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孰強?

喜歡了解世界史特別是中亞和小亞細亞歷史的人們,常常會產生一個疑問——

在十四世紀末葉帖木兒(1336年-1405年)帝國崛起的時候,在他的西方相鄰的是繼黃金家族蒙元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兩強相遇難道就沒有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嗎?

的確,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大帝國中亞和小亞細亞地區進行過激烈的碰撞,但由於種種原因,不為大家所熟悉和了解。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中亞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作為歐亞大陸間貿易大通道和游牧民族長途遷徙的必經之地:遠古的游牧型炎黃子孫匈奴人,在距今2500年以前,就經過中亞,取道烏拉爾山,到達了今天歐洲的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等地,他們黃色人種的典型特徵、矯健的騎術、令人望而生畏的戰鬥意志與能力,給當時歐洲的古羅馬帝國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歐洲本土的游牧民族也對匈奴人甘拜下風。

當中國進入了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時期,即公元六世紀——八世紀的時候,阿爾泰山脈附近崛起的游牧民族突厥人,一度成為北亞地區主人翁,他們建立起了類似於匈奴人的奴隸制國家,並且一直和漢地進行著密切的交往,並曾經長期作為唐帝國的藩屬而存在。

迫於唐帝國的赫赫軍威及突厥人所處地區生活資料的相對貧瘠,加之突厥人本來就是鬆散的部落聯盟,一旦汗室衰敗立即分崩離析,於是,在大唐軍隊壓迫下,他們沿著當年匈奴人的足跡向西遷徙,到達了中亞地區,其中一部分受到阿拉伯人的影響,逐步放棄了原來的薩滿教、佛教、祆教和景教等信仰而皈依了伊斯蘭教。

當1206年鐵木真在北亞高原上被推舉為蒙古部落聯盟的大汗時,突厥人已經大部分遷到了中亞、小亞細亞和今天俄羅斯南部一帶,留在高原住牧的信奉景教的汪古部落和克烈部落則被蒙古化了。

突厥人在中亞的長期生活期間,與當地原住民進行了大量混血,我們知道,在突厥人到來之前的中亞人民,從人種學和民族學看,當時主要是高加索(即白人)人種,主要來自於馬其頓和希臘,還有自秦漢以來就定居在此的漢族人,還有部分來自古代波斯,還有一些是從古印度北方來的民系;從文化來看,則是古羅馬-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恆河文明和中華文明的融合交匯的地方。

到十世紀時,中亞的突厥人已經根據自己居住地原有文化的不同,建立了很多規模不等的王朝或者汗國,並且更重要的是其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大批突厥人習慣了城市生活,另外還有一些人則繼續堅持游牧生活方式,但是在宗教上已經基本全盤穆斯林化了,成為當時已經進入「垂暮之年」的阿拉伯哈里發王朝在宗教意義上的替代者了。

鐵木真的蒙古鐵騎猶如一柄鋒利的寶劍,打破了中亞大地原有的寧靜。

公元1222年(金宣宗元光元年、西夏神宗光定十二年、南宋寧宗嘉定十五年),黃金家族征服了中亞地區突厥人建立的花剌子模國及其宗主契丹人的西遼王朝之後,大批恐懼蒙古人屠殺的突厥人為躲避戰火,紛紛逃往小亞細亞,其中的一支突厥人於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在安納托利亞建立了奧斯曼第一帝國。

這個時候黃金家族已經沒有了以前三次西征的「旺盛」精力了,他們正在蒙古高原和中亞,以窩闊台系海都為一方,以拖雷系忽必烈為另一方,進行著殘酷的、長達近半個世紀皇(汗)位之戰,伊利汗國、欽察汗國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了這場馬拉松式的戰爭,誰也沒有注意到在不算很遠的小亞細亞那支突厥人的悄悄崛起。

即使近在咫尺的已經在波斯等地站穩了腳跟的忽必烈之弟、伊利汗國的開創者旭烈兀,也正在享受著古老波斯文明和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的供奉,並隨時警惕地面向他的東方,關注他一貫支持的哥哥忽必烈與窩闊台系、察合台系的鬥爭,對於東羅馬帝國的舊地——小亞細亞,旭烈兀的關注度是相當低的。

突厥人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逐步把小亞細亞半島上原有的歐洲人勢力排擠出去了。

和黃金家族不同的是,儘管奧斯曼突厥人也是以較少的人口征服了較大的地域,但他們成功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並使之與被征服的歐洲文化進行了統合,而並不象中亞、波斯的蒙古人那樣後來消失得無影無蹤。

奧斯曼突厥人在以後的發展進程中,除了宗教信仰為伊斯蘭教以外,生活習慣和文化傾向上都表現得更接近於歐洲白人,因為自從他們遷徙到與歐洲一牆之隔的小亞細亞,他們的目光就開始主要聚焦歐洲大陸。

帖木兒興起的時代,恰恰是奧斯曼第一帝國最為強盛的時代,1389年-1402年在位的皇帝巴耶基德一世,在基本於歐洲站住腳跟後,把目光轉向了東方,即使不是這個帝國皇帝首次向東關注,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的一瞥。

巴耶基德一世和帖木兒具有一點點可以比較的血緣背景特點,前者的父親穆拉德一世無疑是突厥人,而他的母親則是信奉東正教(基督教的主要派別之一,歐洲人稱作「正教」)的希臘人;帖木兒的父親是具有一點黃金家族血統的蒙古人,母親則是和蒙古人有一些血緣關係的突厥人。

從宗教和文化背景看,二人都是伊斯蘭教徒,但是差異卻很大,巴耶基德一世是遜尼派穆斯林,但人文特性上是屬於具有羅馬文化屬性的突厥—伊斯蘭式君主,而帖木兒是什葉派穆斯林,屬於具有突厥文化屬性的蒙古式的領袖,同時還深受波斯文化的影響。

從歷史記載和嚴格的伊斯蘭教義來看,他們兩人絕對都算不上正宗的穆斯林,但是可能正是由於他們身上流著不同種族和民族的血液,承載著各種文化的素養,才有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脫穎而出並相對而視吧。

本來巴耶基德一世一直注視著帝國的西部,他渴望不斷從歐洲大陸上獲取財富、佔有土地,帖木兒則一直向東方凝視,時刻準備消滅東部察合台汗國黃金家族的殘餘勢力,其遠期目標是在控制整個原察合台汗國領土後進而進佔漢地,以恢復鐵木真時代蒙古人的榮光。

但是,倆人不經意的一次對視,就讓歷史在他們的腳下拐了個彎兒。

率先發難的是剛剛重新平定了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諸國的雄心勃勃的巴耶基德一世,他要求作為帖木兒藩屬的兩個土庫曼人(突厥人的一支,但語言文化上受伊朗影響較深)游牧部落改變原來對帖木兒的效忠,而承認奧斯曼帝國為宗主國。

這時帖木兒也正處在驕傲的「巔峰」:他已經完成了對西部察合台汗國控制,征服了原屬於伊利汗國的亞美尼亞、伊朗西部、喬治亞等地,甚至1394年佔領了故阿拉伯哈里發朝舊地伊拉克的巴格達等地。

在越過底格里斯河以後,帖木兒直接面對了巴耶基德一世。

本來,那時候帖木兒的目光主要還是集中在他的東方和南方,比如他不斷對東部察合台汗國進行軍事壓迫,還在1399年成功地遠征了印度。

而且,來自北方朮赤系欽察汗國的游牧人群也時常對他的領土進行襲擊,所以他在和巴耶基德一世的對壘中,還不得不經常「回頭觀望」。

巴耶基德一世也面臨著被征服了的巴爾幹半島基督教徒們的不斷反抗,還有小亞細亞沿海城市中熱那亞商人的騷亂和威尼斯海軍的威脅,另外,不甘心失敗的歐洲基督教教皇也組織的「十字軍」也時刻準備對奧斯曼帝國進行新一輪的「東征」。

都如日中天並且棋逢對手的兩位元首,面臨的實際境況何其相似?!

但是,在軍事鬥爭方面,已經深受羅馬文明浸淫、高度城市化了的奧斯曼帝國,可以在歐洲大陸上橫衝直撞、立馬橫刀,但是遇到流淌著黃金家族蒙古人血液的帖木兒,還是「稍遜風騷」的。

公元1400年(北元順天帝元年、明惠帝建文二年)8月,帖木兒在收到了巴耶基德一世一封帶有蔑視和嘲諷的「國書」後,率軍向小亞細亞進發。

一個月後,帖木兒的大軍已經穿過了自己的藩屬部落,進入了奧斯曼帝國本土,並經過20多天的激戰,攻克了奧斯曼重要的戰略要塞——錫瓦斯城(今土耳其共和國亞洲部分中部的錫瓦斯縣),象黃金家族先祖們那樣,帖木兒下令屠殺了所有的守衛者,無論穆斯林還是非穆斯林,並且焚燒了整個城市包括大量的清真寺。

就在這時候,西南方向敘利亞和埃及馬木魯克王朝的挑戰,讓帖木兒不得不率軍前往那裡進行了一場大戰,在得勝後返回到小亞細亞時已經是1402年初了。

帖木兒利用了幾乎整個冬季和春天進行大戰準備,因為他深知對手奧斯曼的勢力不遜於自己。6月,帖木兒在錫瓦斯附近平原上集結並檢閱了自己的大軍,通過凱塞里(今土耳其共和國亞洲部分開賽利市)進攻巴耶基德一世駐紮的安卡拉。

戰前,帖木兒採取了蒙古人原始而有效的戰術,即不斷派遣偵查兼騷擾分隊,對當地土庫曼人部落進行分化和拉攏,佔領重要的水源地,以及網開一面誘使奧斯曼軍隊傾巢出動等等。

著名的「安卡拉會戰」極其慘烈。

雙方總共動員了大約100萬人的軍隊。

7月27日,雙方的大軍在安卡拉附近的平原完全展開了,一場被載入冷兵器時代的大戰拉開了帷幕。

戰役剛開始時,巴耶基德一世表面上佔有一定優勢,因為在奧斯曼軍隊中,精銳的皇室(蘇丹)衛隊英勇善戰,被征服的塞爾維亞軍隊高度職業化,使得他的手下顯得比帖木兒那身著各色服裝、人種複雜的「八國聯軍」要更加訓練有素些。

問題總是出在內部。

關鍵時刻,來自不同突厥人部落的奧斯曼帝國士兵,由於帖木兒事先的「運作」而紛紛陣前倒戈,因為帖木兒在奧斯曼軍隊主力突厥人看來,比熱衷於和「異教徒」歐洲人「打成一片」的奧斯曼皇室似乎更加親切一些。

當然,帖木兒軍隊超強的戰鬥力和無畏的犧牲精神也叫對手不寒而慄。

為時14個小時的大戰,以奧斯曼皇帝巴耶基德一世及其兒子在逃跑時被俘虜而結束。

帖木兒沒有殺掉他們,而是把他們裝進一個半封閉的木製車上送到奧斯曼境內各地「遊街」,不堪屈辱並且陣中受傷的巴耶基德一世於1403年在自己曾經的土地上離世了。

帖木兒汗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對決,就以這樣令人不可思議的速度和方式結束了。

要知道,歐洲的「十字軍」曾經一次次慘敗在奧斯曼人的鐵蹄之下,貝爾格萊德、布達佩斯、索非亞等城市一次次地遭受過奧斯曼人的蹂躪,精銳的馬扎爾大公和塞爾維亞聯合軍隊在奧斯曼軍隊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多瑙河曾經是奧斯曼突厥人漫步休憩的內河。

奧斯曼第一帝國就這樣崩潰了,因為巴基耶德一世父子被俘後的屈辱下場,皇室一時失去了所有的威望,以後就進入了著名的奧斯曼帝國「大空位」時期。

帖木兒在奧斯曼帝國的亞洲部分小亞細亞停留了將近8個月的時間,他的部隊屠殺了數以千計的穆斯林,摧毀了無數的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學校,並以野蠻的游牧民族對定居居民的報復方式,焚燒了大面積的城市和農田,並擄走幾千名工匠到帖木兒帝國本部去做奴隸。

直到巴耶基德一世死後的1403年夏季,帖木兒在得到巴耶基德一世的其它兩個兒子以撒和默罕默德承認宗主權以後,才漫步般地回到了中亞河中地區他的大本營。


推薦閱讀:

奧斯曼痛苦的軍事轉型(1)——雪崩的自身軍事能力
賽法迪猶太人與奧斯曼主義:族群關係、歷史發明與愛國主義(上)
時代的眼淚:早期奧斯曼史三大"過時"熱點問題
小傳——馬特·伊斯梅爾·恩維爾帕夏
奧斯曼痛苦的軍事轉型(2)——雪崩的歐洲戰線和附庸國

TAG:奧斯曼帝國 | 帝國 | 帖木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