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新創意,振興工藝有底氣(文化脈動)

  馮祖發在利坯,將經過印坯後粗厚不平、規格不齊的粗坯不斷旋削,使之厚度適當、表裡一致。

  秦元彬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拼接鏤空香爐的泥坯。為保證成品率,拼接必須嚴絲合縫,一氣呵成。  本報記者 史一棋攝

  「我姓馮,名祖發,今年71歲,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你看我這雙糙手,已經做了60多年的陶瓷了。你別覺得利坯看著很容易,要做好可不簡單嘞。」

  「我叫秦元彬,1984年生,馬上就33歲了,老家在揚州,是純正的『景漂』一族。2012年開始創業做瓷器生意,那時景德鎮對我來說是外鄉,如今基本成了故鄉。」

  日前,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提出了「振興中國傳統工藝」的口號,馮祖發和秦元彬都以實際行動響應號召。早在2006年,「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景德鎮市陶瓷業產值為291.6億元。在各方推動下,到2016年,陶瓷業總產值就達366.7億元,兩年間增長了25.7%,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例超1/4,陶瓷出口則突破1億美元。

  傳統手藝人:「肩上擔子重,馬虎不得」

  利坯,是指用刀修整已拉成的坯,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的工序。在馮祖發的手中,刻刀收放自如,陶坯左旋右轉,幾十秒的時間,一件瓷碗的利坯已經完成。他將瓷碗小心翼翼地擱在身旁的木板上,邊轉身邊說:「這道工之後,瓷器的薄厚、品種就基本確定。如果燒出來是殘次品,多數是利坯沒做好。我肩上擔子重,馬虎不得。」

  馮祖發的父親就是利坯工人,婚房就是坯房,他自己也出生並成長在坯房裡,「從小耳濡目染,對這些泥土天生就有親切感,沒辦法」。

  從8歲起,他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利坯手藝,到1958年,11歲的馮祖發出師。「這一干就是一輩子。如今也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啦。」老人嘴邊深陷的皺紋中,咧出天真的笑意。

  像馮祖發這樣的傳統派手藝人,製作的基本都是四大傳統名瓷,即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也代表著制瓷傳統技藝的最高標準。為實現對傳統制瓷工藝真實、完整的保護,分布於景德鎮市老城區的幾十家國營老瓷廠內,均完整保留了近現代陶瓷工業廠房、窯爐設備等遺存。而保護、利用工業遺產建設文化產業園也成為一項經驗,市內已經建成並成功運營的雕塑瓷廠、建國瓷廠文化產業園等,正吸納著大批創業者。

  「上世紀70年代以後,城裡大搞機械化,我也被派到工廠裡面當生產組組長。」機器制瓷雖然產量高,次品率低,工人的工作強度也相對小,但馮祖發總覺得機器做出來的瓷器「不是那麼回事兒,千篇一律的,沒有從前的感覺了」。

  此外,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還重建並點火復燒了一批古代磁窯,如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同時復原了全套傳統制瓷流程。馮祖發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得以撿回手工制瓷的手藝。據他說,「利坯是難度最大的工序之一,一般得學3到5年」,除了手上功夫,還要熟識器物造型的直曲變化,燒成時各部位的留泥、收縮情況。

  老人執刀的右手沾滿泥土,粗糙不堪,彷彿銘刻著歲月的痕迹,但經這雙手燒造出來的瓷器,光潔細膩,亮可照人。

  創意派「景漂」:「我得不斷改進自己」

  「景漂」指的是非本地籍貫但長期居住生活在景德鎮,並以陶瓷業為生的外地人。2012年時,作為「景漂」一員的秦元彬只是一個瓷器中間商,做倒手買賣雖然也能養家糊口,但「瓷器不是原創的,完全沒有核心競爭力」。於是,他開始琢磨如何做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創意瓷器。

  「我們這種創業者,在技藝方面根本拼不過老手藝人,但也有自己的專長——創意。」相對於傳統派,秦元彬代表的群體被稱為創意派,他們更關注在古老瓷器中注入創新的時代元素,並用藝術構思呈現。

  景德鎮市內,陶溪川文創街區是這類人聚集的地方,匯聚了近5000名「景漂」,其中本地院校畢業者只佔35%,其餘全部是外省乃至國外的創業者。這裡基本看不到中規中矩的傳統名瓷,而儘是樣式創新、形態各異、富於張力的後現代風格。傳統制瓷工藝以全新形式走入公眾視野。

  眼前這款墨綠色條形鏤空香爐,是秦元彬原創生產的第三十二件產品,也是他自己引以為豪的首款明星產品。「從前的香爐都是三足、圓形的款式,我就想,是不是能做成扁長橢圓形?」秦元彬將想法付諸實施,但市場反響並不理想。「繼續摸索唄。我又把扁長橢圓的香爐改成扁條形,以前燒香都是立著,我偏讓香躺著燒。」他還在香爐上增加了盤扣樣式的把手,鏤空花紋也做得更加精細美觀。果然,訂單量激增,秦元彬在景德鎮立住了腳。

  為幫助創業者儘快立足,由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創意集市,每月從「景漂」青年中篩選300餘人免費入駐,用以推介、售賣原創產品,現平均每場集市銷售額已超過20萬元。在此基礎上,邑空間商城於去年9月正式開張,從國內外雙創青年和創意集市中精選創意設計及生產能力強的創業者免費入駐,日均接待約5000人次,月均銷售現超200萬元。

  「這款產品如今確實風光,可我為了它燒了數以千計的殘品、次品,賠了不知道多少錢進去。」這個月被選中入駐邑空間商城的秦元彬,從前為了研製新款產品,經常凌晨4點才回家睡覺,而早上8點又要回到城裡。「那時沒有自己的窯,就得趕公共窯爐的統一燒制時間,抓緊每一天。」想起創業的歷程,他始終綳著黝黑的臉。

  「我得不斷改進自己,因為市場是無情的,會像排查次品一樣將落後的產品淘汰掉,別人幫不了你。」直到去年底,秦元彬才扭虧為盈。「我這樣已經算不錯的了,身邊有的創業者為了節省成本,三天只吃一個紅薯,想著就心酸。」

  如今,秦元彬有了自己的窯,還雇了幾個人打下手。未來,在景德鎮,他想做一名真正的陶瓷藝術家。

  新老融合:維護工藝流程完整性

  「現在的年輕人愛玩創意,走藝術路線,了不起啊!我老了,跟不上時代了。」馮祖發對創意派發出這樣的感慨。而談及傳統派的制瓷工藝,秦元彬保持著謙遜和敬畏:「沒有前輩的傳統手藝,就沒有我們的創意瓷,和他們比,我的手藝還差得很遠。」

  「非遺傳承的並不只是過去的歷史,而是過去延續至今的文化積澱。」景德鎮市文廣新局文物科科長占興華表示,「老一輩手藝人就像樹木的根,所有制瓷技藝都源於他們,而新一代的創意派就像樹木的枝葉,總有新的旺盛的生命力。對於一棵樹來說,樹根和枝葉都是必要的組成。制瓷工藝也是如此,傳統和創新缺一不可。」

  3月12日,政府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和「激發創造活力」被列為基本原則。如何在挖掘創造性手工價值的同時,更好地傳承製瓷工藝,保護傳承力量,值得探索。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序複雜,「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一件瓷器出爐需要70多道工序,意味著至少需要70多人的流程化協作。」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周榮林直言技藝傳承中的問題,「只能申報單個非遺傳承人,這會挫傷絕大多數沒被認定為非遺傳承人的手藝人的積極性,造成傳統製作流水線上專門人才的流失。」對此,他建議官方設立非遺傳承群體,對流水線上所有手藝人進行資格認定,一起享受政策優待,保持傳統工藝的完整性,「流水線上,誰都少不得」。

  此外,作為制瓷工序之一的粉彩顏料配製,對人體呼吸道傷害不小。景德鎮目前幾乎沒有40歲以下的年輕人從事該工種,而40歲以上的傳承人也較少。「應該將這類項目納入國家有毒工種行列,讓傳承人享受一定補貼。還要為這類傳承人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改善惡劣的工作環境。」占興華如是說。

  採訪過程中,馮祖發和秦元彬不約而同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就是個普通手藝人。」一位是年屆古稀的傳統工匠,一位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創業者,在這個擁有兩千年冶陶史、一千年官窯史、六百年御窯史的城市,二人只是微小縮影,站立在他們身後的是傳統工藝的振興力量。


推薦閱讀:

創意圓床為家居添彩加色
DIY個性創意筆袋教程
創意DIY12款床頭背景牆設計
【創意畫】 這次又在冰棍棒上搞起了繪畫
冰棒棍創意大合集,讓你玩過遍

TAG:文化 | 創意 | 手藝 | 老手藝 | 脈動 | 底氣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