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患者足下垂的神經生理學療法


偏癱患者足下垂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神經血管萎縮而引起的一種併發症。也與調節踝關節伸肌體位反射(除外肌肉活動的背景下)以改變重力-支撐負擔水平的變化有關。中樞神經損傷後引起的足下垂是肢體癱瘓的表現形式之一,是痙攣期下肢伸肌痙攣模式的組成部分,也是制約步態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中樞神經損傷患者的足下垂是高位中樞神經損傷造成的運動障礙,直接原因為小腿三頭肌肌群張力異常增高、痙攣所致。也與肌肉纖維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變有關,而且很可能與制動和廢用有關。這對患者行走,上下樓梯及日常生活是很不利的。因此,糾正足下垂,打破伸肌痙攣模式,使踝部產生主動性踝背伸,對糾正步態,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義。

神經生理學療法(NPT)是一類改善腦組織病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治療技術。依據神經系統正常生理機能及由頭到腳、由近端至遠端的發肓過程,運用誘導或抑制的方法,使患者逐步學會如何以正常的運動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方法。

在康復治療中常用的NPT技術有以下四種:

1.Bobath技術

  當患側下肢肌張力較高時治療師可將患者的踝關節背屈和外翻作為遠端關鍵點進行控制,將緩解下肢較強的伸肌痙攣,包括踝關節的跖屈、內翻。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肢體的肌張力,也可使用踝關節矯形器進行矯正。理想的矯正位置應使踝關節背屈和外翻,使小腿肌肉處於牽拉位置。持續的牽拉使肌肉產生適應現象,從而降低了小腿三頭肌的緊張力。

2.Brunnstrom技術

  患者仰卧位時保持如下姿勢:在膝下放一個小枕頭,保持髖、膝的輕微屈曲。為防止髖外展、外旋,在膝的外側放一支撐墊,在足底放一方墊防止足下垂。(1)早期在仰卧位(或坐位)讓患者做髖、膝屈曲時施加阻力以增加等長收縮,引發及強化足背屈運動,以後逐漸減少髖、膝關節屈曲角度,最後在膝關節完全伸展位做足背屈訓練。(2)刺激伸趾可以促進伸趾,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髖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現協同收縮。當患者不能完成髖關節屈曲和踝關節不能背屈時。被動屈曲足趾引起包括踝背屈在內的下肢屈曲反應以激活足背屈肌。(3)用冰刺激足趾背側及足背外側誘發足背屈。(4)刺激足趾背側及足背外側,然後被動屈曲踝關節誘發足背屈。(5)用手指尖快速刺激足背外側,可促使足背屈。(6)緩慢刷擦足背外側以誘發背屈反應(持續約30秒)(7)用振動器刺激足背外側。

3.PNF技術

  (1)脛前肌和小腿三頭肌交替、緩慢節律性向心性收縮,反覆多次使肌興奮,抑制交替轉換,達到小腿三頭肌放鬆,脛前肌收縮,並有收縮終點保持一段時間。(2)配合主、被動牽張活動,訓練脛前肌的收縮活動。(3)小腿三頭肌肌張力較高而踝背伸啟動困難,可讓患者充分放鬆,治療師進行踝關節被動活動,然後患者主動踝背伸的同時,治療師給予一定的肌力或稍加抗阻完成活動。因脛前肌肌張力較低而無法踝背伸啟動時,則被動將踝置於踝背伸位。要求患者保持或稍作等長抗阻。然後讓患者放鬆,這時治療師給予快速的踝趾屈牽拉後,再讓患者主動完成踝背伸動作。

4.Rood 技術

緩慢擠壓小腿三頭肌肌腹,以緩慢牽拉小腿三頭肌;溫度刺激:用冰塊快速擦刷足背皮膚3-5秒或用足趾夾住冰塊,具有抑制小腿三頭肌痙攣,誘發脛前肌收縮產生踝背伸的作用;軟毛刷沿小腿前外側逆毛方向擦刷多次,有利於脛前肌的興奮。

推薦閱讀:

TAG:生理學 | 神經 | 神經生理學 | 患者 | 偏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