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俗理念傳教 文/提姆?凱樂

譯/江子 校/誠之

編者按:提姆?凱樂(Timothy Keller)是美國紐約救主長老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的建堂牧師。據《今日基督教》雜誌2007年的報導,該教會名列美國成長最快的25個教會榜首,被譽為「曼哈頓最有活力的教會」。他的近作Reason for God: Believe in an Age of Skepticism(Dutton Adult, February, 2008)亦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本文譯自Preaching to the Secular Mind(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 Volume 14, Nr. 1, 1995),在其中,提姆?凱樂就「如何在後現代城市中傳福音」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既有理論性的分析,也給出了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建議,非常值得借鑒。自挪亞時代起,向世俗理念傳講神的真理就成為信徒們的呼召,但是宣教士們所面對的特定的挑戰在每個時代都會發生變化,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把基督的聲音向同時代的非信徒傳遞,以除去他們心中的帕子呢?本文要找出一些問題,並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一、世俗理念的發展在前現代時期(pre-modern era,18世紀中期以前),大多數思想家相信人類的理性推論和神的啟示都可以向我們展示客觀真理。在現代時期(modern era,從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有關神的這一部分就被排除在外了。人們相信,只有理性推論(和通過實驗方式)才能得出客觀真理。在後現代時期(post-modern era,從20世紀中期起),人們認為人類的理性推論和神的啟示都不能給我們任何的客觀真理。如今,老派的「現代」世俗主義者和新型的「後現代」世俗主義者並存,並且在相當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每個時代和每種類型的思想家,都對基督教傳播者提出獨特的挑戰。在現代時期,人們相信只有感官體驗(科學的,經試驗觀察的)才能提供可信的「普遍真理」。這種普世公認的真理才能將公眾政策和決定付諸實施。像神或十誡之類,若不能通過實驗調查研究的話,那就只能冠以「不真實」之名,即便它們存在於可以提供個人滿足和「對你而言是真實的」這種主觀意識中。雖然如此,現代思想家認為諸如人類尊嚴、誠實、家庭之愛等,是普遍性的,而在道德上絕對確實的,因為它們可以從理性和經驗中領悟出來。所以《獨立宣言》中宣稱:「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正是這些宣稱真理是「不言而喻」的現代作家們,堅持認為一個人不需要聖經的啟示,就可以認識普世的真理。但在20世紀中後期,這個現代共識開始瓦解。首先,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個現代理論工程正走向末路。對於試圖通過現代理論找到任何普世真理,作為個人存在的意義或社會統一基礎的人而言,他們只會越來越深陷於懷疑和悲觀之中。如果現實只能限定於可以被實驗研究的話,我們如何確定愛、美麗和個人價值的存在?最後,非基督徒思想家(諸如Thomas Kuhn和Michael Polanyi)開始指出這種現代基礎研究根基性的漏洞,他們表明,堅持所有事物必須能被實驗證明,本身就是武斷的主張。他們質疑到,為什麼凡事必須經由科學實驗證明?你如何證明這個原則本身合乎科學?科學並非完全中立——它始於一種出於邏輯和感官體驗的信心的假設,這本身就是不可證明的。換而言之,現代派理論正被它自己的哲學思想所吞噬。最終,科學本身,甚至不能為它的方式或為它自身辯護。二、後現代觀因此,在過去30年中,「後現代主義」悄然興起。後現代主義的信條是:理性推論和啟示都不能展示客觀真理。他們認為真理是社會概念,是隨著人類群體為了賦予該群體某種意義和身份而編纂故事才產生和建立的。因此,所有的真理就其本質而言都是虛構出來,用以服務這個團體的故事,所以「真理」總是帶引號的。任何社會中的真理都是由掌權者制訂出來的,這些真理都是多樣、可變的。不存在根本的原則,只有處境所需的概念;沒有內在的實質,只有外表和現象;沒有邊界,只有組合和連接;沒有宏觀大主題,只有多條故事線。我們從中找不到現實,只有虛擬現實。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學術、政治、藝術、哲學和宗教的目的不在於發現普世真理,而在於凸顯強勢群體的聲音、信條和價值。如今,科學也被視為是團體創造現實的一條道路,而不是為了發現現實。後現代主義認為,神跡和各種渠道的啟示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反正探討絕對的自然定律是毫無意義的。老派世俗主義認為,只有科學和理性可以找到「公眾」的真理;而新派世俗主義則認為,除了相對主義和讓各團體去發現他們自己的真理之外,別無公眾真理。知識分子從前認為有絕對的事物,沒有神跡,但如今卻認為有神跡,沒有絕對的事物。當今,基督徒們談論有關牧養世俗人群的話題非常普遍。但我們總是必須問:「哪一類世俗人群?」目前,老派現代世俗主義仍然在自然科學領域、許多的文化機構以及50歲以上的人群中佔主流,而新派後現代世俗主義則佔據了社會科學、文藝界和30歲以下的人群。基督徒作家們視嬰兒潮【1】時期出生的人為第一代摒棄絕對真理的世俗人群,但這並不完全確切。他們之前的一代人是老派的世俗主義者,他們強調道德,他們充斥在(大多數是主流的)教會中,堅持做人應該與人為善,但他們否認超自然的基督教,否認恩典和重生的必要,他們反對傳統信仰對神跡的解釋,比如基督的神性與復活,以及聖經啟示的無誤性。然而他們仍相信很多道德的絕對準則,將它們視為對理性和科學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嬰兒潮時期的人在傳統宗教思想下長大,浸泡在用理性和科學可以認識現實的觀念中。他們雖然用新派現代相對主義作虛飾,用來解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選擇,但他們的本能反應仍然是很傳統的。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即使在自由論調下,仍然強調道德觀,他們仍然趨向於相信他們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當他們開始有了孩子,或者面臨個人危機時,他們通常會直奔基督教會,他們對神的認識較容易被喚醒。真正成為深層世俗化分水嶺的是下一代。他們不認為他們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他們質疑到:「我們用誰的價值觀來建造更好的世界?」他們未曾生長在傳統宗教思想之下,他們的思想不是「軟性的」、超自然人文主義下的相對主義,而是新的、強硬的後現代激進主義下的相對主義。「X世代」 的人是實用主義者,他們不把西方文明的傳統道德觀放在眼裡,他們去做「適合」他們或他們群體的事,他們有深層的相對主義思想。但與老派世俗主義者不同的是,他們並不完全排斥超自然或宗教體驗,他們相信許多「真理」可以有多種來源,包括神秘論、個人經歷和多種形式與階段的意識。在美國,通過學術界和青少年流行文化頻道,後現代世俗主義思想傳播很廣,從沿海到內地,從教育良好的階層到教育程度不高的階層(通過電視傳播),尤其是從文化精英到1965年以後出生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多數美國人都受到,或開始受到影響。三、兩種流行的世俗主義很少有人能在他們的世俗主義中保持清醒與前後一致。所以基督教傳播者要記住,有各種各樣的新、老世俗主義。每一個非基督徒都是各樣不同程度的世俗主義的混合體。1. 人格化的神和非人格化的神

現代世俗主義者通常是無神論者,但更多的是自然神論者。他們相信有一位人格化的神和造物主,但是不會通過神跡介入這個世界。後現代主義者更趨於相信東方的神觀,即在一切人和物中有一個非人格化的生命力。2. 人的可塑性和人的淺薄

現代世俗主義者總是樂觀地相信人可以進化到更高的層次和形式,通過教育和啟蒙,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好或更完美的世界。後現代主義者對人的看法要憤世嫉俗得多。他們通常堅持人並不比樹或動物更有價值。3. 普遍性和特定性

現代世俗主義者希望有一個現代「理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各種文化差異(常被視為迷信)會因為認同社會組織的普遍理性原則而消除。他們喜歡龐大的、中央集權的、統一的組織。後現代主義者卻欣賞各個文化的特點。他們喜歡不同的、有地方特色的事物,討厭批量生產和一成不變,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對個人或各個文化的不尊重。他們的「新」自由政治在社會方面是自由的(試圖衝破道德的枷鎖,尋求個人自由),但在財政方面卻是保守的(希望聯邦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計劃和干預少一些)。4. 律法和機遇

現代世俗主義者相信律法——自然律和邏輯律。他們也相信通過科學,專家們可以(藉著民事法律)告訴一個國家如何在一個理性的、幸福的、「發達」的、有序的社會生活。後現代主義者厭惡知識帝國主義。他們全盤摒棄有序的宇宙觀(以量子物理為論據)。他們喜歡遊戲、機遇,熱衷於隨機和自發,討厭修飾、虛華、受控制。5. 概念性的和具體-關係性的

現代主義思想家試圖識別各種原則,用抽象概念交流。他們的藝術甚至也是抽象的,追求純粹的線條、形式、色彩等等。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具體的圖像和視覺效果,更強調靈感,而不是分析。他們是極端實用主義,不理會原則,只關心什麼東西有用。6.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現代主義思想家是個人主義者。他們堅持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價值取向。後現代主義者認為價值觀是由團體或社群塑造的。一個人無法定位自己的身份,只有通過所屬的團隊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真理和身份都是被社會,而不是個人建構的。7. 基本主義者和存在主義者

現代主義思想家相信,在人的本性中有一些基本元素。例如,他們認為同性戀是正當的,因為有些人天生如此。也就是說,那是他們的本性。但後現代主義者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他們堅稱任何本性之說都是壓抑的。他們會說同性戀是正當的,因為身體和行為方面並沒有絕對的或本質的東西。8. 理想主義和神秘主義

現代主義者對五官感覺之外的任何人類體驗都持懷疑態度。他們視理性為「高級」能力,感性為「低級」或「動物性」能力。他們摒棄通過意識變化、神秘體驗得到的真理或知識。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接受各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有時,他們甚至認為理性是更低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四、優點和缺點當後現代主義逐漸變得曲高和寡時,有許多後果反而對基督徒傳福音更為有利。但多數這種新式世俗主義的內涵,還是帶來了新的難題。優點老派世俗主義將基督教論調基本排除在公共場所之外,比如說,在公立學校教室里不可發表基督教言論。基督教組織甚至不能在公共場所集會。為什麼呢?因為宗教是建立在「信仰」與「偏見」的基礎上,而公開討論應該是建立在「中立」的基礎上,依照推理和科學「不帶偏見」的標準。但是,後現代主義者並不相信客觀。他們(正確地!)認識到所有的言論和觀點,都是基於信心的假定和設想。他們認識到中立是不存在的。所以想要名正言順地將宗教言論從公眾生活和場所清除越來越難。表明這一趨勢的一個早期徵兆,就是最近最高法院的幾宗案件:允許基督徒教會和團體租用公立學校的場所。這就是後現代主義者的邏輯:「如果學校可以租給當地的Rotary俱樂部和希臘文化節,為什麼不可以租給浸信會教會?他們都是一些文化的次團體。」所以,基督徒會逐漸發現,文化機構的領導人將意識到,在公開討論中排除有信仰的人是很困難的。因為根據後現代主義的標準,每個人都是靠信心活著。缺點但是總的說來,新世俗主義對基督教的抵制會比舊世俗主義更強硬、更敵視。舊世俗主義視正統基督教為過時的、可笑的。他們期待隨著人類的科學知識越來越先進,對宗教的需要會滅絕(弗洛伊德這樣告訴他們!)。最壞的情況也只是認為基督教的道德絕對化是知識上的狹隘。但是由於後現代主義者將所有對客觀真理的宣稱都視為是賦予某個團體以力量和權勢,他們認為所有傳福音的人,都只是在為自己的團體爭取比其他團體更多的優勢。傳福音不僅僅只是可笑,而是危險,甚至暴力的。新世俗主義者認為,對於終止偏見和壓迫,對於自由而言,基督教的普世真理觀都是主要的障礙之一。必須停止宣稱有絕對真理。所以這是一個新的情勢。基督教教導的主要戰場可能不是基督的復活和神跡,甚至不是他的神性,而是基督的獨一性,即宣稱他是唯一的救贖者,神的獨生子等等。本世紀初,懷疑論者拒絕基督教,因為(他們說)那不是真的;今天他們拒絕基督教,因為它竟然自稱是真的。五、傳福音的啟示當美國人變得越來越世俗化,我們需要作以下的回應:1. 世俗者需要「切身相關的主題」,並為真理提出論證。

切身相關的主題:後現代主義者非常實用主義,習慣於依據某個選擇能否滿足他們感受到的需要來做決定。佈道者必須認識到,世俗人只給他們幾分鐘(5或10分鐘)來證明某講道是否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不然,他們就走神了。後現代主義者「調頻道」都是訓練有素的,當然這是膚淺、自私,事實是,福音其實是他們最需要的。佈道者必須用相關的主題來引導他們。他們必須將福音與個人需要聯繫起來,從而引發他們的興趣。向世俗大眾講道時,開頭極其重要。作為佈道者,這是你向人們證明「我有你們需要的東西」 的機會。要去學習可以打動世俗人群的相關主題。諸如:——你想與神建立個人關係嗎?(神設計我們能與他建立關係。我們的罪和罪疚感是這種關係的障礙。基督耶穌的死打開了通道……)。——為什麼我們發現生活並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滿足?(神為了他自己而創造我們。我們的罪使我們去崇拜錯誤的東西,從而導致自我價值的喪失和空虛。通過耶穌基督的工作,我們能明白神的大愛和同在。這是唯一可以令我們滿足的。)C. S. Lewis的Mere Christianity 一書中「希望」一章中提供了很有幫助的材料。——對於正義和善者必勝,我們能有什麼盼望?(如果有一位神聖的大法官,那世界就有希望,但我們卻因此焦慮、愧疚。如果沒有大法官,我們就自由了,但我們必須生活在一個毫無盼望的世界。耶穌基督就是被審判過的大法官,所以他可以又是法官,又是相信之人的救贖者。)參見Thomas V. Morris在Pascal『s Pensees. Making Sense of It All 一書中「冷漠之愚拙」一章。——意義:你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要努力達到目標?參照Stephen Covey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其中的第二個習慣),分析個人生活中的問題。你生活的中心是什麼?你能通過一個有欠缺的中心明白你的問題嗎?——對與錯:你作決定的基礎是什麼?它充分嗎?如果對與錯都只是個人觀點,為什麼你對不公義的事會勃然大怒?你怎能成為任何一類的改革者呢?——力量和權勢:你繼續前進的活力從何而來?——罪疚:你如何面對自己的良心?——死亡:你如何面對它?

(相對於新世俗主義,最後兩個主題與舊世俗主義關聯更多。)真理的論證:儘管基督教傳播者向後現代主義者傳福音時必須用相關主題來引導,他們也必須快速地為真理提出論證。後現代主義者可以欣賞展現基督徒倫理的實用性教導,但如果不以基督教道德的根基——即客觀真理的存在——對他們發出挑戰,聽眾便會只挑著聽一些當時似乎有用的東西。他(她)看似很能接受,甚至歸信了,但在深層次,他(她)仍然是用自己來判斷美善,而不是用美善來判斷自己。你必須說類似這樣的話:「福音令人吃驚的一點就是只有當你想要的不只是『找到自己』時,你才能『找到自己』。只有當無論基督是否對你『有用』,你都全然向他時,基督才會對你有用。」你不可以因為基督使你滿足(儘管他確實使你滿足),或他使你得力量(儘管他確實使你得力)才歸向主。你信他是因為他是真理。如果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尋求主,你不會找到主,你的需要也不會得到滿足。最基本的魔術形式是這樣的:你試圖安撫某個暴躁不安的神,並利用它達到你自己的目的和計劃。成為基督徒,不是為了你的計劃尋求幫助,而是接受一個全新的計劃——神的旨意。你必須順服他,因為你的生命都是他的,因為他是你的創造者、救贖者。2. 世俗者需要一個很長的歸信過程

世俗者習慣於針對學習者的教育,而非老式的教學法。而且,他們把自身的需要看得比任何客觀真理或責任更為真實。為此,他們很不容易接受委身這個觀念。這些事實,再加上他們對神學的無知,常導致一個很長的歸信前期階段。我們必須多次多方地講解福音,使人可以通過多次的次要決定以致最終歸信。這個過程包括很多步驟。通常一個人若沒有經過以下兩個階段六個步驟,我們就不能確信他已經歸信。公開交流階段(教導與講道)1)認知性:「這就對了。」後現代人認識到基督教所教導和宣稱的是什麼。負面的偏見被刺穿,障礙被清理,反映為:

  • 「她還不錯,很愉快也能接納。」
  • 「她很虔誠,但是出人意料的思想開明。」
  • 「你可以既是基督徒,又很聰明!」
  • 「聖經竟然沒有那麼難懂。」
  • 「聖經上說的很多事確實對我很適合。」
  • 「我可以看出基督教和單單謹守道德的區別。」
  • 2)相關性:「你需要它。」後現代主義者看出基督教可能跟生活有關,於是開始探索。他開始思考:

  • 「成為一個堅定的基督徒一定有什麼好處。」
  • 「竟有這麼多很正常的人實在喜歡這間教會!」
  • 「如果我也像她一樣相信就好了。這或許有幫助!」
  • 「耶穌似乎是關鍵:我想知道他是誰。」
  • 3)可靠性:「因為這是真理,所以你需要它」(並非反之亦然)。後現代主義者看出基督教的理性成分,看見自己信仰中的諸多矛盾。他開始有了以下的結論:

  • 「我看聖經從歷史觀點來看是可信的。」
  • 「你實在不可能用科學去反駁超自然。」
  • 「有人曾經見證了復活。」
  • 「耶穌確實是神。」
  • 「我現在知道為什麼耶穌必須死;這是唯一的辦法。」
  • 私下交流階段(小組和一對一互動)4)體驗:「我能想像。」後現代主義者開始「體驗基督教」,他們說起話來就像是個基督徒,並在別人面前為基督教辯護。5)委身:「我接受。」後現代主義者憑信心作了以下決定:

  • 「我是個罪人。」
  • 「我需要一位救主。」
  • 「就算要付上很多代價,我也要按耶穌所說的去做。」
  • 「我願意相信他並為他而活。」
  • 6)強化:「我明白了。」後現代主義者對發生在他或她身上的事很典型地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半信半疑,會尋求證實。通常真正的歸信只發生在跟進階段。在一個基督化的,較少世俗的文化當中,你能立即進入「委身」,並有明確的服事。換句話說,你只要有一點屬靈的興趣,就可以直接進入福音的演示當中(比如三元福音倍進佈道會)。但是世俗者要經歷更多的階段。為適應世俗者,教會所面對的最困難的一點是:要為體驗、委身和強化這幾個階段留下空間。在很多教會中,大多數的牧養工作與環境並沒有對非基督徒甚至非會員開放。我們不讓非基督徒在詩班唱詩,諸如此類。但是即使他們尚未作明確的委身,我們也必須容許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體嘗基督教」, 成為團契和事工團隊的一部分。我們一方面對尚未委身者毫無耐心,另一方面對已委身者卻是草率行事。有很多宣稱「我已來到基督面前」的人,卻沉浸於世俗主義和個人主義之中,以致生活中充滿了矛盾。他們需要更廣泛而深入的教導,以及個人的轉變。很多看起來已歸信的人會背離,在很多情形下,這段插曲可能成為他們漫長的歸信前的經歷。從表面上是很難看出來的。然而,這並非是一個全新的問題。約翰?衛斯理在戶外佈道中,把人們帶進他所說的「喚醒」狀態(步驟1-3)。然後他把不信者與信徒混合編成「不同班級」(小組),在六個月至一年時間裡,通常就可以看到不信者們開始歸信基督(步驟4-6)。今天,我們可以復興這類「喚醒的罪人」,把他們看成是我們要傳道的對象,就像基督徒和懷疑論者一樣。我們要訓練我們的帶領者,使他們期待並能適應有不信者參與的小組聚會。3.(因此)世俗者在教會中需要有各種「福音管道」。現在有很多著作,論及各種同化的途徑,但今後我們需要提供一系列的課堂、小組和各種體驗,幫助非基督徒們,在未來三到十二個月內,度過朝著信心邁進的過程。會後的聚會:這將包括各種會後的聚會。彼得在講道之後採用「會後跟進」,更全面地解釋福音,解答問題和各種反對觀點。縱觀各段復興的歷史,這是相當行之有效的舉措。崇拜聚會或「慕道友活動」之後隨即舉行各種聚會。組織此類聚會的幾種辦法:——講員講座:與講員一起,有一般性的問題解答時間。在崇拜或慕道友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邀請人們參加。——探索基督教:開設短期課程,諸如「我們怎麼知道有上帝存在?」「 我們怎麼知道聖經所說的是真實的?」「 我們怎麼能了解/相信一些事情?」「 我們怎麼知道耶穌就是上帝?」——信仰的根基:開設短期課程(幾個星期),講解有關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等,作為基督教的信仰基礎,讓大家知道。——會員班:另外一個短期課程,有關你們教會支持什麼,會員的意義,新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參與教會中的服事。最世俗化的人需要四到十二個月完成以上的四個課程。每個課程都必須設計得能吸引非基督徒。教師面對這些不斷流動的成員,必須是既像牧師又是朋友的福音工作者。對話型福音佈道者:每個教會都需要有一批福音工作骨幹,能一對一地、或在小組中服事來到教會的慕道友。這些人必須訓練得比一般傳福音者更徹底。舉例來說,他們需要接受護教學的訓練,並參與很多福音預工的討論。他們會針對慕道友的理性問題或屬靈狀況而給予合適的閱讀書籍。偶爾他們會成立「慕道友聚會」,用二至四個晚上討論基督教的信仰。每個福音佈道者都應該與一至五個非信徒保持一定的聯繫。一個教會若有以上「會後的聚會」系統,福音佈道者們就可以參與或帶領各個課堂,並與非基督徒建立關係,以便在課程結束後作跟進的工作。福音關懷細胞小組: 類似於約翰?衛斯理的各個課堂。並非只有慕道友,相反,小組裡混合了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這對認真、堅定地朝著信心邁進的慕道友來說,就像一個培養皿。這些小組允許他們朝著體驗、委身和強化的方向前進。這些小組的重要性,跟崇拜聚會的類型有相當關係。如果崇拜中的教導成分很大,主要針對堅定的基督徒,那就需要一些福音關懷小組,去配合非基督徒的需要。如果崇拜聚會比較傾向於慕道友,非基督徒就能從參與崇拜聚會中,得到他們成長所需要的。由於小組中的許多成員「尚待加工」(意味著還未真正歸信),或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明白福音,小組學習的內容就不能太被動。必須很確定在最初的兩年內,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接受一個世俗者所該有的系統教育。在救主長老教會教會,第一年講馬可福音。這本福音書涵蓋了「耶穌是誰」的基本信息,並十分強調他的統治,客觀真理躍然紙上。而且這本書綜合表達了他的位格和工作,能贏得那些非基督徒或未歸信者,或「尚待加工」的慕道友。第二年,學習使徒保羅的羅馬書。這本書全面闡釋了恩典與赦罪的福音。這是個「高級課程」,以消除過分強調律法和反對律法的唯名論。4. 世俗者需要更具福音預工的護教學隨著社會愈趨世俗化,我們需要在講道(如上所述)、各種課堂和整體事工中使用「福音預工」和護教學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再理所當然地認為聽眾具有基督教的世界觀。人們越來越有如下觀念的特徵:無位格的上帝、人類與萬物等同、把道德相對論絕對化、認知的多種渠道、雜亂的宇宙、以及徹底的實用主義。很多傳講基督教信息的人,對這個世界觀覺得很陌生,也無法理解。因此,他們的佈道通常一開始就先假設對方具有基督教的世界觀,而不是先為此花時間定義和辯護。比如,對耶穌復活升天這件事,很多基督徒事先假設無神論的聽眾會相信一個有序的宇宙、一位有位格的上帝和一種認識的方法。但是如果你告訴一個後現代主義者說耶穌已經從死里復活,他可能會回答:「真的嗎?噢!但這跟我有什麼關係?」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可能相信很多復活,但他卻不信一個緊密聯繫的世界和普遍真理。因此,我認為由於文化越來越趨向世俗化,預設式護教學家(presuppositionalist)所提供的護教學方法,在佈道和事工中會越來越有效。「鐵證待判」對X世代的人近乎不再有效。他們與前輩不同,對長串的邏輯推理沒有耐心,因為他們生活在即時文化中。通常行之有效的是使用約翰?弗瑞姆所說「進攻式的」預設護教學。「進攻式的」護教學會顯明一個非基督徒的立場所面對的問題,比基督徒的任何弱點所面對的問題要大得多。「進攻式的」護教學很強調個人性和雙向交流。它不是要非基督徒端坐著進行冗長的推理,相反,它單刀直入地用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法提出各個問題,以此顯明他們對自己信仰的假設的武斷、(通常)無意識的本性、以及對世界認識的不充分。舉例來說,有人可能會說:「我認為你們把同性戀說成是一種罪是很錯誤的!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由,只要他或她相信是正確的,都應該受到尊重。我認為基督教是偏執又狹隘的。」該如何回應呢?傳統的護教學可能會說:「哦,我的觀點是根據聖經,相信基督的神性和上帝的存在。讓我告訴你有關上帝和基督的證據,等等。」 但是「進攻式」的預設法會這麼做:「當你說偏執是錯的——對所有的人都是錯的——你就是在對一個普遍真理提出聲明。你不是說你不喜歡偏執,而是說不管我們的信仰為何,偏執對所有的人都是錯的。那麼,怎麼證明你是對的呢?作為基督徒,我認為以刻薄和殘酷來對待那些和我不同的人,是錯誤的。我也認為不論對誰偏執都是不對的,但是我能證明我的主張是對的,是因為有一位上帝,也因此有一位最高的審判者,我們都要受道德律法的審判。創造之中是有秩序的。也因此無論上帝說什麼我們都該遵從。「然而,你認為這個世界是雜亂無章的,只是時間加上機運的結果。你甚至說無論什麼事都是相對的。那麼你怎麼證明你的斷言是對的呢?按照你所相信的,你有什麼權利告訴別人說偏執對誰來說都是錯的?如果什麼事都是相對的,寬容不也是相對的嗎?我在這裡給你一個挑戰。事實上,你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你想要有自由去做你想做的(當你如此做時,就像沒有道德律這麼一回事似的);另一方面你卻對人說什麼是錯的(似乎是說道德律是存在的)。」在基督教的交流中,將會愈加需要注入預設式的護教學。5. 世俗者需要更具個人真實性的佈道講道不能看起來像表演。雖然是講一篇事先準備好的道,講的時候,這篇道應該像是「重生的」。牧師本身應對所講的真理有完全的理解,並被深深地吸引。世俗的聽眾比較喜歡有些雜亂的,即興的講道,而不是有系統的、沒有激情的講座。如果你看起來只是把先前收集起來的資料傳輸出來,就不太會有什麼效果。如果牧師太華而不實,太文雅,或者太冷漠,太深思熟慮,太做作,後現代的聽眾都不會願意聽。牧師必須除去那些在基督教文化中意味著權柄,然而對教外的人卻顯得(確實是!)不自然的單調、說教的語調。現代世人對技巧和形像都很持懷疑的態度。他們對「解構時尚」很在行。他們希望講員是透明的——這是很正當的要求!當牧者站在講台上,要從自我意識和技巧中釋放出來,這是個屬靈的挑戰。根本的解決之道當然是與神相交。不過,從方法論來說,應該要求牧師講道時不看筆記或少看筆記。辦法是:(1) 私下沉思默想你的講章,直到你或哭泣、或開懷大笑,或暴跳如雷;(2) 切實牢記你的講章——直到你不需要筆記也能圍繞你要講的主題作些變化。6. 世俗者需要對話式、「聖而公」的講道對話式。因為現代人已經習慣了互動式的媒體,作為牧師的你,最好能跟他們之間有交流,這很重要。你要對他們的問題和難處有相當的了解,這樣,你才能用堅定而友好的方式,清楚明白地觸及問題、並給出答案。定期與那些「對你所信的半信半疑或不知你信的是什麼的人」談話。給他們很多旁白,甚至表達他們內心的語言。比他們自己更準確表達他們對基督教生活和信仰的抗拒。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然後停頓一下——創造對話的環境(當偶爾有人回嘴,不用驚慌!這是好事!)在對他們的自私和不信發出挑戰的同時,對他們的難處要有發自內心的同情。要以淚相勸(字面上或象徵性地)。對他們所反對的總要持不同程度的肯定。特別重要的是讓不信者感受到你理解他們。「我嘗試過,這行不通!」「我看不出我的生活會是一位慈愛上帝所計劃的結果。」「基督教是個枷鎖。」「如果覺得是對的,就不會錯。」「我沒辦法堅持。」「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價值;我實在太糟糕了。」「我就是沒辦法相信。」認識這些語言,給予愛的回應。「聖而公」。我採用這個用在使徒信經里的詞。這詞意味著牢記教會的合一,並牢記我們和別的基督徒站在共同的立場。意味著「聖而公的靈」,也就是說寬宏對待那些持不同主張的基督徒(甚至是非基督徒),即使在你的講道中你不贊同他們的主張,也要注意他們的長處,以表達對他們的尊重。為什麼這點這麼重要?在無意識形態的九十年代,人們對過去的左派右派很是憤世嫉俗,又擔心毫無變通,僵硬的意識形態。而他們寬容的特色也使他們對牧師、對天主教、五旬節派、柯林頓總統等的肆意批評非常敏感。不同宗派間的「內部分歧」,實際上是由性格和文化引起的,而福音派信徒對這點通常是盲目的。譬如,許多改革宗信徒用神學術語公開抨擊一些具有靈恩派崇拜的元素,但觀察者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真正的區別,不過是情緒、性情和品位的區別。再如,今天一些福音派人士大力推崇保守經濟學,批評自由經濟學是不符合聖經原則的,但是觀察者也可以看出二者不過是種類的不同。後現代主義者對任何以客觀真理為擋箭牌,以顯出自己比別人優越的人,非常敏感。因此,傳播基督教的人應該非常小心,不要宣稱這些基督徒之間內部的分歧是有聖經支持的,即使有些確實是有理的。相反,使後現代主義者信服的講道是「以重點為重點」——即圍繞著多個世紀以來不論階級、種族和文化的區別,基督徒們始終能保持合一的基礎。當談到除罪、十字架、重生、神的主權和聖潔、以及救恩之外的任何事時,基督徒交流者應保持謙卑和溫和的語調。如果你用像談到基督代死時的不讓步的肯定語調和頻率來談論嬰兒受洗的問題,你會破壞你的可信度。7. 要讓世俗主義者「得著」福音,不只需要講道,還需要藝術我們需要利用想像力去吸引後現代的人們。我們需要很好的音樂,優秀的文學作品,偉大的戲劇,偉大的藝術,不僅用它們表現福音的特定真理,甚至也表現有關美德和道德價值的「普遍啟示」的真理。比如,世俗主義者們可能會在理性上否認道德的絕對性、上帝、永世和超自然的存在。但是古老的神話會激動他們,因為他們的想像力還是知道宇宙像什麼樣子。《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告訴我們,有一種愛可以把我們從罪的捆綁中拯救出來,使我們從自作的監牢中得到釋放。《小飛俠》(Peter Pan)告訴我們:我們不應受年齡和地球的限制,而應該飛翔。這使我們想起那沒有死亡,不受地球束縛的黃金時代。《睡美人》(Sleeping Beauty)告訴我們死亡不必是終點,死亡只是睡著了,會有一位高貴的王子來破除這個咒詛。這些神話說明了現實:我們都被(罪)施了魔法。我們當初被造是為永遠活著,也能飛翔(每當面對現實的世界,在我們裡面的記憶就會帶給我們深深的悲哀)。有一個大巫師用他的咒語控制了我們(魔鬼掌握著死亡的能力)。對這世界而言,除了自然,還有更高的存在——超自然的存在。這些神話,雖然並非完全真實,甚至沒有什麼明顯的基督教特徵,卻也說明了一些屬靈現實,告訴我們有關這個世界的真實組成部分。如此,當現代人(指那些不信有上帝、永世或超自然存在的人)被這些故事所吸引的時候,他們就被激動起來;他們照樣能理解這些東西。為什麼?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樣子(羅馬書1章)。因此,基督徒必須去利用文學、音樂和其它一些形式,以便「避開(後現代世界觀的)雷達偵測」(fly under the radar)。在他們的心中,對上帝的知識是沉睡的。通常,通向這個知識的後門——想像力——並不像前門一樣防守嚴密。通過這個後門,牧師可以帶領世俗的聽眾,進入他們通常一無所知的聖經基本真理中。這些概念包括:(1)神的屬性,(2)罪的本質和救恩,(3)基督的獨特性,(4)客觀真理的本質,(5)基督的主權。當聖靈在他們心中運行的時候,後現代的人們將會和歷代的信徒一起,存著謙卑和信心,在耶穌基督面前俯伏敬拜——「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歸信前期流程圖:第一階段:觀察者——引起注意,建立關係

    A. 策略

    1. 一對一的個人關係a. 同非基督徒建立關係b. 把朋友帶進慈善事工c. 把朋友帶進崇拜聚會

    2. 深入傳講福音a. 把朋友帶進崇拜聚會

    3. 特別的「慕道友活動」

    a. 「友情服事」b. 家庭式自助餐c. 適合你所在教會和區域的其它辦法B. 目標:在與不信者互動的這個階段,要建立:

    1. 開誠布公。克服陳舊的偏見和負面的感情,讓基督教信仰配受尊敬。2. 個人興趣和好奇心。對基督教感到個人的切身性,使慕道友進一步探索這個問題。3. 基本內容。慕道友對基督教所教導的根本事實和相關問題有初步了解。第二階段:被喚醒的罪人——建立可信度,並鼓勵去體驗A. 策略

    1. 在專門的課堂和小組中教導:

    a. 「會後的聚會」,包括問題解答形式,探索基督教班和信仰根基班。b. 另外一些小組,包括在家庭式自助餐之後學習約翰福音,作為跟進;馬可福音小組學習;探索基督教的各類小組。

    2. 一般的學習,以及在細胞小組中的「肢體生活」。B. 目標

    1. 清晰。明白更多福音基本知識,尤其神的恩典與人的努力的對立關係,以及客觀真理的觀念。2. 信服。明白基督教信仰是跟別的人生觀一樣好(或更好)的理性基礎。第三階段:跟進——鼓勵委身並強化

    A. 策略

    1. 個人屬靈引導。在這階段,如果原來的朋友或教會的聯絡人無法提供幫助,一個有經驗的「屬靈助產士」,就要與這個詢問者坐下來,列出屬靈進程清單,確定通往信仰之路的障礙,等等。這個屬靈指導應該與課堂或小組得出的結論聯繫起來。如果一個人還沒準備好委身,可以提供一些讀物,一對一會面,也可以推薦一些新的小組或課堂。

    2. 「外加」的細胞小組

    a. 細胞小組課程:馬可福音和羅馬書b. 基礎班c. 新會員班d. 各類課程的門徒學校

    《教會》2009年1月總第15期(http://www.churchchina.org)


    推薦閱讀:

    傳教與畫地為牢【康有璽】【轉】
    傳教有感
    長征中的英國傳教士
    玄空秘傳教學系列
    中國這些醫院都是西方傳教士建立的,你知道么?

    TAG:傳教 | 理念 | 世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