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母豬營養

母豬的飼養是養豬生產的重要環節,母豬營養對其繁殖性能受影響很大,所以母豬營養在豬的營養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糧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水平會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但目前人們對營養素影響母豬繁殖性能的作用機理上了解得還不夠多,本章將簡要論述營養對母豬繁殖性能的作用。1. 能量、蛋白質和氨基酸1.1 妊娠妊娠母豬需要足夠的能量和氨基酸來滿足胎兒發育的營養需要,同時要保持自身生理的營養需要。尤其是青年母豬,補償前一個泌乳期因泌乳而損失的體重對保持良好的繁殖性能非常重要。妊娠母豬除妊娠後期外,營養需要量都遠遠低於泌乳母豬的營養需要。繁殖過程中妊娠或泌乳的營養需要受前一次妊娠或泌乳時營養狀況的影響,因此,飼餵時必須考慮母豬整個的繁殖壽命,而不是單個的懷孕期。例如,與限飼而只保證適當增重的母豬相比,妊娠期母豬喂得過多,在泌乳期間採食量就會下降,泌乳期體重損失增加,而且妊娠期採食能量過多會妨礙母豬乳腺組織的發育,所以母豬不能喂得過肥非常關鍵。特殊情況下,在妊娠後期的日糧中增加能量物質(如脂肪),可以提高仔豬斷奶成活率。有研究表明,斷奶死亡較高的豬(>20%),添加脂肪的效果明顯。Jones和Maxwell(1982),Willis和Maxwell(1984)報道,懷孕母豬的繁殖性能和氮平衡與妊娠期間蛋白質的進食量有關。在他們的試驗中,維持母豬的繁殖性能僅需146g或119g的日蛋白進食量,但是其肌肉最大氮沉積的日蛋白進食量為346g。這與Miller等(1969)的報道非常一致,他們發現,母豬最大氮沉積的日蛋白進食量為285~345g。Cuaron等(1983)認為,懷孕母豬的氮沉積比非懷孕母豬的氮沉積要大。Cuaron還發現,與每日飼餵相比,將日糧累積到第三天飼餵對氮的沉積不利,後者在飼餵後的第二天尿氮排出量最大。根據目前已發表的文獻,表13-1列出了懷孕母豬的氨基酸需要量。其表示方法為占日糧百分比或每日克,大多數文獻中定義的日採食量為1.8kg。表13-1 懷孕生母豬的氨基酸需要量氨基酸占日糧%每日進食量(g)資料來源賴氨酸0.43%7.8 g/天Woerman and Speer(1976)0.47%Corley等(1983)0.43%7.7 g/天Cuaron等(1984)色氨酸0.084%1.53 g/天Meisinger和Speer(1979)0.09%Corley等(1983)0.07%1.4 g/天Easter和Baker(1977)蘇氨酸0.30%5.4 g/天Leolard和Speer(1983)6.83 g/天Cuaron等(1984)蛋氨酸和胱氨酸0.18%Holden等(1971)異亮氨酸0.25%Speer等(1990)亮氨酸0.34%6.8 g/天Easter和Baker(1977)纈氨酸5.9g/天Roles-Cabrera和Speer(1983)苯丙氨酸和酪氨酸0.48%Speer等(1990)苯丙氨酸0.20%Speer等(1990)精氨酸0.0g/天Easter等(1874)1.2 泌乳泌乳期間的營養水平是通過泌乳量和其它繁殖性能來影響全群生產力的。營養不足對斷奶後繁殖性能的影響包括延長斷奶後發情的間隔,降低胚胎存活數及下一窩窩產仔數等。最初的研究結果表明,泌乳期間採食量低,會導致斷奶後母豬發情推遲。19世紀80年代,對泌乳期間能量或蛋白攝入不足與斷奶後母豬發情遲緩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兩者相關性很大。然而不幸的是,在商品生產豬場,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的絕大多數農戶,能量和蛋白質進食不足的現象是很普遍的。能量和蛋白採食不足常常是和體重損失、組織中蛋白和脂肪的損失增加聯繫在一起。這些現象使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日糧對繁殖性能的影響是通過改變機體的組成來實現的。其實,這一想法是建立在對婦女的研究上的,保持低限的體脂保持月經周期正常是很必要的。動物營養學家把這一概念應用於母豬,假設通過限飼,使母豬體脂或蛋白低於某一值,繁殖活動將受到損害。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營養變化確實會對母豬的繁殖性能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機體的組成卻沒有顯著變化。此外,母豬可能有相同的機體構成,但代謝狀態完全不同,從而導致繁殖機能的不同。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一般認為母豬對日糧養分變化的反應是通過血液代謝物、激素或者是通過代謝物和激素二者來引起繁殖性能變化的,而與體脂或蛋白的貯存沒有關係。有證據表明許多代謝物和激素可作為對繁殖性能潛在的調節物,包括:葡萄糖、胰島素、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胰高血糖素、甲狀腺素、非酯化脂肪酸、單體氨基酸、腸激素和腎上腺素等。體組織貯存物可繼發性地作為循環代謝物的緩衝劑,而不是影響繁殖性能的根本因素。許多斷奶母豬似乎是通過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變化來實現上述機制的。伴隨泌乳的進程,GnRH脈衝頻率不能增加,結果導致斷奶到發情時間延長。許多研究人員認為,來自下丘腦的GnRH的脈衝頻率的下降,會導致垂體黃體素分泌減少,這樣就減少了對卵泡的刺激並降低其成熟度,對卵泡的抑制阻止了雌激素的產生。而雌激素對丘腦垂體的反饋是必需的,只有有了這種反饋,才能引起促黃體素(LH)的釋放、排卵和發情(圖13-1)。血液代謝物和代謝性激素影響丘腦-垂體-卵巢的方式還不清楚。最初,人們認為,泌乳期間營養物質採食量不足,只是在斷奶後才能減少引起LH分泌的減少,進而影響斷奶後再發情的時間。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營養條件的變化引導起的LH釋放失常從泌乳期就已開始,而不是斷奶後。最近的研究表明,LH的分泌變化最早在哺乳的第14天就開始了。這些結果提示,最大程度地限制採食量對繁殖和生產(比如產奶量等)的影響是相似的,泌乳早期限制採食量尤其對後繼的繁殖性能是有害的。圖13-1 斷奶後發情早(<9天;N=14)和發情遲的母豬泌乳期間LH的平均水平(Tokach,1991)圖13-2表示了泌乳期前21天賴氨酸和能量採食量(6.5,11.5或16.5Mcal代謝能/天)對第21天時血液LH含量影響的情況(Tokach,1991),曲線是根據下面的公式推算出來的(r2=0.72),即:0.2237-0.01035×賴氨酸-0.0039×代謝能+0.00007×賴氨酸2-0.00113×ME2+0.001×賴氨酸×代謝能=平均LH水平(μg/ml),平均預測為0.054μg/ml 。圖13-2 泌乳期前21天賴氨酸和能量採食量與試驗觀察到的對斷奶至再次發情的時間間隔的影響相似,泌乳期蛋白和能量的採食量以互作的方式影響LH的分泌,採食能量低時增加賴氨酸採食量,LH的分泌隨著能量採食量的增加而增加,這表明限制賴氨酸和能量採食量會降低LH的分泌。另一些研究也證明,泌乳期限制母豬的蛋白質採食量,會降低泌乳期母豬血液中LH的濃度。如上所述,許多代謝物可作為營養物質採食量影響繁殖性能的調節物,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泌乳早期血漿中胰島素濃度與泌乳期LH的分泌及斷奶至再發情的時間間隔有關,尤其血液中葡萄糖、非酯化性脂肪酸、甘油三酯、單個氨基酸、脲氮、生長激素與泌乳期LH的分泌及隨後的斷奶至發情的時間間隔間的關係更為密切。泌乳早期(第7天)血清胰島素比泌乳後期(第21天)的胰島素濃度與LH分泌有更強的相關性。向泌乳日糧中添加脂肪對母豬的作用機理尚需更多的證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採食量影響母豬整個生命周期的繁殖性能,增加能量或蛋白進食量是有益的管理方法。通過添加脂肪增加能量濃度,降低了飼料採食量,但日糧添加脂肪後,總的能量進食量增加了,也增加了斷奶窩重,但還沒發現對繁殖性能有明顯益處。大量試驗結果表明,在泌乳日糧中添加脂肪,母豬失重稍稍減少(1.5kg),但對斷奶至再發情的時間間隔沒有顯著影響。母豬發情間隔對脂肪能量反應不敏感,似乎是由於乳腺組織優先吸收了脂肪的緣故,日糧中添加脂肪增加了乳脂率和能量水平,導致斷奶窩重的增加而對其它繁殖性能沒有影響。對泌乳母豬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是近年來母豬營養方面的重大成就。發表13-2總結了泌乳母豬的氨基酸需要量。其表示方法為占日糧百分比或每日克,大多數文獻中定義的日採食量為5.45kg。表13-2 泌乳母豬氨基酸需要量氨基酸占日糧%每日進食量(g)資料來源賴氨酸0.60%20.0Boomgaardt等(1976)0.55%Lewis和Speer(1973)0.50%Lewis和Speer(1974a)色氨酸0.12%3.9Lewis和Speer(1974b)0.091%Lewis和Speer(1974a)蘇氨酸0.42%5.45Lewis和Speer(1975)蛋氨酸加胱氨酸0.23%Ganguli等(1971)異亮氨酸0.39%Saught和Speer等(1977)亮氨酸0.46%6.8Rousselow等(1979)纈氨酸0.53%Rousselow和Speer(1980)苯丙氨酸和酪氨酸0.75%41.2Lellis和Speer(1985)苯丙氨酸0.34%18.7Lellis和Speer(1987)1.3 繁殖母豬氨基酸的營養需要1.3.1 繁殖母豬氨基酸的維持需要確立繁殖母豬氨基酸維持需要目的主要在於補償繁殖母豬生理和生命活動過程中始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氨基酸代謝損失,這主要包括組織上皮脫落損失,如皮膚、腸道黏膜上皮的脫落等損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Pettigrew(1993)總結前人(Fuller, McWilliam, Wang and Giles,1989)的研究成果認為,維持需要的估測試驗研究多採用合成晶體氨基酸和極易消化酪蛋白試驗飼糧。但現實生產實踐中,各類飼料原料的氨基酸和蛋白質很少實現100%的消化吸收。因此,試驗研究中關於氨基酸維持需要的估測結果需要以80%的消化率係數進行轉化,計算的得到相應生產飼養條件下日糧氨基酸維持需要(表13-3)。表13-3 母豬必需氨基酸維持營養需要氨基酸毫克/千克W0.75精氨酸0組氨酸0異亮氨酸20亮氨酸29賴氨酸49蛋氨酸11總含硫氨基酸61苯丙氨酸23總芳香型氨基酸46蘇氨酸41色氨酸14擷氨酸25Fuller 等19891.3.2 妊娠母豬必需氨基酸營養需要妊娠母豬必需氨基酸需要取決於母豬妊娠期間母豬維持需要和妊娠期間蛋白質沉積需要兩部分。其中,母體自身體蛋白質沉積,包括子宮及其內容物、乳腺組織和母體自身蛋白質沉積等的合成代謝受母豬品種或基因類型、生理髮育階段,以及上一哺乳期母體蛋白質損失等多種因素影響,是影響妊娠母豬氨基酸需要的最主要因素。妊娠母豬體蛋白氨基酸組成。妊娠母豬沉積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是決定日糧氨基酸需要的根本依據,Pettigrew(1993)總結分析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三個經典試驗研究結果,並分別計算並總結了體蛋白各種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其與蘇氨酸和賴氨酸的相對比率關係(表13-4)。表13-4 體蛋白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氨基酸克/16克氮AA:蘇氨酸AA:賴氨酸精氨酸6.811.811.05組氨酸2.910.770.45異亮氨酸3.250.870.50亮氨酸7.121.891.09賴氨酸6.511.731.00蛋氨酸1.750.470.27總含硫氨基酸2.910.770.45苯丙氨酸3.911.040.60總芳香型氨基酸6.731.791.03蘇氨酸3.761.000.58色氨酸0.680.180.10擷氨酸4.501.200.69Aymaitre and Duee(1974), Zhang et al. (1986) and Moughan and Smith (1987)妊娠母豬蘇氨酸營養需要。king and Brown(1993) 於母豬妊娠全期針對不同妊娠階段,利用尿導管法分三次完成了不同蛋白質水平的氮平衡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蘇氨酸進食量與體蛋白氮沉積具有高度線性相關關係,直線回歸公式為:蘇氨酸進食量(克)=1.45+0.53×氮沉積量(R2=0.99)。 公式: 11-1截矩1.45克表示試驗母豬維持需要為每天1.45克,相當於試驗妊娠母豬每千克代謝體重41毫克。斜率0.53可推斷出日糧蘇氨酸轉化為體沉積蘇氨酸的邊際效率0.45。上述妊娠母豬蘇氨酸維持需要和相應斜率可用於計算特定母豬群或個體妊娠期間,實現目標增重中的氮沉積量對日糧蘇氨酸的日需要量。妊娠母豬必需氨基酸需要量計算。妊娠母豬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包括維持需要和體蛋白質沉積需要兩部分,計算並決定這儀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必須明確三個數據,即母豬配種體重、妊娠期增重和妊娠期增重中目標瘦肉組織沉積量。如初產母豬配種體重110千克,妊娠期115天,體增重60千克(瘦肉組織40千克,脂肪組織20千克),瘦肉組織中含蛋白質23%,蛋白質中含氮16%。通過11-1公式計算,蘇氨酸日維持需要量為1.67克/天,保證體增重需要6.78克/天,共計蘇氨酸需要為8.45克/天。在假定所有日糧必需氨基酸轉化為體蛋白質的效率都相同的情況下,依據表13-3和表13-4可以計算出相映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1.3.3 哺乳母豬必需氨基酸營養需要哺乳母豬氨基酸確定需要考慮維持、泌乳和母體自身體蛋白質動用等三方面因素。在一般情況下,母豬哺於乳期間由於受採食量的限制,從日糧中獲取的氨基酸不足以滿足泌乳需要,必須動用體蛋白質儲存補償乳蛋白質合成對氨基酸的需要,從而導致母豬在哺乳期間失重。而且,有研究表明母豬動用體許多器官或組織進行分解代謝以補償泌乳需要的能力很強(Bauman and Currie, 1980),同時在母豬個體之間表現一定的差異。因此,在確定哺乳母豬日糧氨基酸營養需要或供給時需同時考慮母豬體組織的補償代謝。賴氨酸的營養需要。以獲得最大仔豬增重為目標研究母豬日糧賴氨酸需要的研究結果,隨年代的遞金變化很大,由上個世紀七十年代20克/天(Boomgaardt, Baker, Jensen and Harmon, 1972),增加到了20年後的50克/天(Johnston, Pettigrew and Rust, 1993)。Pettigrew(1995) 曾總結以往七個具有代表性以獲得最大仔豬增重和相應最高產奶量為目標的研究結果,並獲得哺乳母豬日糧賴氨酸需要和哺乳仔豬窩日增重的直線回歸關係。賴氨酸(克/天)=-6.71+0.026*仔豬窩增重(克/天) (R2=0.77) 公式:11-2公式中的截矩(-6.71)表示母豬動用體組織蛋白質補償母乳蛋白質合成的需要,斜率(0.026)表示仔豬每日增重提高1千克,需要增加供給26克日糧氨基酸。就賴氨酸而言,哺乳母豬對賴氨酸的維持需要不同於公式中的截矩數值,可通過表13-3計算獲得。如哺乳母豬體重155千克時,母豬的賴氨酸日維持需要計算值為2.14克/天,相應母豬需動用體蛋白質供應乳蛋白質合成需要的賴氨酸總量為8.85克/天(2.14-(-6.71))。其他來自動用母體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可通過與賴氨酸的比例關係計算(表13-4)。哺乳母豬擷氨酸需要。在考慮用哺乳母豬乳蛋白質中氨基酸比例規劃哺乳母豬日糧氨基酸比例時,應該個別關注擷氨酸的供給與平衡。近期的研究表明(Tokach 等1993),由於擷氨酸參與母乳蛋白質合成的氧化功能代謝,因而哺乳母豬實際日糧擷氨酸需要量與賴氨酸需要量的比值高於乳蛋白質中的0.73。另有實驗研究證明(Richert 等 1994),當哺乳母豬日糧賴氨酸為0.9%時,日糧擷氨酸分別為1.05%和1.15%處理組的哺乳仔豬生長性能顯著得到改善,研究結果認為哺乳母豬擷氨酸需要量應高出日糧賴氨酸需要的20%。NRC(1998)則認為研究結果並未從動物本身(Richert 等 1996)或組織水平(Boyd等 1995)上證實哺乳母豬擷氨酸需要量高於其在乳中的含量水平。但是,就玉米-豆粕型日糧而言,當日糧賴氨酸水平為1.0%時,擷氨酸相繼成為伴隨賴氨酸之後的限制性氨基酸。所以,NRC(1998)仍就將擷氨酸與賴氨酸比值有原來第九版的0.73提高到了0.80。哺乳母豬必需氨基酸需要計算。由於受採食量的限制,母豬哺乳期間的氮平衡代謝實際上不易可能實現零平衡代謝,多數情況下表現氮的負平衡代謝,其結果必然反映為母豬哺乳期間的體蛋白損失。母豬哺乳期間動用體蛋儲存並進行分解代謝,其所提供用於乳蛋白質合成的必須氨基酸數量,可以在首先計算出所動用的母體體蛋白質來源賴氨酸的基礎上通過表13-4中體蛋白質各種氨基酸與賴氨酸的比例關係獲得。在計算其他用於合成乳蛋白的必須氨基酸需要量時,亦可在首先計算出賴氨酸泌乳需要量(公式11-2)基礎上,再通過氨基酸在母乳蛋白質中與賴氨酸的比例關係進行計算。乳蛋白質中氨基酸組成見表13-5。表13-5 哺乳母豬乳蛋白質中氨基酸組成氨基酸克/16克氮AA:賴氨酸精氨酸4.930.66組氨酸3.020.40異亮氨酸4.110.55亮氨酸8.61.15賴氨酸7.51.00蛋氨酸1.940.26總含硫氨基酸3.400.45苯丙氨酸4.120.55總芳香型氨基酸8.421.12蘇氨酸4.380.58色氨酸1.320.18擷氨酸5.500.73如體重160千克的哺乳母豬,哺乳期間體重損失20千克。哺乳期間的母豬平均體重為150千克,相應代謝體重為42.9千克,維持需要2.09克/天;仔豬窩增重2千克/天,每天需要通過母乳用於仔豬增重的賴氨酸需要為52.00克。平均每天由母體動用體蛋白質儲存提供的賴氨酸為8.85克。日糧賴氨酸需要則為52.00+2.09-8.85=45.24克/天。異亮氨酸,每天維持需要0.86克(表13-3),用於仔豬增重為目的的乳蛋白質合成異亮氨酸與賴氨酸比例為0.55(表13-5),則用於乳蛋白質合成所需異亮氨酸需要量為52.00*0.55=28.51克/天。母豬體蛋白質組成中異亮氨酸與賴氨酸比例為0.5(表13-4),則來源於母體蛋白質的異亮氨酸為慢。8.85*0.50=4.43克/天。哺乳母豬日糧需要提供的異亮氨酸為0.86+28.51-4.43=24.94克/天。2 維生素最近對母豬維生素營養的興趣集中在以高於以前認為足夠的水平供給某些特定的維生素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2.1 膽鹼豆餅是膽鹼的豐富來源之一,多年來認為含有豆餅的日糧中添加膽鹼是不必要的,然而,在19世界70年代,清楚地了解到在每公斤含豆餅的日糧中添加400mg的膽鹼,可提高窩產仔數。NCR-42豬營養委員會(1976)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妊娠和泌乳母豬日糧中添加770mg/kg的膽鹼可提高初生仔豬數和初生活豬數。Kornegay和Meacham(1973)在第六胎和第五胎母豬日糧中添加880mg/kg的膽鹼,初生活豬數增加。Maxwell等(1987)報道,日糧中添加882或551mg/kg的膽鹼可提高仔豬斷奶重。但Boyd等(1982)報道,不管日糧中是否添加脂肪,220~770mg/kg的補充膽鹼對窩產仔性能沒有益處。Seerley等(1981)給母豬日糧補充770mg/kg的膽鹼,其繁殖性能沒有改善,且膽鹼的添加量與日糧是否添加脂肪無關。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分別添加1.25和1.00克/千克。2.2 生物素19世紀80年代,已證明了母豬日糧中添加生物素可提高衡量繁殖性能的幾個指標,但研究的結果相互矛盾。Brooks等(1977)認為,母豬日糧中添加生物素可改善肢蹄病。Misir和Blair(1986)報道,日糧中添加0.147~0.217mg/kg的可利用生物素可消除由生物素缺乏引起的肢蹄病。Brooks等(1977)還證明,日糧中添加生物素可改善母豬的繁殖性能,但Bryant等(1985a,b,c)的試驗證明,在四胎妊娠和哺乳的經產母豬日糧中添加0.44mg/kg的生物素,產仔和泌乳性能不受影響,不過,斷奶到發情的時間間隔和受胎率得到改善。Hamilton和Veum(1984)進行了三年的研究,他們在妊娠和哺乳母豬日糧中添加0.55mg/kg的生物素,結果發現,母豬淘汰率、肢蹄和腿的堅實度、再發情的時間間隔和皮炎的發病率沒有變化,斷奶窩仔數增加是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唯一區別。總的看來,母豬日糧中生物素的適宜添加水平還不清楚,但建議的最少量為0.2mg/kg。在商品生產中,考慮成本是很重要的,添加水平過高是否經濟還不能斷定。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同樣添加0.20毫克/千克。2.3 維生素A和β-胡蘿蔔素隨著維生素A或胡蘿蔔素飼餵水平不同,維生素A在肝臟的貯存量及在血漿中含量變化很大,因此決定母豬繁殖期間對維生素A的絕對需要量很困難。Heaney等(1959)發現,已耗盡貯存維生素A的初產母豬,其健康狀況和繁殖而言,對維生素A的飼餵水平沒有反應,但與添加5或2.5μg的日糧相比,飼餵含添加16μg維生素A日糧的母豬,所產仔豬血清、初乳及常乳中維生素A的含量要高得多。Selke等(1967)研究支持Heaney等(1959)的結果,他們發現,當日糧維生素A的水平從0,23,增加到510IU/kg時,母豬的繁殖及母豬和仔豬的維生素A狀況沒有變化,但隨日糧維生素A水平的增加。初乳和產後14天常乳中維生素A含量增加。Brief和Chew(1985)的試驗證明,日糧中是否添加維生素A和β-胡蘿蔔素,初產母豬的繁殖性能和仔豬的生產性能不受影響,但給小母豬注射維生素A或β-胡蘿蔔素後,血漿中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的含量增加,胚胎死亡率減少,出生和斷奶仔豬數增加。研究表明,飼餵維生素A及其前體,對改進母豬體內維生素A狀況是有益的,但這種改善的程度是有限的。飼餵比注射β-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轉化為維生素A。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分別添加維生素A40000和20000國際單位/千克。2.4 核黃素Frank等(1984)通過測定繁殖性能和紅細胞谷胱甘肽還原酶的活性估測了妊娠母豬對核黃素的需要量。日糧中添加0.77mg/kg核黃素導致妊娠期異常(加長或縮短),初生窩重和妊娠增重減少,初生死亡率增加;與採食更高水平核黃素的母豬相比,飼餵1.77mg/kg核黃素的母豬,其仔豬的死亡率增加。綜合上述試驗,Frank等認為,妊娠母豬對核黃素的需要量為3.2~3.3mg/kg或每日6.4~6.6mg。根據產後24天仔豬谷胱甘肽還原酶的活性,Frank等(1988)估測泌乳期間初產母豬和經產母豬對核黃素的需要量分別為每天16.2和16.3mg。仔豬體內酶的活性與母豬日糧中核黃素的含量高度相關,這表明,母豬對仔豬的核黃素缺乏沒有保護性機制。Bazer和Zavy(1988)給妊娠母豬從妊娠第4天到互120天每天大劑量口服核黃素(100mg/天),結果窩產仔數增加。但Davis等(1990)和Wiseman等(1991)的研究沒有支持Bazer和Zavy(1988)的結果,他們認為,妊娠早期大量增加日糧中核黃素水平是否有益還需進一步研究。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同樣添加3.75毫克/千克。2.5 維生素E最近研究結果表明,與NRC(1988)需要量22個國際單位/kg相比,每公斤日糧24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E是不夠的,但每公斤日糧41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E就足夠了。與所討論的其它維生素不同,在實際應用時,應對建議的添加水平進行適當的調整。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同樣添加44.00國際單位/千克。2.6 維生素D繁殖母豬對維生素D的需要量還沒有定論,但是,新生仔豬維生素D的營養狀況與母豬維生素D的營養狀況密切相關。Goff等(1984)證明,這種相關的原因在於代謝物的胎盤轉運和維生素D3本身從乳中的轉運有關。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同樣添加維生素D3200.00國際單位/千克。2.7 泛酸Davey和Stevenson(1963)報道,每殖母豬對泛酸的需要量最少為12mg/kg。這個結論基於下面的事實,當日糧泛酸的含量低於12mg/kg時,斷奶成活率降低,後肢運動失調,並發生「鵝步」(一種泛酸缺乏症)。Davey和Stevenson的建議量與Ullrey(1955)提出的12mg/kg的建議量相似。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同樣添加12.00毫克/千克。2.8 吡哆醇Ritchie等(1960)發現,給妊娠期間初產和經產母豬的含正常吡哆醇(1mg/kg)的日糧中再添加吡哆醇已沒有益處。但Russell等(1985)發現,依據紅細胞穀草轉氨酶和肌肉酶活性,性成熟的小母豬對吡哆醇的需要量超過2.1mg/kg。Easter等(1983)發現,給妊娠期間初產母豬日糧中添加1mg/kg的吡哆醇,初生和斷奶時窩仔豬數得到改善。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同樣添加1.00毫克/千克。2.9 維生素B12、維生素C、硫胺素和煙酸Fredrick和Brison(1961)報道,母豬日糧中添加維生素B12使其日採食水平達到400μg ,有助於維持妊娠及增加出生後第一天的仔豬成活率。NRC(1998)建議,母豬維生素B12的需要量為0.015mg/kg。母豬日糧中維生素C的需要量還沒有建立。Yen和Pond(1983)給妊娠108天到產後7天的母豬日糧中每天添加1g的維生素C,發現對繁殖和泌乳性能沒有有益的作用。目前,還沒有關於正常繁殖情況下母豬對硫胺素和煙酸需要量方面的證據,NRC(1998)對硫胺素和煙酸的建議需要量分別為1.00mg/kg和10.00mg/kg。2.10 葉酸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廣泛存在於動植物中,綠色植物中含量豐富。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飼料中葉酸含量加上動物腸道微生物合成的葉酸量能夠滿足其自身的營養需要,一般不會發生葉酸缺乏症(巨紅細胞貧血、白細胞減少及生長停止等)。近年來,美國等許多研究發現,在母豬日糧中添加葉酸或妊娠早期的母豬肌肉注射葉酸,能夠顯著提高窩產仔數和產活仔數。並指出,葉酸對於最大限度地發揮母豬的繁殖能力是必需的,在培育母豬日糧中應予以補充。目前,對母豬日糧中葉酸的適宜添加量還不清楚,有人建議每頭母豬每天採食2mg效果最佳,成本最低。但NRC(1998)建議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日糧同樣添加1.30毫克/千克。2.10.1 葉酸與平均窩產仔數和產活仔數人們研究葉酸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始於本世紀40年代。Krider等(1946)報道,在妊娠母豬日糧中添加0.24mg/kg的葉酸,母豬所產仔豬強壯,成活率明顯高於對照組。Ensminger(1951)在母豬日糧中添加2mg/kg的葉酸,也觀察到了相似的結果。羅馬尼亞的Otel等(1972)將998頭母豬隨機分成兩組,配種後即開始試驗組豬肌肉注射葉酸,劑量為每頭750mg,每次注射的間隔時間為7天,直到分娩為止。結果試驗組平均產仔數為10.00頭,對照組為8.34頭。正常飼養條件下和短期優化飼養情況下,葉酸對母豬繁殖力的影響不同。正常飼養條件下,每公斤飼料添加15mg葉酸,窩產仔數平均增加0.2頭;而在短期優化飼養條件下,添加等量的葉酸使平均窩產仔數和產活仔數分別增加1.3和1.1頭,其原因可能是,在優化飼養情況下,母豬排卵數增加,葉酸的作用更能得以發揮。Lindemann和Kornega(1989)研究了不同胎次的母豬對葉酸的反應。他們按照胎次(一胎、二胎、三胎)進行分組,試驗組均添加1mg/kg的葉酸。結果試驗組和對照組平均窩產仔數分別為11.7和10.23頭(p<0.05),平均產活仔數分別為10.79和9.86頭(p<0.05)。同胎次相比,產活仔數分別增加0.30,0.65和1.8頭,三胎豬產活仔數增加最大。可以看出,葉酸對改善母豬的繁殖性能是有效的,在母豬排卵數高的情況下更為顯著。2.10.2 葉酸與仔豬的生長發育在初產母豬的日糧中添加0.2mg/kg的葉酸,仔豬成活率增加0.3%。Newcomb和Allee(1986)報道,在17~27日齡斷奶仔豬的玉米-豆餅和乳清粉日糧中添加1.1mg葉酸對仔豬的生長發育沒有影響。另外,Matte和Girard(1989),Pharazyn和Aherne(1978)也分別觀察到,給哺乳母豬日糧中添加葉酸,儘管其血清、乳以及仔豬血清中葉酸的含量提高,但對仔豬的增重和斷奶窩重沒有影響。其原因有待於進一步研究。2.10.3 母豬體內葉酸含量的變化規律不同生理階段母豬血清葉酸含量有變化,仔豬斷奶時母體內葉酸水平最高,為99ng/ml,然後開始下降,到再配時下降大約為30%,含量為68.5ng/ml(斷奶後4~7天),母豬維持這個水平大約30天左右,而後又下降30%,到妊娠第60天時下降為39.6ng/ml。Thaler等(1989)對整個繁殖周期母豬血清中葉酸濃度進行了觀察,從配種至妊娠第60天,葉酸水平呈下降趨勢,60天之後開始回升。這同其他研究者測定的結果基本一致。2.10.4 葉酸提高母豬繁殖力的可能機理有人研究了妊娠34天母豬卵巢、子宮及胎兒的變化,發現不同處理胎兒的存活率是不同的,葉酸可使胎兒的存活率提高大約7%。Harber等(1989)觀察到,給妊娠母豬注射2mg/kg的葉酸,妊娠至45天時,胎兒存活率提高6%。另外,葉酸可使胎兒體內蛋白質含量提高5%。由此可見,葉酸之所以能提高窩產仔數和產活仔數,關鍵是它降低了胚胎早期的死亡率,這在排卵數多的母豬尤為顯著。據此可以認為,供給母體適宜的葉酸營養可以防止多胎動物胚胎的死亡。在機體內,葉酸參與嘌吟、嘧啶及氨基酸的代謝,與DNA,RNA及各種蛋白質和合成密切相關。葉酸缺乏症一般是在體組織迅速生長或細胞大量分裂的情況下發生的。妊娠早期,胚胎細胞大量分裂增殖,胎兒生長發育迅速,這時母體內葉酸必須維持在較高水平,才能滿足胎兒的營養需要。但在妊娠早期母體葉酸水平卻急劇下降,到妊娠60天後才開始回升,這就會使胎兒生長發育受阻,從而導致胚胎死亡。由此看來,在妊娠早期的母豬日糧中添加葉酸是必要的。2.10.5 添加葉酸的適宜時間根據母體葉酸濃度的變化規律和葉酸提高胚胎早期存活率的機理,只有在妊娠早期添加葉酸,才能起到提高窩產仔數和產活仔數的作用,而在妊娠晚期或哺乳期添加葉酸,則效果不明顯。有研究發現,從母豬斷奶到妊娠60天這段時間,分10次肌肉注射150mg的葉酸,可提高窩產仔數。在母豬妊娠至整個哺乳期(107天)日糧中添加0.45mg/kg的葉酸,窩產仔數、斷奶窩數以及斷奶窩重量均有改善。2.10.6 葉酸的營養需要量及其影響因素(1) 葉酸的營養需要量 直到1979年NRC第八次修訂豬的營養需要時,才把葉酸列入營養需要表,對各類型豬的建議量均為0.6mg/kg。NRC(1988)第九次修訂時,把葉酸的需要量降低到0.3mg/kg,這個需要量是建立在玉米-豆粕型日糧基礎上的。對於葉酸的營養需要量,目前不同的學者看法不一。Matte等(1989)指出,由於葉酸在細胞分裂中有重要作用,有必要研究各類型豬在不同生理階段,如妊娠母豬、哺乳母豬、斷奶和哺豬以及生長豬的葉酸需要量。(2) 影響葉酸需要量的因素 ①動物種類,不同動物對葉酸的需要量取決於不同動物合成葉酸的能力,而合成能力還與日糧的組成有關。日糧含有磺胺藥物或葉酸拮抗物時,會抑制腸道微生物對葉酸的合成,最後可能導致葉酸缺乏症(NRC,1988)。②生理狀況,生長迅速的動物,對葉酸需要量比一般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量要高。③維生素、膽鹼、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是維持葉酸作為輔酶的活性的必需營養物質,這些物質缺乏時,葉酸需要量增加。④礦物質,在母豬妊娠早期添加葉酸可保持體內鋅離子濃度的穩定,但葉酸對Cu,Fe的濃度沒有影響。另外,母豬血清、乳以及仔豬肝臟中葉酸濃度有隨著Fe的離子濃度下降而降低的趨勢。目前,對葉酸與紅細胞代謝有關的礦物質元素的內在關係還不甚清楚。葉酸提高窩產仔數和產活仔數的原因在於降低胚胎早期死亡率,而不是提高母豬的排卵數。對於葉酸的作用機理、營養需要量以及與其它營養物質的關係等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3 礦物質3.1 鋅Hill等(1983a,b,c)研究表明0~5000mg/kg的範圍的日糧中鋅的水平對分娩仔豬的數量和體重沒有影響,但採食未添加鋅日糧的母豬分娩的健康仔豬的數量要多些。飼餵5000mg/kg鋅日糧的母豬有輕微的鋅中毒癥狀,表現為,兩胎後體重減輕,骨軟骨病增加,肝臟鐵貯存量下降,腎臟中銅和鋅的含量增加,主動脈和血清中銅的含量下降而鋅的含量增加。採食高日糧鋅的母豬,其初乳中銅和磷的含量較少。飼餵5000mg/kg鋅日糧的母豬,所產仔豬器官重量大,貯存的鐵和鋅增加而銅減少,肝臟鈣和錳的含量也增加,仔豬出生後第21天比第二天腎臟中磷和鋅的含量多。而採食含0,50和500mg/kg日糧的母豬則表現了相反的結果。對日糧鋅中毒及鋅與其它礦物質的關係,Hill等(1983d)也進行了研究,飼餵5000mg/kg鋅日糧的母豬將導致早期斷奶仔豬銅的缺乏。雖然分娩仔豬的數量和體重不受日糧鋅水平的影響,但不添加鋅時,分娩的健康仔豬的數量多。這與Hedges等(1976)的發現基本一致。添加50mg/kg的鋅對豬的繁殖性能沒有改善,但鋅在仔豬體內的貯存及其生長速度增加了。3.2 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建立妊娠和繁殖母豬對鐵的需要量。通過測定新生仔豬的血液指標,Spruill(1979)發現,採食700mg/kg鐵日糧的母豬,其胎盤對鐵的轉運有非顯著性的變化,乳對鐵的轉運沒有變化,但21日齡仔豬的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和血清鐵增加。研究者認為,通過測定糞中的鐵,可以了解鐵的營養狀況。Ducsay等(1984)證明,在妊娠中期注射葡聚鐵,母體向胎兒轉運的鐵增加,但這種轉運的量是有限的,對仔豬貧血的改善沒有太大作用。Lillie和Frobish(1978)認為,給妊娠和泌乳期間的母豬分別補充100和200mg/kg的鐵,對母豬、新生仔豬和21日齡仔豬的血液學指標沒有影響。3.3 銅Lillie和Frobish(1978)研究了日糧中添加0,15,30和60mg/kg的鐵對汔乳和妊娠母豬的影響。他們發現,添加15mg/kg的銅,血液學指標最佳,而添加60mg/kg的銅時,仔豬的初生重和斷奶重最高。Lillie和Frobish(1978),Ducsay(1986)都證明,母豬血漿銅的含量受日糧銅和鐵的雙重影響。3.4 錳Harmon等(1976)證明,妊娠和泌乳期間400和150mg/kg的日糧鐵會導致母豬泌乳期間錳的負平衡。900和650mg/kg對這兩個時期錳的正平衡是足夠的。低一些的日糧錳含量對維持新生仔豬的數量和體重及母豬的體重是足夠的。3.5 硒硒是一種需要量很小但又為動物所必需的礦物質。它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成分,後者可保護細胞膜,使其免受過氧化物的損害(Rotruck,1973)。由於維生素E能阻止過氧化物的形成,因此,日糧中硒的需要應視維生素E的含量而定。Mahan等(1974,1975)發現,妊娠和泌乳母豬日糧中添加0.1mg/kg的硒,母豬血清、初乳和常乳中硒的含量增加。採食添加硒日糧的母豬,其仔豬血清硒的含量增加,而飼餵經純化的不含維生素E和硒日糧的母豬,其所產仔豬則出現明顯的缺乏症,包括病理性損傷和死亡率增加。Wilkinson(1977)報道,給含0.1mg/kg硒的基礎日糧中添加0.1mg/kg的硒,可減緩母豬產後28天血液和血清中硒含量的下降。Mahan等(1977)認為,日糧中添加0.1mg/kg的硒,可使母豬血清、乳和組織中硒的含量達到最大,但將添加量增加到0.5mg/kg時,沒有發現有益的作用。Piatkowski等(1977)發現,未懷孕母豬比懷孕母豬的肝臟可長時間地貯存較高含量的硒,飼餵未添加硒的日糧時更是如此。3.6 鈣和磷Nimmo等(1981a,b)評價了母豬在生長、發育和妊娠期間對鈣和磷的需要量。生長母豬0.65%的鈣和0.50%的磷、或每日13 g鈣和10 g磷的需要量不能滿足小母豬的需要。低水平的鈣和磷不影響小母豬的增重和飼料增重比,但骨骼特性和屠體重卻不如採食0.975%鈣和0.75%的磷的日糧。由於低鈣磷日糧導致蹄病和腿病,母豬的淘汰率增加。採食高鈣日糧的小母豬,妊娠期間鈣的存留較大。但仔豬的生產性能和母豬的體重不受日糧鈣、磷水平的影響。Arthur等(1983)研究了日糧鈣、磷水平對母豬生長和結構發育的影響,結果發現,150%NRC的鈣和磷對蹄病和腿病沒有改善作用。在一個更大範圍的研究中,Kornegay等(1985)將生長母豬對鈣和磷的供給量分別提高為NRC的1.5倍,發現母豬的特性、仔豬的生長及母豬的體重沒有改善。Kornegay和Kide(1983)證明,含10g磷和15g鈣的足以支持正常的分娩、返情及再繁殖性能。Mahan和Fetter(1982)評價了鈣-磷含量分別為0.65%~0.50%,0.80%~0.60%和0.90%~0.70%的三個胎次的妊娠和泌乳母豬日糧,結果發現,窩產仔性能、乳中礦物質含量和仔豬骨骼特性不受母豬日糧礦物質水平的影響。對母豬骨骼灰分值的測定結果表明,0.90%~0.70%的鈣、磷水平能較好滿足三個胎次對鈣、磷的需要量。Maxson和Mahon(1986)在保持鈣、磷比在1.3:1的情況下,研究了0.5%,0.6%,0.7%,0.8%和0.9%的磷對妊娠母豬的影響。結果發現,日糧磷水平對仔豬和母豬的生產性能、乳的組成和骨骼的特性沒有影響。Harmon等(1975)對泌乳期間日糧0.45%,0.55%和0.65%等三個磷水平進行了評價,妊娠期間日糧磷的水平為0.33%或0.68%,結果認為,除母豬骨骼灰分外,低磷水平不影響分娩仔豬的數量和體重、泌乳量和乳的成分及母豬骨骼特性。在本試驗中, 0.45%的磷對多胎次的母豬維持骨骼灰分是不夠的。Harmon等(1975)研究了不同磷來源構成的含0.31%磷的妊娠母豬日糧和0.52%磷的泌乳母豬日糧。結果發現,飼餵低磷日糧的母豬,在泌乳的第6~8周,後軀麻痹的發病率增加。對骨骼特性的研究表明,磷酸氫鈣是添加磷的良好來源,軟磷酸鹽中磷的可利用率很低。3.7 氯化鈉Cromwell等(1989b)對1020窩仔豬的母豬對氯化鈉的需要量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第一個試驗中氯化鈉的水平為0.5%和0.25%,第二個試驗中氯化鈉的水平為0.25%和0.125%,對三個妊娠期間的處理組母豬,鈉的日採食量分別為9,4.5和2.25g,氯的日食量分別為13.5,6.75和3.37g。第一個試驗中,採食0.25%氯化鈉的母豬,其仔豬的出生重和斷奶重都較輕,但出生仔豬和斷奶仔豬的數量及妊娠和泌乳期間母豬的體重變化不受日糧氯化鈉水平的影響。第一胎飼餵0.5%氯化鈉的母豬,第二胎窩產仔數增加。而第一胎飼餵0.25%氯化鈉的母豬,第二胎窩產仔數減少。氯化鈉含量從0.25%減少到0.125%,母豬的繁殖性能不受影響。4. 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提高母豬的繁殖力在養豬業中,初產母豬在商品豬場佔有相當大的比例(20%~30%),其繁殖力的高低對全群影響很大。初產母豬在繁殖方面普遍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斷奶發情延遲。King(1982)對770頭初產母豬的發情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斷奶後14天內發情配種者佔78%,推遲到15~83天發情配種的高達22%。通常,經產母豬斷奶到發情的時間絕大多數僅在1周左右。二是初產母豬斷奶發情的延遲還常常造成二胎產仔數的減少。北京地區一些規模化豬場反應的情況表明,初產母豬斷奶到發情出現的時間比經產母豬長7~10天,二胎產仔數少1~2頭。在影響初產母豬斷奶發情和二胎產仔數的諸多因素中,營養和生殖激素分泌失調是主要原因。由於大多數初產母豬尚未完成自身的生長,妊娠中、後期胎兒迅速發育和產後哺乳的大量消耗,因而極易造成營養的負平衡。同時這種營養應激作用還會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系統的激素分泌和調節,尤以促性腺激素(包括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更為明顯,而且需要一個較長的調整階段。張忠誠等(1994)用70頭初產母豬做試驗,每天給39頭母豬於斷奶當日每頭注射1000IU PMSG,7天內發情配種母豬明顯高於對照組,分別為82.1%和45.2%,8~14天發情配種的母豬數量顯著低於對照組,分別為15.4%和48.4%,該試驗說明,PMSG處理可有效地縮短初產母豬由斷奶到再發情配種的時間間隔。許多研究認為,用PMSG處理,母豬二胎平均窩產仔數和窩平均活仔數分別增加1.5和0.5頭。促使母豬發情的方法較多,國外也有注射雌激素等來促進發情的,但成本太高。人們常採用的促使同期發情的方法有:(1) 注意哺乳母豬營養物質的供給,減少母豬泌乳期間體重的損失,促進斷奶後早發情;(2) 同一時間斷奶,只保留斷奶後5~7天內發情的母豬;(3) 「催情飼餵」,在短期內適當提高斷奶母豬日糧的能量和蛋白水平,以補償哺乳期間消耗的大量營養物質大量消耗,這對促進母豬發情有一定好處。斷奶後,繼續讓母豬自由採食全價哺乳飼料5~6天,促使母豬體況恢復和內分泌系統平衡,促進發情和排卵,爭取斷乳後5~7天內有90%以上的母豬發情,這一方法對初產母豬的效果明顯;(4) 把空懷母豬與公豬放在相鄰的圈中,公豬釋放的處激素可以促使母豬發情。有的豬場,配種舍內設有公豬圈和母豬圈,每頭公豬單獨放在一個圈內,把剛斷奶的母豬成組地放在鄰圈,每圈4~5頭,每隔一個圈設一個母豬圈,一個公豬圈。按每頭公豬每周配種2~3次計算,實行本交時,每周配12頭母豬,需6~8頭公豬。每天把指定的公豬與母豬放在一起,有發情母豬就可適時配種,然後把公豬放回原圈,母豬放回妊娠豬舍,30天時做妊娠檢查,確證妊娠後,可繼續飼養,否則,就放回配種豬舍,隨下一批母豬群發情配種。發情3個周期仍不能妊娠的母豬應淘汰。5. 母豬的飼養與營養養豬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與母豬的飼養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建立一個能分娩並培育既多且大的仔豬的飼養管理體系是必需的。研究認為,在斷奶前死亡的仔豬中,因營養缺乏佔50%~60%,母豬飼養管理水平與每窩仔豬的頭數、體重和健康狀況關係密切,育成率和斷奶重也取決於營養狀態。所以,合理飼養管理母豬,可大大提高仔豬成活率和母豬的繁殖性能。5.1 後備母豬的飼養從其斷奶到配種這一生長階段所喂飼糧,對後備母豬成年後的受胎、妊娠和哺乳性能有重大影響,供給足夠數量的優質蛋白質應受到特別重視,因為蛋白質是生產卵子的主要物質。所以,除精心挑選後備母豬外,在其生長全程要餵給平衡飼糧,促使後備母豬生殖系統的正常發育,才有可能多產仔,產好仔。另外,剛達性成熟的小豬,雖有受胎的可能,但不可過早配種,過早配種不僅產仔少,還會影響母豬自身的發育,1~2個發情期一般不配種。在母豬配種期間,應餵給能量、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平衡的優質飼糧,以促進排卵。配種之後,再調整飼糧成分,或降低其採食量。有些飼養者習慣於從臨配種前21天起為體況較差的母豬加料,增加這類豬的內分泌活動及生殖系統的機能,從而增加排卵數和產仔數。在母豬生長後期,要注意避免母豬過肥現象,過肥易造成產仔數少、難產等。高溫會推遲或阻礙母豬發情,降低排卵數,增加死胎數。而且,在高溫條件下,母豬發情不規律,難於預測。另外,相對溫度和日照變短會互相作用並影響母豬發情。有試驗證明,在32℃左右的溫度下飼養配種後25天的妊娠母豬,其活胚胎數要比在15.5℃下飼養的妊娠母豬少3個。因此,妊娠母豬的舍內溫度應保持在16~20℃,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80%。在選育後備種豬群時,要注意根據自己豬場的管理體系選豬,最大限度地減少熱應激對母豬繁育性能的影響。每個圈裡的母豬頭數不要太多,一般在8頭以下為宜,以便減少豬只的毆鬥,而且可以保證每頭豬都能採食到充足的日糧。在個體鐵欄內飼養妊娠母豬效果較好。可以達到根據母豬體況定量喂料的目的。5.2 適時配種配種是為整個繁殖過程奠定物質基礎,基本任務是使每頭適於繁殖的母豬全都配種。為了獲取高妊娠率和產仔率,適時配種是相當重要的。不管採用哪種方法配種(本交或人工授精),都要保證有充沛活力的精子,在排卵前幾小時內進入母豬子宮內,否則妊娠率和受精卵數就會下降。一般情況下,母豬發情時站立不動暗示可接受交配,在這種行為開始後37~40小時左右,母豬排卵。也就是說,在開始發情後12~24h配種最好,如果配種過早或過晚,都會降低妊娠率。最佳配種時間取決於每日情次數,如果日檢一次,那麼,從發情開始,每日配種一次,連續2日。如果是檢測2次,那麼就在開始發情後12和24h配種。實踐中,最好用公豬檢測母豬發情。用2頭公豬為每一頭母豬配種,可以提高妊娠率和產仔數,這種交配方法,在施行本交和人工授精的豬場都較適用。有條件的豬場,爭取實行同期發情,以便科學飼養管理,以保證每頭母豬年產兩胎,爭取2.2胎,每胎10頭以上。要做到同期發情,又適時配種,發情鑒定是關鍵。目前,檢測發情的簡單辦法是,用公豬對所有母豬試情,加人工壓背反射效果較好。所以,配種舍還可以實行每4個母豬個體欄的後面設一個公豬欄的方法。公豬欄大約6~8m2,兼做配種欄,欄杆全用鐵條製作,公母豬離的近,又可以看見,很容易使母豬及時發情。妊娠舍內需要220個個體豬欄。在妊娠舍飼養110天左右,臨產前3天移入產房,為了避免污染產仔欄,調入前要給母豬沖洗。產後,母豬泌乳30~35天後,將母豬移走,按斷奶後7天發情計算,每一繁殖周期需114+35+7=156天。每年每頭母豬產2.2窩是可以實現的。5.3 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母豬妊娠後,應該繼續餵給優質平衡的全價日糧,為不使母豬過肥,一般都採用定量法飼餵。一般說來,從妊娠開始到妊娠90天,每天喂料1.8~2.0kg,從妊娠90日到產前,每天喂料2.30kg比較合適。但實際喂量要視母豬體況而定,特別是寒冷季節,每日應為母豬添加500g左右的飼糧,對體況較瘦的母豬,要適量補充飼料,為生產出活力強、初生重大的仔豬打下物質基礎。妊娠後期是胚胎生長速度最快的階段,但決不能在此時才餵給母豬平衡日糧。胎兒發育、存活率和體況不僅取決於妊娠全期所喂飼糧,還取決於後備母豬本身生長時期所喂飼糧。為保證胎兒在母豬體內的正常發育和提高初生重,在妊娠期間,應為母豬提供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如葉酸、膽鹼等)、礦物質(特別是鈣、磷等)。值得注意的是,母豬對礦物質、維生素的需要量和種類與生長發育豬有所不同,在母豬飼糧內添加普通的複合維生素,不能最大效率地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妊娠母豬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較高,青粗飼料可適當高一些,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多喂青綠多汁飼料。妊娠母豬必須貯備所需的營養物質。但是,臨產前應減少喂量,調配容積較大而有輕瀉性的飼料。分娩前10~12h內,最好不再喂料,但要有滿足的飲水。分娩當天,可餵給母豬1.2kg飼料,然後逐漸增加,5~7天後加到自由採食水平。此後,或是自由採食,或是分次餵給足夠的飼料。根據母豬體況而加料或減料。哺乳期間讓母豬自由採食為好。但容易造成母豬偏肥,其主要原因在於日糧中能量蛋白比不合理,或是在妊娠期間採食量偏高。許多豬場內,都是把4~5頭妊娠母豬放在一個圈內飼養,每日飼餵1~2次,且料都放在一個槽內,這樣,處於壟斷地位的母豬採食過多,而個體小的母豬,則採食偏低,使得飼養員誤認為飼料不能給得過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單獨飼餵,如果不具備單獨飼餵的條件,可將同等體重的豬放在一起,這樣,可減少因偏吃而造成過肥的現象。5.4 泌乳母豬的飼養管理在母豬進入產房前兩周,應用藥物處理外寄生蟲兩次。入產房時,為母豬洗澡,每批母豬斷奶後,要認真清理豬舍、消毒。泌乳母豬的營養需要量大大超過妊娠母豬,因為產乳需要的營養物質比哺育胎兒要高。哺乳母豬除本身活動需要營養外,每天還需產乳5~8kg。不同母豬的泌乳能力差別很大,主要取決於所喂飼料、泌乳遺傳力、哺乳仔豬頭數和母豬體況等因素。斷奶仔豬的體況、活力及斷奶重主要取決於乳質,而乳質和乳量又取決於母豬採食飼糧的狀況。初產母豬在哺乳期間,平均每天約需5kg飼料,經母豬為限制其進食量,產仔數多於6頭時,應讓其自由採食。要為母豬創造安靜的環境,讓母豬休息好。經常觀察母豬乳房,如有碰傷、疾病,要及時治療。哺乳母豬是一個豬場管理的核心,它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全場生產效益的高低。首先要考慮哺乳母豬營養需要的特點,母豬除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增長體組織外,還要泌乳哺育仔豬,泌乳量和乳中的組成成分取決於飼料中營養成分的供給數量,而泌乳量和乳的質量又直接影響仔豬斷奶體重和存活率。加之哺乳母豬的物質代謝速度高,人們必須為母豬提供充足的高質量飼料。其次要考慮的是環境因素。母豬體重和仔豬體重差異大約幾百倍,它們對環境溫度的要求不可能一樣。但是,它們又必須生存在同一個豬舍內,這就不得不使人們動腦筋來解決這個矛盾。母豬最適溫度大約在18~22℃,2周齡以前的仔豬,溫度要保持在32℃左右才適宜。很明顯,同一個豬舍溫度不會使大豬小豬全滿意。我國的母豬舍,大部分都注意防風和防雨,但防寒性能考慮不夠。北方地區,哺乳母豬舍內除部分用紅外線燈外,有些還生了爐火,實際效果都不太好。主要原因是,產房太大,設計不合理。一般產房都是整幢豬舍,又寬又大,有的為兩排產床,有的為一排產床,大部分產房都裝有50~70頭母豬的床位。這樣大的空間,把溫度提高2~3℃談何容易。管理好的豬場,把紅外線燈安裝在仔豬箱里給仔豬供熱,差的豬場,連仔豬箱都不用,單純地把一個250W的紅外線燈泡放在母豬床邊,沒有燈傘。這樣耗電費很大,又沒有真正起到提高溫度的作用。國外哺乳母豬舍,大部分都是每一間屋12~14個床位,一幢豬舍中有5~6間房,另外,在產床兩側,仔豬躺卧的地方,水泥地面下安有熱循環水管。這個裝置除吸引仔豬去兩側休息外,還可單獨為仔豬補充熱源。加之由房間上部傳下來的熱氣,仔豬就會感到很舒服了。母豬床下沒熱水管,由房間內供給的熱氣就可以滿足了。現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傾向於使用網式漏逢地板,內心是鋼筋,外層包有硬塑料,既有承受力,又可防止仔豬直接接觸鋼鐵過涼。由於我國經濟條件和技術力量不強,不宜於採用全套西式設備。但是,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管理上的新技術。例如,各豬場都把大的產房分成幾個小區,每個小區保留12個床位左右,用牆隔開,中間留有門、走道等。這樣就可以靈活地調整小環境中的溫度。根據母豬的生理狀態,剛剛產仔的母豬舍,溫度調高些,還沒有產仔的母豬,溫度可調低些,否則,一大幢豬舍中,產期不一樣,仔豬日齡從1~35日齡不等,隨機分布,移走一窩豬,調入一頭母豬,造成一個溫度下飼養需要各種溫度的豬,從經濟上講是很不合算的。產房溫度低有什麼不好呢?主是影響仔豬健康。冷時,仔豬都擠在一起,互相取暖,最小的豬力氣小,往往是被壓在最底層,吃奶時間一到,仔豬突然離去,這頭體重小的豬很難承受大的溫差變化,造成感冒。輕者造成體弱拉痢,重量者發燒死亡,這是冬季和早春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認真細緻地計算一下,五年間死於這個原因的豬的價值,足以建成一幢高標準控溫的產仔房。從衛生角度來講,也是小環境才容易管理。仔豬拉痢是常見的疾病,為了有效地控制拉簡的傳染和蔓延,每次移走仔豬後,應全舍徹底消毒,如果是按產仔順序,哪有空床位,就把臨產母豬放在哪裡,那麼,就不會把這個床位進行徹底消毒,因只有一個空床,周圍都是大豬、小豬,既不能用高壓水管噴洗,也不能用大量水沖洗。特別是冬天,用水多了會使豬舍變得陰涼,再者,噴撒消毒水時,由於怕影響到鄰近床上的仔豬,不能消毒完全。這樣就給一些病原菌殘留下來創造了機會。產房內仔豬拉痢,又往往會影響育仔舍仔豬的拉痢。因為仔豬斷奶後,是按原窩仔豬移到育仔舍的,這些已帶了菌的豬,到了新的環境中,由於溫度、濕度和日糧種類的變化,加上不可能再從母奶中得到抗體,往往會出現病原菌大量增殖,導致仔豬斷奶後3~4天時開始拉痢。這種拉痢,單純靠日糧中添加抗菌素是很難治癒的,日糧中添加的抗菌素量都是預防量,在豬舍環境正常情況下,可以控制有害菌的繁殖。因此,要想有效地控制拉痢的發生,必須先從管理、衛生方面下手,才能找出真正有經濟效益的措施。分小區管理產仔舍,可以逐步實行「全進全出」的管理體系,這對於提高母豬繁殖效率和仔豬存活率有好處。5.5 促進母豬斷奶後早發情為了促進母豬斷奶後早發情,有些飼養者採用增料促發情的辦法。即斷奶後,繼續餵給母豬高能量、高蛋白質的飼糧一周,以催促母豬在斷奶後6~8天內發情配種。如果斷奶後,母豬仍不發情,應予以淘汰,如配種3次後,母豬仍不能妊娠,也應屬於淘汰之列,以保證繁殖群的活力。有條件的地方,應實行產後3~4周斷奶,可以有效地提高母豬繁育性能。除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外,防止母豬群生病也是相當重要的。在產仔時期,儘可能地隔離母豬,不要讓閑散人員進入豬舍,預防傳染病的發生。產後,及時照顧每一仔豬,使其都能吃上初乳,確保仔豬健康,密切注意母豬乳房炎,在高密度飼養的地方,應當定時、定量注射疫苗,特別是在應激因子多、病菌活力強的季節,更要注意滅菌免疫。而且,還要妥善處理應激因子,如溫度過高或過低、冷風,高溫度和圈舍環境等。若要高效率地管理豬場,做好母豬繁殖性能的各項記錄是關鍵。記錄每頭豬的生產性能、採食量及來源,要對每一頭豬打耳號,便於記錄各種資料,為各項決策提供依據。目前,我國許多豬場都沒有做詳細生產記錄的習慣,只記錄出生仔豬數、死亡數、斷奶仔豬數等。具體各階段耗料數、生產性能等,均無確切數據,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有了成績又是怎麼來的等,很難做到科學管理豬場。6. 高產母豬的飼養泌乳母豬攝入的營養素是通過其產奶量和斷奶後再生產性能來發揮作用的。如果營養攝入不足,會導致泌乳量下降和斷奶窩重量降低,且這種影響可從仔豬斷奶持續到其上市。營養不足對母豬再生產性能的影響,包括斷奶到發情的時間間隔延長,母豬非生產天數(空懷期)增加,胚胎存活率下降及窩產仔數下降等。因此,泌乳期間攝入充足的營養是獲得高產和關鍵。6.1 營養攝入對泌乳量的影響經研究證實,能量和賴氨酸的攝入量會影響母豬的泌乳量。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與NRC(1988)建議的賴氨酸日進食量31.8g相比,高產母豬每天可能需要45~60g的賴氨酸才能獲得最大的窩增重。NRC(1988)所建議的關於母豬的營養需要量包括,哺育7~8個仔豬和每天產大約13磅奶兩項。眾所周知,哺育9個或更多仔豬的高產母豬,其每天泌乳量可以超過20~25磅。泌乳量的明顯差異會提高我們對高產母豬的認識。高蛋白、高營養濃度的日糧已經成為高產母豬標準的泌乳日糧。然而,高賴氨酸日糧的應用並不會減弱飼料採食量的重要性。能量攝入不足時,會限制母豬更大地發揮的賴氨酸產乳的能力。能量攝入較低(6.5Mcal ME/天)時,就會限制母豬的泌乳量,此時,增加賴氨酸攝入量對母豬的泌乳量沒有影響。但是,當能量攝入增加到16.5Mcal ME/天時,賴氨酸則成為泌乳量多少的第一限制性因素,隨著賴氨酸攝入的增加,母豬的泌乳量也增加。除了調整日糧的蛋白質和能量濃度可以提高母豬泌乳期間賴氨酸和能量攝入量外,增加母豬的採食量也是實現該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只要測得母豬的採食量和斷奶窩重,就可以為豬場制定專門的適合其泌乳需要的日糧蛋白質濃度。泌乳期間採食量的測定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它提高了對母豬採食量重要性的認識。當得知他們的母豬所消耗的飼料比估計少得多的時候,大多數生產者都為之一驚。其次,可以根據採食量的大小為豬場配製特定的泌乳日糧。泌乳期間母豬攝入的蛋白質和能量各自獨立地影響其下一次的繁殖性能。當蛋白質和能量的其中之一攝入不足時,母豬斷奶到發情的時間間隔就要延長。目前關於營養攝入對母豬產仔後繁殖性能影響的機制仍不太清楚。目前的研究者認為,營養不足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是通過內分泌激素這一媒介實現的。目前的一些試驗材料表明,母豬斷奶後發情推遲的原因是,當泌乳量升高時,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和促黃體素(LH)分泌量並沒有升高。提高泌乳期間GnRH和LH分泌量的失敗導致了一系列繼發性的事件,從而阻止了卵巢上卵泡的正常生長、雌激素對大腦的反饋、LH的分泌及排卵和發情等。血液代謝和激素代謝對這些內激素再分泌的影響方式仍不清楚。首先泌乳期間營養攝入量是通過母豬斷奶後LH分泌的減少來影響以後的繁殖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營養因素引起的LH分泌的變化與母豬斷奶到發情之間的時間間隔延長有關,且這種變化早在泌乳期間就開始了,並不是在斷奶後才發生的。新的資料表明,LH分泌的改變可能在泌乳的第14天就發生了。血液中胰島素的代謝與LH分泌量的降低和發情的延遲關係最密切,而提高血液中胰島素濃度最簡單的辦法是提高採食量。6.2 影響營養素攝入的因素泌乳期間最大的蛋白質和能量攝入對於提高斷奶窩重量和防止母豬組織貯存物質分解代謝過盛極其重要。母豬採食單一的平衡飼料並不能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飼養管理也會影響母豬的採食量。環境溫度、日糧的營養濃度、飼養管理和母豬因素如胎次、遺傳因素、窩產仔數和疾病等都會影響母豬的自由採食。6.3 環境及其調控當夏季環境溫度升高時,斷奶到發情的時間間隔延長。與此相似,暴露在較高環境溫度中的泌乳母豬與圈養在臨界體溫上限以下的母豬相比,其消耗的飼料較少,失去的體重和背脂較多。顯而易見,泌乳期間母豬的飼料進食量與環境溫度呈負相關。如果環境溫度在65~72oF以上,溫度每升高1oF,母豬採食量每天降低0.2~0.4磅。在炎熱的夏季,通過降低環境溫度來提高母豬的採食量。蒸發降溫可部分減輕高溫對機體的有害作用。高溫期間,在豬舍噴洒水可以提高泌乳母豬的飼料採食量,降低呼吸率和體重損失。當產仔舍溫度升高到85oF以上時,舍飼泌乳母豬正常的噴啉速度為每小時3.028L。降溫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母豬背部皮膚上水滴的蒸發,而且取決於豬舍空氣流動的速度。因此,蒸發降溫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水滴蒸發降溫和有效的空氣流動。炎熱的夏季期間,母豬舍和仔豬舍的空氣流動速度應為每分鐘14m3。在美國東南部的商品豬場里,每頭母豬和一窩仔豬的換氣速度通常是每分鐘22.4m3。一些生產者用吊扇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以保證在較濕的環境里有足夠的空氣流動和最大的蒸發降溫。足夠的空氣流動是蒸發降溫系統的一個非常重要而且經常被忽略的組成部分。在炎熱的夏季,如果沒有有效的蒸發降溫系統,很難維持母豬有最佳的泌乳採食量和以後的繁殖性能。6.4 設備和設施的影響產仔舍設計的環境設施可以通過熱量的傳導、輻射和蒸發來有效地調節環境溫度。傳導性較好的地面(如混凝土或金屬)和熱量散失較快的設備可以加快母豬輻射熱量的散失。實踐證明,與仔豬舍的塑料墊網床相比,母豬舍的金屬或混凝土類型地面在保證仔豬舒適的前提下,有利於母豬熱量的散失。取暖燈和保溫器是另一種管理工具,它可以為仔豬提供一個溫暖的可以自由移動的環境。同時,允許把豬舍溫度維持在母豬的最佳溫度範圍內。但取暖燈不應離母豬太近,以免母豬體溫升高。當仔豬漸漸長大,對熱量的需要減少。夏季高溫期間,取暖燈的使用應減少,以免產仔舍溫度過高。有些設備直接影響採食量而不是環境溫度。母豬料槽設計如何會影響母豬的採食量和造成飼料浪費。凸出、對開、窄邊和死角的易於接近的較深料槽最利於母豬獲得最佳採食量和最小的飼料浪費。因此,如果設備和設計不合理,就會降低母豬的營養攝入,從而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母豬的採食量會因料槽設計不合理而直接降低或因環境溫度的變化而間接降低。6.5 泌乳日糧的營養濃度提高泌乳日糧的營養濃度也可以增加母豬的營養攝入。添加油脂可以提高泌乳日糧的能量濃度,此時雖然會降低採食量,但能量攝入還是增加了。日糧中添加油脂可以提高斷奶窩重,但是否對母豬的繁殖性能有益尚有爭議。泌乳日糧中添加油脂可使母豬體重損失稍微降低,但斷奶到發情所需的時間並沒有受到影響。對油脂熱量缺乏反應是因為乳腺對脂肪的吸收是有選擇性的。日糧中添加油脂可以提高乳中脂肪和能量的濃度,導致斷奶窩重增加,但繁殖性能並沒有相應改進。高纖維的飼料原料如甜菜、燕麥(皮)、麥麩和豆莢可以加在泌乳日糧中作為輕瀉物以防便秘。但它們會降低日糧的能量濃度,限制母豬的能量攝入。因此,高纖維的飼料原料不應加在泌乳日糧中。6.6 水的利用供應充足的水對於泌乳母豬維持較高的奶產量和飼料採食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頭泌乳母豬每天要消耗26.495L的水。因此泌乳母豬的水流速度應是每分鐘2.274L。6.7 產前的飼料採食量和體況妊娠期間的採食量與泌乳期飼料消耗之間存在著負相關。當妊娠期採食增加時,泌乳期的飼料採食量降低,體重和背脂損失增加。在泌乳的第一周,這種飼料消耗上的差異更大。這可能是營養因素對繁殖性能影響的臨界時間。妊娠期間的飼料採食量應適度(4~5磅/天),以免降低泌乳期採食量和泌乳期組織分解代謝過盛。但生產者必須保證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量得到滿足。7. 關於母豬的限制飼餵生產者經常在產後第一周限制採食量試圖防止母豬採食過量的飼料。實踐證明這種辦法對母豬無益。如上所述,LH分泌量的變化與發情延遲有關,而且這種變化在泌乳的早期(14天以內)就可能發生了,因此限制飼養對母豬的生產性能有害。所以,建議從產後第一天開始每天至少飼餵兩次。8. 飼料消耗的監測在一些豬場,通過飼養管理來提高母豬採食量的方法之一是監測飼料消耗。監測飼料消耗可以經常提高產房管理人員對母豬採食量的認識,以便自覺改進管理技術。另外還可以對與發情推遲或斷奶窩重降低相關的其它潛在的問題起到診斷的作用。11.9 結論飼養高產母豬的目的是獲得最大生產(奶產量大,體重損失小)和繁殖性能(斷奶到發情間隔短)。因此必須要有合適的日糧配方和最大的飼料採食,母豬的生產水平才能與日糧的營養濃度相匹配。生產者仍需在實踐中探索提高泌乳期母豬採食量的各項管理措施,以便獲得最好的效益。
推薦閱讀:

營養課堂:這5種健康食物少量吃才有效(等7篇)
【營養經】伏天吃面好處多,9款面輕鬆度夏
營養液,讓身體duang起來 | 一頁手冊·協和八
最有營養蔬菜排行榜
兒科營養師:三款促進寶寶智力發育的輔食,長大後比別人聰明很多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