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摘 要:儒家道德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龐大的體系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有透徹的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儒家道德思想是不可缺席的,它將對我國現代化過程中道德危機的緩解及新道德的重建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道德;儒家道德思想;道德危機;當代價值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儒家道德思想發源於先秦時期,又經歷代大儒闡釋,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從啟迪人們自覺立身做人、修身養心,到引導為人父母者積善興家、教子成材;從勸說為政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對廣大民眾「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對全社會進行積極的道德價值導向,到向人們提出一系列相應的具體行為規範,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民族的精神文明智慧,塑造著我們民族的道德取向,給傳統中國人提供了穩定的價值支撐和理想認同,是我們的精神寶貴財富。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
道德的根本宗旨在於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係,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立身做人。儒家道德思想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在人與自我、社會和自然的關係上都有一套獨特的倫理規範,體現岀儒家貴和、尚德的人文理想。
1·關於人與自我的道德內容
在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上,儒家提倡要正確看待自我,通過修身養性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在生命、道德與人格的關係上,儒家德育思想顯然更重視人的道德價值。
儒家人性觀中,不管是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還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強調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達到至善的「聖人」境界。因此個體存心養性的修身思想便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礎。
作為儒家經典的精髓《大學》講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便是最好的說明。
在修身的方法上,儒家首先強調正心誠意。
認為一個人,有了自我修養的誠意與要求,才具備人生修養的基礎。其次,「好學」,「好學近乎知」,「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學」是非常重要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很好的修身養性。最後,「踐行」,一個人要真正成為一個有良好品格和道德的人,要做到知行合一。
雖然說儒家這種主體的道德修養,最終是為了使個人服從社會的需要,但儒家這種注重人的自我觀照,自我修養、自我實踐的道德原則,沒準會成為治療現代人精神與道德迷失的一劑良藥。
2·關於個人與社會關係的道德內容在對個人與社會的思考上,「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是家族社會所孕育出來,並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思想派別。該派思想家們一開始就跳出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對立思考,而把群體的和諧作為他們理論的目標和出發點。他們認為,社會安定有序就是道德價值所在。」「仁」、「義」、「禮」、「智」、「信」等一系列的道德原則都是為了營造社會的安定和諧。例如,儒家強調「禮」,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禮。以使各個社會成員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各奉其事,各得其所,毫不錯亂,這樣社會自然就會秩序井然、和諧穩定。而「仁」作為儒家思想中的最高道德範疇,主要體現為侍長以「孝」、侍君以「忠」。孝悌是人與人關係的基礎,「忠」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孝悌」的延伸。作為道德規範的「仁」,還要求人們要以對自己親人的愛推及對他人的愛,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以形成一種和諧的人文氛圍。
不難看出,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儒家是輕自己而重他人,輕個人而重群體,反分裂而重和諧的,表現出很明顯的利他性、群體性和和諧型,這種對群體與和諧的強調甚至要求犧牲個人利益,這也是儒家道德思想近代以來屢遭詬病的原因。一些西方自由主義者視其為中國民主建設的最大障礙。
3·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道德內容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和諧」仍舊是儒家強調的核心思想。儒家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征服與被征服,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諧一致。因此,人必須學會尊重自然,愛惜自然。把人類放在大自然生態環境中加以考慮。在對待自然萬物的態度上,儒家提出「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則。「正德」首先是指天地「生生之大德」,即是天地生養萬物之道。這種天地的大德與人的善良的「仁」性是相通的,而人的「仁」性表現於外,就是「親親」、「仁民」、「愛物」。孔教倫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愛」,以這種仁愛之心去對待萬物,就能涵潤萬物,促進萬物的生長。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生,使人民各得其養,這便是儒家「正德」的真實表現。「利用」是在「正德」的基礎上的「利用」,即從仁愛之心出發,對萬物「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符合道德原則的「利用」,這樣既有利於人類的存續,也有利於自然萬物的生命。
儒家這種從愛人到愛物,天不違人,人不違天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主張,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珍惜上升到人們道德要求的最高層次,對於現代社會中,改善人和自然的關係有積極的意義。
推薦閱讀:
※男女出軌誰付出的代價大
※陳先達丨《共產黨宣言》的當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與時代價值
※外媒:俄羅斯兼并克里米亞代價巨大
※女人有外遇的危害 女人出軌要承受比男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