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五四」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共青團網  http://www.gqt.org.cn  2009年04月29日作者:胡獻忠90年前,在積貧積弱的中國爆發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運動——「五四」運動。這既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一場高張「民主與科學」大旗的思想啟蒙運動。今天,在國力日益強盛、政治走向民主、文化不斷繁榮的背景下,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反思「五四」精神的影響,探究其傳承與發展,有利於更好地把握「五四」精神在當代青年中的價值定位。(一)「五四」精神的實質內涵。首先要釐清「五四」的時間界限問題。放在中國思想發展史的長河中來考量,「五四」時期並不是僅指爆發「五四」運動的1919年,而應該是從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止。《新青年》的編者和讀者是青年,「五四」運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是青年,組建「新民學會」、「覺悟社」、「改造社」等著名社團的也是青年,參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多數還是青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李大釗語)整個「五四」時期,青年思潮激蕩著社會思潮,青年精神改變社會精神,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五四」青年節。關於「五四」精神,研究者見仁見智。諸如「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科學與民主」、 「人文啟蒙」、「奮鬥與犧牲」、「探索與創造」、「思想解放」、「反傳統」等等。但真正能夠起統領作用的當屬「愛國主義精神」、「民主與科學精神」。時代精神塑造著青年,青年創造著時代精神。(二)「五四」精神在歷史中蜿蜒前行。不論是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還是延安時期的青年運動,都因處於戰爭動亂年代,在某種意義上是「救亡壓倒了啟蒙」(李澤厚語),但「五四」的基本精神依然在中共根據地與國統區愛國知識分子中傳承延續。毛澤東在延安提出的跳出「歷史周期率」和「實事求是」兩大命題,正是民主與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與之相輝映的是,以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國統區愛國知識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的不屈精神。兩股力量最終匯成一處,催生出一個青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由激情到理性——當代青年追求民主的路徑。民主,對於有著幾千年封建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首先是一個全面理解、科學認識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國門初開帶來的中外政治文化的強烈反差,導致了某種極端情緒,好像一提及民主,就等同於「三權分立」、「多黨執政」、「普選制」等等。部分知識分子鼓吹簡單搬用西方現成的民主政治制度模式,顯現出焦慮、亢奮與浮躁的激情,一度偏離理性的軌道。進入新世紀以來,從《民主是個好東西》到《讓民主造福中國》,俞可平以學者身份第一次把民主這一深奧的學術概念講得如此通俗淋漓,清晰地勾畫出中國的民主路線圖。這恰似「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引發了強烈反響,「很解渴」。民主不應是概念性的、平面的,而是正如俞可平所言,「既是一個實體,又是一種程序」,「就像陀螺,必須運轉起來才有意義。」事實上,由於主導政治文化的導控、市場經濟的消解以及世俗文化的衝擊,理性、智能、變通、效果和社會價值這些現代政治意識已經進入當代青年的政治道德範疇,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心態已不同於改革初期的浪漫亢奮,而是趨向於現實、冷靜。換言之,當代青年對民主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民主的要求更加強烈,而其行為卻更加理性,更具建設性。(四)科學精神與當代青年。科學的本義自然包括科學技術,而不局限於此。五四時期各學派所提倡的「科學」,已不囿於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正如韋典華在紀念五四運動70周年時說:「科學絕不只是科學技術;更主要的,它是一種世界觀,一種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正是在這一點上,五四的先驅們超越了他們的前輩,把中國人對科學的認識從器物的層面提高到文化的層面,科學精神,概括地說,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當代青年掌握著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新興的行業和領域已成為青年才俊展示智慧和能力的舞台。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大多能夠客觀正視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對重大事件和社會現象做出比較理性的判斷。其心態正在由浮躁轉向平和,由虛漂轉向務實,由偏執轉向包容。近年來多項調查表明,廣大青年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是比較滿意的,對黨和國家的各項改革政策是認同支持的,對未來的發展是充滿信心的。(五)當代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改革開放精神。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之一,也是貫穿於五千年興衰史的民族精神的內核。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愛國主義同時又是一個行為範疇,只有把對國家民族的美好祈願落實到具體實踐活動上,才是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撫今思昔,我們會欣然發現,「五四」時期的愛國主義已不再是狹隘的愛國主義和純粹的民族主義了,它反帝但不盲目排外,愛國卻不閉關自守,它把反對帝國主義外來侵略和反對本國的封建專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救亡與啟蒙、愛國與輸入西方新思想統一起來。也就是說,「五四」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精神與「五四」愛國主義精神是貫通的。改革者以開放的胸襟,自新的勇氣,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勵精圖治,攻難克堅。事實上,改革開放正是自1840年以來「救亡圖存」主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延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路徑。改革開放30年打造出了一個新的青春中國,一個到處充滿蓬勃生機與創造活力的國度!(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政治學博士)重拾「泛娛樂時代」下缺失的責任中國共青團網  http://www.gqt.org.cn  2009年04月28日90年前的「五四」運動是百年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轉折點,是一場偉大的政治運動、思想運動和文化運動。90年後的今天,作為「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在中國共青團網的支持下,《北大青年》電子日報特面向北京大學全校同學和青年教工,發起「五四精神今日談」千字文徵集活動。中國共青團網將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專題中開闢專欄,展示優秀徵文。作者:曹君距離「五四」,距離那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年代,不知不覺九十載。回首那段歲月,各種報紙蓬勃發展,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而《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等報刊更是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思想界的熱鬧景象,頗有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風範。雖說中國自漢就有《邸報》,不過那只是小範圍在行政體系內傳閱。具有「新聞性、定期印刷並面向公共發行」等現代特徵的中國報紙,不得不說是「西學」成果之一。現如今信息密集而迅速傳播,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媒體的興起大大豐富了人們的信息源。現代人疲於各種信息的接收篩選,生活節奏的加快更使得浮躁的心失去了思考的空閑和耐心。在這個喧囂的時代,為了迎合受眾口味,媒體越來越泛娛樂化,提供無數的文化快餐以饗讀者,其效果就像是口渴了吃冰棍,飽滿的甜膩感讓慾望暫停卻並未真正止渴。靜下心來想一想,五四之時,我們的媒體在做些什麼,對比今日就會發現當代媒體缺少一種責任感--視引領民族精神文化發展為己任的責任感。每天打開網頁,各種頭條各種新聞都以一種最吸引人類視覺的方式出現,效果確實要比以前那樣白紙黑字來得鮮明生動,但這裡面的內容比之又如何呢?鮮有看到思想碰撞的激烈,更不用說哲學文化歷史一些更為深入的思考,我們習慣了天天被各種八卦各種奇聞所包圍,因為這些東西不用經過思考可以一笑而過,現代人聲稱:「我們工作得還不夠累么?還要思考?讓我們停一停吧,娛樂一下嘛。」娛樂並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長久以往,一個民族鮮有人仰望星空入神思考的話,國民素質及發展前景都是令人堪憂的。我並不是復古,並不是說「五四」期間的報紙雜誌就如何之好,但是它有一種精神,那種試圖啟蒙民眾並引領民眾思考的強烈願望,是「五四」精神的責任感和開創性所造就的。「五四」精神之一是創新的能力,中國現代媒體雖說很大程度上是向西方學習的產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似乎缺少了自主開創的核心動力。泛娛樂的現狀某種程度上也是學習西方媒體的一個自然產物。也許現代社會信息交流太頻繁,時間長了,大家都「見怪不怪」。為了吸引讀者,媒體需要加大感官刺激並傾向以情感刺激代替深度思考,不可避免地造就了泛娛樂的現狀。然而,西方媒體去年在報道「3.14」事件時的做法應該讓很多力推西方媒體之自由客觀的人大失所望吧。在立場和利益的驅動下,有的時候他們不惜以歪曲事實來製造轟動的效果,這並不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我們可以學習西方媒體的先進服務理念,為讀者打造高效舒適的服務平台,並且根據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做一些相應的改變,如開發電子版在線閱讀等。但是,我們也應該有自己所堅持的原則,在報道事實時堅持原則努力做到客觀真實,努力豐富人民的精神食糧,以「五四」精神之民族責任感時刻警醒,重拾媒體引領並推動民族精神文化發展的責任。(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06級本科生)發出我們的聲音中國共青團網  http://www.gqt.org.cn  2009年04月28日90年前的「五四」運動是百年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轉折點,是一場偉大的政治運動、思想運動和文化運動。90年後的今天,作為「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在中國共青團網的支持下,《北大青年》電子日報特面向北京大學全校同學和青年教工,發起「五四精神今日談」千字文徵集活動。中國共青團網將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專題中開闢專欄,展示優秀徵文。作者:王可九十年前,中國的青年向全中國、向全世界發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吶喊。九十年後,中國的青年同樣要向全中國、向全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我們要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我們應該發出什麼樣的聲音?九十年前,中國還不是世界的一「國」。世界聽不見,假裝沒聽見,也聽不進去中國的聲音。但是,中國並不甘願成為無聲的中國,中國青年也並不甘願成為無聲的青年。中國有國權,中國青年要爭國權。這就是中國青年的聲音,這就是中國的聲音。今天,中國已經不僅是世界的一國,更是世界的大國。中國早已不用擔憂如何讓別人聽見我們的聲音,現在中國的聲音不僅自己聽得見,而且全世界都在關注、在期待,甚至不允許中國保持沉默。我們追求的不僅是發出聲音,更要發出中國的聲音,發出只屬於中國的聲音。這種努力的成功取決於中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中國如何看待世界。而中國的成功又取決於中國青年的成功。「五四」青年的主張是反對「封建主義」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世界。當代的中國青年對於中國和世界的看法又應該是怎樣?我們的身體里是中華傳統的血脈,對於祖先的遺產,對於「精華」和「糟粕」,青年的態度和標準最關鍵。文言文和白話文,繁體字和簡體字,哪一個更「中國」?故宮和「鳥巢」,四合院和「大劇院」,哪一個又更「Chinese」?它們都是中國的,只屬於中國的;它們也都是需要我們用科學和進步的標尺去衡量的。這同樣是我們要繼承的傳統——「五四」青年留下的傳統。我們打開國門,睜眼看世界,迎進來,也走出去。我們克服了舊困難,也碰到了新問題。「五四運動」爆發同年的2月15日,魯迅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中說到:「中國人對於異族,歷來只有兩樣稱呼:一樣是禽獸,一樣是聖上。從沒有稱他朋友……」這說的是過去的中國,現在呢?我們仍在討論外國有的中國都有嗎?或者外國有的中國都沒有嗎?或者外國有的中國就應該有嗎?以及電視台標誌該用英文還是中文,中國人可否穿日本和服拍照等等。我們是否還在思考和學習如何與世界作朋友。九十年過去了,今日的中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今日的中國青年不是過去的中國青年。但對於怎樣發出我們的聲音,我們發出怎樣的聲音,後人還是要給出自己的回答。今日的中國青年大可以發出和「五四」青年一樣的聲音,一樣的吶喊——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05級本科生)永遠閃耀的愛國之心中國共青團網  http://www.gqt.org.cn  2009年04月28日90年前的「五四」運動是百年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轉折點,是一場偉大的政治運動、思想運動和文化運動。90年後的今天,作為「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在中國共青團網的支持下,《北大青年》電子日報特面向北京大學全校同學和青年教工,發起「五四精神今日談」千字文徵集活動。中國共青團網將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專題中開闢專欄,展示優秀徵文。作者:孫藝博面對國家浩劫,一批青年人在黑暗中覺醒。他們的雙腳無法脫離滿目瘡痍的土壤,雙眼卻紛紛望著啟明星的方向。民族危亡不再只能依靠政府去救治,畏懼強權不再成為逃避苟且的託詞。那份閃耀的愛國之心在每位有志之士的血液里澎湃著,沸騰著。隨之而來的那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那份驚天動地的愛國情懷,深深刻在了中華歷史的記憶中。五四精神可以從許多角度進行詮釋。「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句擲地有聲的口號,一直被學者和民眾反覆討論著。「反帝反封建」這份基於社會背景的呼喊,也是很多人接觸五四精神的起點。然而許多人仍然會抓著「民主」、「反封建」這些辭彙對五四精神望文生義。他們旁徵博引、振振有詞。而這些反向呼聲的錯誤之處,在於他們企圖用會隨時間而改變的詞語,替換五四精神不變的核心。五四精神的根,是那份對國家命運的關心,是那份將個人與國家緊密維繫的情懷。反封建的觀念也許隨時代而被淘汰,絕對的民主意識也許會釀成偏見。每一個辭彙總有其適用的社會背景,唯有愛國的民族之根是永恆的,不朽的。當五四這個名字迴響在當代社會的天宇下,我們逐漸明晰,那份愛國的熱忱不滅,則五四精神不滅。巴黎,奧運聖火傳遞,殘疾運動員金晶手持火炬前進著。這時,受反華勢力指使的「藏獨」分子忽然衝出人群,襲擊了正在前行的金晶。面對暴行,承受著巨大的身體苦痛,金晶堅強地用身體護住了火炬。「藏獨」分子的陰謀失敗了,中國的尊嚴得到了最堅實有力的捍衛。法國總統薩科齊深深為這位青年的壯舉所震撼,在國際上強烈譴責「藏獨」,並表示對中國火炬手的崇高敬意。金晶的這份赤子之心,不正是對當代五四精神最有力的詮釋嗎?當奧運賽場上中華健兒為祖國榮譽而拼搏;當金融危機爆發,無數專家為中國經濟的前景晝夜忙碌;當慘重的汶川地震後,無數普通的百姓自發地奔赴災區,為祖國分擔苦難,積極投身重建工作,我們彷彿看到,五四精神的旗幟正迎著新生的風,飄揚著。真正的青年,不是每天把五四精神掛在嘴邊,而是將閃耀的愛國之心當作前行的燈塔,不惜風雨兼程。當年,正是民族的傷痛,讓中華兒女的憤慨決堤了。在此之前,也有人為自身利益追求過民主,也有人為成就自我汲取著科學。但僅僅這樣,就無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根。如同漂泊著的蒲公英,哪怕自己卓有成就,飛升向蒼穹,但卻遺忘了那片滋養自己的土地,更遺忘了,那土地上,也許還有被捆綁著的,和自己同根的人們。當代,我們不再面臨深重的民族危機,但卻不應遺忘,五四已在我們心中紮下了根,一份永遠閃耀的愛國之心,是當代青年對五四最響亮的答覆。(作者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08級本科生)最好的紀念:五四運動,民眾啟蒙中國共青團網  http://www.gqt.org.cn  2009年04月28日90年前的「五四」運動是百年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轉折點,是一場偉大的政治運動、思想運動和文化運動。90年後的今天,作為「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在中國共青團網的支持下,《北大青年》電子日報特面向北京大學全校同學和青年教工,發起「五四精神今日談」千字文徵集活動。中國共青團網將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專題中開闢專欄,展示優秀徵文。作者:王國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記憶的沉澱,發端於90年前的五四運動早已經定格為一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了。按照學界的普遍理解,五四運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五四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因山東問題而引發的愛國學生運動熱潮並導致全國性的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愛國救亡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1919年前後長達十餘年的新文化運動,其內涵和外延也就相當廣泛。如此,廣義的五四運動既是愛國民主運動,更是啟蒙開新的文化運動。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請來了「德」「賽」兩先生,大張旗鼓地宣揚民主與科學,堅決地反對封建專制、反對愚昧迷信,有力地促進了民眾,特別是廣大青年學生的迅速覺醒,推動了愛國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但在封建統治長達兩千餘年的古老中國,仍然布滿種種腐舊落後思潮。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一批有識之士,包括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和魯迅等人,發動了一場新文化民眾啟蒙運動。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時,以為中國「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號召青年擺脫君權、教權、男權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把啟蒙的希望首先寄託於青年身上。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青年逐漸接受了新文化的熏陶和改變。他們融入民主和科學意識,主張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以改變中國落後衰敗的現狀。五四愛國學生運動則是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產物。正是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的推進和深入,才使得國人對於救國圖強的願望如此強烈。在那風雲變幻的大時代中,人們迫切希望能夠找到一劑救國於水火之中的良藥。青年則沖在了最前面。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看到新文化運動的民眾啟蒙意義得到了驗證,並促成了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的爆發。但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歷史意義還遠遠沒有完成。由於中國歷史的特殊環境,五四啟蒙大潮過後,接踵而來的是愛國救亡革命的熱潮和思想啟蒙的低潮。五四啟蒙精神則在革命大潮中緩緩低吟。民眾啟蒙對於一個民族的復興並走向富強具有重大的意義。歐洲國家從14世紀出現文藝復興,而後進入思想啟蒙,經過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說和民主思想的激蕩而產生民主革命,實現了社會制度的變革和民主制度的確立,最終完成民眾啟蒙,民眾啟蒙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歷史的車輪雖已進入21世紀,現代社會仍然需要民眾啟蒙。現代化從根本上說是人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把人從愚昧狀態中解放出來,從而使人得到個性的自由、思想的解放和人格的獨立,並能由此迸發出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而這些,正是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在某些方面所缺少的。著名歷史學家和作家吳晗曾在《論紀念五四》的文章中說到:「紀念五四的惟一方法是繼承五四精神,完成五四未能完成的工作。」我想,繼承五四,啟蒙民眾,這便是對五四最好的紀念。(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工學院07級碩士研究生)既要多研究問題,更要高舉主義中國共青團網  http://www.gqt.org.cn  2009年04月28日90年前的「五四」運動是百年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轉折點,是一場偉大的政治運動、思想運動和文化運動。90年後的今天,作為「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在中國共青團網的支持下,《北大青年》電子日報特面向北京大學全校同學和青年教工,發起「五四精神今日談」千字文徵集活動。中國共青團網將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專題中開闢專欄,展示優秀徵文。作者:陳少毅再過幾天,我們就將迎來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的紀念了。提起五四運動,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問題與主義之爭」。1919年7月,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主張對中國社會問題一點一滴地進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釗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對胡適進行反駁。這場論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出現的第一次思想辯論,是馬克思主義和改良主義之間的論爭。通過這次及以後幾場論爭,中國先進分子的認識不斷深化,找到了救國的真理,摸索到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和途徑。轉眼九十年過去了,中國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滿目瘡痍、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但是當年「問題與主義之爭」所破除的思想霧障又捲土重來,有相當一批青年面對社會存在的貪污腐敗、分配不公等問題,變得迷茫起來。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確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還十分嚴重。但是如果因此否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是不正確的。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有必要再次打破思想霧障,既要多研究些問題,但更該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有著優良愛國傳統的中國青年,從來都不迴避問題。九十年前的先進青年們,面對社會的種種弊病,不避諱,不消極,不隨流,而是堅持理想信念,迎難而上,科學地分析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現在有些人,以五四時的「科學」、「民主」為口頭禪,對中國政治批判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對民主真正涵義卻缺乏了解,對東西方文化的內容、特點大多浮光掠影,淺嘗輒止,來不及進行透徹的研究,以為民主就是西方的多黨制、普選制……殊不知,民主是權力制衡的機制,是在不同的歷史現實環境和客觀條件下逐漸生長的有機體,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有著優良愛國傳統的中國青年,從來都是旗幟鮮明的。早在九十年前,李大釗就指出,「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當時,面對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包括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等在內的許多先進青年,都曾崇拜過梁啟超的如椽之筆,追隨過辛亥革命的義旗,信奉過西方傳來的這種和那種「主義」,對資本主義列強抱有幻想,但是那些曾經喚起人們巨大熱情和希望的資本主義道路屢走不通,民族危亡日益嚴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家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壞。近百年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中經過多次反覆的失敗和挫折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時代發展到了今天,我們更應該鮮明地亮出社會主義的旗幟。那些喜歡將中國的發展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做比較的人首先要看到,美英等國是通過戰爭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完成了資本主義的騰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敢於吸收和借鑒世界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只用了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讓一個窮困落後的農業國奇蹟般地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並在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上不斷探索和完善。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是全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對「主義」的認可和發揚,既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又提供了研究的動力。在「主義」引領下的研究,才能真正的在社會大潮中展現自己的價值。(作者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
推薦閱讀:

家長必讀:當心兒童精神營養不良
情場:你能接受精神出軌or肉體出軌
請問如果才能讓一個人顯的更有精神,不會顯得無精打採的樣子?
更年期精神病
怎麼樣才能讓人放鬆精神?

TAG:精神 | 發展 | 傳承 | 五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