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三高(高血壓 高血糖 高血脂)

老張今年60出頭,10年前因為一次嚴重的酮症酸中毒發作,被發現患有2型糖尿病。老張當時難以接受現實,心想這輩子別想過什麼好日子了。於是他成天鬱鬱寡歡,不敢吃飽、不敢盡興玩,生活得很痛苦,血糖也控制得很不穩定,三天兩頭被送到醫院搶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全民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不少糖尿病患者患病數年,身體基本情況良好,也沒有其他合併症,可血糖總是來回波動,很多時候是由於他們對自己的疾病過於擔憂,或者因頻繁的服藥和血糖監測等產生悲觀、抵觸情緒。血糖與心情,看似毫不相干,可實際上卻互為因果。情緒變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動,血糖變化反過來又可導致情緒的改變。美國杜克大學醫學心理學主任理查德·瑟維特研究發現,心情緊張時,人的身體進入應激反應的「戰鬥模式」,使血糖水平迅速升高。此時,如果體內細胞有胰島素抵抗,血液中的葡萄糖無處可去,會出現長時間的高血糖,誘發或加重糖尿病。而血糖過高時,人的情緒會跟血糖一樣高亢,出現煩躁、憤怒、易激惹等癥狀。如此反覆,形成惡性循環,使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居高不下,進一步加重了精神負擔。調查發現,64%的糖尿病患者在過去一年中有過至少一次抑鬱發作,2型糖尿病患者抑鬱狀態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的3—5倍,抑鬱複發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8倍。因此,良好而穩定的情緒,對維持血糖平穩相當重要。李全民提醒,糖尿病只要控制得好,對生活質量並沒有太大影響,著急、害怕等負面情緒對治病沒有任何好處。建議糖友們可以參加一些「糖友俱樂部」或「互助小組」,通過與病友相互交流,分享控糖經驗,緩解焦慮或抑鬱情緒。前面提到的老張,後來在醫生建議下結識了不少糖友,經常一起製作雜糧窩頭、素餡包子、菜糰子等抗糖小吃,還組織了糖友表演隊,一起唱京劇、練太極拳等,心情變得開朗,血糖也逐漸控制好了。一些放鬆和應激管理方法,比如起床後做冥想,外出散步或到郊區接觸大自然,做不喜歡的事情(如測血糖)前深呼吸3次,為家人準備晚餐,跟老朋友打個電話等,也有助於控制血糖。▲運動後猛停,誘發血栓(醫生手記)為了迎接春季運動會,大學生小偉最近兩個月來每天都堅持練長跑,並逐步加大了自己的運動量。誰知一周前,小偉的右下肢逐漸腫脹起來,皮膚變成紫紅色,走路都疼痛難忍。到醫院做彩超發現,他的小腿靜脈里有一根長達20厘米的血栓。若不及時取出,劇烈的運動可能引起血栓脫落,嚴重時可造成肺栓塞,隨時危及生命。多運動不是能防血栓嗎?小偉覺得非常意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關英輝給出了解釋,原來,他每次跑完步都馬上停下來,沒有注意做相關的肌肉放鬆練習和身體調整,使肌肉的代謝產物沒能及時消退,加上血流速度突然減慢,誘發血管內炎症的發生,並逐步導致血栓的形成。現實生活中,像小偉這樣犯錯的人並不少見。這樣的運動並不完整,更不科學。就像汽車剎車時要慢慢減速一樣,高強度的劇烈運動過後,人體從運動到停止之間,也要有一個緩衝、整理的過程。通過放鬆動作,比如一邊舒展身體,一邊配合相應的呼吸節奏,可以讓緊張的肌肉慢慢放鬆,心跳逐漸減慢,暫時升高的血壓也逐漸恢復,避免突然「減速」對身體的刺激,減輕炎症反應,防止血栓形成。運動後,最好做5—10分鐘放鬆運動,讓全身上下的肌肉都得到調整。可以雙手下垂,反覆輕輕抖動雙肩雙臂,調整上肢肌肉;慢慢抬腿、拍打或按摩大腿內、前、後側以及小腿後側肌肉,以調整下肢肌肉;前後左右彎腰或團身抱膝下蹲數次等,直到脈搏恢復到運動前水平。▲心衰癥狀很會偽裝(專家出診)心力衰竭往往是心血管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很多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臨床表現並不典型。注意以下幾個預警信號,有助於揪出「偽裝」的心衰。1.咳嗽、氣喘。不少左心衰患者最初常表現為頻繁乾咳、胸悶、氣喘等癥狀,有時在夜間突然憋醒,容易被誤認為氣管炎、哮喘等。這是由於左心衰導致肺淤血及支氣管黏膜水腫等所致。此時要注意,心臟引起的咳喘等癥狀常在活動及勞累時加劇,平躺時癥狀重,坐位或站立時減輕,常在夜間發作。除合併感染外,心源性咳喘一般無發熱及膿痰,抗生素療效不明顯,而採用強心利尿等治療效果顯著。2.不消化、腹脹、腹瀉。右心衰時由於右心迴流血液受阻,體循環的靜脈壓升高,導致胃腸道、肝、膽等內臟器官淤血,出現食欲不振、腹脹、噁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還可因胃腸平滑肌缺血性痙攣而導致腹疼、腹瀉,很容易被誤診為慢性胃腸炎等消化道疾病。需要詳細了解病史,結合其他臨床體征予以鑒別。3.尿少、浮腫、夜尿增多。心衰病人由於心排血量降低,體循環淤血,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腎血流不足,導致總尿量減少;而夜間躺下休息時,由於回心血量增加,腎功能有所改善,夜尿相對增多。需要注意,心源性水腫多從足踝、小腿等下垂部位開始,而腎性水腫常常首先出現在顏面部。另外,心源性水腫病人尿常規化驗一般較正常,且同時伴有心衰的其他表現。4.情緒或精神異常。有的心衰患者精神癥狀表現突出,如頭暈、失眠、煩躁不安、幻覺、譫妄、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等。這是因為,很多老年心血管病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腦動脈硬化及腦供血不足,心衰時由於心輸出量下降,腦缺血癥狀進一步加重,出現上述癥狀。此外,心衰還可能繼發水電解質紊亂,引起腦代謝異常,導致精神障礙。此時需仔細留意病史,以免被誤診為老年性精神病、腦卒中、腦腫瘤等。▲血壓為何會升高(健康警報)很多人診斷出高血壓後,第一反應是:為何我會得這個病?其實,高血壓的發病原因很多,老化、遺傳、肥胖、壓力等都會讓人不知不覺血壓增高。4月19日,《印度時報》邀請孟買心臟病專家沙魯克·高瓦拉博士,為我們列出讓血壓升高的十大原因,並給出具體指導。第一位:年齡。年齡越大,血管越易老化,患高血壓的風險也越高。動脈會因為年齡逐漸硬化,所以收縮壓上升的風險也就越高。為了減緩血管硬化的趨勢,不妨多吃點軟化血管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海帶、大蒜等。第二位:遺傳。如果有高膽固醇家族史,要對自身健康更加重視,高膽固醇會讓血管提前硬化,年輕時就面臨血壓高的危險。不過,注意日常飲食,經常體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風險的增加。第三位:性別。男性比女性更易得高血壓,和他們易有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酗酒、吸煙、熬夜等。但這不意味著女性就不必擔心,生活習慣不好同樣會讓血管受傷、血壓升高。第四位:超重。超重、肥胖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因素,但是也會因人而異。腹部、臀部和大腿處脂肪多的人,需要更加留意高血壓的風險。因此,減掉多餘的脂肪,不僅身體輕鬆,血管也會更健康。第五位:高鹽飲食。有人對食鹽的攝取非常敏感,多吃一點,血壓都會隨著上升。最穩妥的辦法就控制鹽的攝取,炒菜時衡量好鹽量;吃加工食品前要看標籤;快餐含鹽量高,不宜多吃。第六位:酒精。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血壓失常。因此,每天飲酒量要有所限制,啤酒不超過300毫升、紅酒量不超過100毫升、白酒不超過50毫升,女性要減半。第七位:壓力。工作壓力是損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會導致血壓的升高,不管是因為工作或是其他事,放鬆自己,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態,血壓也會趨於平穩。第八位:避孕藥。研究發現,長期服用短效避孕藥可能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因此,經常服避孕藥的人要監測血壓。第九位:生活懶散。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地盯著電視,不僅讓腰圍增加,也可能讓高血壓悄悄降臨。不愛活動會讓血管變窄,導致血壓異常。因此,趕緊邁開腿,進行一些自己喜歡並能堅持的運動,如慢跑、快走等。第十位:藥物副作用。是葯三分毒,一些感冒藥、抗過敏葯或激素類藥物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長期服藥前需諮詢醫生,並告之自己的用藥史,避免出現併發症。▲細嚼慢咽血糖穩(糖知講堂)前不久,我在門診遇到一個被診斷出糖尿病不久的患者,他服藥後,餐後血糖仍然控制得不理想。我仔細詢問他的飲食習慣後發現,他的飯量雖然有所控制,但吃飯速度太快,一頓飯不到10分鐘就搞定了。吃飯太快是他餐後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進食過快胰島素跟不上。正常人胰島素分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另一個是餐後第一時相分泌(進餐後30分鐘出現胰島素分泌高峰)。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減少,如果吃得太快,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循環,即使注射胰島素,餐後血糖仍然會很高。進食過快容易吃得多。食物進入人體後血糖會升高,當升到一定水平,大腦食慾中樞就會發出停止進食的信號。如果飲食過快,當大腦發出停止進食的信號時,往往已經吃入過多的食物,易導致餐後血糖過高。多花一些時間咀嚼食物,食慾中樞才能發出正確指令,使人飲食適量並有飽腹的感覺。進食過快影響食物吸收。吃飯太快會影響食物營養成分的充分吸收。糖尿病患者攝入的食物常常是經計算得來的,其有效營養成分更應被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建議糖友平時吃飯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每口食物咀嚼10—20次,每餐飯不少於20分鐘。堅持一段時間,餐後血糖會有明顯改善,體重也會隨之下降。▲打胰島素,5環節易出錯(糖友信號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翁建平近日指出,我國已經使用胰島素的患者中,血糖達標的只有37%。注射技術不規範,是造成血糖達標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風濕免疫科護士長賈喆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糖友注射胰島素時,以下5個環節最容易出錯。1.注射時間。胰島素分為速效、短效、中效、長效等不同類型,應根據類型選擇注射時間。速效型在每餐前注射,短效型在用餐前15—30分鐘時注射,中效型在每天晚上9—10點鐘睡覺前注射,長效型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注射。餐前注射還有一個原則是,見飯打針,不可打針後等飯,打針後還要避免劇烈活動,以防發生低血糖。2.注射部位選擇與輪換。最適合胰島素注射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側,上臂外側和臀部,比較常用的是腹部,注射方便,吸收均勻。注射部位要避開硬結、傷口、感染和瘢痕處。注射部位要輪換,每天注射要小輪換,兩次注射點相距最好是2厘米;每周注射大輪換,如腹部、上臂、大腿等部位輪換,也可同一部位對稱輪換,如左右側腹部、左右上臂等。注射部位用75%的酒精消毒,消毒範圍直徑5—6厘米,不可用碘酒消毒,碘會降低胰島素的效果。3.注射前要充分排氣。方法是針尖朝上輕輕推動注射鍵,直到有一滴飽滿的藥液掛在針尖上。如果排氣不充分,會導致注入藥量不準,影響血糖達標。4.進針方式及角度。目前廣泛使用的4毫米或5毫米超細超短型針頭,注射時無需捏起皮膚,進針角度要垂直注射。如果是偏瘦型的患者或使用8毫米的針頭,需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膚垂直注射。藥液推完後不要立即拔出針頭,停留10秒鐘,保證藥液全部吸收。5.注射完,針頭不可重複使用。注射完畢後應立即取下針頭,防止因溫度變化導致藥液外溢,影響注射劑量的準確。針頭重複使用會出現鈍化和堵塞,不僅增加疼痛感,導致皮下脂肪增生和硬結而影響胰島素的吸收,而且會造成「空打」,影響注射劑量的精確性,嚴重的可能出現感染、斷針等。▲篩查卒中,顱內動脈也要看(遠離腦卒中)中國腦血管病疾病負擔嚴重。」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慢病管理大會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論壇上,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王擁軍教授介紹,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慢性病死亡約佔總死亡病例的63%,中國為83%。其中,腦卒中因高複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顯得尤其突出。「我國對腦卒中的防治經驗,很多借鑒於歐美國家,但最新研究發現,中西腦血管病發病特點有不少差異。」王擁軍介紹,腦卒中主要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歐美國家出血性腦卒中佔10%,而我國達到30%;從血管病變位置上,歐美腦卒中發病主要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而我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則佔33%—50%。亞洲人在這方面特點相似,例如韓國佔56%,新加坡佔48%,泰國佔47%,而歐美的高加索人只有8%。也就是說,在我國篩查腦卒中,不光要關注頸動脈,顱內動脈一樣重要。在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年齡上,美國患者平均為74歲,而我國患者往往在66歲左右就不幸「中標」。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剛退休不久就得了腦卒中,生活無法自理,不但生活質量大幅下降,還會拖累整個家庭。王擁軍提醒大家,為了遠離腦卒中,及早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早戒一天煙,就能為血管健康少減一分,均衡膳食、堅持鍛煉身體就能為大腦健康多加分。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的三高人群,一定要在醫生的幫助下儘快恢復指標,避免進一步損害腦血管。對於因腦卒中住院的患者,無論癥狀輕重,出院後都應遵醫囑進行全面健康管理,包括戒煙、調脂、抗栓抗凝、降糖降壓等。▲
推薦閱讀:

血糖高這樣控: 蕎麥+桑葉
糖尿病,核心是:如何降低血糖,多方面多個維度來降低血糖,不要粘貼複製,講點直接有效的,感謝了?
糖尿病人吃水果大全,再也不用擔心吃水果升高血糖
高血糖可以吃水果嗎?餐後血糖高的對策
血糖升高就一定是糖尿病么?

TAG:高血壓 | 高血糖 | 血糖 | 血脂 | 血壓 | 高血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