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威寧苗族風情習俗及其歌謠、傳說等拾零

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苗族先民們就生息在洞庭湖畔,散居或聚居於川、鄂、湘、黔連接地帶以及此地帶以東的湖南、湖北境內。後來,一部分人溯沅水而上,往西遷徙,逐漸發展到川、黔、滇各地。部分人約在宋、元時期遷至威寧。據其史詩及「苗族已搬到烏撒(威寧的古稱)三十幾代」之傳說推斷,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他們居住鹽倉,後遷到興隆廠,並向卡保河谷發展,逐漸往四方分遷。四川省南部,雲南省東部,貴州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區,屬川、滇、黔方言區,約三十萬人口。他們雖屬一個方言區,但因居住的區域、風俗習慣、社會經濟狀況等關係,形成了一個民族內部不同的分支特點。滇東北、川南、黔西北一帶操滇東北次方言的苗族俗稱大花苗。大花苗這一支系名稱,按楊漢先先生民國時期介述,出現不逾百五十年。其稱呼來源有三種傳說。 其一、該苗族支系舊時曾居眾苗族首位,故名「大花苗」;其二、因彼等衣飾之花紋粗大而得名;其三、漢民見彼等衣飾古雅多花紋,乃呼之為「大花苗」。 威寧苗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苗語支的西部方言滇東北次方言。苗語語彙豐富,悠揚動聽,語調較長,同漢語比較往往是詞序顛倒。如漢語「豬腦殼」,苗語則顛倒詞序為「腦殼豬」;在稱謂上也是顛倒的,如「母父」、「妹兄」、「妻夫」、「婆公」,等等。一般都是女的在前男的在後,仍殘存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迹。苗語中,漢語和彝語的借詞數量也比較多。 威寧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它始創於公元一九0五年,被稱為「滇東北方言區的老苗文」。這種「老苗文」,依據苗語發音時喉音和鼻音的特點,具體研究苗族衣裙的花紋,用拉丁文、漢字和花衣裙中筆畫簡單的符號作聲母,用拉丁字母作韻母。一個聲母和一個韻母相拼為一個音節。如男孩為「 」(譯音:咱嘟);苗族為「 」(譯音:阿卯);姑娘為「 」(譯音:告彩);「老苗文」的四聲是:「 」(都),「 」(睹),「 」(度),「 」(獨),標音符「 」由高到底。它計有聲母五十二個、韻母二十五個。 「老苗文」經過多次修改,雖仍不夠完善;但自從有了它,這一帶苗家結繩和刻木的原始記事方法,便一去不復返了。他們用它記錄歷史,書寫家信,記錄古歌…… 「老苗文」流行於雲南的昭通、楚雄、昆明郊區、曲靖地區;貴州的畢節地區各縣以及普定、紫雲等滇東北次方言區。它對提高和發展苗族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記述大花苗遷徙的古歌和古史傳說 威寧苗族的遷徙,古史傳說中就有八次提及。從主事老領導時期(即使用石木器、刀耕火種、結繩刻木時期),經過則戛老領導時期——高杜覺地奧與連地吾在少——格資元老與元覺比考——客母元老,元覺比考——開元元考、格蚩元老、干騷毛比蚩領導的各個時期,知道遷入西南,然後進入撒諾(威寧境內)。古史傳說把每一遷至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名山大川,氣候條件,作物出產以及領導的功績,戰事,遷逃等情況,都作了詳盡的描述。 除古史傳說外,古歌也記述歷史。如《遷徙歌》,描述苗族先民們受自然災害的侵襲,戰爭的威脅和破壞,不得不攜兒帶女遷入他鄉。再如《格自爺老、爺覺比考元老》、《覺力滔元老》、《梨由則望,覺比考元老》等古歌,均記述了威寧一帶大花苗遷徙的原因、經過和落腳點,並把每個地方的概況、山水、出產以及當時的生活情景記述得一清二楚。《三位老人之歌》,傳唱格炎爺老、格池爺老和戛梭卯丙三位老人,原住在斗南玉莫江邊時,同心協力抵抗沙召覺地望等人的侵犯,因無法戰勝敵人,才被迫向南遷徙。歌中對三位老人奮力抗擊敵人,作了生動的描繪: 世界上最出色的弩箭手, 我們的祖先格炎爺老啊! 用腳蹬開千斤弓弦, 抽箭搭在弦上, 嗖颼颼一陣響, 利箭飛進敵陣, 射得敵人排排倒! 敵將沙召覺地望, 中箭也倒在地上。 衝鋒陷陣最勇敢的英雄, 我們的祖先格池爺老啊! 大喝一聲震山響, 闖入敵陣橫衝直撞, 殺得敵人橫屍遍夜, 殺得敵人鬼哭狼嚎。 …… 《覺力滔元老歌》,共五百餘行,記述覺力滔元老集眾商議,率領子孫們建立兼城後,沙召覺地望企圖掠奪他們的勞動成果,率眾侵入格兼城。覺力滔元老被迫遷往另一部族史比居自老處,其後又被趕往力阿那深山,並與史比居自老和戛梭居自老結盟,力抗沙召覺地望的侵擾。歌中對覺力滔元老戰敗於沙召覺地望後,被迫遷離時的內心活動,描述極為細緻: 覺力滔元老, 想了又想, 望了又望, 站了又站, 看了又看—— 糧食啊,多麼香糯, 田地啊,令人陶醉, 棉花啊,鋪滿田壩, 這居住過的地方啊, 等待我們的歸來! 這段描述表現了苗族先民們被迫遷徙時對鄉土的留戀,內心的痛苦以及對暴力的仇恨。 威寧苗族的歷史(包括遷徙、抗暴、生產和生活等等)就是通過古史傳說和歌謠流傳下來的。每當苗家老前輩向本民族的青少年講述古史才傳說、唱古歌時,講述者和歌唱這往往涕淚俱下,聽者也無不落淚。特別是說到唱到歷史上所遇到的饑荒和統治者殘酷壓迫苗家的史實時,更令人悲憤難抑。 當然,他們的古歌和古史傳說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有更早一點的。反映吃野草、樹皮,住山洞和樹上時代的歌謠有:《創天造地歌》、《測天量地歌》、《洪水朝天歌》、《兄妹成親歌》、《派天狗取糧種歌》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記述了苗族先民們遷徙前的原始生活情景,是研究苗族社會發展史不可忽視的資料。 二、衣食住行 威寧苗族多與彝族、漢族雜居於高山、半高山地區,少數住河谷地帶。解放前,他們的居住條件比較簡單:住房多為茅草房,屋面用茅草或黃松毛蓋上,牆是土木結構的;也有住岩洞、岩腳和木杈杈房的。那時,一些苗家在不堪忍受封建地主的壓榨和無法抵抗自然災害侵襲的情況下,只好在一夜之間攜兒帶女遷往他鄉。由於地理環境限制,他們以包穀、洋芋、蕎麥為主食;飼養牛馬豬羊雞等蓄禽;好狩獵。 解放後苗族同胞在政治上翻了身,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少過去住茅草房和岩洞的人家,蓋起了新瓦房,冬天不再蓋「秧被」,能蓋上新棉被了。 威寧苗族的服飾比較美觀;而且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一九0四年基督教傳入以前,男子留披肩長發,後留短髮;婦女則以黑毛線摻入作假髮,盤髻於頭頂,尖頂朝天;未婚姑娘盤發於兩耳上方,用髮釵或木梳別成圓形。男子穿對襟無領麻布長衫,腰系能盛糧食的腰袋;節日或喜事場中,男女都穿紅、黑、白三色相間圖案的花衣服。女子上著短衣衫配花衣,下穿蠟染百褶裙,腿裹綁帶。男女花衣服背心處,配一繡花方巾,上墜數根精巧長帶拖至腳後跟,長帶下端系銅錢、毛線球或小鈴鐺等裝飾品。花衣服是苗家男女老少的節日盛裝;出門披羊毛小披氈,也是他們的一種喜愛。為何要如此打扮?為何苗家姑娘和已婚婦女都是織麻紡線、挑花縫裙的巧手?其間自有來歷: 相傳,很久以前,苗族先民們住在江河邊,種的是出產稻穀和棉花的平田沃土,後來因戰敗遷徙到高山野嶺;但是,他們仍然懷念自己的故土,懷念那阡陌縱橫的田野和寬敞明亮的瓦房。於是,他們在製作衣服時,便用黑、紅線在白色的麻布上挑修田塊式的圖案,百褶裙上也有田塊式的標記,以示對過去耕種田疇和生活在平原的憶念。羊毛披肩上凹凸不平的折棱,那折棱型似瓦溝,這是他們憶念以前曾經住過的高樓瓦屋;姑娘出嫁,要陪嫁一床新制的羊毛披氈,意即用瓦房作陪嫁。 在苗族遷徙的古史傳說中,還有這樣的記述:先祖元覺比考帶領子民們渡過一條渾水大河;河很寬,水渾不見底。渡河時,先驅趕豬狗試渡,未成功;於是,再由年輕男子拴索在水牛角上,人隨牛渡到對岸,然後將繩索牢牢拴在大樹上,婦幼老弱才沿索牽拉,渡到了對岸,來到了江南(地名)。那兒,平疇一望無際,土地肥沃,出產水稻、棉花和甘蔗。古史傳說中還記述了:在首領干騷毛比領導時期,住在圖南玉莫河邊的呂壩,平疇千里,橫穿七天始能通過。呂壩田連阡陌,出產稻穀、高粱、甘蔗和棉花。那棉花包兒有鵝蛋大。他們吃的是粘米和糯米飯,飲的是高粱美酒,住的是高大的瓦房,用棉花紡紗織布縫衣服穿。後因福自老攻打,只好遷逃…… 從這些古史傳說中,不難找出苗族服飾—綉有田塊圖案的花衣服、百褶裙和羊毛披氈—的來歷和起源。 三、婚姻習俗和與此有關的歌謠 威寧苗族早已脫離群婚制而進入一夫一妻制,一般是自由戀愛,自主婚姻,強迫和包辦婚姻極少。從提親到結婚的全過程,習俗獨特。 提親不興送彩禮聘資,雙方以「新郎豬」、「奶價牛」、「姑娘牛」、「姑娘羊」等牲畜互相饋贈。客人賀喜送禮也都是送物不送錢。打發送親人也不用「紅封」,而是小豬崽和雞仔。 威寧苗族男女戀愛提親的形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吃平伙飯」、「踩月亮」、「趕花場」、「帶婚」等等。其餘,平時趕場和勞動生產,也是他們和她們談情說愛建立感情的時機。男女雙方在接觸中有了情意,則以情歌來表達。如不會唱歌或唱的歌不多,在社交場中就很尷尬,甚至會影響尋找伴侶。 苗族青年男女對歌時,往往以物作比喻,觸景生情,聽歌還歌;歌中有情,情中有歌;抒情感人,應答出自肺腑;此外,還有反抗壓迫,輕捷曲折,凄楚動人的愛情敘事歌,如《召覺詩那和娥扎》、《仙女》等,是描述真摯愛情戰勝邪惡勢力,最後獲得團圓的長篇敘事歌。除了情歌,緊緊和婚俗相聯的,就是《走客歌》、《開親歌》、《逃婚歌》和《離婚歌》等等。 《走客歌》:每當農曆臘月下旬至第二年正月上旬,苗家小伙三五成群地吹著蘆笙、短笛和木葉,去游村串寨,尋找自己的意中人。他們游到某一村寨,寨里的苗家姑娘們,便收拾打扮起來,將小伙們迎進特為客人準備的房屋內,拿出姑娘們湊集的飯菜和各種食品,招待客人;並勸酒勸菜,唱歌跳舞,奏笙吹笛,盡情歡樂。對歌是要分勝負的,如男方勝,就拉姑娘同坐一條凳子,並扯姑娘的裙角墊坐;如女方勝,則舀水潑小夥子,小夥子只能任其擺布。一旦某個姑娘選中了某一小伙,她就將他帶回去藏起來,過兩天才讓他回去。如果小夥子也看中了姑娘,就獲得了請媒人提親談合的權利。其他沒有找到意中人的小伙,繼續尋找;姑娘們也一樣,繼續接待客人。這叫「吃平伙飯」。一次一次的對歌,一次一次地篩選,直到各自找到意中人方罷。這種談情說愛形式,是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形成而流傳成習的;但禁止已婚的青年男子參加,如被發現,姑娘們便在對歌時,拐彎抹角地笑罵他,並立即驅逐出寨。 「踩月亮」:在月光如洗、清風雅靜的夜晚,苗家小夥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村寨邊,選一個地方,吹奏蘆笙、短笛和木葉,讓寨內的姑娘出來賞月談情。姑娘們聞聲而出,也三三兩兩地邀約起來,向小夥子們所在的地方走去。在月光下,男女雙方以對歌的方式選擇對象,如若情投意合,便互贈禮物,以示定情。小夥子贈給姑娘木梳、口弦、銀器之類,姑娘回贈親手綉織的花腰帶等等。倘若小夥子們吹過三遍蘆笙、短笛、木葉之後,而寨里的閨秀們沒有動靜,則說明她們已有自己的意中人或不喜歡這些年輕人,那就不能再吹了;否則就認為是不禮貌。 「帶婚」:是在男女雙方通過相當時間的戀愛,由於女方父母的干涉,不可能實現婚姻自住的情況下發生的。 每年農曆端陽節這一天(苗家稱端陽節為「那體勞」),凡苗族聚居之村寨,不論男女老幼,都穿著節日盛裝,自帶午餐;年輕人帶上蘆笙和短笛,成群結隊地到多年來約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趕花場」。屆時,將舉行蘆笙舞和穿衣、穿針、射弩、賽馬、績麻等競賽和表演。這天,既是青年男女對歌擇偶的良機,也是「帶婚」的最好時日。男女雙方事先都有所商量和準備,確定好「帶」的時間、地點。男方需找幾位「伴郎」(自己信得過的表兄弟或至交朋友)和自己一道去趕場。到了預約的時間,「伴郎」們便一哄而上,將姑娘包圍起來,請她到男方去「當家」。姑娘卻裝出不屑和嗔怪的神態,笑罵推宕。「伴郎」們則用一些妙肖的言詞來讚揚姑娘。就在笑罵和讚揚聲中,「伴郎」們便簇擁著半推半就的姑娘上路,向男家走去。走到半路,姑娘還會裝出不情願的樣子,停止不前;「伴郎」們則圍住姑娘唱《勸嫁歌》,用親切動人的歌聲鼓勵姑娘繼續前行。 當夕陽西下時,一行人來到了男家。姑娘便住進早已為她準備好的房間。這時,男家立即派人到女方家,請求女方的父母選派「伴娘」來男方家陪伴姑娘過夜。通常情況下,女方父母會按習俗辦理,無可奈何地應允這樁婚事。但也有提出抗議的,其原因是趕花場時,男方一見鍾情,原先並無戀愛關係,而是利用「帶婚」的習俗把姑娘「搶走」。如女方父母提抗議,男方就得規規矩矩地將姑娘送還,並賠禮道歉才是。而這位曾被人在花場上「搶」走過的姑娘,也不會從此羞於見人,因為「帶婚」並不等於結婚。 《走客歌》是威寧苗族許多優美情歌中的組歌。歌詞很長,共分十節,每節又有若干首歌,每首歌之前還有「歌頭」它以互相愛慕,互相讚揚的對唱形勢,來表達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   女:晴朗朗的天啊, 晴天好唱歌, 晴天好上路, 睛天好做客。 喜歡唱歌的小夥子, 測天量地到這方, 是跟姑娘們比金比銀、 還是比牛羊? 比金比銀姑娘們沒有, 比牛比羊也沒有, 人說小夥子們歌篇滿山嶺, 姑娘們唱歌你們接。 姑娘們看到英俊的小夥子, 忙披著新披氈走出來, 笑眯眯走回家, 披氈啊掛在媽的機床上。 今天好客攏,今天好客到, 殺哪樣把好客招待? 宰哪樣把好客宴請? 你們不要吃母鵝, 母鵝指點你們上路; 你們不要吃鵝崽, 鵝崽指點你們行程。 我們談內心話你們不理, 我們唱心底歌你們不接, 小夥子啊, 是不是嫌姑娘們不會唱喲? 「遊方」的小夥子們並不示弱,唱完歌頭和答謝歌,使迎戰接唱。 男:比穿我們沒有, 比吃我們沒有, 人說姑娘們歌篇滿田園, 姑娘們唱歌我們學著接。 如象這晴朗的白天, 我們這晴朗的白天, 我們看見了年輕的姑娘; 如象那清風雅靜的月夜, 我們瞧見了美麗的姑娘。 年輕的姑娘們啊, 請放開歌喉唱吧, 讓我們學學, 美麗的姑娘們啊; 請亮開嗓子吟吧, 讓我們揀接。 如此這般地女唱男接,男唱女和,彼此誇耀歌多。姑娘們誇自己生在涼山上,長在歌手的寨子頭,她們的歌存有九十九籮,可以陪小夥子們唱七天七夜也不會唱完。由互相誇耀自己的歌多,轉到誇耀對方的美麗和英俊,於是彼此萌發了愛情,男的便向女的唱《勸嫁歌》: 我的表妹啊, 你長得差不多了, 紡紗織布都會了, 挑花點裙也會了, 表妹啊, 你該做客(出嫁)啦! 姑娘們則裝出高傲的樣子推宕: 以前你們來, 我們沒長成姑娘, 口水鼻涕淌, 你們瞧著想嘔。 你們回去以後, 天地運轉了十四回, 天地周轉了十四次, 我們乖乖地長成了大姑娘。 竹林一代比一代高, 竹子一代比一代美, 我們長大了, 你們見了心花…… 如此這般地反覆迴旋多次。姑娘們用盛開的花朵,依依的綠竹,美麗的飛鳥比喻自己。小夥子們則因為她們的美麗和聰明而心花、傾倒。最後,姑娘們收斂羞澀,唱出了《勸娶歌》: 英俊的小夥子們呀, 別徘徊別猶豫啦! 你們已長得差不多了, 耕田種地都會了, 該結婚啦,該娶妻啦! …… 威寧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通過對歌互訴戀情之後,還得請媒人(苗語謂「子稿」)去女家提親說合,促成婚事。 媒人必須請那種能說會道的人擔任。他去送話提親時,除帶上手禮(酒類)以外,還得找一位與自己要好的人陪伴。二人來到姑娘所在的寨子里,找一熟人家歇腳並說明來意。吃過晚飯後,在這家主人的帶引下,打著火把行至姑娘家大門口,人還未進門,便笑著說:「哈哈,今晚上有一碗酒,擱在你家堂屋頭!」或說:「哈哈,今晚上有雞腿、豬腿落在你家堂屋頭!」姑娘的父母聽到後,便請他們進屋。坐定以後,媒人含蓄地說:「今晚我們來,望兩位老人給雙草鞋穿好,給件蓑衣披好,讓我們好回去」。說罷,不需主人答話,便點起火把離開姑娘家。過十多天後,媒人便帶著說親的男青年和陪伴人,提一瓶酒、一對雞,若干枚雞蛋和一小袋炒麵,來到女家的寨子里,依舊歇腳在熟人家,依舊在熟人的帶引下來到姑娘家。待主人安排坐定後,媒人便在姑娘的父母面前,把姑娘比作勤勞的家蜂和岩蜂,希望姑娘能到男方家裡去當「蜂王」(當家理家之意)。這時,姑娘的父母便問小夥子:「是你父母強迫和他人慫恿來的呢,還是自願來的?」小夥子回答:「我的心甘情願來的。」姑娘的父母又問自己的女兒是否願意,姑娘則用一些謙虛委婉的話回答。這樣,女家就將男方帶來的禮物再加上一對雞和豬肉等設宴招待媒人和小夥子等客人。賓主在喜悅中共餐,這門親事就算定了。如女方父母不同意,退回禮物則罷。 威寧苗族的婚禮,分「小娶」、「大娶」兩次進行。「小娶」是準備,「大娶」才算結婚。 「小娶」:新娘在媒人的帶領下,先到女方家住上十天半月;再由姑娘的爹媽擇吉日,請五至九位「伴娘」,陪姑娘到男方家,同住三日後,一道返回娘家。為感謝「伴娘」的辛苦和照顧,男方要送給每個「伴娘」一雙精緻的草鞋作「腳價」。 「大娶」是在「小娶」之後,男方要加快喂肥「新郎豬」一頭,羊一隻,雞一對,備足雞蛋、炒麵等物;女方則要趕製「新郎衣」一件,以備「大娶」時當眾為新郎穿衣,贏得大家的讚美和祝福。姑娘的父母則忙於釀酒,磨面,置辦嫁妝和辦喜酒所需之物。 「大娶」一般一至三天。男家組織接親隊,帶上一頭「新郎豬」,一頭牛,一隻羊,一對雞,一罐酒和炒麵、雞蛋等物去接親。「新郎豬」是給姑娘的父母待客用的;牛是專給岳母大人作為「還神牲口」的(苗族親屬中舅父為大);雞是專門女家辦酒時,做「雞辣湯」待客人的(意即讓客人們嘗嘗人生的苦辣,而把甜美留給出嫁的姑娘);炒麵是給眾賓客作早餐的;雞蛋是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孩子的(每人一枚);酒是眾賓飲的。這樣,才算禮節周到。 接親隊在女家在一晚,第二天女家請八至十名男女青年送親:男的叫「兄弟親」,女的叫「表妹親」。還須請一對年輕夫妻送親:稱「男人親」和「婦女親」。出嫁的姑娘便在眾多送親人的簇擁下上路。 男家要請兩個年輕人背上炒麵,到離家五、六里的地方等待。新郎的親妹或堂妹,還得帶七、八個女的到離家一、二里的地方迎親。當新娘來到距離男家五、六里地時,要吃那兩個男青年背去的炒麵料叫吃「晌午」);然後繼續前行。到距離男家一、二里的地方,便被迎親的姑娘們迎接上了。這時,新郎的妹妹上前說:「嫂嫂到得早,一路辛苦了!」新娘則風趣地回答:「我想念你的哥哥,所以連走帶跑地來了」。當鳥歸巢、畜歸廄的時候,接親隊的人將新娘的嫁妝一一背起走在前面,新娘和送親的人走在後面,一齊來到了男家門前。男家眾賓客便一齊出來迎接新娘及送親者的到來。入夜,整個苗寨笙笛悠揚,歌舞不止。親戚們帶來的蘆笙隊,邊吹邊舞。大家沉浸在歡樂和歌舞之中,以示祝賀。 次日,漢送親人轉回的時候,新郎送給「兄弟親」每人一頭雙月豬;「表妹親」每人一隻雞仔,俗稱「腳價」。至此,婚事告畢。 婚娶禮俗場中唱的歌,數《開親歌》最長最有風趣。歌從找親(說兒媳)開始,唱到栽好竹子和松樹,種好稻麥,造好瓦房,喂肥「新郎豬」、「奶價牛」和養好雞,打好金碗銀筷,鑄好金杯,等等。歌中還描繪姑娘長得如何的乖巧俊俏,她紡織的機聲是多麼的動聽,能傳很遠。當男家聽到了姑娘紡織的機聲,便急忙請媒人前來提親(真是聞機聲如見其人!)姑娘的爹媽樂不可支,便把姑娘叫來,要好去到男家把「蜂王」當,等等。《開親歌》還有對媒人作生動形象描述的段節: 到了豬狗月, 花兒紅艷艷, 媒人忙轉轉; 花兒紅彤彤, 媒人跑如風。 媒人跑兩家親戚啊, 如同織布的梭子樣; 媒人跑兩家親戚啊, 如象犁地的牛一般; 媒人的責任啊, 如同枷擔套在牛脖上; 媒人的作用啊, 好比穿線在針眼裡; 用紅線套兩人來相近, 用紅線穿兩家來相親。 《開親歌》還把聰明伶俐、勤勞善良的姑娘比作耕牛,表達爹媽不願嫁出姑娘的心情: 耕牛走了, 爹媽的田地變荒野, 爹媽的糧食變少了, 爹媽不願嫁女兒! 親家送來的酒肉, 抵不上媽媽的「奶價」 抵不上爹爹養育的汗水! 歌轉入「星宿繞天行,流水隨地走」之後,便自問自答:「是什麼人興起找親的事?」「是爹媽雖然不願將女兒嫁出,還得尊循風習,當親事定妥之日,捉一對花雞殺來宴請村朋寨友和老輩,請他們推算吉日,當吉日佳期到來,親家派來的接親隊伍走到對門坡了,姑娘的爹媽就急忙打掃堂屋,歡歡樂樂地把大門打開;並指派兩個點燈的青年人,明燈高照全屋;設兩個斟酒的小夥子,用彎彎牛角把美酒斟滿。 據說,斟酒地點設在女方家的門口,用一根木杠擋住門。主人家的敬酒隊為主隊,接親隊為客隊。斟酒不用酒杯,而是用牛角或羊角。敬酒時要唱敬酒歌,互相敬酒也互相扭打;客隊要爭取奪過木杠,破門而入,才算勝利。 歌尾敘述的是聘禮,既直率又詼諧: 可惜親家的耕牛, 捨不得親家的牯牛! 親家啊,不想把耕牛作聘禮, 親家啊,不願將牯牛作奶價。 明天天亮太陽出得早, 放出耕牛大馬, 放出毛羊山羊, 大牛大馬啊,給親家母作奶價, 山羊毛羊啊,給兒媳的舅爹還神。 還要感謝陪伴的姑娘和送親的小伙, 讓人人得一隻,個個有一份。 倘若婚後夫妻因情趣不同,感情破裂,可提出離婚。男方提出叫「男離」,女方提出叫「女離」或者叫「十套離」。 「男離」,任女方挑選七至十二隻羊、一頭耕牛,為起碼條件。「女離」,任男方挑選七至九套新花衣服,為起碼條件。講好條件後,將牲口、衣服帶到指定的地點;然後當著眾人的面,雙方交換一隻鏵口,並發誓說:「今後誰若反悔,就從這鏵口的小孔里鑽過!」婚姻關係就此解除了。離婚有《離婚歌》—— 恨只恨,愛離婚的女人 就象一丘田, 犁了一回還可以再犁一回, 耙了一道還可以再耙一道。 叔叔舅舅就拿 亮晃晃的絲綢套在她手腕上, 愛離婚的女人就織, 織了九十九根花腰帶, 拿到半路上把情人會。 小夥子脫下手鐲, 姑娘解下花腰帶, 交換了贈品, 又訂白頭諾。 隨首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出現,苗族群眾中也產生了包辦婚姻。於是苗家青年們就唱《包辦婚姻害處多》和《逃婚歌》以示反抗。 《逃婚歌》唱的是一對姑表兄妹相愛,因不能自主,於上相約逃婚。他們逃到杜那一莫河岸,住在崩崩地方壩子上,搭茅棚為家,勤勞耕作過日子:「象一對鳥兒樂滋,象一對鴛鴦相依偎」。歌詞詳細地描述了他們逃婚後,通過辛勤勞動,種棉紡線,織布挑花,栽種糧食,過上了幸福生活的全過程。 四、信仰與禮儀歌 威寧苗族是多神論者,信仰自然崇拜、靈魂崇拜的原始宗教。過去,農村中一部分苗族群眾,崇拜自然物,他們認為:雷有雷神,樹有樹神,風有風神,山有山神,甚至連怪石也有石神,等等。這些「神」,也象人類社會的統治者和權力者一樣,只能敬奉,不能得罪。敬祀它,它就降福;得罪了,就降禍。因此,他們常以供品甚至宰殺牲口去祭祀這些「神」。 祭祀的起源雖無法考證,但古歌《格鳥列察、格鳥列邦》有這樣的記述:格鳥列察和格鳥列邦是傳達室說中的兩兄弟,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神——列老詩格米、爺覺朗努的兩個使者。他倆心地善良,為子孫後代的幸福,創造了美好的、平等待人的極樂社會,人們在祭祀中是這樣的讚揚他倆: 格鳥列察和格鳥列邦, 才幹突出,智謀高強; 聰明才智過人, 對誰都一個樣。 教人幹活度日, 人人喜樂洋洋; 大家一樣齊, 各睦相處一堂。 人們懷念那種社會,懷念「神」的兩個使者,嚮往上山打獵,平均分配,沒有壓迫,和睦相處,平等待人的生活年代,故在祭祀中就產生了緊緊與祭祀禮儀相連的歌。 不幸的是,格鳥列察和格鳥列邦兩兄弟死得很早,好景不長,世間不再是平等待人與和睦相處的了。人壓迫人,互相格鬥,殘殺、災難……許許多多的事,都無法抵制。於是,沒有吃,沒有穿;飢餓、疾病,接踵而到,世人沒法保住自己,只有請「阿依畢約」(端公)來推算。「阿依畢約」說格鳥列察和格鳥列邦信在岩洞里,住在大樹下,住在怪石旁,住在水裡頭…… 於是,人們找「阿依畢約」主持,蛇馬月殺豬,宰雞,去敬奉祭祀山神、水神、石神和樹神,等等。通過祭祀,仍不見那倆兄弟返回世間,災難也仍不見減少,這才把「爺數蒙」請到堂屋裡供奉。求「爺數蒙」保佑世產男女老幼平安無事,讓子子孫孫不停地繁衍。基於這些原始的,無法說清和解釋的歷史原因,直到一在,一部分苗族村寨邊的山村旁、樹腳、石邊,水邊、仍可見到祭神的供品,村前寨後仍保留有林木蔥蘢的「神山」和參天的「神樹」。 威寧苗族祭祀的諸神中,以「門神」最受崇敬。過去,農村中苗家修建房子,安大門時要請「阿依畢約」來主持敬「門神」。苗族農民敬祀的「門神」。敬「門神」。苗族農民敬祀的「門神」並非趙公元帥之流,而是用一個形似甑底的篾兜,放入牛、羊、豬、雞等家畜家禽的毛,釘子大門後,以此稱:「門神」。敬「門神」要在夜深人干靜的時候,「阿依畢約」口念咒語,殺一頭滿雙月的小豬敬祀。豬肉要一頓吃完,否則不吉利。苗家為何如此敬重門神?相傳,從前有一對年輕的苗家夫婦,男的叫勞史拉,女的叫阿瑪波莫,倆人十分相愛。阿瑪波莫先死了,勞史拉就經常夢見她站在門邊。後來連白天也看見她站在那裡,,但無論怎樣也請不進屋來。勞史拉去請「阿依畢約」來推算,端公說:「做一道小門攔住她的眼睛,就看不見了。」勞史拉做了但不靈驗。端公又說:「阿瑪波莫沒有落腳處,把她請來敬在門上就不會再看見了。」端公為勞史拉請回阿瑪波莫,安放在門後的小竹門裡,從此,真的看不見阿瑪波莫了。勞史拉死後,連小門一起抬去葬了後人為了紀念苗家女神阿瑪波莫,就興起了敬「門神」。 一部分苗族農民,還認為一家人命運好壞,與住房的屋基分不開。因此,蓋房造屋時,要占卜屋基的吉利與否。占卜的辦法是:先在選好的屋基位置上挖一小洞,放進三粒包穀,成三足鼎立之狀,用碗罩好,然後蓋上土。第二天一早去看,包穀位置不變為吉利,反之則不吉利,屋基必須另選。或者,在選好準備作屋基的位置上挖一小洞,吸幾口葉子煙將煙子噴入小洞,如煙子在小洞內長久不散則吉利,反之則不吉利。 一部分苗族農民,既相信神靈,也相信世上有鬼,他樣稱鬼為「兵朗兵曹」,認為一家人的平安無事和興旺發達,既要敬奉神靈,也要驅除魔鬼。神敬得虔誠,能保全家安寧;鬼驅得徹底,就不會來家作祟。常見的,規模較大的驅鬼,是「洗寨攆鬼」。 「洗寨攆鬼」是在疾病流行時進行。由鬼師主持,用稻草繩串上若干濺滿狗血的木刀竹片,掛於寨前寨後的要道;同時殺雞和羊、宰狗投之。因為鬼最怕這些動物的血。這樣,就可將一切作惡於世人的魔鬼,驅之寨外,一直把它們驅趕到林外,永不能來家裡作怪。 驅鬼攆鬼,一般均請「阿依畢約」主持。在苗族農民中唯「阿依畢約」可知神,可驅鬼,其「本領」不一般。他會行巫術,能卜卦問病。驅鬼攆鬼時,他手敲銅鑼,搖響鈴鐺,口念咒語,用舌頭去舔燒紅的鏵口,把手伸進燒得冒煙的油鍋里取物,光腳能踏在燒紅的鍘刀口上等等。他所念的咒語,倘能搜集翻譯出來,大概也是一種朦朧玄乎的歌謠吧? 威寧苗族中,一部分人還相信靈魂,認為人有靈魂,人死靈魂不滅,祖先死了,其靈魂可以保佑子孫後代。故崇拜靈魂的風俗較盛行。 苗家以喪葬的場院面不甚講究,一律裝棺土葬,墳墓頭朝東,腳向西,表示「落葉歸根」。一家有喪事,全寨都來弔唁幫忙。上山不擇時日,不選墳山,不打碑立墓,不上墳祭奠。如非正常死亡,屍體須搭涼棚停放,不停放在房內,並遠葬於荒坡野嶺,不葬入墓地。這樣做,據說可免除死鬼色引惡魔禍及村寨。 關於頭東腳西橫埋這一習俗,源於在種傳說:其一,苗族祖先來源於東方,為讓後人不忘故土,故死後墳頭向東,讓死者靈魂仍返回祖先的故土。其二、人死後其靈魂便進入另一世界一陰間,頭向東可使死者在陰森恐怖,暗無天日的陰間,能享受到一點陽光和溫暖。其三,苗族祖先格資元老率子孫住在有平原、大河、也有山谷的地方,以竹果、紅果,高梁等為食,生活極苦,又受敵人攻擊。格資元老生前對子孫說過,他死後要依山橫埋。 威寧一部分苗族,每年要殺豬、羊、雞祭祀祖先的靈魂,用意在於除禍降福。每隔十三年舉行一大祭;最隆重的祭祀是「打老牛」。「打老牛」時,先由「阿依畢約」作法,念祈禱詞,請懂得祭祀禮儀的人吹奏蘆笙,唱歌跳舞,然後把親戚朋友送來的牛依次牽到祭禮場。「阿依畢約」念詞畢,由打牛人用斧頭猛擊牛頭,待牛昏倒於地才放血。「阿依畢約」復又作法以示祭祀,他祈禱說;「某老來領酒,領牛……」 「打老牛」並非每個苗族和家族都能辦的事,只有生活富裕和家族大的苗族人家才能辦到。就是富裕苗家,也須一二年前籌備好牛和物品,半年前告知親友;到時親友來參加祭祀禮儀,趕來老牛,背來糧食,幫助主人家才能辦到。 為什麼要「打老牛」祭祀祖先?《爺利濤祭祀歌》(名叫《打老牛歌》),記述得很詳細:爺利濤想打老牛祭祖,叫他的大兒和小兒到他的家門那裡借鑼鼓,兒子們不願去。爺利濤做啥,爺利濤告知原委。卯敢直說,他家侄兒有鑼鼓,但他侄兒試人試得真,實話說了借不到,你去後他會問:「一對喜鵲,公的咋個走前,母的咋個跟後?」你就回答;「公的前面蹦蹦跳,母的一步一步後邊跟。」憨厚的牧羊人濤借得七套鑼鼓回家,這才安排好「打老牛」的祭祀活動。他叫兒子去喊親兄弟,叫女兒背水來做飯。 《爺利濤祭祀歌》,對「打老牛」的原因,作了這樣的揭示—— 爺利濤打老牛 祭祀他的祖先 子子孫孫才繁榮 如象火邊的罈罈罐罐 擺了那麼多 爺利濤打老牛 祭祀他的祖先 牛馬豬羊才興旺 如象天上的飛鳥一樣多 數也數不清 爺利濤打老牛 祭祀他的祖先 他長壽活到一百歲 如象盛開的花朵 永遠不凋謝 蜜蜂就有釀蜜的原料 如象多汁的大樹 永遠不幹枯 這支歌雖沒有直接描寫「打老牛」的場面,但苗族「打老牛」祭祖之隆重,是眾所周知的。 總之,他們信仰神靈,敬奉祖先,驅鬼攆鬼,都是為了一個目的:保佑全家平安無事。他們祈求虛幻中的神靈和祖先的靈魂,與自己一道去戰勝邪惡,自然災害和疾病,讓他們獲得心理的安寧,獲得「自由幸福」。 部分苗族農民中還有為第一個孩子「剃長毛」的習俗:當孩子出生後,就有意留著頭髮不理,直到滿三周歲的時候,才選擇吉日,請孩子的舅舅來為孩子剃頭髮。這時孩子的頭髮已相當長了,故稱「剃長毛」。據說,這樣作就會使孩子易長成人,長命百歲。 《剃頭髮歌》就是反映這一習俗的。歌從豐收開始,展現苗寨田園的一派豐收景象: 爹媽種的蕎麥, 蕎秧綠茵茵, 蕎熟成吊吊, 蕎粒飽又滿, 曬的干又好, 收來蕎麥滿櫃倉。 捆好麥子背放曬場, 背完麥子麥地閃光, 打下的麥粒肥又狀, 麥粒裝滿櫃, 麥粒裝滿倉。 爹媽的兒女啊, 剃了頭髮, 長得乖巧象月亮, 長得乖巧象月亮。 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文化悠久,人口眾多的兄弟民族。威寧苗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不僅有與大自然和壓迫趲作鬥爭的經驗;也有與其他兄弟民族並肩作戰,謀求解放的光耀戰績。還有在那樣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下,長期相積相沿而成的獨特風情習俗以及絢麗多彩的歌謠和古史傳說等等。要想全面地搜集整理成文,就時間和能力上,於我都有困難。這裡僅僅摭拾了一些片斷:如有廖誤還望苗族老前輩和同志們不吝指正。


推薦閱讀:

廣式早茶的傳說1
神話傳說幻想故事《來自海上的李鉞》(8)
白雞冠的歷史傳說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及由來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
傳說中的狂犬病真真切切發生在身邊,驚恐啊

TAG:習俗 | 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