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正民藝術作品賞

郭正民,我國著名重彩畫家,他為傳承和創新具有民族特色的重彩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曾多次受國 家美術機構委派,作為訪問學者去國外講學並作藝術交流,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或參加聯展。他的作品以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和主題新穎的創意在國內外展評 活動中屢獲大獎,一些作品被諸多國家的政府機構、美術館、博物館和領袖人物、國際友人及其他政要所收藏。 郭正民的藝術生涯是一個不斷追求、探索、思考、實踐的歷程,隨著他對藝術真諦的徹悟,終於以其卓有成效的藝術實踐,使古老的重彩畫以嶄新的形式重登世界藝術大雅之堂。 漸入佳境的「三次飛躍」 帶著太古之初的混沌迷濛和剛烈鐵血、帶著綿延千年的悠遠哀怨和期盼求索、帶著先哲高山仰止的偉岸情懷和人類 文明史上思想家亘古生輝的熹微曙光,觀看畫家郭正民的繪畫作品,總會讓人感到一股華夏民族撲面而來的古韻遺風,堅毅、執著、敦厚、純樸。一幅幅畫作是畫家 穿越歷史煙塵為我們捎來的遠古信息,他博採古今中外眾家之長描繪的那些斑斕燦爛的畫面及其光影效果,令人嘆為觀止,並以震撼人心的視覺衝擊在當今東西方畫 壇上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重彩畫藝術。他主要以《遠古系列》、《戲劇系列》和《孔子系列》為主題的繪畫力作,為中國美術增添了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他以他的畫 筆傳承了古老中華千秋萬代一脈相承的民族氣節和文化。 郭正民先生出生在山東兗州,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鐘靈毓秀之地,與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曲阜毗鄰。公元前21世紀,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 其一。作為古代魯國舊址,兗州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史記?本記》、《尚書?禹貢》都有對兗州的記載。兩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都曾在此 授道講學。詩聖李白在這裡留下了40多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 也許,是那塊中華文明發祥地的滋養與浸潤;也許,是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感召與啟示,30多年前還是當地一個農民子弟的郭正民,一步步從那片古黃河沖積平 原上走來,並最終躋身絢麗多彩的中國美術殿堂,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設計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聘任教授。至今他已先後23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或參加聯展,其中8次獲大獎,且有20多幅作品被諸多國家的政府機構、美術館、博物館所收藏,珍藏郭正 民畫作的還有領袖人物、國際友人及其他政要。 潛心繪畫藝術的郭正民先生學畫30多年,1990年,他於而立之年在母校山東藝術學院畫廊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這是他藝術歷程中的首次突破,使他倍受鼓舞。郭正民先生的繪畫藝術思路經歷了三次飛躍:從1980年到1990年,他的感悟是:「一個人不在於畫什麼,而在於怎麼畫。」為厚積薄發,這個階段他仍然主要是在積蓄力量,讀書學習,博採眾長,積累經驗,儲備各種各樣的知識與藝術素養,為藝術風格定向,同時尋找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更新自己的思維觀念。

從1990年到1999年,他對繪畫的認識是「一個人不在於怎麼畫,而在於怎麼想」。從「怎麼畫」到「怎麼想」,這是他繪畫藝術思想的第二次飛躍。用什麼 樣的思想?帶著什麼樣的精神去畫?這是他所思索的一個課題。時年接近不惑的郭先生不斷探討自己的繪畫風格、形式和繪畫語言的表述方法。「不在於怎麼畫,而 在於怎麼想,」是他經過十年悟出來的道理,也是他於1990年舉辦個人畫展後,對藝術技巧認真探討之後的頓悟。根據「不在於怎麼畫,而在於怎麼想」的藝術 思路,他突破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繪畫藝術水準。 他認為,一個畫家不在於畫什麼,不在於畫得出來還是畫不出來,畫不出來的原因有時是因為想不出來。畫不出來是一個人的技巧技藝問題,技藝即構圖能力、點線 面的設計布局,也包含操作繪畫的方式和表達能力,但這僅是技術層面上的問題。而「想不出來」則是思維方式、審美水平問題,沒有好的理念、好的審美思想和較 高的藝術素養,就達不到一定的藝術高度。好畫是藝術技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綜合,是在這兩種能力結合點上的產物,畫家要找到這個結合點。郭正民說:「沒有 畫不出來的作品,只有想不出來的作品,想不出來是因為你自己的思維理念狹窄,視野不夠開闊,中外藝術家皆然。」 從「一個人不在於畫什麼,而在於怎麼畫」到「不在於怎麼畫,而在於怎麼想,」這之後,郭正民先生在畫壇上漸入佳境,最終過渡到了「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的自 由王國,這是他的第三次飛躍。這個階段始於2000年,期間他所追求的是更為成熟的精神,更加完美的形式,對藝術的追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我想怎 么畫就怎麼畫,我要去創造新的樣式、新的模式、新的思想」,他說。 三次飛躍,使郭正民先生的藝術思想和藝術造詣日臻成熟精深,他用他那洞穿歷史的深邃目光,在煙波浩渺、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搜尋——從商周直到明清,不斷地用他那生花妙筆,揭示古老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那滔滔不息、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正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30多年來,畫家郭正民執著地在無邊無際的藝術領域中探索追求,藝術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他的「壘磚說」就是對「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個性詮釋,他今天的高度,就是他扎紮實實從「掘地基」開始一抔土一塊磚地辛勤壘起來的。他認為,人的才情、人的視野,與人的治學態度和他有沒有鍥而不捨的「壘磚」精神有關,怎樣壘?即「回過去、沉下去、走出去」……拓寬視野的上下求索

作為當代畫家,郭正民先生對卷佚浩繁、異彩紛呈的中國畫自是崇敬有加,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追求更是如痴如醉、樂此不疲。他從十多歲學畫至今,30多年來夙興夜寐、不避寒暑,刻苦勤奮地繪畫創作,在多彩的世界裡描繪自己的人生。 積數十年繪畫之經驗,郭正民先生認為畫家的視野與胸懷決定畫家的成就,見多才能識廣,博覽方通古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藝術家要有所作為,必須放眼世界拓寬視野,向古人、今人及世人學習,而讀書、賞畫、研讀評論也是他探奇覽勝、益智怡情、獲取靈感、提升藝術素質的途經。古雲「君子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畫家概莫能外。在生產力落後的社會裡,天下事不多也不複雜,故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一說,而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眾多藝術門類百家爭鳴、日新月異、成就斐然的時代,一個畫家必須對當今美術界的最新動態與趨向瞭然於心。

郭正民關於拓寬視野的思路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回過去、沉下去、走出去」。「回過去」是要向歷史學習,向古人、向前輩學習,這個過程不可逾越,臨摹即是「回過去」的具體實踐。對郭正民先生來說,無論是原始社會古樸的陶器圖騰、原始壁畫,還是商周時代既剛且柔的青銅器紋飾;無論是盛唐晚清儀態萬千的仕女佳麗,還是與兗州毗鄰的孔孟思想哲論,都曾讓他著迷,也都曾開啟了他的創作思路,並對他重彩畫風格的形成發揮了作用。「回過去」,使他從博大精深綿延千年的中國繪畫藝術長廊中汲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1999年,他還參加了由國家文化部舉辦的重彩高級研究班的學習培訓,得到了蔣采萍等名師的指導,這些,都為他別具一格的重彩畫打下了紮實的功底和堅實的基礎。「沉下去」也即郭正民所說的「壘磚」。他認為,一個畫家對藝術的追求,必須像打牆那樣,從地基開始,一層一層地往上壘,萬丈高樓平地起,藝術界沒有暴發戶,世界上沒有速成的畫家。寧靜致遠,只有「沉下去」才能浮上來。「沉下去」意味著要耐得寂寞,畫家馳騁在色彩斑斕的幻象世界裡,但卻不能目迷五色,無論世風怎樣浮躁功利,藝術家都得心無旁鶩,為自己創造一個舒展從容淡泊寧靜的心靈空間。

郭正民十分推崇吳冠中先生關於繪畫猶「爬山」的說法。吳冠中說:搞藝術就像爬山,無限風光盡在山之巔峰,最高點是所有藝術家的追求,西方的從西邊爬,東方的從東邊爬,但都必須從下往上爬。郭正民說,這爬的過程就是「壘磚」的過程,天地之大美在山之巔,水之源,一個畫家不能因為開過一次畫展或者獲過一次獎勵而自鳴得意、自命不凡,個展、得獎都只是層面上的事,真正的藝術家,只追求優秀,不追求身價。1990年以來,郭正民先生先後23次舉辦個展或參加聯展,其中在國外辦個展9次,並獲得23個獎項,但是,由於他仰望的是高山,所以,他從不恃才自傲,總是把自己作為一個孜孜不倦的普通畫家,以謙卑的態度對高渺的藝術殿堂和精湛的中外藝術心存敬畏,並不懈地為之奉獻攀登。 他關於「走出去」的理論依據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入世」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出畫齋,走出故鄉,走出國門,郭正民把自己融入世界,徜徉流連在世界藝術聖殿里,沐浴著匯聚古今世界藝術大師、藝術巨匠的智慧靈光,在身心淋漓盡致的熏陶中接受隆重的藝術洗禮,這些年來郭正民與世界藝術界的頻繁接觸,使他的繪畫藝術造詣「日新日進」,思路、情感、觀念、技法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000年5月,郭正民隨國家文化部藝術團,參加法國國際現代藝術博覽會並舉辦個人畫展,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去」,而去的地方是讓各國藝術都家心馳神往的藝術聖地巴黎。巴黎作為世界藝術之都,擁有300多家美術館及博物館,其中在世上最負盛名的是盧浮宮。富麗堂皇的盧浮宮已經營數百年,收藏世界各地的珍藏品超過40萬件,繪畫、雕塑、素描、陶器、銅器、工藝品及古文物等應有盡有,來源地區涵蓋了埃及、希臘、羅馬、伊斯蘭、義大利等文明古國。儘管先前郭正民對這一切也並不陌生,但身臨其境,置身藝術之都金碧輝煌、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的美術館、博物館,還是讓他深感震驚,浩瀚無涯的藝術海洋令他肅然起敬。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郭正民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選派再次到巴黎國際藝術城做訪問學者,同時舉辦個人畫展並參加兩個聯展。在那些日子裡,他帶著麵包、泉礦水,整天整天地在那個讓人目不暇接的藝術世界裡遊覽,十多次到盧浮宮、奧塞美術館、蓬比杜藝術中心和巴黎現代美術館等藝術場所參觀學習,一件件藝術瑰寶使他震撼、感動和陶醉,他被頂級世界大師的作品激動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為人類竟能攀上如此巍峨輝煌的藝術高峰而心潮澎湃。通過參觀那些藝術作品,他理解了歐洲式的典雅與高貴。 夕陽餘暉中,他徘徊在塞納河畔古老的石路上,思索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泉涌的思緒,使他在兩個多月內寫下了6萬多字的隨筆,形成了《巴黎沒有地平線》一書的初稿。迄今為止,郭正民已先後4次到法國舉辦畫展,其影響遍及歐共體12個國家,而他隨後在韓國、美國的個展、聯展使他的藝術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交流。飽覽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並與當今世界範圍內的美術大師交流切磋,進一步拓寬了他的眼界和思路。郭正民說,走出去才知道各個時期繪畫藝術的制高點在哪兒,才知道畢加索、馬蒂斯、布拉克、莫迪里阿尼等大師們的作品到底好在那裡。他認為,對現代派和後現代派等不同流派發展和衰退的興衰史,對國際上新的藝術思潮和新的創作理念,只有走出去實地了解體會才能知曉。我國一些現代藝術家群體,由於未知其詳,存在誤區,不少藝術家仍在簡單重複地模仿人家早就遺棄東西,包括目前有的抽象變形畫家還在一個小圈子裡做別人丟掉的作品,這就是視野不寬造成的誤區,不知道有的東西人家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而我們還亦步亦趨地重複人家的老路。因此,他認為中國畫家要通過開闊眼界來與時俱進。

「走出去」除了拓寬眼界之外,也是為了交流、提高。郭正民說,藝術沒有國界,世界藝術的發展規律形成了人類藝術審美的普適理念,東西方儘管文化傳統不同,但冥冥之中,藝術自有其無法操縱的約定,人類的審美標準並不受地域和意識形態左右,誠如吳冠中所說:「古代東方和現代西方並不遙遠,已是近鄰,他們之間不僅一見鍾情,發生初戀,而必然要結成姻親,育出一代新人。」(見吳冠中《我負丹青》)郭正民就是這樣的新人。與世界的交流,使他將中西方的一些技藝成功嫁接,創造出了一幅幅精彩絕倫的仕女畫作。郭正民先生登高望遠,上下求索,藉富有民族特色的繪畫藝術走向世界,到世界藝術峰巔上開闊視野,尋覓人類相通的審美情趣,借鑒西方的一些繪畫技法,革故鼎新,畫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可以說,他的繪畫作品不但賦予傳統中國畫以嶄新的樣式和藝術內涵,也為世界美術畫廊平添了光彩的一筆。

中國畫歷史悠久,原始岩畫距今不下5000年,甘肅、內蒙、新疆和畫家郭正民先生的家鄉山東,都發現過這些古老岩畫。5000年來,中國繪畫藝術大師輩出,名畫家不可勝數,而歷朝歷代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畫家更可謂比比皆是。各種繪畫藝術流派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繼承與發揚固然是後來人的職責,但更為重要的是開拓、創新、突破,郭正民先生就以他別具一格、獨樹一幟的重彩畫融入世界藝術之林……風格迥異的重彩藝術 郭正民先生的中國畫主要以古代歷史為題材,他的畫無論內涵還是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藝術特徵。其畫作瑰麗奇幻、清玄優美,欣賞他的畫,彷彿可以讓人聽到從鴻蒙開闢一直吟詠至今的古韻禪音,那優美的古典樂章自天崩地裂、渾沌初開的電光火石和風起雲湧、或急或徐的歷史煙雲中逶迤而來:哀婉的,纏綿悱惻,如泣如訴,裊裊餘音抒發的是千古幽怨,百代哀愁,宛如一曲悠遠而悲傷的輓歌;雄渾的,電閃雷鳴,鏗鏘剽悍,狂飆怒號震蕩的是刀槍鐵騎,金戈鐵馬,似是一章桀驁而激越的交響;而高瞻遠矚的思想家,則目光如炬,參透人生,指點迷津,昭示的是和諧為貴、人性仁義,思想光芒猶穿插在遠古烏雲縫隙間的道道曙光…… 郭正民先生的畫,是對中國歷史和時代精神的藝術解讀,是凝結吾國先人心路歷程和追求真善美愛的形象記錄,一些畫作堪稱藝術畫苑中融精、氣、神為一體的異彩奇珍。上承遺風,風格古樸;下啟現代,古韻新聲。既繼承中國畫的傳統技藝,又不受其羈絆,大膽吸收西方畫派某些技法如變形錯位等技巧,這形成了郭正民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傳統基礎上對中國畫依據現代理念所作的創新,散發著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時代氣息。作為我國重彩畫傳人,他出色地續補了斷裂在明清時代的重彩藝術,以別具一格、獨樹一幟的重彩畫融入世界藝術之林。從類別上看,郭正民先生的畫主要分為三個系列,即青銅遠古系列、古代仕女系列和戲劇人物系列。

郭正民先生的青銅器系列畫作從青銅器符號里尋找感覺,賦予它一種情感,他所創作的《土》、《金》、《歡歌》、《雲中君》、《鐵器時代》和《器魂》系列等蒼勁、厚重、陽剛,畫面色彩斑駁,略顯誇張的兵器閃著雪色寒光,人物多以鎧甲頭盔包裹,展現了人類在洪荒亂世與異族和大自然博弈抗爭的冷峻與嚴酷,同時也表現了史前人類對自然、上蒼的無奈與敬畏,這些畫,大多與同時代的古羅馬藝術有異曲同工的蒼涼、悲壯感。青銅畫《戰爭 愛情 生命》的問世,是郭正民這一系列趨向成熟的標誌。這幅畫是郭正民1999年參加文化部重彩高級研究班學習期間創作的。《戰爭?愛情?生命》的構圖與造型都體現了畫家的藝術匠心,畫面被處理成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4部分,居中上方是小半個太陽,在昏黃的陽光照耀下,左邊以身背弓箭的武士象徵戰爭;中間以兩個緊緊相擁的男女象徵愛情;右邊以母親與嬰兒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畫面人物全都仰面向陽,面部與太陽平行。在色彩上,畫家使用了黃青黑紅4種顏色,畫面自下而上逐漸放亮,至頂部,竟至讓人感到有點目眩。在這裡,畫家用他獨特的藝術語言詛咒戰爭、謳歌愛情、讚美生命。這幅畫也是人類嚮往光明、嚮往和平、追求愛情的告白,畫面上,居中的愛情部分頂天立地,是所佔面積最大也是最搶眼的主體,沐浴著燦爛陽光的情人目光柔和,面部輪廓清晰分明。這幅畫粗放凝重的線條及其深刻的寓意,讓人領悟到人生和生命的真諦。《戰爭?愛情?生命》2002年在法國維琪春季沙龍中展出,受到畫界友人的高度評價,也受到蔣采萍、郭繼英等權威人士的讚賞。

《伏曦與女媧》取材於古老而優美的神話故事伏曦是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為了人類,相傳女媧補過天,還用泥捏過一批又一批的小人,後因嫌慢,就用藤鞭沾泥漿揮灑,落在地上的泥點就成了一個個小人。不過,郭正民的畫作《伏曦與女媧》的素材顯然源自另一個傳說,即伏曦與女媧結合才繁育了中華民族的子孫。 畫面上,裸體的女媧身體曲線優美清晰,肌膚經綠色背景襯托,顯得晶瑩玉潤、婀娜多姿,她深情地側身凝望著伏曦,手飾、耳環和發箍金光閃閃,而掛在她頸脖上的骨雕項鏈則把時空推到人類遙遠的始祖時代。伏曦面對女媧,他雙眼微閉,表情陶醉,一往情深,半張著嘴,彷彿正與女媧喃喃私語。畫面左上方是太陽,右上方是一羽翱翔的飛鳥,魚兒在水中游弋。 在伏曦與女媧相愛的一方天地之外,環繞著姿態各異的小人兒,他們即是伏曦與女媧的子孫。小人兒分布四方,他們張開的四肢呈「大」字形,以土著原始人簡單的動作歡呼雀躍,有的在狩獵,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奔跑追逐,畫面由此充滿生機。禮云:「夫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而五行之秀氣也。」《伏曦與女媧》正是畫家對「人」的一種古老而又不朽的詮釋,其中蘊含的哲理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被譽為「東方的亞當和夏娃」。

幽怨、哀艷的戲劇、仕女人物

戲劇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她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社會。戲劇人物外延很大,包容性很強,中國的戲劇文化是世界最久遠的文藝形式之一,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戲劇品種繁多,國劇(京劇)之外,每個省都有地方劇種。 郭正民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思考和嘗試創作以女性為主體的戲劇神化人物畫譜,十多年來,他以戲劇為載體,藉助戲劇符號,創作了一批戲劇人物畫作。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郭正民從「生旦凈末丑」等戲劇角色中尋找東方女性的傷感、無奈、冷艷、蒼涼,用她們被剝奪的愛情、自由和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的悲劇命運渲染了一種婉約哀艷的情愫。 在戲劇人物和仕女畫的創作中,郭正民突破傳統的技法,創造性地從西方引進變形藝術,用變形誇張手法凸現需要渲染的部分,通過變形,把東方美女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削肩、長脖、瓜子臉、丹鳳眼、櫻桃小口等誇張地展示出來,對這種美作延伸、拉長處理,從而擴大、疊加了女性人物的美。 他畫中的仕女和戲劇人物幽怨、冷艷、憂鬱、優雅、「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大多帶著淡淡的哀愁和深沉的企盼。畫家通過她們的眼睛、她們的面部表情和她們嗚咽的長簫、悠揚的橫笛、嘈嘈切切的琵琶、錚錚作響的古琴向人們傳達了古代女子內心世界的感情。可以想像,創作之時,畫家一定也被某種深情所感動和激勵著,他帶著感情畫,於是畫中有情,而細細鑒賞他的畫,又讓人不知不覺中與畫中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他的畫之所以能被中外人士所喜聞樂見,除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外,與畫中人物都溢著人類相通的情感不無關聯,讀懂了,即有了心靈感應。

郭正民說,他的仕女畫,得益於唐詩宋詞。從仕女畫《宋詞》、《往事》、《思念》、《鏡前》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古代詩人詞人渲染的閨怨離愁,她們那種「傷高懷遠」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那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離愁別緒,那種「衾鳳冷,枕鴛孤」、「月明人倚樓」的百無聊賴,那種「欲寄寒衣君不還,不寄寒衣怕君寒」的複雜心態,那種「昔日橫波目,今為流淚泉」被始亂終棄的命運嬗變,那種「悔叫夫婿覓封侯」、「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的自怨自艾等情緒,都能讓人從他不同的此類作品中感受得到,這也讓人在受到畫作藝術熏陶的同時,受到精神上的感染。《韻》、《早秋》、《紅果》、《往事》等仕女畫也大多是這一類繪畫佳作。而他通過琴棋書畫來表達東方美女萬千儀態的畫面設計,使中國仕女畫打上了顯明的民族印記,以此在藝術門類上與西方的、日本的仕女畫分道揚鑣,形成了我國當代仕女畫的獨特風格。 郭正民認為,相對於寫實,變形處理顯得更傳神,更能透露人物的內心情感。比如《霸王別姬》就是這樣。他對人物的變形處理,是對我國傳統人物畫的新突破。繪畫大師吳冠中等對此也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現代美術家明悟、理解、分析透了古代繪畫作品中很「像」很「真實」的美的因素及其條件,發展了這些因素和條件,也揚棄了今天已不必要的被動地、拘謹地對對象的描摹,從畫「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盡情發揮和創造美的領域,這是繪畫發展中的飛躍。郭正民就突破了這種桎梏,從客觀物像中集中精力捕捉潛在的美,將美「揚長」。他畫筆之下的「生旦凈末丑」不再是原來舞台上角色,而是經過概括提煉重塑的嶄新形象,從而實現了「盡情發揮和創造美」的飛躍。 郭正民畫孔子,也運用了寫意的誇張手法,他表現思想家孔夫子的系列作品,著重表現他比山高比天大、超越時空的精神境界,這個系列表現孔夫子的偉大,以論語作為創作的主導理念。以變形的技法畫孔子,是他所喜歡的創作方法,畫得也較快。 藝術技法的巧妙應用

郭正民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所追求的不僅是畫好畫,而是要弄清自己的「創造點」在哪兒,要尋找適合自己的語言、題材和形式,有自己的創造點。他說,我國繪畫人才濟濟,一些大師所達到的藝術高峰,簡直無法超越。近代任伯年、吳昌碩、王賓紅、齊白石就是中國美術界的四座豐碑,也是四座高山,後來人至今無法逾越。吳冠忠、范曾創造的高度後人也難以超越。吳冠中把西方點線面的東西重新組合起來,創造了中西結合的嶄新形式,這是跨越國界的成就。 郭正民認為,一個藝術家最主要的是發現主題,以「見人之所未見」的眼光挖掘出潛在的美。畫家為了交流,為了展示自我,對一些大展不參加不行,但要參展,就要拿出別人沒有畫過的新作,並賦予其新形式、新思想和新精神,要尋找美的形式,提倡形式美。郭正民善於調動所有技法為繪畫服務,對西方素描畫、水粉畫和水彩畫的長處,他都能為我所用,吸納到自己的畫中來,博採眾長,追求點線面的綜合體。本著為畫服務的宗旨,他所用的材料也是綜合性的,有的是絹,有的是亞麻布,有的是溫州皮紙,不同的材料,增加了畫面的質感。在顏料上,有的用他自己調製的中國石色,有的用高溫晶色,有的綜合運用金銀箔和雲母,有的用潑墨撞色形成的自然肌理,此外,日本、法國一些顏料也被他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畫上。 蔣采萍先生認為,郭正民的這種方法既不能重複古人,也不能重複自己,這是一種只有吸收了古人、今人、西方、東方的繪畫長處,再經過畫家的提煉、改選、理解、消融等進入創作思維中,才能形成的嶄新形式。郭正民善於把西方和日本的繪畫原素,充實融合到本民族的藝術創作中來,採取拿來主義,以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營養來豐富中國工筆重彩畫藝術。在世界美術眾多的表現方式中,中國畫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淡雅別緻的水墨表現形式、以及厚重鮮艷的石色所表現出來的裝飾味道讓西方同行讚嘆不已。 在畫筆的使用上,郭正民的具體技法包括反畫、正畫、做底、罩染、構勒、衝撞等,總之,對他來說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手法和形式,為畫面所需,他總會努力尋找新的美和符合藝術規律的技法。他的孔子寫意畫系列,通過描繪孔子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表現他高山景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境界和深邃思想,這些畫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畫作欣賞


推薦閱讀:

聆聽音樂—西方音樂發展史
創造101:中國女練習生圖鑑
紐約春拍:23億美元的藝術品待價而沽
Picsart人物消散,最酷炫的修圖手法!
@博雅藝術講——我再也不要做任何無聊的藝術

TAG:藝術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