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故事:天下第一卦

《史記》中有許多膾炙人口故事流傳至今,影響深遠。比如與齊國有關的「田橫五百士」(《史記·田儋列傳》)、「田忌賽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故事裡的主角都是齊國王室宗親貴族,即使對春秋戰國歷史並不了解的讀者,看了故事也能順理成章地推知齊國的國君是姓田的。

不過如果這位讀者讀過《封神演義》,知道「姜太公釣魚」之類的故事,又恰巧是個足夠細心的人,他就會產生疑問,齊國不就是姜太公的封國嗎,那國君應該姓姜啊,怎麼變成姓田了呢?說來話長,這事還得從春秋時期的另一個諸侯國----陳國說起。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遍封諸侯,除了宗族功臣之外,還分封了之前歷代王朝的直系後裔,以延其國祚。比如夏朝後裔封國為杞,商朝後裔封國為宋,陳國應該算是最為「源遠流長」的,因為它是舜後裔的封國,「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史記·陳杞世家》)

陳國雖是聖賢之後,子孫卻乏善可陳,一直屬於三流國家行列,政變動亂不斷,經歷過兩次亡國和復國。能讓人有點印象的似乎只有一件,那就是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夏姬。《列女傳》云:「陳女夏姬者,陳大夫夏征舒之母,御叔之妻也,三為王后,七為夫人,公侯爭之,莫不迷惑失意。」她的美色讓九個男人先後為之喪命,使陳一度滅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子靈之妻(即夏姬)殺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國、兩卿矣。可無懲乎?」),應該算得上是一項紀錄了。

公元前707年,陳桓公媯鮑卒,其弟媯佗殺太子媯免自立,公元前705年,媯佗生下了兒子媯完(《史記》記載媯佗為陳厲公,史家證誤,應為陳廢公。陳厲公是殺媯佗而代之的媯躍。《左傳》則明確說媯完為陳厲公之子,又是一段攪不清的公案,此且從《史記》)。媯完出生後,周朝有位精通《周易》的太史路過陳國,媯佗就讓他為自己兒子筮卦,得到的結果是「遇《觀》之《否》」,解卦如下:

「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左傳·庄公二十二年》)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媯完的子孫必將成為國君,但不是陳國,而是在異國,而且,這個國家必然是姜姓的。至於推導的過程,則得先了解《觀》卦。

「觀」卦是《易經》第二十卦,下坤(地)上巽(風),其卦象為「風行地上」,象徵「觀仰」。其卦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顒若」,「盥」是古代祭祀中把酒澆地以降神之禮,「薦」為祭祀中向神獻饗之禮。「有孚」為誠信,「顒」為嚴正貌,「若」是語助詞,「盥」和「薦」之前均省略了一個「觀」字,卦辭取祭祀典禮為喻,意思是觀盥而不觀薦,可使人產生誠信肅敬之心。

為什麼「觀盥而不觀薦」呢?因為「王道之可觀者,莫盛乎宗廟;宗廟之可觀者,莫盛乎『盥』也。至『薦』,簡略不足復觀,故觀『盥』而不觀『薦』也。」(《周易王注》)觀仰之旨應取最莊嚴可觀者,觀其大而不觀其細。孔子說:「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正是此意。更通俗些理解,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五嶽歸來不看山」,因為「嘆為觀止」了。

「觀卦」既有「觀者,有以示人,而為人所仰者」(《周易本義》)的以下觀上視角,也有「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象傳》)的以上觀下含義;既有「觀其生」(上九爻辭)的示範效應,也有「觀我生」(六三、九五爻辭)的自我反省,是自覺感化與被動施教相結合的。其強調的仍是師法自然,遵從規律,「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彖傳》)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是「觀」卦六四爻辭。因為筮得之卦為「遇觀之否」,也就是說本卦為「觀」,第四爻由陰變陽,變卦為「否」,所以用變爻的爻辭來解,謂六四爻柔順得正,親比九五爻,猶如賢者觀光於盛治之國,故稱利於成為君王的座上賓。「觀」變為「否」,下(內)卦「坤(地)」並沒有變,只是上(外)卦由「巽(風)」變成了「乾(天)」,所以說「風為天於土上」,但怎麼又冒出個「山」的意象呢?這得再介紹個《易》學名詞:「互卦」。

《易經》每卦六爻之間,除初、上兩爻外,中間四爻又有相連互之卦包涵其間,稱為「互卦」。其中二、三、四爻合成下卦,謂之「下互」;三、四、五爻合成上卦,謂之「上互」。之前在介紹「坤」卦一文中筮者為長孫皇后解卦時提到「繇協於《歸妹》」,就是指互卦為「歸妹」卦。

「觀」卦的三、四、五爻可合成「艮」,「否」卦的二、三、四爻也可合成「艮」。「艮」是山,「巽」還象徵木(見《說卦傳》),所以「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乾」有金玉象、「艮」有門闕象(俱見《說卦傳》),所以又扯出「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又因為姜姓是太岳之後,「山嶽則配天」……

有了這些鋪墊,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周太史的推導邏輯了:先根據變爻推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光只能從遠方照過來,卦例以本卦為我,變卦為彼,所以觀卦之「坤」為陳國,否卦之「坤」為異國,而且只能應驗在子孫後代身上。這位媯完的後代在姜姓異國先是作為國賓尊貴無比,之後逐漸由「乾」推導出的君父之象,而且,成事當在陳國滅亡之後……

這位周太史實在是太能忽悠了,這麼東拉西扯牽強附會的,雖然勉強自圓其說,估計媯佗聽了也只當是天方夜譚,給兩錢打發走了事。然而弔詭的是,他的話居然毫釐不爽的一一應驗了。

被媯佗殺死的太子媯免有三個弟弟:媯躍、媯林、媯杵臼,他們對媯佗的奪權自然懷恨在心,終於尋著機會用個美女將好色的媯佗誘騙出宮,聯合蔡國人將其殺死,兄終弟及分別都過了一把當國君的癮。

到了陳宣公媯杵臼時,變亂又起。陳宣公和寵姬生了個兒子媯款,想立其為太子,就殺了原太子媯禦寇。媯禦寇歷來與媯完相好,媯完怕惹禍上身,趁亂逃到了齊國,很得齊桓公看重,被任命為工正。媯完在齊國娶妻生子,死後謚為敬仲。「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以下未註明出處者同)。

田氏在齊國漸漸站住了腳,勢力也越來越大。田完第五代孫田乞時,「事齊景公為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斗受之,其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齊眾心,宗族益強,民思田氏。」當時齊國的晏子就預言,「齊國之政其卒歸於田氏矣。」這話不久就應驗了。齊景公一死,田乞隨即發難,廢了景公指定的接班人,擁立與自己交好的新君,是為齊悼公。「悼公既立,田乞為相,專齊政。」

田乞死後,其子田常代立,接著玩他家傳的那一套把戲,「以大斗出貸,以小斗收。」在他手上又殺了一位國君齊簡公,立了一位國君齊平公。「田常言於齊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行之五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田常於是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而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

此時的田氏已經是齊國的實際統治者了,到田常的兒子田盤接任時,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東周歷史進入戰國時代。田盤很受啟發,「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與三晉通使,且以有齊國。」

有了三家分晉的先例,田氏代齊也就掃清了最後一道障礙。公元前386年,田盤的孫子田和報經周天子批准,「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此時據田(媯)完出生已過了三百餘年,田氏經過八代人的努力,終於成就了創國傳奇。至於陳國,則早在一百年前(公元前478年)就被楚國給滅了。

我們之前已經多次說過,解卦是一個想像力的遊戲,它有時可以很簡單,有時則需動用一切有關聯的想像,此卦就是後者的一個典型代表。據說它是最早見諸典籍的卦例,所以有人又稱之為「天下第一卦」。從此卦的複雜推演過程以及精準效驗結果來看,它也確實當得起這一稱謂。不過,當我們嘖嘖讚歎於筮卦的神驗之時,不免又心生疑問,當結果要過三百年才能驗證,預測的對錯與否真的還重要嗎?

微信公眾號:鐵馬秋風大散關


推薦閱讀:

天下第一《七律》是哪一首?
天下第一福,---康熙御筆「福字碑」的來歷
墨香集—福字篇.天下第一福
霸王別姬:天下第一將項羽為何連虞姬也保護不了
天下第一咒!誦持一遍,可遠離魔障,富貴吉祥,等於磕頭十萬次功德!

TAG:故事 | 周易 | 天下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