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坎事件位列2011年度公民社會十大事件首位
本報訊 (記者王卡拉)昨日,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發布2011年度公民社會十大事件,烏坎事件、郭美美風波、溫州動車事件位列前三位,其中烏坎事件更是在最終評選中,以45票全票通過而位列榜首。
公共事件今年首次入選
據北大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介紹,從2009年起,中心每年都組織專家評選年度中國公民社會十大事件。今年,在推選提名和初步評選的基礎上,高校學者、社會組織領導、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和媒體資深人士共同參與了最終評選。
今年當選的公民社會十大事件包括公益慈善、公共事件(包括公共災難)、公民事件(包括公民災難)和公共政策四大類。其中,公益慈善、公共事件和公共政策各佔30%。公民事件佔10%。而2010年當選的十大事件中,四大類型中缺少了公共事件,公益慈善則都是正面事件。相比之下,今年入選的事件更為均衡。
十大事件說明公民權利意識覺醒
評審團專家指出,2011年的十大公民社會事件反映出,公民開始多途徑、多角度地參與社會建設。在一些方面相當強化,特別是公益慈善方面。參與的方式是以個人的身份和個體的權利來參與,這樣的參與度大大增強,說明了公民權利意識的一種覺醒。政府面對頻發的公共事件緊急應對正在成為常態,這也加大了公共政策出台的強度和速度。
「如果說2008年被歷史標定為中國公民社會的啟動元年,那麼2011就是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元年。」 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楊團指出,中國公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公民熱忱和個體的權利自覺,通過公益慈善、公共事件、公民事件、公共政策四個領域,認真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建設中去。
公民社會十大事件
1 烏坎事件:彰顯基層治理困境,官民對話協商化解衝突
專家點評:在矛盾激化後,由於政府積極介入和信息公開,建立了有效的對話協商機制,將社會維穩與民眾維權統一起來,成功化解社會矛盾,避免了行政力簡單化處置的傾向。該事件對矛盾凸顯期的中國社會、政治結構帶來深層次影響,也為政府部門的科學判斷和衝突管理提供了成功樣本。
2 郭美美風波:拷問紅會,引發慈善大討論
專家點評:「郭美美」的個人際遇觸動公益進化論之大命題,推動慈善公益從邊緣進入公共生活的中心,預示著社會的成長。
3溫州動車事件
專家點評:溫州動車事件中的民間表現,既顯示出社會對於生命的敬重與悲憫,更彰顯問責政府的權利覺醒。藉助網路平台傳達理性訴求,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
4 免費午餐:民間社會設置公共議程的典範
專家點評:免費午餐的價值不僅在於利用網路為動員和行動的工具,開啟社會公益新模式;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在公共議程長期由政府全面主導的歷史傳統下,公共議程首次由民間引導,社會發酵而得到政府的良性互動實屬罕見。
5 PM2.5檢測納入國家標準:公民行動爭取環境權
專家點評:大眾相互動員,不迷信權威,焦點始終執著於修訂法規以接納民意。同時,政府修正立場,承認大眾立場的合法性,在修法中及時響應,權利主張與權力協調誠實配套。
6 小悅悅事件:叩問公民道德困境
專家點評:2011年,對道德淪喪的批判及對社會良知的呼喚再不會比這更強烈了,但當普遍性的反思都在譴責社會而不求諸己心時,「公民」又何在?唯一介草民陳賢妹的樸素一抱,成就了中國良心的最後救贖。
7 廣東省出台社會組織培育和管理方案:民間組織發展迎春盼夏
專家點評:社會穩定,要靠培育和管理兩條腿走路。廣東省此舉為民間組織的獨立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為反思政府職能定位帶來契機。
8 甘肅校車悲劇:影響公共決策,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公布
專家點評:校車悲劇及引發的討論,集中體現了對公共安全的公眾焦慮。從事故追責、體制問責到公民捐獻校車爭議的多個方面,公眾在此次危機事件中的發言最終影響了公共政策。
9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引發中國NGO國際化爭議,民間辯論展現社會轉型內外壓力
專家點評:公益的目的之一在於,盡最大力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公共利益,此一宗旨無分國族內外。但現實中的公益運作,中國社會組織與政府組織的職能規範化有待解決。
10 「社會管理」進入國家話語:社會創新管理進程全面啟動
專家點評:從「治安」到「管理」,兩個字的改變,顯示了國家層面在社會管理方面的政策變化,也意味著中央直面在社會管理方面的新情況,是中共治理思維的創新。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演說家》張雪峰和馬丁的言論?
※如何發現一個人出軌?
※余藝事件誰是受益者?
※你的父母被「保健品大軍」圍攻了么?
※劉亞偉:大國和大國國民———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