斯坦玉」
※一生驕傲的乾隆,死後被拖出棺材任人踐踏,溥儀看後跪地嚎哭
※學點淸史(連載)四十九、乾隆時期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