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的提高

子課題方案

初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在西方,由自由價值引發的科學理性指向人類社會,發現社會也有規律,第一個人是牛頓的好友約翰·洛克。他看到人類社會不能以「神」、以「君」為本,而要「以人為本」,導致了英國的「光榮革命」,並給法國的啟蒙運動和美國的獨立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進而引發了民主政治的滾滾潮流。科學理性指向更基本的社會經濟領域,也是英國人亞當·斯密,他發現如果賦予每一個人以自由發展的權利,那任何一個人只有滿足他人的個人利益才會有自己的利益。個人利益相互制約,能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所謂社會的「自生秩序」。在這種秩序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即價值規律在調節供求關係,在自行配置各種經濟資源,既能在相互競爭中激發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能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實現整個經濟的高效率。這樣的科學規律的發現及其實施,就是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又為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西方國家的近代化乃至現代化於是完成。然而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都存在弊端,它們只是人類文明所創造的比較「最不壞」的體制。就市場經濟來說,它以法治為基本保障,實現了人人在競爭規則上的平等,但因為機遇和能力的差異,包括起點的不同,必然造成結果的不平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貧富差距加劇,「階級矛盾」尖銳化,於是產生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由於自由思想本身的開放性,在這種思潮的衝擊下社會自行調整,加強政府調節經濟的功能,同時加強「二次分配」,增加社會福利,發展慈善事業,實際是吸納了社會主義的主張,緩和了階級矛盾,使當初的「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變化而成「現代資本主義」。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他們的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也可以看到「仁者愛人」的東方智慧的影子。現在他們還有問題,問題還很嚴重,所以他們中先進的人們很容易接受孔子的核心思想。

我國因為「落後挨打」,在內外矛盾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從一個農業社會向近代化、現代化急進。經過痛苦、艱難也上路了,但道路畢竟曲折。相當長的時期內,學西方沒有學好,自己的優秀傳統連同糟粕一起丟失了,包括我們的人文經典。壞到極點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人性善受到「橫掃」,人性惡極度張揚,流毒至今沒有除盡。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毅然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推進法制建設,改善民主,用好了許多有利條件,三十年來創造了經濟、社會令世界為之矚目的發展奇蹟。但是,我們還是處在「社會轉型期」間,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法治還不到位,民主化也很不夠,我們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也是問題最多的時期。重要問題之一,是信仰迷失,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

現實社會條件對於我們的「人文素養培養」來說,經濟和社會的巨大進步是基本的有利條件,進一步的發展恰恰要求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素養培養的大力推進,而種種社會問題,既說明了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又說明了我們的工作是相當的困難。前面說到的人文文化受到科學文化的擠壓,是整個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狀況來說的,我國的狀況雖然也不例外,但是,對於我們基礎教育的人文素養培養來說,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不僅不同人文素養相衝突,而且可以相得益彰,我們的問題是科學理性和人文素養一同受到尚不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不規範行為造成的社會風氣的衝擊。重物不重人,「一切向錢前」,「權錢交易」泛濫,假冒偽劣橫流,人民大眾深受其害,包括一屆一屆的青少年學生,這才是人文素養培養的大敵。而被「教育市場化」錯誤加劇了的「應試教育」,更是人文素養培養最切近的阻礙。

我們關於「人文素養」的內容結構的設計,正有對於現實社會問題的針對性。這個設計的更切近的依據,是初中教育的課程結構和教學理念,本來就是科學和人文並重,而且在教學目標上,都不僅講「知識和技能」,還要講「過程與方法」,更要求提升到「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我們的人文素養培養,不需要另外設計課程,只要在充分重視人文素養培養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程實施水平,真正讓「科學與人文相得益彰」就行了。

而且我們學校正在組織開展《科學認讀——整體提升初中學生語文素養實驗研究》,那裡特別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實驗班各學科老師全部參與行動研究,其他班級也要參照實行,這就為我們的人文素養培養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二、課題的界定

1、人文素養的構成

這裡的「人文素養」,是指我們初中教育所要發展的學生素質結構的高層次部分,差不多對應於各學科教學目標三層次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它從學生「獨立自由的心靈」出發,對他人講「仁者愛人」,對自然、社會講「科學理性」,再回到內心獲得「審美體驗」。關係和過程如下圖所示:

感受反思

以人為本

社會關懷

審美體驗

價值提升

科學理性

感受反思

指向自然社會

指向他人

獨立自由的心靈

「仁者愛人」

⑴關於「獨立自由的心靈」。

人性本來是獨立而自由的,但很容易遭到束縛、打壓而萎縮,需要我們的教育創設條件加以保護,讓它發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正是這樣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在各學科課程的實施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獨立地主動地學習,而又善於同他人合作學習,這樣的教育還要盡量拓展學生的生活領域,並給所有生活內容賦予教育的意義,這就是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⑵關於「仁者愛人」。「他人」由近及遠為家人,同學,老師,親戚,一般熟人,陌生人。要出於內心的善意對待所有人,至少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與人交往取積極態度,而且講「禮」。對長輩、老師要親、敬,對朋友、同學要講誠信、友愛,要欣賞別人的優點,理解別人的缺點,同情別人的弱點,對一般熟人要熱情、禮貌,增加交往,對陌生要像熟人一樣。在這樣的人際交往中獲取快樂,豐富感受,形成心得,形成「不擾人」的習慣,從「立人」、「達人」中體現自身價值,並在這樣的交往中感受人性之美。

⑶關於「科學 理性」。

讓學生獨立地、主動地、善於合作地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體驗過程,領會方法,逐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特別要在主動探究和思索過程中體驗智慧的力量,感受發現之美。這就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科學知識,還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自然與社會現象的觀察,科技製作,社會實踐等活動。

⑷關於「審美體驗」。

心靈的自由活動除了理性,還有情感;理性活動除了思維、想像,還有直覺和感受。因此,情感是人文素養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我國的人文傳統比較西方,突出的長處正是「動之以情」。我們的人文素養培養,在出發點上要尊重學生自由心靈中的情感因素,在過程中要發揮學生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在歸宿點上要匯合在過程中獲得的情感體驗,並提升為審美,各學科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滲透了這種思想。美感不僅是愉悅感,凡積極的情感體驗都可以是美感,積極地對待挫折,也可以獲得美感。

⑸關於「價值提升」。

不僅要獲得審美體驗,還要在理性方面形成或充實價值觀,適應現代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相統一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特別要指向對自然和社會的敬重和關懷。

⑹關於「社會關懷」。

內心提升了的情感品位和價值理性,在實際生活中,包括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對人(特別是「弱勢人群」 )對自然環境的關愛行動,並在行動中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情操和價值理性。

2、人文素養培養

這裡的「人文素養培養」,是指在現實社會條件下,通過我們學校教育的各種課程的實施,有目的有計劃地促使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一系列工作,它實際上是要實施高水平的素質教育。這是強調「現實社會條件」,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受著這種條件的強烈影響,只有針對現實問題來進行方才有效。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人文與科學

「人文」一詞,在東西方文化中都很早就有表達。我國最早見於《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當時的意思是不用武力而用禮樂教化建立人倫秩序使社會得以和諧。後來發展為理想人性及其教育培養方式:「人」指理想人性,「文」就是教育培養。西方文化源於希臘文明,他們的「人文」(Humanities)含義也是人性及其教養。由此可見理想人性及其教育培養在人類文化源流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什麼是「理想人性」這個關鍵問題上,東西方文化所指不同。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性,核心是自由。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由著自己內在的邏輯來發展。這就要講理,不斷追問為什麼,由此化出真理至上,如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自由是他們整個人文思想體系的價值支撐點,沒有自由一切免談。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性是孔子的「仁」,「仁者愛人」。怎樣愛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禮」,通過一系列禮節訓練把「仁」內化到人心中去,實現社會(家庭、社群,乃至全社會)有序和諧。可見東西方文化早就有了「個人本位」與「群體本位」的差異,在後來的發展各有長短,而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各呈利弊,應當而且可以取長補短實現融合。為此,我們試對「人文」這個概念作這樣的表述:以尊重個人自由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依歸的獨立而自由的心靈,就是理想人性;這樣的理想人性及其表現方式叫做人文。

人類文明的最重要發展是科學和技術,講人文不能不講科學和技術。科學是人類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成果,技術是人類在生產勞動中為提高效率求得改進,主要是改進工具的成果。科學和技術是兩回事,科學是人類心智發展的需要,是為了求真,不以實用為目的,而技術則完全是為了實用。科學的發展主要依靠民主的社會環境的保障和鼓勵,也依靠科學探索中相應的態度和方法;技術進步主要依靠市場競爭中利益的激勵。但科學和技術的關係又十分密切,科學成果被技術應用常常造成技術的革命性變革,技術的進步也促進科學探索效率的提高。在人類文明進入近代以前的五千年中,科學、技術、生產的關係基本上是「生產——技術——科學」,進步緩慢,而近代以來逐步轉化為「科學——技術——生產」,進步之快,使三百年間生產技術的進步超過以往五千年。數理科學成果促成了蒸汽機的發明,進而促成了生產的工業化,數理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又促成了電氣化,物理學的新發展又開發了核能,實現了能源的大革變,化學的發展創造了新材料技術和工業,生物學的發展開創了生物工程和醫藥的大進步,數學和電子科學的發展導致了信息技術、互聯網的發明。近代以來,特別是最近五十年來的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技術進步,使科學技術成了「第一生產力」。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引起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進而導致一場新的產業革命,也導致新的生產關係的變革。是科學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和人本身,也改變了人文。

為此需要展開認識一下科學。近現代的科學,已經形成了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事實、原理、方法和觀念的龐大的知識體系,包括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和社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而且還在飛速發展。有人把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也稱為「人文科學」,但科學界一般不予承認,因為科學有自身的標準。這個標準以數理科學(例如牛頓的研究及其成果)為典範,十分講究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是:⑴對確鑿的經驗事實(觀察、實驗所得)進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儘可能數量化;⑵通過邏輯的特別是數學的推演指示內在因果關係;⑶通過新的經驗(實驗)獲得證實。這是嚴格的理性的方法,只有通過這樣的科學方法獲得的成果才會被承認。

人類的科學理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科學和技術比翼雙飛,在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推動了生產的巨大發展,使人們變得富裕和舒適。科學理性也因此而極大普及,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和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被稱為「科學文化」而與「人文文化」相併列。

科學理性的文化發展,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等方面。科學精神是指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人格、氣質;科學態度是指實事求是、嚴謹細緻、高度負責的行為特質;科學觀念如「科學共享」(技術有專利,科學則屬於全人類),「科學源於事實,成於思索」,「科學是過程」,「科學無止境」,「未來科學往往不能預見」,「科學不為所有問題提供答案」,「科學有局限」,等等。

全人類都在弘揚科學文化,我們中國人尤其需要。要如實承認科學文化主要發源和發展在西方。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文比重大,科學因素弱(「科學」一詞直接譯自science);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重在整體(往往是模糊),弱於分析和推理,不利於科學探索,長期的專制主義統治更是束縛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近百年來我們急起直追,有了巨大進步,但同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在大力弘揚科學文化的同時我們必須警惕各種迷信(宗教不是迷信,宗教的真義是人心,是人文的一部分),包括對各種教條的迷信,對權力的迷信,對市場的迷信,對各種風潮的迷信,也包括對科學技術的迷信,用科學和人文的理性眼光去審視它們。

2、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

科學的巨大成功使理性不足或不全的人們產生了對它的迷信,出現了「科學萬能」論。其實科學有其局限性,它不能回答人類的一切問題。首先科學方法不適用於所有領域,在自然探索中它很靈,在社會領域就不那麼靈,在人的精神領域則不靈,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特別是精神領域還是要靠人文理性。其次科學理性對人類來說主要是一種「工具理性」,它是「價值中立」的,不考慮價值問題(所謂價值,是人的共同體判斷事物的好壞、輕重的標準,不同標準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價值問題主要由人文理性來回答。這後一點是科學的最為根本的局限性。科學,特別是新科學產生的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任何新的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在給人類創造福利的同時也帶來威脅,核能的發現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科學的發達更使人類對自身力量迷信起來,試圖「征服自然」,無限止地利用自然條件,造成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科學理性只知道往前探索,前進的方向問題要靠人文理性來解決。「科學無止境」、「科學無禁區」,但科學家是人,偉大的科學家除了具備最好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之外,同時具備很好的人文精神,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偉大典型,他不僅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認為科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樣為人類造福,怎樣給人類帶來尊嚴,在他身上體現了科學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完美統一。

科學和人文向全社會普及,形成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人文文化受到科學文化的嚴重擠壓,出現所謂「現代性危機」:本來是人的自由的理性發展創造和發展了科學,科學推動了技術,而技術的極度張揚卻反過來束縛和破壞了人的自由,例如高度分工的流水線生產方式使人變成了機器,使勞動變成了不快樂的事情,人失卻了自由。同時,使根本上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人類同自然對立起來,破壞人類的生存根基,這叫做「異化」。解決之道,在於弘揚人文文化,使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協調統一起來,這在西方,是設法在新的條件下恢復人的自由,例如「彈性工作制」,限制經濟發展方向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但至今沒有解決問題,問題仍然十分嚴重,於是人們轉向東方,向我國的孔子學說尋求解決之道,這就要說說我國的人文文化。

我國的傳統人文文化同西方一樣,凝結在文化經典之中,表現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徵之上。人文文化不同於科學文化的重要一點是它基本上不會過時,基本原理歷久彌新,而科學則因創新而不斷超越,一門學科的創新著作可以蓋沒所有舊著作。西方文化經典中的人文核心價值「自由」,有利於發展出科學理性。科學理性在自然探索中發展出了近現代的科學和技術,在社會探索中發展出了民主政體和市場經濟體制,使西方發達國家率先走上了現代化道路。民主改革和市場經濟都是對自由的保障和發揚,他們的人文經典不過時。我國的文化經典的人文價值核心「仁」,由於它自身和外部的原因沒有能很好發展出科學理性,既沒有在社會生活中生成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也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落後於西方,最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之下一敗塗地,不得不向西方學習。但是,我們的人文文化自有其優點,它植根於中華民族的人心深處,頑強地表現在中華民族的思維和行為之中,成為凝聚人心的強韌紐帶,正好可以用來療救西方文化普及即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弊病。

四、研究目標和內容

「初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作為《科學認讀——整體提升初中學生語文素養實驗研究》這項總課題的一個子課題,主要進行相關理論研究,旨在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育思想水平,並通過教師水平的提高,自覺運用於教育實踐,進而改進各科教學和其他各項教育工作,以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全面考慮社會條件、我校教育條件,以及上述課題研究的條件,對 「初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的途徑和實施原則作如下的構想:

1、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的榜樣作用。在學生的生活環境中,教師影響力最大。教師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科學精神,社會關懷等方面的表現,對每一個學生都發生直接影響。每一個教師都應向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深度、踐行能力、道德勇氣和人格魅力的崇高榜樣學習,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並以陶行知先生先進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根本指導,努力在實際工作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培養。

2、按《科學認讀——整體提升初中學生語文素養實驗研究》的要求,改革課堂教學。各學科課堂教學都要鼓勵學生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都要明確「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具體要求,努力設法達成。為此,必須擯棄應試教育觀念,改變只重知識和技能的偏向。

3、重視語文課程中文學作品的教學,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情境,領悟思想。加強並改進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的教學和課外藝術活動,引導學生感受藝術美。鼓勵或組織學生親近自然,進入社會,感受自然和人性美。通過這些途徑,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4、在語文課外閱讀中,增加文化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為必讀書目,制定計划進行閱讀指導,擇要要求背誦。以《聖經》、《聖經故事》、《心經》、《壇經》口語翻譯本作選讀書目。

5、按人文素養培養要求,調整德育內容和途徑。按下列原則調整學生品德評價。

⑴以損害他人利益來獲得自己的個人利益叫自私,自私是應該受到譴責,嚴重的要受法律制裁;

⑵以不損害他人利益來獲得自己的個人利益叫正當,正當行為無可指責。

⑶以滿足他人利益來獲得自己的個人利益叫高尚,應該受到鼓勵。

⑷個人利益從低層次上升到高層次的需求(如社會歸屬感、自我價值實現等),並把獲得的利益(例如自己的金錢、智慧和能力)用於幫助他人,回饋社會,這叫偉大,應作為榜樣。

——這是在市場經濟的現實社會條件下的切實標準,有利於提升學生乃至全社會的道德修養。

6、改善政治課教育和班會等活動課,直面社會不良現象,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分析評價,尊重各種不同意見,不忙下統一結論。

7、通過家校聯繫、家長學校等方式,倡導家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改善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

五、研究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實驗班全體任課老師和學生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和經驗總結相結合。

六、保障措施

1、課題組每個成員都要閱讀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有關文獻一兩本,提出選題,寫出文章;閱讀研究有關人文文化的文獻若干本,寫出體會文章;注意用以指導教育實踐,寫出經驗案例若干篇,至少一篇。

2、實驗初期,主要由實驗班教師參與研究。實驗中後期,逐步吸收志願者參加,爭取達到全校1/4教師參加,組成本校「陶研分會」,重點開展「師陶學陶」活動。

3、配備相關閱讀研究書籍,供課題組老師閱讀研究的書目、篇目如下:

⑴《陶行知文集》(修訂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9

⑵《陶行知與中國現代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

⑶《人文通識講演錄》(共九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7

⑷中國文化經典(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權威性的著作)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禮記》、《書經》、《春秋》、《易經》、《孫子》、《老子》、《莊子》、《韓非子》、《黃帝內經》、《心經》、《壇經》、《史記》。

⑸外國文化經典

《荷馬史詩》、《神譜》、《柏拉圖對話集》、《新舊約全書》、《塔木德》、《莎士比亞戲劇集》、《獨立宣言》、《人權宣言》、《吠論》、《奧義書》、《摩奴法典》、《薄伽楚歌》、《瑜伽經》、《阿含經》。

⑹中國通史、世界通史。

⑺中外文學經典著作(略)。

⑻中、外名家哲學代表作(略)。

——語文、歷史、政治三學科教師三年內必讀「四書」,《史記》、《老子》、《莊子》、《孫子》、《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集》、《新舊約全書》、《獨立宣言》、《人權宣言》。其他學科教師必讀「四書」、《史記》。

七、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08.8——2008.12)

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研討、論證工作,做好實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2、實施階段(2009.1——2010.7)

將課題的內容和方案落實到全體實驗班教師,成立讀書小組和定期舉辦課題沙龍、專題研討、主題班會等活動,形成課題報告,進行一次中期評估。

3、總結階段(2010.8——2011.7)

準備結題報告,成果展示;查找不足,總結經驗。

八、成果形式

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育思想水平得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得到培養。教師通過閱讀和實踐形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經驗案例、研究報告;調查報告;學生能閱讀和背誦一定量的文化經典作品。

九、課題組成員

組長:張嘉寧

組員:何國平、鄒建軍、實驗班全體任課教師


推薦閱讀:

學員作品 | 詩詞世界填詞提高04期《十樣花》作業
August - Turning 24
淺談如何提高護理安全防範 - 《中華實用醫藥雜誌》 - 期刊雜誌賞析網 免費雜誌|電子雜誌...
澳大利亞提高外國人入籍「門檻」
按這樣做生男孩幾率提高60﹪——一般人不說

TAG:人文 | 素養 | 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