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三星堆青銅縱目像
銅面具,是一種古代假面。主要分為殷商青銅面具和三星堆面具。
上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發掘的商代青銅面具有:武漢盤龍城採集的獸面具1件,陝西城固縣蘇村出土青銅獸面具14件,北京平谷劉家河一座商墓曾出土5件青銅人面具等。
1976年,在陝西城固縣蘇村曾出土有殷商青銅面具二十三件,臉形有橢圓和圓形兩種,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圓扎。兩耳直立,懸鼻突起,透雕獠牙。臉殼外凸內凹,五官位置與人的面部相近。形狀凶煞,可戴在面部。從這些面具的形制、特點看,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戰爭面具。
三星堆遺址是一處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遺址,延續時間近2000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
延續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是上個世紀我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9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單。
在三星堆遺址,出土了許多青銅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餘件,分大、中、小三型。這些以縱目面具為代表的青銅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時最具精神文化內涵的文物之一,它們是中國時代最早和出土規模最大的面具群體。
目前,在三星堆博物館青銅器館的展廳內,陳列有青銅面具專廳,重點展示縱目面具、戴冠縱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風的要算青銅縱目面具。縱目面具均出自二號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兩型。其中A型2件較小,B型的1件則較大。兩型縱目面具造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點:一是A型面具額部鑄有數十厘米高的精美額飾,而B型面具額部正中則為一方孔。二是兩型面具的耳部大小與取勢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狀雙耳甚大,向兩邊充分伸展並向上聳起,有飛揚之勢;A型面具的耳朵構型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沒有那麼誇張,雙耳取勢基本平直。
其中,一件面具高64.5厘米,寬138厘米,寬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極為誇張,額頭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來安裝有裝飾物。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雙眼呈柱狀外凸達16厘米,被人們俗稱為「千里眼、順風耳」。這樣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還有一具中型面具高22.5厘米,寬42.5厘米,面具呈方形,寬頤,廣額,長眉,直鼻,長耳,耳廓較寬,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頰的上、下及額部正中各鏨鑿一方孔。最值得關注的還有一具寬1.32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的青銅大面具。
B型面具就是這件有「千里眼」、「順風耳」之譽的大型青銅縱目面具。其形象特徵為: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誇張;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短鼻樑,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其額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補鑄有精美的額飾,可以想像,它原來的整體形象當更為精絕雄奇。
超現實的造型使得這尊造像顯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靜穆、威嚴正大之氣給人以強烈威懾感。它是天神還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其誇張的雙眼與雙耳,是視通萬里、耳聽四方的神異能力的象徵?古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徵即為「其目縱」。在中國上古神話中,還有一個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燭龍,其形象特徵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縱目面具的造像依據很可能與古史所記述的蠶叢和燭龍的形像都有關。同坑出土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或許與「燭龍」神話有更密切的聯繫。
目前,對這尊造像的研究除普遍認為它表現的是蜀族始祖蠶叢外,尚有幾種不同意見:或認為它應是獸面具,或認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鵑鳥的翅膀,其形象應是古史傳說中死後魂化為杜鵑鳥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認為它是太陽神形象,等等。我們傾向於認為這件面具既非單純的「人面像」,也不是純粹的「獸面具」,而是一種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體量、極為誇張的眼與耳都是為強化其神性,它應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推薦閱讀:
※神功符章及法器用途介紹
※甲溝炎介紹
※[轉載]介紹五、七律(絕)常用格式
※是時候介紹美國新「第一家庭」了…夫人埋bug,女兒來填坑
※【名曲推薦】世界著名交響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