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與警惕—李光耀的雙面中國觀

2015-03-23 07:14:50 來源: 財經網(北京)

  • 0

    【李國璐/文】91歲高齡的李光耀,今天去了。

    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位「新加坡之父」在國人心中的形象一直是複雜的。一面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來華訪問次數堪比西哈努克,支持兩岸統一反對「台獨」,對於中國的發展充分肯定;另一面,他又是「中國威脅論」的擁躉,頻頻號召要警惕中國,在新加坡大力推行去中華化。

    作為新加坡的絕對領路人,李光耀為何會同時對中國保留兩張相背離的面孔?而在雙面表演的背後,又體現出新加坡這個東南亞小國怎樣的生存原則和外交手腕呢?

    四十年的老朋友 「點贊」中國崛起

    李光耀迄今訪問過中國大陸二十餘次,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中國幾代領導人(註:2011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亦在人民大會堂與其會面。)均有過交集,這一記錄已堪比柬埔寨西哈努克國王。對於發展兩國關係,李光耀一直抱著極高熱枕,並得到了積極回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國官方對其的正式評價。

    而對於中國的前景,他更是早早給出了積極的評價。

    早在1974年,他就曾指出:「在今後的20年里,中國也許更有可能成為熱力和影響力四射的太陽,而不是月亮。」1975年5月,正在英國訪問的李光耀談到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時認為,在20年到30年之間,中國將成為亞洲最大的主宰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後,新加坡與中國的交往逐漸增多,李光耀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更為樂觀。1988年訪華,李光耀親眼目睹了中國改革開放10年後的偉大成就。因此他在1992年接受採訪時,再次表達了他的看法:「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片大好。一旦中國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的經濟改革完成後,中國的經濟就會迅速增長。當中國大陸人均國民總產值達到今日中國台灣省目前的水平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歐美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

    在他2000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李光耀指出:「中國有潛能在2050年實現目標,晉陞為現代化的經濟體。只要中國不偏離重教育、重經濟的現有軌道,中國大可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強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最近幾年,李光耀在多次場合表示,中國有能力維持長遠和穩健的經濟增長。

    同時,身為華人,浸潤過儒家思想,李光耀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又是其他國家領導人所難以比擬的。

    李光耀曾指出:「中國將走出自己的發展方向,有選擇地採納它認為有價值,能符合中國發展前景的政府治國方式。中國人民對『亂"有一種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恐慌。正因為中國龐大,領導人益發得分外謹慎,在引進或採用任何模式和原理之前,都必須小心翼翼地測試、調整、修正,肯定沒有問題之後,才把它融入本國的體制。」

    最熟悉的陌生人 「常黑」中國形象

    不得不提的是,這位1976年5月就來過中國的領導人,直到1990年10月3日才點頭與中國建交,新加坡成了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這般微妙的外交態度背後,是李光耀對中國崛起的另一個態度:提防、警惕、引導美國介入東亞事務。

    作為「中國威脅論」的支持者,李光耀屢屢對東亞國家發出「警告」:在東盟其他國家紛紛積極引入大陸資金時大喊「謹慎」,表示中國要讓東南亞國家做附庸。「中國告訴我們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但當我們做的事惹其不高興時,他們就會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了,請搞清自己的位置。」

    對於美國介入東亞事務,李光耀則一再強調其必要性。」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大國。世界希望美國依然能夠制衡中國。沒有其他國家或國家組織、如歐盟,能擔當這個角色。印度洋、東南亞和大洋洲地區的國家與中國建立並保持了良好的關係,儘管中國表示決不會謀求對這些國家的霸權,但美國在該地區的強有力存在最符合它們的利益。」

    而在國內,為了切斷華裔和「唐山」(註:唐山是海外華人對中國的一種稱呼)的認祖歸宗淵源,他淡化族裔色彩,樹立「新加坡國民」理念,關閉「南洋華人文化大本營」—新加坡南洋大學,確立英語為主要官方語言並在中小學強制推行,一手締造了現在新加坡人「黃皮白心」,基本西化的國情。

    另外,在其所作《李光耀:大師論中美和世界》中,李光耀預測中國GDP將不可避免地超過美國,但創造力永遠無法與美匹敵,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自由交流和思想競爭。」

    小國的「大管家」 一切為了新加坡

    理解李光耀的對華態度,很易誤入的一個角度就是關注點落在其華人血統上。對其警惕中國的言論,國人在口誅筆伐之時常有「胳膊肘向外拐」之感。實際上,作為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外交態度一直未變:一切為了新加坡。

    「依靠幾個大國在地區內相互競爭的平衡局面來維繫安全的政策比把國家命運拴在一個專橫傲慢的夥伴身上更好」。這就是李光耀為彈丸小國新加坡確立的外交原則:在大國中左右逢源,於交接處縱橫捭闔。

    新加坡外交部巡迴大使許通美曾這樣評價李光耀所締造的外交思想:「我們實行實用主義的外交政策,它不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和任何教義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現實的需要之上,即我們的外交政策必須一直以確保新加坡的安全和繁榮為指向。」

    正因如此,李光耀在外交舞台一直保持著「平衡者」的形象:在中國曾陷入孤立之時不參與圍堵、當中國崛起之時又籲請美國介入;與中國大力發展關係,又常提威脅論;對待兩岸問題上,李光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但這並不妨礙其與兩岸均保持密切來往。其去台灣訪問的次數甚至比來大陸還多。而首屆「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也顯示了新加坡在90年代初兩岸出現的緩和氣氛中不尋常的地位。

    翻看地圖,地處國際交通咽喉、身邊大國環繞,新加坡自立國之初就必須面對這強烈的生存壓力。作為「大管家」,李光耀選擇了實用主義作為新加坡的外交靈魂實則是必然的選擇。「點贊」或是「常黑」中國,其本質實際與文化、體制無關,只關乎生存空間。在李光耀的雙面面具下,是其不變的根本準則:「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一切為了新加坡。」

    (來源:財經網,本文資料部分來自《東南亞縱橫》)

    【作者:李國璐】 (編輯:songshaohui)
    推薦閱讀:

    中國最慘皇帝:在位一個時辰,就被砍死,成為亡國之君
    中國評論新聞:美議員熱炒南海 促每周一次自由航行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76)
    中國古代文人與酒的不解情緣

    TAG:中國 | 點贊 | 李光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