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泰伯廟」江南地區最早奉祀吳地始祖

泰伯廟位於閶門內下塘街250號。又名至德廟,奉祀古吳國始祖泰伯。東漢永興二年(154年)郡守麋豹建於閶門外,五代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吳越王錢鏐為避兵亂徙於今所,佔地58.5畝,為江南地區最早奉祀吳地開發始祖泰伯的廟宇。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詔號至德廟。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廟毀。乾道元年(1165年)知府沈度鳩工重建,又於廟前建至德橋。後歷經淳祐十二年(1252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成化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萬曆十九年(1591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崇禎二年(162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先後葺治,主其事者有知府況鍾、巡撫湯斌等名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時,欽賜給泰伯廟御筆「至德無名」。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乾隆帝南巡時,在泰伯廟御筆「三讓高蹤」,乾隆歷次下江南都遣大臣祭泰伯廟,可見泰伯廟之地位。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毀廟,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光緒元年(1875年)增修。民國時期亦曾修繕。抗戰起,日機投下炸彈,廟西部許多房屋被炸毀。1947年發的土地所有權狀上,廟僅佔地2.8124畝。1952年10月,廟舍交泰伯小學使用,當時尚有大殿、龕位、碑記多塊及橋北牌坊,文革中,學校遷出,改為菜場,又在廟內挖防空洞,原有廟門、方池、塑像及三座石坊無存,舊跡僅存大殿和橋北「至德坊」。2009年,遷出廟橋農貿市場開始重修。

至德坊為四柱三間衝天式石坊,柱端雕捲雲紋,橫額鐫「至德坊」,為光緒二年(1876年)江蘇巡撫吳元炳所書。原尚有「三讓無稱」、「歸化」、「開吳」三坊及石橋、方池,現均已無存。享殿廣三間,面闊14米,進深10米,硬山頂,前加卷棚。殿內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廟碑記》、二十五年《巡撫江南湯公長生碑》等石刻。東西兩廡各三間,壁嵌泰伯及諸先世畫像石刻,鐫於光緒二年。

改造前,至德坊後即為廟橋農貿市場

上圖是我2010年初訪泰伯廟所拍,下圖是近日周邊建築拆除後的場景

據光緒二年(1876年)重印的九十三世孫吳毅在至正間所刊《吳氏家譜》載:八十七世吳鎰的第三子福興,在元代改名忠,官至禮部尚書。其後裔九十五世宗榮,於成化十三年(1477)受欽命為泰伯廟奉祀,自此直至乾隆時第一百零四世吳朝鼎,俱為主奉祀。據第一百十世吳福盈手書近代譜系稿,朝鼎以下的後裔也都是泰伯廟奉祀。光緒二年重刊的《至德志》第十卷載:這年重修至德廟時,該廟奉祀生、第一百零七世吳起周請求在廟西隙地建屋,以資看守,得到准許。於是吳起周的子孫一直住在廟西私宅守廟奉祀,稱「至德堂吳氏」。起周之孫鑑坤曾在廟內設塾,專收閶門一帶吳氏子弟。鑑坤之子吳福盈於解放初仍為泰伯廟代理人,生前藏有泰伯廟和至德堂的有關契據、照片及族譜。

至德坊下是古玩攤,出售從街坊搬家時收購的老物件

游後感言:無錫泰伯文化節已辦十屆,蘇州修廟祭祖才回過味來,吳文化在蘇州險成「無文化」。

推薦指數:


推薦閱讀:

煙花三月 戲游江南聲色纏綿[圖]
夢回江南 【原創】
春雨又綠江南岸
京郊這片小江南,秋水長天 湖光山色,美景如畫!
江南尋夢人的愛情

TAG:地區 | 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