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皆苦 知足常樂 自在觀音
2011-11-25 12:25:01|分類: 高僧大德開示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聖凱法師:有求皆苦 知足常樂 自在觀音有求皆苦
「有求皆苦」,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追求的社會裡,人們總是認為它已經不合時宜了。下面,有一個故事,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句話吧! 張好運和一個極愚笨的人由於意外的原因,同時得到了命運的寵幸。命運之神說:我給你們中一次巨額獎金的機會,有花不完的硬通貨。張好運有額外的要求:我比那笨人更多理性、智力,我應該在最後比他富有。命運之神勉強答應了。 愚笨的人果然有了橫財,他只能不斷地消費,寶馬香車、美人紅酒,奢侈揮霍。中年以後,窮極無聊,成為賭場的常客。當錢所剩不多時,壽終正寢,結束了庸俗的一生。張好運在死之前一天中了一億美元的六合彩。命運之神滿足了他的要求。這說明有時好處求得越多,死得越尷尬。 張好運第二次和一個極愚笨的人得到命運之神的寵幸,他再加上額外的要求:我要和那愚笨的人同樣在年輕時富有,而且在最後比他富有。命運之神請求他收回請求未果,悲傷地答應了他。 兩個人同一天有了兩億美元。愚笨的人毫無創造性地當即過上了物質主義的生活,而張好運花了一天擬定他比愚人高妙千倍的花錢計劃。但是,第二天,張好運死了。命運之神真的再次滿足了他的要求。這 說明有時好處求得更多,死得更悲慘。 命運之神寵幸他們的第三次,張好運仔細思考了無缺憾的要求,以便使自己完全能占愚笨之人的上風,他說:我要和他同樣在年輕時走運,終生比他有錢,而且長命百歲,這樣,才能對得起我的智慧。命運之神馬上允許了。 愚笨的人得到了3億美元,聰明的張好運得到一個精神病醫生的護理。命運之神的一條準則據說是:如果一個人處心積慮要把所有的好處攏給自己,就有病了,這就是「有求皆苦」吧!
知足常樂 快樂是一種平衡而滿足的內在感受,但是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社會現實總是難以滿足。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的貪婪本性看到了極致:「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之地的人想:我是有一塊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個邊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鋪的人還會想:這卧鋪要是一個單獨包廂就好了。」世間上的人們,大多如乘客一樣。 所以,人類總是很難快樂,因為有那麼多沒有滿足的慾望。但是,這種不斷攀升的慾望,促使努力去工作,去賺錢,於是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錢越來越多,可是我們並沒有越來越快樂。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下奔跑;為了名,我們日夜煩惱。 佛法的中心是中道,對慾望也是如此。佛陀通過六年苦行,體會到禁慾對修道、悟道並沒有任何意義。佛經中常用的比喻,說明沒有任何真實的利益與結果。當然,佛法反對縱慾。所以,佛法提供「知足常樂」。 近代的弘一律師,淡泊物質,隨緣生活。一條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爛爛的;一件衣服穿了幾載,縫補再縫補,有人勸他說:「法師,該換新的了。」他卻說:「還可以穿用,還可以穿用。」 出外行腳,住在小旅館裡,又髒亂、又窄小,臭蟲又多,有人建議說:「換一間吧!臭蟲那麼多。」他如如不動地說:「沒有關係,只有幾隻而已。」 平常吃飯佐菜的只有一碟蘿蔔乾,他還吃得很高興,有人不忍心地說:「法師!太咸了吧!」弘一大師恬淡知足地說:「咸有鹹的味道。」 一個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質的豐足或缺乏所系縛,貧窮不曾以為苦,富裕也不曾以為樂,覺得這樣也好,那樣也不錯。不管物質好壞,境遇順逆,精神一樣愉快、輕安。 記得以前剛出家時,寺院正在大興土木,我帶著一臉的幼稚與佛法的痴情,在石頭、土、木頭、水泥中,我在慢慢地長大。廟很窮,和尚更窮,我們一個月的單錢是五塊錢,這在現在簡直是難以想像的事情,畢竟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可是,罪業深重的我,每當手中拿到這五塊錢的時候,我就開始生病,總是有點小毛病。當五塊錢花完的時候,病也就好了。 當寺院給我每個月十五塊的時候,我的病也更大了,如胃病之類。可是,花完這十五塊的時候,病也會好的。這樣,半年下來,我都要求師公不要再給發錢了。 但是,我卻覺得那時是我生命中的最快樂的。為了學習早晚功課,每天抄幾句《楞嚴咒》帶在身邊,每當工地休息時,我便背幾句。沒想到,兩個月後,我竟然學會《楞嚴咒》了。那時,剛出家的我,真的對什麼都不懂,不要說佛法,就連那些活,如挑土、混水泥、種菜、採茶等,我根本一竅不通。善知識難遇,我的第一個啟蒙師父就是界參師父。他很慈悲,他似乎什麼都懂,佛教的敲打唱念,做人的方法……他更是幹活的能手,在他的帶領下,我才慢慢地學會了各種技能。 界參師父是我們幾個小和尚快樂的來源,每當在山上挖地或砍柴時,我們都跟他學習唱贊。那時,當那嘹亮的梵音回蕩在大山,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天真的我們,在那紅塵不到的深山裡,只有早晚功課,只有那大汗淋漓的體力勞動;沒有音樂,沒有電話、電話,沒有報紙,真的什麼都沒有,可是卻覺得無足的幸福、快樂。 因為簡樸的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沒有激烈的競爭,呼吸著自由的空氣,體味著從容的人生樂趣。 「知足常樂」意味著我們能夠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夠在這個位置盡最大能力地找到自己的快樂。所以,「知足常樂」並不是一種消極,這是對現實的一種正確地反映,而且提倡一種積極的「敬業精神」。 這是一個張揚的時代,熱門話題,流行時尚,搶手職業,最新潮流,在社會的喧囂熱鬧中,許多人失去了自我。一般人總是相信,當自己置身於熱門行業、職業、話題時,就儼然處於社會光環的中心,就會得到權利、地位和財富,就會得到快樂。等他們花盡畢生的力氣追求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期望的快樂並沒有來,反而帶來了痛苦。潮漲潮落,自己所追求的很多熱門根本就不適合自己做,或者那根本只是一種弘目的泡沫。 「人擺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當成了垃圾隨地亂扔,不僅造成心理壓力,而且污染環境。其實,市場經濟十分強調將資源配置到最能發揮效率的地方。我們自己也是一種資源,應該尋找最適合我們的崗位,並且對自己的興趣保持一分堅定與執著。我們說,這種精神就是「知足常樂」。
自在觀音 住在觀音殿的旁邊,能夠跟觀世音菩薩成為鄰居,是一種難得的緣份。 每天都有很多次經過觀世音菩薩面前,有時會進行禮拜瞻仰,用自己虔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在所有的佛、菩薩中,我最喜歡觀世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最有緣。 在十幾歲時,我便在福建省福鼎的昭明寺看見觀世音菩薩顯聖像,她騎在一條龍身上,顯得那麼慈祥與莊嚴,從此那種感覺一直印在腦海中,永遠都不會忘懷。自從出家以來,一直持大悲咒,感受著觀世音菩薩對我的加持;受戒於普陀山,那是一個觀世音菩薩道場,記得那些日子每天早上都到千步沙上看日出,聽海潮洶湧,傾聽著觀世音菩薩的梵音;黃昏時,則漫步在海灘上,感受觀世音菩薩所給予的溫柔的加持力量。自己與佛教的因緣,而觀世音菩薩則佔據著太多的比重了。 觀音殿里供著各種各樣的觀世音菩薩,送子觀音、准提觀音、海島觀音、聖觀音、千手千眼觀世音等各種塑像,還有我最喜歡的自在觀音。自在觀音與一般正襟危坐的菩薩不同,她的左腳盤起來,靜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葉,她的右腳伸向前去,伸展若初開的蓮花。她的坐姿極其隨意自然,兩手自在的放在膝上,眼神看向極遠極遠的地方。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她以無限的慈悲關心著世界的每一個眾生,有眾生遇難時,她都能尋聲救苦。自在觀音的右腳代表著慈悲,因為菩薩永遠時刻以眾生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才可以「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她的左腳代表著智慧,不管處在多麼亂的世界,她都可以動靜一如、安住不亂,所以她才可以」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每次經過自在觀音像前,都會湧起一陣感動,我會告訴她我心中的一切,人生的辛酸苦辣,世間的悲傷與快樂,佛道上的喜悅與困擾。她彷彿如慈母,用溫情的雙手安撫著我這位流浪的孩子;彷彿如朋友,靜靜地聽著我的訴說,給予無限的理解與支持。每次有重大的決策時,觀世音菩薩總是最好的親人,我都會感受到她對我的幫助。 每次在她面前停下來的時候,靜靜地呆一會兒,身心就會像經過一次洗禮,便會充滿著安靜與淡淡的喜悅。我彷彿覺得她與我一起流淚,一起微笑,與我一起走向清凈與解脫。此岸與彼岸,本沒有絕然的界限,觀世音菩薩卻站在此岸與彼岸的邊岸上,永遠用一雙慈眼注視著我們這些在生死鄉流浪的孩子。 記得在去年大雪紛飛的冬天,我孤身一人在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是觀世音菩薩陪著我渡過那段痛苦的時光。因為有了她,在寒冷的冬季,我不會感到寒冷,不會孤獨,只是靜靜地感受著她所給予的無限力量與安慰。 因為菩薩打破了內外的分別,打破了自我與眾生的界限,甚至打破了想要獨自解脫的心,才使得菩薩與我們這樣的親近。 自在觀音的坐姿會令人生起無限的啟迪,她安住了自己的心,有如山林一樣宏偉而寧靜;她發願普渡眾生,從而使寧靜的山林,有了陽光。微風,以及鳥雀的歌唱,使山林充滿了活潑的生機。 我想起玄奘大師,一位只身前往印度取經的高僧,在危難時,他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陪他渡過一切危難與考驗。在那荒無人跡的沙漠,我想他一定能感受到觀世音菩薩所給予的加持,因為有了觀世音菩薩,從而他不會孤獨,不會痛苦,以堅強的毅力,一步一步把經典背回中國。 一切觀照內心的歷程都是為了自在。 一切觀照內心的自在是為了眾生都能自在。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推薦閱讀:
※知足者身貧而心富,貪得者身富而心貧!
※知足方能常樂
※紅顏易老,人生易逝,知足常樂
※男人,知足吧
※人有得失,山有起伏,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