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盧浮宮的歷史和建築

2013年8月7日一大早7點鐘不到,我和妹夫就冒著連綿的陰雨來到盧浮宮,這是我們在巴黎的最後一天,老天在前三天是十分給我們面子的---天天陽光燦爛,今天我們要走了,它就風雨送行了。

盧浮宮是巴黎最亮麗和知名度最高的名片,遊客來巴黎的必游之地,本篇開始介紹它,就從它的歷史和建築開始吧。

這是從網上下載的盧浮宮的俯瞰圖,圖中左側方向是杜樂麗花園的一部分,再過來一點中間道路上的長方形建築是盧浮宮前的小凱旋門---「卡爾賽門」,過了圓形花壇就是盧浮宮的主體建築。

這是盧浮宮的中文簡易指南圖,上方是黎流塞館,下方是德農館,右邊是蘇利館,廣場中間是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

這是空中俯瞰金字塔和德農館(下方),

我在巴黎鐵塔上照到的盧浮宮,

在左邊黎塞留館的通道出來,清晨雨中的盧浮宮廣場幾乎沒人,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由於宣傳和解釋的充分,已經讓人不覺得突兀和不和諧---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築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採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僅表面面積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為地下設施提供了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取得極大成功,享譽世界。這一建築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盧浮宮達到完美。"塔高21米,底寬30米,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凈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 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徵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徵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當密特朗總理以國賓的禮遇將貝聿銘請到巴黎,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義經典作品盧浮宮設計新的擴建時,法國人對貝聿銘要在盧浮宮的院子里建造一個玻璃金字塔的設想,表現了空前的反對。在貝的回憶里,在他投入盧浮宮擴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時間都花在了吵架上。當他於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當作「鑽石」提交到歷史古迹最高委員會時,得到的回答是: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顆假鑽石。當時90%的巴黎人反對建造玻璃金字塔。

人們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變成藝術大市場,而貝聿銘卻希望「讓人類最傑出的作品給最多的人來欣賞」。他反對一切將玻璃金字塔與石頭金字塔的類比,因為後者為死人而建,前者則為活人而造。同時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過反映周圍那座建築物褐色的石頭而對舊皇宮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夠的敬意。自認因盧浮宮而讀懂了法國歷史觀的貝聿銘並不難從埃菲爾鐵塔中讀出建築的命運:建築完成後要人接受不難,難就難在把它建造起來。因此他不惜在盧浮宮前建造了一個足尺模型,邀請6萬巴黎人前往參觀投票表示意見。結果,奇蹟發生了,大部分人轉變了原先的文化習慣,同意了這個「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設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寬30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2000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凈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同一年,他還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這個獎是一九七九年由「凱海」基金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最佳建築成就榮譽獎金,每年頒發一次。貝聿銘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五人。這個獎是近幾十年來的工作加起來評估的。現在人們願意承認,只有進入其中才會消失的埃菲爾鐵塔和只有進入其中方可顯現的玻璃金字塔,使「過去和現在的時代精神縮到了最小距離」,前者以強制姿態改寫歷史進程,而後者則隱匿地把歷史拽到現代中來。而貝聿銘「讓人類最傑出的作品給最多的人來欣賞」的願望則一直都被實現著:最新也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它赫然成為2004年全球暢銷書《達·芬奇的密碼》結尾處豁然而開的密碼的文化謎底,在這條逼近迷宮的迷宮路徑中,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承擔了從達·芬奇、波提切利到維克多·雨果以及牛頓等各類藝術與科學巨匠的全部秘密,那些偉大的文化秘密在《達·芬奇的密碼》里,就在這個晶瑩剔透的金字塔里,「在繁星閃爍的天底下終於得到了安息」。

這是站在金字塔前面向著杜樂麗花園的方向張望,有一座雕塑和凱旋門式的建築,現在左邊是德農館,右邊是黎塞流館,身後方向是金字塔和蘇利館---盧浮宮由三個宮殿組成,現在成為三個展館的名稱。

這是下午2點左右,自盧浮宮出來在雕塑附近所拍,

這是誰的雕塑? 自然是」太陽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英語:Louis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thegreat,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1],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2]。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代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則因為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不但霸權瓦解,還使他親手締造的偉大形象(大帝)與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殆盡,戰爭負擔更讓法國陷入民窮財盡的劫難中。

太陽王登基時只有5歲,理論上在盧浮宮做了72年的國王――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後來大部份時間都在凡爾賽宮辦公)。路易十四把盧浮宮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並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畫廊。他購買了歐洲各派的繪畫,包括卡什代、倫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戀藝術和建築,致使法國的金庫空虛。

呵呵,藝術家們都是歌功頌德、美化帝王形象的高手---這不,常年不洗澡(據說一生只洗了幾次)的矮子路易成了英俊瀟洒的美少年,就像我前面博文中介紹的油畫---小個子,中年發福大肚子的拿破崙成了雄姿英發的馬上勇將,而我國明朝的畫家將臉上有麻子、長型馬面的朱元璋畫成了老帥哥。

黎塞流宮,盧浮宮的組成部份之一,我們就是從圖右邊的中間拱門通道進入盧浮宮的大院里的,上面講到盧浮宮和路易十四的淵源,其實盧浮宮在太陽王之前就是歷代法國國王的皇宮---盧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

黎塞留館(宮),盧浮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位於首都巴黎塞納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

打橫的是蘇利館,右邊是德農館,盧浮宮始建於1204年,當時只是菲利普·奧古斯特二世皇宮的城堡。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為了保衛北岸的巴黎地區,菲利普二世於1204年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納河的城堡,主要用於存放王室的檔案和珍寶,同時也存放他的狗和戰俘,當時就稱為盧浮宮。查理五世時期,盧浮宮被作為皇宮,因而使它成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築物了。

我們到的時候人還不算多,為了早點進去早出來唯有如此,而大部隊的小姐們還在睡懶覺,約好她們九點鐘前來此會合。

這是我在排隊---我穿著防雨的衝鋒衣,妹夫在德農館的拱門避雨時所拍,人已經開始多了起來。

9點鐘到了,現在進入玻璃金字塔內,右邊的棚子是安全檢查,有X光檢驗門框,

檢驗完畢下自動扶手電筒梯進入玻璃金字塔下方的接待大廳,

這個雕塑被包著不知是什麼東東,除了自動扶手電筒梯右邊也有旋轉型的樓梯,

繼續介紹盧浮宮的歷史---在以後的350年中,隨著王室貴族們越來越高的尋歡作樂的要求,他們不斷增建了華麗的樓塔和別緻的房間。然而在其後的整整150年間,盧浮宮卻並無國王居住。

這就是玻璃金字塔內的接待大廳了,包倒是不用存的,圖右是詢問處,

這個樓梯是給人出去的,左邊是排隊買票的人群,不過櫃位很多很快就輪到,不像剛才在外面雨中的排隊---那可是風雨交加,怎麼會一下子這麼多人---其實是後來人龍越來越長,而有博物館聯票的和一些預約團體票是排另一條人龍。

你現在想到貝聿銘修建的玻璃金字塔的功用了嗎?這是德農館的進出口電梯,買了票就可以順著電梯上去任何一個館,上面的平台有工作人員看一看你的票。

盧浮宮的三個主要大館---德農、蘇利、黎塞留都有一個自動扶手電筒梯的進出口,玻璃金字塔內的接待大廳就是一個交通樞紐中心,人們在這裡分流,各自選擇要去參觀的場館,也在這裡約好集散。

明白了嗎---玻璃金字塔不止是設計理念的現代化和創新以及工程和材料進步和應用,它把以前你進來盧浮宮之後,為了從一個館走去另一個館的時間大大縮短---因為以前你必須順著沒封口長方形的一端走向另一端,這特別給旅遊團隊帶來方便,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導遊或領隊往往要領著大家小跑,從維納斯那兒跑到古埃及館,再跑去看蒙娜麗莎,因為要看的東西往往不在同一個館和一個方向,現在則相對容易了,看完一個,然後到接待大廳轉去另一個館,不用兜路了,你未必會或懂得欣賞玻璃金字塔在建築意義上的先進和巧妙,但省了不少體力則是明顯易見的。

接前面---16世紀中葉,弗朗西斯一世繼承王位後,便把這座宮殿拆毀了。他下令由建築師皮爾·萊斯科在原來城堡的基礎上重新建築一座宮殿。弗朗西斯還請當時著名的畫家為他畫肖像,他崇拜義大利派的畫家,購買了當時義大利最著名的畫家法埃洛的繪畫。包括《蒙娜麗莎》等珍品。弗蘭西斯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即位後,把他父親毀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來。亨利喜愛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藝術的裝飾,對義大利式的建築並不感興趣。他沿襲了父親的嗜好,但卻沒有他父親一樣的審美觀。

這是蘇利館(Sully)地下負一層的盧浮宮中世紀的地下城壕,我們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

這完全是一座歐洲中世紀王侯或領主所擁有的古堡的形象,它與盧浮宮有什麼關聯?

盧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盧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盧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我們將要看到的就是盧浮城堡下面磚砌的部份,

也就是說眼前這些城磚是七百年前盧浮宮最初的基礎,相當於我國明朝的城牆,

盧浮宮館方將流動的映畫投射在古老城壕的牆上,籍此介紹這段歷史,

畫面上的有古裝打扮的人,

也有現代摩登女郎,

這不知道是一個水井還是其他什麼的基礎,

不過我國現在也採取這樣的方法---在現代建築的地下將發掘出來的古遺址闢為一個陳列區,供大家參觀,

我在廣州的北京路的一段,南京市圖書館的地下一層,以及杭州西湖邊的雷峰塔的塔基下方都見過這樣的地下遺址,不過是用有機玻璃加以覆蓋和保護。

但這裡隨手可觸摸古老的城磚,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盧浮宮的第二位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盧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Carre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里宮及杜伊勒里花園,對盧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還用霓虹燈加進了現代化的元素,

哈哈,也有中文呢,這些讓古老陰暗的中世紀城壕顯得活潑起來,

前面是一個展區,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盧浮宮最壯觀的部分――大畫廊。這是一個長達300米的華麗的走廊,走廊非常長,亨利在這裡栽滿了樹木,還養了鳥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騎著馬追捕狐狸。

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連接盧浮宮與杜伊勒里宮的大長廊,又稱「花廊」(Pavillionde Flore)。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Perrault)和勒沃(Louisle Vau)對盧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

這是我在德農館的某個窗口所見,前面有個類似凱旋門的建築,

巴黎城內,有三座凱旋門。一座是本遊記前面已經介紹過的、矗立在香榭麗舍大街的一端、戴高樂廣場上的凱旋門;還有一個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另一端,拉德芳斯區,又叫新凱旋門,其實是一棟造型奇特的寫字樓。

還有一座,就是這個連接杜伊勒里花園和盧浮宮的小凱旋門,也被稱為「卡魯索凱旋門(Arcde Triomphe duCarrousel)」。這是拿破崙1805年為了慶祝一系列戰爭勝利而建的,仿照了羅馬的塞迪米奧凱旋門。小凱旋門上方,布滿了紀念拿破崙戰績的淺浮雕,十分漂亮。上端的四匹鍍金的戰馬是從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掠奪來的,原物已於1815年歸還給了義大利。現在的這一個,是複製品,青銅戰馬旁邊站立的,是鍍金的和平與勝利女神。

這個卡魯索凱旋門(Arcde Triomphe duCarrousel)的建造是拿破崙時代,而這之前還有路易十五和上了斷頭台的路易十六---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盧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計劃放棄盧浮宮,並將其拆除,但後來改變了主意,讓法蘭西學院、紋章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搬入盧浮宮的空房,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被國王邀請住在盧浮宮的一層和大長廊的二樓。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盧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僱傭拆除盧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倖存。

拱門上端的四匹鍍金的戰馬是從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掠奪來的,原物已於1815年歸還給了義大利。現在的這一個,是複製品,青銅戰馬旁邊站立的,是鍍金的和平與勝利女神。

小凱旋門上方,布滿了紀念拿破崙戰績的淺浮雕,十分漂亮。以上兩張來自網路。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里宮,該時期對盧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法國大革命期間,在盧浮宮「競技場」院子里建立了法國革命的第一個斷頭台。1792年5月27日,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將屬於大眾。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公共博物館。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6年,直到拿破崙一世搬進了盧浮宮。盧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拿破崙即位後,開始了對盧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作為杜伊勒里宮的正門。

拿破崙在這座建築的外圍修建了更多的房子,並增強了宮殿的兩翼,還在競技場院里修建了拱門,拱門上的第一批雕刻馬群是從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上取下來的。拿破崙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裝飾盧浮宮,他把歐洲其他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藝術品搬進了盧浮宮。

我現在的位置是在德農館,

對面是黎塞留館中間的圓形花圃圍著方形水池,圖右的拱門是從地鐵站出來進入盧浮宮大院的通道,

拿破崙不斷地向外擴張,並稱雄於歐洲,於是幾千噸的藝術品從所有被征服的國家的殿堂、圖書館和天主教堂運到了巴黎。拿破崙將盧浮宮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巨大的長廊也布滿了他掠奪來的藝術品。

在盧浮宮裡,拿破崙的光彩持續了12年,一直到滑鐵盧戰役的慘敗。對拿破崙來說,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須屬於法國。

這樣的觀點是德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崙失勢後,他們來到盧浮宮,約有5000件藝術品物歸原主。但由於法國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國人的說服力,仍然有許多他掠奪的藝術品被留在了盧浮宮。

這裡是德農館的內庭,

從高空俯瞰德農館內庭,

拿破崙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盧浮宮建築群。

拿破崙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盧浮宮建造以來所遇到的投資最多的「建築人」,5年內的建築比所有的前輩在700年內修建的還要多。我在前面的博文里提到的對巴黎大拆大建的奧斯曼就是拿破崙三世所委任的建築總管。

3個世紀以前想到的宏偉的設計圖留給了拿破崙三世來完成,當它竣工後,盧浮宮變成了皇家慶祝活動的場所,富麗堂皇是拿破崙三世修建任何東西的特點。這樣,直到拿破崙三世時,盧浮宮整個宏偉建築群才告以完成,前後將近600年。

這是在一樓看德農內庭,內庭樓道旁有四個動物雕塑,個個都形態兇猛。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里宮和盧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毀(當時公社決定燒毀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Royal)等標誌性建築)。杜伊勒里宮被完全焚毀,盧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毀,但主體建築倖免。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宮廢墟,形成了盧浮宮今日的格局。

盧浮宮博物館聞名天下,不僅僅在於她的展品之豐富、之珍貴,更在於博物館本身便是一座傑出的藝術建築。盧浮宮東立面是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建築的代表作品。據統計,盧浮宮博物館包括庭院在內佔地19公頃,自東向西橫卧在塞納河的右岸,兩側的長度均為690米,整個建築壯麗雄偉。用來展示珍品的數百個寬敞的大廳富麗堂皇,大廳的四壁及頂部都有精美的壁畫及精細的浮雕,處處都是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讓人嘆為觀止。參觀這座藝術殿堂也夠得上一次難以忘懷的美好享受。在盧浮宮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較分散的建築群,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一個整體。

這種情況到1981年後得到了改變,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當選為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後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許諾:「讓盧浮宮恢復原來的用途」,這指的是讓財政部搬出「黎塞留側翼」。「黎塞留側翼」建於1852~1857年間,長195米,寬80米,是盧浮宮的一個組成部分,自1871年以來一直由財政部佔據。1989年7月當時的財政部長愛德華·巴拉迪爾在再三請求下方才離開這賞心悅目的地方。「黎塞留側翼」的收回及開放,一下子使盧浮宮增加了2.15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3個庭院和165個新展廳,共展出藝術品1.2萬件,其中3000件是從存放室取出的,盧浮宮博物館的展品由此大大增加。

盧浮宮東立面全長約172m,高28m,上下照一個完整的柱式分作三部分:底層是基座,中段是兩層高的巨柱式柱子,再上面是檐部和女兒牆。主體是由雙柱形成的空柱廊,簡潔洗鍊,層次豐富。中央和兩端各有凸出部分,將裡面分為五段。兩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裝飾,而中央部分用椅柱,有山花,因而主軸線很明確。立面前有一道護壕保衛著,在大門前架著橋。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都以中央一段為主的立面構圖,在盧浮宮東立面得到了第一個最明確、最和諧的成果。

這種構圖反映著以君主為中心的封建等級制的社會秩序。它同時也是對立統一法則在構圖中的成功運用。有起有迄,有主有從,也就是各部分間有了對立,構圖才能完整。否則,即使完全相同的單元,簡單重複,也並不統一,因為它們可增可減,單調鬆散,不能成為有機的完整的個體。橫向展開的立面,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就有了起訖、分別了佔主導地位的和從屬的部分。構圖完整了、統一了。

它的總體是單純簡潔的,法國傳統的高坡屋頂被義大利式的平屋頂代替了,加強了幾何性,從此成了慣例。

但是,照古典主義嚴格的規則來說,雙柱和巨柱式都是「非理性」的。古典主義的理論即使在它的極盛時期也不能無所不在地通知著一切建築創作,盧浮宮設計者之一彼洛說道,應該根據自己的感覺去改變比例的規則。盧浮宮東立面在高高的基座上開小小的門洞供人出入,徒有柱廊而仍然凜然不可親,充分體現宮廷建築的性格。

密特朗總統對盧浮宮博物館做出的另一貢獻是邀請著名的美籍華裔建造師貝聿銘為博物館設計新的入口處。貝聿銘先生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建造一個「金字塔」的方案。

在盧浮宮大院的廣場上看建築上的雕塑,

這座「金字塔」為盧浮宮博物館,也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這座「金字塔」,觀眾的參觀線路顯得更為合理。觀眾在這裡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而不必像過去那樣去一個展廳而要穿過其他幾個展廳,有時甚至要繞行七八百米。一個現代的博物館,後勤服務設施一般佔總面積的一半。過去盧浮宮博物館只有20%的面積用於後勤。有了這座「金字塔」,博物館便有了足夠的服務空間,包括接待大廳、辦公室、貯藏室以及售票處、郵局、小賣部、更衣室、休息室等,盧浮宮博物館的服務功能因此而更加齊全。

至此,盧浮宮的歷史和建築簡單介紹到此結束,下篇我們去看盧浮宮的兩河文明展品介紹。
推薦閱讀:

盧浮宮大廳及陳設【原創攝影】
假期還有幾天,不如到國博看盧浮宮
梵谷|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盧浮宮博物館
【藝術殿堂盧浮宮(二)------繪畫館(上)】
順手牽猴: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沒了 | 博物館竄行記

TAG:建築 | 歷史 | 盧浮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