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探源(小貼士)

清明探源(小貼士)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4日 06 版)

  圖為瀋陽鐵路第四小學舉行校園風箏節。  沈樂洵攝(人民視覺)

  每到清明節,人們常常會想到掃墓、祭祖、踏青、放風箏等等。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清明節可謂是一個有著「雙重性格」的節日。其實,這是因為現代清明節由古代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這一節氣融合演化而來的。

  最早,清明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迹。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到了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白居易有詩:「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古老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推薦閱讀:

詞話特刊·清明專輯
清明節母親祭文
【清明風景好思量】
清明節小吃你的家鄉有什麼
◆清明時節雨紛紛……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