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的貢獻與沒落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法家、道家等早已家喻戶曉,而其他很多學術派別則往往被人為忽略,其實它們的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比如陰陽家。戰國時代,有一支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稱之為「陰陽家」,當時以齊國人鄒衍、鄒爽為主要代表。「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做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正是老子所說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隨著世界的複雜多變,當一切事物二分法的簡單思考方式已經無法解釋眼前發生的現象。遂衍生出新的思考模式,像「八卦」是用來表示陰陽的移動與變化,代表著各種自然現象,可以用在推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以及人生的各種際遇,充滿智慧的古人於是將這些現象的詮釋整理成「易」,至周超流傳至今的參考典籍就是「易經」。「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並從而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
陰陽家的思想
陰陽思想作為抽象概念,主要源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周易》被奉為儒家典籍,只能說明文字是百家思想的發源之地,地球到今天才被世人看到,上古時期的先哲們腦海里只有天地,陰陽,晝夜,四季,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對立的,對立的結果則必有陰陽,我為陰則對立為陽,我為陽則對立為陰,幾千年之後,儒道陰陽,縱橫佛法,誰記得諸子百家,百家思想源於何處?跟人類從哪裡來可謂是異曲同工,尋找陰陽的過程就是尋找人類起源的過程。
陰陽家的貢獻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 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讚歎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 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始終」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理論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陰陽家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對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陰陽家的沒落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諸子百家中的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推薦閱讀:
※曾蔭權肯定唐英年貢獻 梁振英歡迎其參選特首
※【耙耳朵】中國「怕老婆城市排行榜」驚喜出爐,你有做出貢獻嗎?700萬人轉發!
※唐英與「唐窯」在制瓷業的貢獻在哪裡
※秦始皇的貢獻還是過錯?
※《詞論》在詞學理論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