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習拳感悟

轉眼之間,學習陳氏太極拳兩年了,回顧總結一下,談談自己的習練感悟,與大家探討交流,共享太極拳帶給我們健康快樂的感受---

初識太極

很久以前,就知道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太極是宇宙哲學觀的核心思想。陰陽五行八卦,凝結著古聖先賢們的智慧,貫穿於傳統思想文化、藝術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太極拳是將古典哲學思想實際應用於武術健身格鬥的完美形式,因此,早就有學習太極拳的想法。然而,要接觸到真正的太極拳,絕非易事,正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太極拳與佛法一樣,都是殊勝的智慧法門。習練太極,有善因、有機緣,方可得聞。阿彌陀佛,因緣和合,於兩年前一個偶然機會,有幸認識了現在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張彤老師。

見大師,開門見山,就問太極理法。師父講:圓融,健康,體強,而後有技擊之本;問拳法,太極以松沉圓融之態,陰陽相和,行成技擊之術。

當時,師父張彤讓我懷抱兩個大厚枕頭,見他伸直雙臂,雙掌輕輕放在胸前的枕頭上,微微一抖,只覺一個巨浪湧來,還沒反應就感覺平飛出去,後背重重撞在牆上。鬆軟的枕頭,怎麼會傳遞如此巨大的衝擊力?真看不明白,就說再來,接連三下,才弄明白、體會到了太極拳不可思議的強大威力。

拜師學拳

2016年3月23日,以欽佩、興奮的心情磕頭、敬茶、師父回帖,完成莊嚴而神聖的傳統拜師儀式,從此,成為師父張彤座下弟子、陳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人。

首先開始學習陳氏太極拳大架一路。第一式金剛搗碓,一學就發現自身的問題:

腳站不穩:一動身體就搖晃,無法平衡;

手跟不上:雙手之間難以配合,各自為政;

圈劃不圓......

根本的問題是太極拳要求的運動路線不同於肢體平時習慣的活動模式,大腦顯得不夠用,意識難以駕馭、控制、協調身體手腳等各個部件的運動軌跡,動作歪七扭八,怪模怪樣。

師父說:習練太極拳,能夠知自己、知他人、知天地。

習練太極拳,首先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完全服從自己意識的指揮,第一次發現自己原來很笨拙!

師父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慢!並不斷地重複,多練。

練習三、四百遍之後,第一式金剛搗碓算是有點模樣。

就這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一招一式,慢慢地學習完陳氏太極拳大架一路74式的基本動作,歷時六個多月。

大架一路

陳氏太極拳大架一路共74式,是陳氏太極拳6個基本套路中最古老的經典套路,更是所有太極拳套路中最為經典的武術套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演變,是無數大師們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從武術實戰中不斷總結完善出來的,凝結了先輩們的心血和智慧。整個套路舒展大方,開合有度,層層深入,變化無窮,是太極拳功法與拳法的完美組合訓練方式。

習練陳氏太極拳大架一路74式,除了可以強身健體外,更是進入武學修行的捷徑。掌握這套拳法,就算是略窺門徑,假以時日,便可入門,個中喜悅,練過才知道。

學完並掌握基本動作,就要深入學習領悟太極拳的基本理法。

立身中正

虛靈頂勁

松肩墜肘

氣沉丹田

......

此時,行拳走架,務必處處留意功法要求,關注打拳勁道路線,保持太極功法要領所要求的狀態練拳。

在此習練過程中,必須要有明師糾正動作,不走彎路,慢慢調整,並一層一層加入功法要求,直到身體揉開,各個關節靈活自如。打拳時身領手隨,松沉轉合,以意行拳,行雲流水,綿綿不絕,打出太極拳獨特的勁道,應該算是入門了。

入門之後,在經過長時間修鍊,身體每塊肌肉、所有關節能服從於意念的指揮調動、協調一致,便是有了太極功夫。

要實現以上目標,除明師指點,層層加入功法要領外,必須要完成每日基本功課。比如大架74式,每日至少三至五遍甚至更多,且認真打完每個動作,在掌握太極拳理法的前提下,量的積累是太極功夫增長的關鍵。

太極功夫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武術之瑰寶,具備養生健身和防身格鬥的功能。

很多習練者總結太極拳的養生健身功能有以下十點:

1、對關節骨骼、肌肉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2、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有氧能力,造血功能;

3、改善中樞神經機能,降低疲勞和緊張;

4、對心血管的各種疾病有良好效果;

5、對呼吸系統的影響保持肺組織的彈性;

6、消化功能改善;

7、提高免疫力;

8、減肥、健康;

9、精神壓力舒緩,調整情緒;

10、激發人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

習練太極拳後,最明顯的感受是不再感冒,抵抗力增強,身手敏捷,精力充沛。每當睏倦疲勞之時,打一套拳,立刻神清氣爽,精神煥發。

特別是打拳時,始終保持舒緩的運動節奏,微微出汗,心不急跳,全身肌肉都得到了鍛煉。這種氣血通暢的有氧運動,是養生健身的最佳運動方式。

太極拳作為傳統武術的最高境界,古人的智慧是注重蓄養身體能量,而不像現代競技體育以對身體的損耗性訓練來提高技能。養的目的是儲蓄,儲蓄身體的運動能量,保持強壯狀態,以備需要時能用。這是太極拳作為所謂的內家拳不同於其他武術運動的優越之處。

深入地說,太極拳在緩慢放鬆的狀態下,去掉身體肌肉的拙力,就是改變我們習慣的用力方式,伸筋拔骨,增強筋骨之力,即調動所謂先天之力,產生松活彈抖的太極勁,而不是使用肌肉的力量。力是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勁是肌肉鬆開時筋骨釋放的能量。

在松沉狀態下練拳的目的,就是要讓身體意識習慣於不用拙力,而讓全身肌肉與筋骨密切配合,接受大腦意識的指令,協調一致。在需要發力的時候,統一協調地發出全身之力,即整勁,排山倒海,無堅不摧,這也就是所謂的內力。太極功夫的高低、內力的大小取決於每個人的身體素質、身體柔韌性、協調性和各處筋骨彈性的大小。

陳氏太極拳大架一路就是訓練太極功夫、涵養身體能量、保持健康狀態的理想方式。

至於太極拳的格鬥技擊,其實就隱藏於拳架之中。揭開太極拳法的技擊奧秘,需要明師拆拳講解,方能領會拳架中每個動作的技擊用途。

在實際格鬥中,拳擊、自由搏擊等其他武術運動,比拼的是雙方的力量、速度和反應的敏捷性,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太極拳除了力量、速度和敏捷之外,更多的是利用人體的身法變化來增強攻擊力和靈活性,太極拳架套路中的技擊手法完全符合進攻對象的自然生理反應,具有極強的進攻互動性,因而戰鬥力極強。當然,武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習練者個人的努力程度和訓練水平。

以拳入道

太極拳作為中華傳統武學中最高境界的武術拳種,凝結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習練太極拳不僅僅是掌握一門武術,更是人生修鍊的高級法門。古人有云:文到極致即為武、武到極致亦是文。自古武學大師都是文化高人,文化大師多是文武兼備,聖人孔子、王陽明如此,中國歷史上哪一位開國立朝的君王不是文韜武略過人?

因此,習文必須學武,練武必須通文。沒有武膽必是懦夫,百無一用是書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本上是復興祖先們勇敢頑強、不屈不撓、敢於亮劍的男兒血性,那種士可殺不可辱的貴族本性!

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拳胸含陰陽、腳踏五行、手運八卦,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

習練太極拳者,出過無數武林高手,沒有一個為非作歹的敗類。

練拳要求「立身中正、虛靈頂勁、松肩沉肘、涵胸拔背、氣沉丹田」,為人做事要有原則立場,絕不能失去身體重心,失去做人的底線。虛懷若谷,待人以誠,以清醒的頭腦引領周身運動,身體放鬆下沉,腳踏實地,不慌不忙,穩步前進。

太極拳的技擊中,講求「接化打」,「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從不與人直來直去地對抗,而是接住對手的進攻,以四兩之力改變對手進攻力道的方向,即化勁,隨曲就伸,以其之力,還施彼身,從而達到擊打對方的目的,這就是太極之道。

這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當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而理性地傾聽對方的訴求,待其講完,弄清意圖,然後改變彼此雙方看待問題的角度,換位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化解問題,豈不妙哉!特別是我們在工作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要學會如何隨曲就伸,爭取借力,改變計劃方案,繞道而達到目的。

凡事有陰必有陽,有動必有靜,有強必有弱,有明必有暗。太極拳的高級技法中,還有很多超乎想像的格鬥技術,讓人腦洞大開,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精妙法寶,都值得從中領悟陰陽變化之中無窮的智慧。

畢竟,太極拳是為戰鬥而生,天下之事,最難莫過於與人抗爭,太極思維,其智甚廣,奇妙無窮。

學拳之路

勤字為第一。太極十年不出門,習練太極,不可太急,非有恆志不能功成。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欲練成太極拳者,必須每日堅持勤練,不可荒廢、懈怠。半頭而廢,諸事莫成。處處可練拳,有空就練拳,每日三、五遍,功到自然成。

第二是體悟。太極拳法精理密,要不斷學習太極拳的動作以及功法拳理,逐步深入了解練功的方法和每個招式的實戰用途,並通過自己的練習來體會拳理,形成自己的感悟。同時,更要讓身體習慣太極拳的動作,學拳不必學文化知識,大腦知道、身體不知道是沒用的,必須要在運動中讓身體感受、感知,並不斷地向大腦反饋,再用意念向肢體傳達動作指令,不斷地訓練形成身體的記憶,養成自然的習慣,才算是學會了。

第三是入道。通過不斷地習練,身體形成太極不用拙力的自然習慣,思維觀念也會慢慢地隨之改變,你會發現自己遇事不會慌張,總能從陰陽、正反、內外、利弊、善惡等等兩個方面一分為二地看待任何事物。不論是練拳,修行佛法,還是學習其他知識,我們都是在改變自身的社會慣性,形成圓融周全的思維觀念,讓自己的生活健康快樂、幸福圓滿。


推薦閱讀:

感悟人生的經典語句
得與失的感悟短句
八十五歲老菩薩的修行感悟(推薦)
理論 ▎勁力與技擊的感悟
老人感悟:《父苦謠》與《母苦謠》

TAG: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