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和貨幣流通
06-18
、古代貨幣(一)古代貨幣的起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貨幣就興起了。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以來久遠,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班固《漢書·食貨志》也記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利通有無者也……興自神農之世。」《初學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等等。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產生的,它的出現是以商品交換的發展為前提的。(1) 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銅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國社會已完成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顯著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手工業內部又分成許多門類,各門類又分成許多專業,各專業內部又有很細的分工。這種細緻的分工,必然引起廣泛的交換活動,促進商品交換的發展。(2) 商品交換的發展,促使古代貨幣的產生。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為了交換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種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在漫長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到一種商品上,這種商品就是貨幣。(二)古代貨幣的發展最早的貨幣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銅鑄幣的發展及其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統一貨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意義:1、貨幣的統一是鞏固中央集權政治,促進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措施。2、貨幣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物資交流和貿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3、秦始皇對貨幣的規定是中國貨幣史上第一個貨幣立法,半兩錢對以後歷代錢幣的形式有深遠影響。4、半兩錢以重量為名稱,又是中國量名錢的開端。秦漢「半兩錢」錢幣改革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對錢幣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廢除五銖錢,鑄通寶錢。通寶錢仿五銖錢,每枚重2銖4纍,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成色以銅為主,摻以錫和白鑞,錢面鑄「開元通寶」4字,錢文用隸書。自此,在中國歷史上行用了數百年的銖兩貨幣被廢除,進入通寶錢階段。漢「五銖錢」這次錢幣改革是對以前近千年錢幣形制的總結,再次肯定了銅錢外圓內方的形狀和5銖的重量,規定了錢幣的大小、成色,成為唐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鑄造錢幣的標準。這次改革使錢幣名稱同錢幣重量完全分離,這是中國錢幣的重大變化。從此,中國錢幣進入了年號錢階段。紙幣的產生和發展(1)紙幣產生和發展的原因紙幣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經濟方面的:第一,宋代商業發達,要求有大量輕便的貨幣,銅鐵錢都因區域限制而不敷應用,且笨重不便,極大地阻礙了地區間商品交易的發展。第二,造紙業和印刷業的發達,為紙幣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第三,宋王朝為防北方遼、夏、金人的威脅和侵略,被迫養重兵以為備,軍費開支龐大,財政非常困難,依靠發行紙幣以稱補開支,也促進紙幣的進一步發展。(2)紙幣產生的過程大約在宋真宗年間(998——1022)成都的16家商號製作一種紙券,名曰「交子」,代替錢鐵流通。這就是最初的紙幣。這種交子因是私人發行,所以史家稱其為私交子。發行交子的富商稱為交子鋪或交子戶。由於私交子的信用度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兌現,引起訴訟。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政府禁止私人發行交子,並在四川設置益州交子務負責交子的發行事宜,次年開始發行交子。這是政府發行的交子,史稱官交子。官交子的發行3年為一界,界滿收回舊交子,發行新交子,每界確定最高發行限額,用鐵錢作為發行準備。到了南宋,交子由戶部掌管發行。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對幣制進行了一次改革,收兌江南當時流通的紙幣,即南宋的關子、會子,禁用銅錢,中統鈔也由木版印刷改為銅版印刷。這樣,全國的紙幣就統一了。政府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紙幣管理制度,並由政府在法律方面做出規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紙幣條例。二、古代信用的發展(一)信用的發生信用就是借貸行為。早期的信用形式是實物和貨幣的借貸。借貸行為發生在原始社會末期,它的產生有兩個條件:(1)有了私有財產;(2)社會出現兩極分化,貧窮的氏族因某種需要,向富裕的氏族借貸,信用就發生了。可見信用早在貨幣產生以前就存在,它的發生並不以貨幣存在為前提,其歷史早於貨幣。最初的借貸是實物借貸,糧食、農具等生活和生產必需品。食物借貸有很多局限,要受貸出對象、實物種類、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制約。貨幣產生以後,貨幣借貸突破了實物借貸的局限,對借方來說,他可以用貨幣購買所需要的實物;對於貸方來說,貨幣既可作為財富儲藏,又可用於購買另外的物品。所以,貨幣產生以後,借貸擴大了,貨幣借貸成為早期信用的另一種形式。泉府是周朝時的國家財政金融機關,泉府的賒貸是中國最早的政府信用。兩漢的信用以貨幣借貸為主要形式,而且主要是由私人辦理。漢代放款的人,有商人、地方、王公貴族,還有子錢家。子錢家是專門從事放款收息的人,實際同商人、地主、王侯一樣,都是高利貸者。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結合,是封建經濟條件下私人信用的特點。放款的對象,除了農民、手工業者、城市平民外,也有王公貴族、官僚地主,甚至有朝庭重臣。刀平五千(二)典質的產生典質是產生於南北朝的專門經營放款的金融機構。典質由寺廟經營,辦理抵押放款和質押放款。南北朝時,佛教深得統治階級的信仰,寺廟遍布全國。寺廟因受統治階級的重視,受到免役、免稅等特殊優待,自帝王至平民又對寺廟大量施捨土地錢財。因此,寺廟十分富有,遂憑藉其優厚的財力發放貸款,進行高利盤剝。官僚地主達官貴人也將其私蓄委託於寺廟貸放營利。所以,那時的寺廟成了辦理存放款的高利貸場所。唐朝時期,商業發達,商人經常攜帶大量現錢到市場買賣貨物,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於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為保管,也有存入藥店或外國人開的波斯店的,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業務。在這些商店、藥店中,有一種接近於專門辦理存款業務的機構,就是寄附鋪,還在櫃坊。寄附鋪以辦理存款為主要業務,兼營商業,這是最早的存款機構。由於存款業務的擴大,一種重要的信用工具產生了。這就是書貼,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它是存戶向寄附鋪或櫃坊發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書,上面寫有付款數量、收款人姓名、出貼人姓名、出貼日期等項。(三)匯兌的產生匯兌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商業發展,銅錢攜帶很不方便,又因錢幣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錢幣出境,於是便發生了匯兌的辦法。唐朝的匯兌叫飛錢,又叫便換。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設有進奏院,各軍、使也設有辦事機構,專司同中央政府的聯絡。商人在京出賣貨物後,如果不願或不能帶現錢回家,就將錢交給本道的進奏院,進奏院開出一張票券,各持一半。商人回到本地後到相應的機關合券核對,如果無誤,便可領回現款,匯兌就這樣產生了。(四)貨幣兌換兌換是金、銀、錢之間的兌換。唐朝的幣制是錢帛本位制,金主要充作保值手段,白銀已開始作為貨幣流通。因此,金、銀、錢就有相互兌換的需要,兌換業務便由此產生。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機構是金銀鋪。(五)典當業的發展典當業俗稱當鋪,南北朝的典質,唐朝的質庫,宋朝的解質,都可稱為當鋪,都是一種高利貸資本,經營以物品抵押的個人放款。到了清代,典當業更加發達,1664年(康熙三年),全國有大小當鋪2萬多家,其中山西省有4695家,廣東有2688家。當鋪的業務已不限於經營抵押放款,也經營信用放款、存款和貨幣兌換等業務,大當鋪還簽發銀票、錢票。經營當鋪的除私人外,還有地方政府,用公款開設當鋪牟利。(六)錢莊的興起明代,由於金、銀、錢、紙幣兌換的需要,於是便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錢幣兌換的人,以此為業,開起錢鋪來,這就是最早的錢莊。到了明末,錢莊已成為重要的信用機關,不僅從事金、銀、錢、紙幣間的兌換,還辦理放款、存款和匯兌。御書錢(七)票號的產生票號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機構,初始以匯兌為主,又為山西人首創,所以又有票莊、山西票莊、山西票號等稱謂。三、現代貨幣--人民幣人民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第一套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第二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為便於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由於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代印。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別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後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整背面顏色。第四套人民幣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後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六次演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二、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戰國(楚)「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六、由手工鑄幣向機製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光緒元寶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要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來自:悟道參禪學習 > 《經濟管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