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竹慶本樂仁波切開示:心靈朋友

竹慶本樂仁波切開示:心靈朋友

心靈朋友 上 我們真正的、究竟的"心靈朋友』,是自心本性。但在你能真正與自心為友前,修行這條長路上,你還需要各種外在的"心靈朋友』…

英譯中/感恩 審譯/報恩

▲本樂仁波切說,依著心靈朋友的幫助,對他生起信任虔誠的心,透過互相的努力,最後我們一定可以到達彼岸。

在佛道上我們有一個心靈朋友。在梵文中,心靈朋友是Kalyanamitra;Kalyana是"心靈』的意思,mitra則是"朋友』。什麼是心靈朋友?什麼是學生?跟心靈朋友的關係又如何?

大圓滿上師巴楚仁波切幫助我們了解"心靈朋友』的概念,他是東藏早期寧瑪大圓滿寺院的住持,歷史上我也屬於這個寺院。他是個偉大的學者也是個瑜伽士。他把對於理論上的理解完全融入於內心,更將它轉變成實際的道路,他將學術上的知識轉為實際的修持。他有個天賦,可以將深遠廣大的法教用簡單直接的語言表達出來,他的書《我的完美上師的法語》,是一本偉大的教授和指引。我力薦這本書給每個不同層次的修行者。他在此書的第六章討論了"心靈朋友』。

一般來說,心靈朋友是個非常平凡的概念。我們沒有必要對上師存有奇異的幻想,或者想像心靈朋友應該超越我們一般對朋友的見解。心靈朋友是我們在佛道上的導師,他已經開悟見性是個慈悲的人。沒有任何神秘可言。

究竟的心靈朋友:自心本性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真正的、究竟的"心靈朋友』,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

自心本性是處在完全覺醒的狀態之下。我們的自心本性與我們開悟見性的心是一不是二,它與釋迦牟尼佛了知一切的心並無不同,與大成就者像蓮花生大士、帝洛巴、那洛巴和密勒日巴也都一樣。我們的情緒和不可自拔的我執,都是自心本性的展現,它是我們活生生的上師。自心本性就是我們的心靈朋友。

因此,真正的心靈朋友,在我們那顆平常的、困惑的心中就完全具足了。我們經歷了存在輪迴中的種種痛苦,因此渴望從中解脫。我們強大的、奮力不懈的自我,總是在說"我要自由』。是誰在我們的心中吶喊著「我要自由』呢?是我們的自我,也就是關於"我』的想法。是那個自我,因著對自己的執著而說"我要自由』。這真是矛盾啊!"自我』說它想從"自我』中解脫。這真是不可思議。這當中有著無法想像神奇的事情,而且有一個天大的開悟的洞見,覺醒的心,就在這個很簡單的念頭之中。這是究竟的上師他真實存在的表現。我們究竟的心靈朋友正在教導我們,有一個平和及喜樂的開悟狀態,它超越了自我和概念的範疇。這個觀念說明開悟是超越思想的,事實上,它就是我們自心本性完全覺醒的真實表現。這表示真實的心靈朋友就存在我們的內心裏面。

當出生成為殊勝的

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了解,得到人身的機會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多麼珍貴的機會,讓一向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生起了想要從它自己當中解脫出來的念頭。傳統上來說,當我們的人身被賦予三種特質 : 信心、精進心、極致的知識或解脫的智慧,這些特質讓我們的出生成為殊勝的。

第一個特質:信心。

這裡談到的信心是指對上師的信心,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這是一開始就非常重要的品質。信心是我們的所依及保護。如果沒有信心就沒有道路,也不可能有求法的初發心。我們可以說信心就像Volvo汽車的車體,它既堅固又安全。用它作個例子,當你有了信心,就像你擁有一部頂級的汽車,它耐用有力車身安全而且配備舒適的座椅。你可以很享受的坐在這美麗的車子里,但是如果沒有汽油、沒有引擎,你也只能安全的坐在裡面,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就這點而言,你對自己既有的潛能具有信心,對三寶深具信心,對心靈的朋友也充滿信心,但你的旅程並沒有起步。你只是單純的享受著安全、信任及信心,其實,你只是被卡在那裡,連開始都沒有。因此,你需要有第二個殊勝人身的特質,那就是精進。

第二個特質:精進。

在佛法中,精進並不表示你要努力工作的意思。精進的行者並不是工作狂。精進的意思是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要有正面的思維和意趣,我們對於在法道上所發生的點點滴滴都充滿喜悅。那是一種充滿快樂的能量,或說是滿心歡喜的舉止。因此,精進就像是汽油,可以把它加到引擎中當成燃料,這是你的汽車動力主要的來源。缺少了汽油和引擎,無法啟動你的車子。第二個特質就像車子有了汽油和引擎。精進,是能引領你到達目的地的真實的力量。

第三個特質:智慧。

此時,你已經有了一部漂亮、舒適、安全且加滿汽油高性能的車;然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開車,你還是無法安全地抵達目的地。你依然動彈不得,雖然你擁有更好的品質,感覺比以前得到的更多。那麼,現在你有能力了,如果你試著開車,卻沒有對如何開車具備相當的知識,這可能對你及路上的其他人都是很危險的。因此,殊勝人身的第三個品質是極致的知識或解脫的智慧。這個品質這就像擁有開車的知識,不僅知道怎麼開車,而且還具備嫻熟的開車技巧。生而為人,當我們發展了自信、精進及智慧這三個特質時,那麼我們就真的達到了殊勝的人身。

擁有了殊勝的人身卻不使用它,這就像雖然擁有一部漂亮高性能的汽車,卻只是牢牢地把它鎖在車庫裡,這多麼浪費;即使我們擁有的是最好的車子,但過了幾年之後,它也會過時,這真是浪費。如果我們擁有珍貴的資源卻不去使用它,就只是白白浪費掉了。當我們有了這麼殊勝的人身,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它的珍貴並且把它發揮到淋漓盡致。我們要使用殊勝的人身,讓它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跟隨純正的道路,成就佛果,就像駕駛強而有力高性能的車到達目的地。依著心靈朋友的幫助,對他生起信任虔誠的心,透過彼此互相的努力,最後我們一定可以到達彼岸。

出離心:認知我們的痛苦

出離心可以幫助我們拓展對心靈朋友的信任。出離心是對我們自己的神經質及對自我執著的厭惡。然而,出離心不只是一種厭惡的感覺,更是對痛、對苦難、對自我的認知。我們的自我創造了痛苦的世界,我們的自我創造了輪迴。那麼,當我們深覺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時,我們必須完全的認出自我並且願意放棄它,而在這條路上前進。這是出離心的方向。如果我們要尋找解脫,那麼有出離心並不困難,出離心是我們成佛見性道路上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為了要發動我們的車子,我們必須看到而且一定要認出我們的痛苦及我們的神經質。沒有出離心,我們不可能真正駕著我們這部漂亮而且馬力強大的車,開始我們的旅程。

因此,為了讓此生達到登峰造極,我們必須發展出離心,以及對我們的心靈朋友的信任及信心。有了這些特質,就有可能開發出成佛之道。它可以帶領我們達到與我們的上師一樣的境界,也帶領我們成就真實的上師──佛性。我們真正的目標,並不僅去追尋外在的上師,也要找到我們內在的上師,也就是我們內在開悟的心。

保持鮮活的動力

我們需要一個很親近的心靈朋友作為我們的指導者,使我們在追尋心靈旅途上能夠放下自我前進。換言之,心靈朋友對我們的作用是要去發現我們的過失、弱點並發掘我們的痛處。心靈朋友就是我們第三個皈依的對象 : 僧眾。僧眾的功能就是要讓我們在開悟上、覺醒上、了知到無我的、無執的、解脫的,這幾個方面都能保持鮮活的動力。這個鮮活的動力能夠被保持了幾個世紀,這完全來自僧眾的加持力。傳統上來說,心靈朋友幫助我們在解脫的道路上保持著純凈且真誠的動機和發心。

佛陀所講的同一個法教,被聽聞之後在不同的環境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講述。當佛法在印度被重述成了印度佛教。當佛教在西藏以西藏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被重述,就是藏傳佛教。當佛陀所講述的相同法教在中國以中文及中國文化被重述,就成了中國的大乘佛教。在日本法教成了禪。而在東南亞法教則成為小乘佛教。

你"愛聽』的法,與你"需要』的法

聽聞及重述佛陀法教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個人歷程』的法教,這個法教是適合個別修持的。不管以什麼方式,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體悟,絲毫不差的接受這個法教,讓它成為個人活生生的經驗,這就是適合他的法教。個別的修持和修行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問題出在,當我們偏離時,不是用學術的方式去解釋法教,就是用親身的經驗去看待修行。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的自我就開始在闡釋法教時參一腳,加入自己的解釋。當我們一開口想要表達我們的經驗,或對佛法理論上的了解時,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自我』很快就偷偷溜了進去。

我們必須在個人對法教的理解上,適合個人的特定法教及修持上,以及個人對法教的闡釋上,清楚的區分開來。以自我為中心對佛法所作的闡釋,跟個人修持的道路,是不同的。

我們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闡釋佛法,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有關修行的道路,而它的內容卻是難以接受的事實,那麼我們不願意聽也不要看;如果有人談到修行的道路,剛好可以滿足我們的"自我』,我們馬上耳清目明,喜歡得不得了。即使講說法教的是自己的上師,我們也只選擇我們喜歡的、我們想要的部分聽,那些我們真的渴望想要聽到的東西。我們聽聞法教但選擇性的接受它,我們並沒有採納全部我們所聽到的法教,我們只接受那些我們認為"好』的部分,事實上就是那些能讓我們的"自我』覺得"聽起來真舒服』的法教。我們選擇性的同意跟接受每一件和任何一件的事情,只要它能符合自我,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看法。然而,由於我們傳承的一脈相承和展現,因此個人對佛法的闡釋並沒有什麼存在的空間。

到了一定層面,我們就會理解到,我們是在保護自己的看法和經驗,我們是在保護我們的上師、法教以及領域。法教已經成為以自我為中心而闡釋之後的教法。我們需要一個心靈朋友,因為他/她可以幫助我們平衡我們對個人修行,以及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對佛法的理解之間的差異。心靈朋友在這裡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長者、師父及上師

說到這裡,我們須要知道有幾種不同的心靈朋友,以及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1.長者:

在一般的法道上,心靈朋友就像是個長者,有些人是較年長且對佛法的了解與領悟較有智慧,有些人則是在心靈修持上比我們的經驗更成熟。這樣的長者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我們可以對這樣的人生起信心。我們可以從心靈朋友那裡學到基本的佛法,像什麼是正確無誤的佛法?佛陀是誰?皈依的意義是什麼?以世俗的理解,一個好朋友,我們可以在跟他聊天之中得到正面的思想,好的理解和指引,這就像心靈朋友在法道上給予我們的幫助。這兩種好朋友之間唯一的不同點是,心靈朋友可能對世俗上的事情並不專精。舉個例子來說,當你的車子出了問題時,他可能不是一個好的詢問對象。他的專長是在心靈的修持道上可以幫助我們,這就是為什麼他被稱為"心靈』朋友。

2.師父:

在修持道路上給予我們一般性指引的心靈朋友,在大乘佛法中稱之為心靈師父。這樣的師父通常是在佛法的傳承上持有特定的宗派的大德,因此,他對佛法的認知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心靈師父讓我們在佛道上學到許多有用的、專業的、務實的修持。在第一個階段,我們要先釐清佛法上一些主要概念之間的關係;然而在第二個階段,我們會受惠於更實際的建議。這就像你跟一個法律學教授講話,以及律師講話之間的不同。舉個例子,我們可能從法律學教授那裡得到很好的法律資料,他對法律有理論上的了解,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建議,或幫助我們對法律有基本的了解,就像輪迴世界中基本的法則。但是如果你需要更多實用的,有關於這個染濁的輪迴世界的法,你就要去找一個律師。他深知每個竅門,法律的漏洞以及所有的灰色地帶。律師有很豐富的經驗可以給你很實際的忠告,這些對我們會更有幫助。相同的道理,可能依於因緣業力造成的不幸上,心靈師父比長者有更多的體會。如果我們在世俗上有了不幸的遭遇,律師可以幫助我們。當我們在心靈法道上有逆緣出現時,我們的心靈師父可以協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當一位心靈師父在幫助眾生時,他依靠的不只是理論與理想,他本身已經經歷了整個過程,所以他可以給我們實際的、切確的、將心比心的建議。這就是大乘佛法中師父的意義。

3.金剛上師:

到這裡,我們已經有兩種類型的心靈朋友了。第一種朋友像法學教授,第二種像是位好律師。第三種心靈朋友是"上師』,金剛乘上師或稱為金剛上師。金剛上師就像電影"Judge Dredd』中的法官,你們看過這部電影嗎?(片中名言 : 我就是法律。中譯註)?金剛上師持有純正無瑕的品質,他顯現出閃亮、強壯及銳利,猶如刀鋒般的力量,就像雙面劍,是武器中的極品。擁有它,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砍斷我們想要砍的東西。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沒有小心謹慎地使用這把鋒利的匕首,它也很容易就砍傷我們自己。這銳利的鋒刃不只可以砍外面,也可以砍裡面。因此,跟這樣的金剛上師相處是非常危險的遊戲。

巴楚仁波切曾經解釋過金剛上師所有的特質。基本上,這些非凡的上師就是那個能夠給予你直指心要的人,也就是可以給予你指出心性的灌頂。這位上師本身在給予你灌頂之前,必須完整的接受過相同的灌頂。他的灌頂必須被他的金剛上師所認可才行。因此,金剛上師或是上師,就是你可以從他那裡接受金剛灌頂的上師,而且在佛道上可以給你詳細指引的上師。

心靈朋友 中

蓮花生大士說:"沒有檢視老師,就像喝毒藥;沒有檢驗弟子,猶如從懸崖縱身一躍。』

英譯中/感恩 審譯/報恩

▲本樂仁波切提醒,心靈朋友的作用,是要去發現我們的過失、弱點並發掘我們的痛處。

找到一棵對的樹

依據巴楚仁波切的開示,我們在選擇自己的心靈朋友之前,甚至就在我們要做出重大決定,想要親近他之前,很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去檢視他。

如果不詳細的檢視上師,無庸置疑地將浪費掉所有累積的功德,就好像在有毒蛇的樹蔭下乘涼,被騙了,他們失去了他們曾經找到的自由。

~巴楚仁波切"在樹蔭下…』

在這個韻文中,巴楚仁波切比喻輪迴的熱惱就像在沙漠一樣。你走在看不到盡頭的撒哈拉沙漠,好像輪迴的炙熱,讓你痛苦得大汗直冒,這時你看到沙漠當中有棵樹。看到它美麗的樹蔭,幻想著如果你能在這棵美麗的棕櫚樹蔭下乘涼,該有多好!此時天空連一片雲也沒有,你就這樣被曝晒在烈日下,沒有任何的遮擋。天氣炙熱得連砂都像在冒火,這時你就像被扎紮實實夾在輪迴熱惱當中的三明治。因此,當你看到樹蔭時,你就愛上了它。這時候還能指望你應該先去檢驗樹蔭的真假嗎?這真是沒有希望啊!因為你已經被它深深的吸引。你可以想像很多在樹蔭下的美妙,一來它真的很涼快,二來可以好好的休息,而且還可以在它的遮蔭保護下,免於太陽與沙子所散發出來的炎熱。然而,事實上有一條蛇正盤蜷在那棵樹下。如果這時候你興沖沖的走進樹蔭,還沒有仔細看清楚就把背靠在樹榦上,這時候巴楚仁波切說話:"真是危險啊!』你有可能被毒蛇咬傷,它或許不是故意要攻擊你,只是在自衛。但也有可能它蓄意要傷害你。還有可能是你已經壓到它,自己還渾然不知;如果你傷到蛇讓它受到驚嚇,那麼它回咬你一口,同時釋放出毒液。

如果我們不仔細思維,一心只想要離開輪迴的熱惱,看到樹蔭就飛奔過去,很可能被毒蛇咬到而喪命。結果,我們因為珍貴人身所累積的功德與福報,以及走在沙漠中能看到一棵樹這稀有難逢的機會,全部都被浪費掉。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多點耐心,沉著且無畏的再往前走,找到一棵對的樹,樹下沒有毒蛇,依靠在上面也不會有危險。

在佛教中,檢視上師非常重要;同時,上師檢視學生也一樣重要。看起來在我們的社會裡,這種檢視的過程似乎正在消失。即使當今的環境如此,我們還是要強調,在第一階段學生檢視上師,以及上師檢視學生同樣非常重要。

檢視的期限

這裡要說個故事,過去在西藏有個偉大的金剛上師來到中國。當時的皇帝想認這位大師當他的上師,所以就邀請他到宮廷作客。大師到了,但並沒有向皇帝行跪拜禮。他想,我是一個心靈朋友也是皇帝的老師,皇帝理應要向我跪拜才對。同一時間,皇帝也在想,這個心靈上師沒有對我行跪拜禮,我是統理整個天下的皇帝,因此,很驕傲的說,我現在不接受你當我的心靈朋友了,但在未來的幾年中我將檢視你。隨著時光的流逝,皇帝終於發現這位上師是對他彌足珍貴的老師,最後他決定要請這位大師當他的心靈上師。然而,大師已在兩、三年前圓寂。因此,雖說我們要檢視上師,但這個檢視必須有期限。學生的生命很珍貴,老師的生命也很珍貴。

檀香木的芬芳

檢視心靈朋友是為了找到檀香木,我們不想要一棵毒橡樹,也不要一棵有毒蛇的樹,我們要的是珍貴且芳香四溢的檀香木。一棵普通的樹榦,橫躺在馬來亞山檀香木的森林裡,從檀香木濕潤的葉子和枝丫吸收了它的芬芳,慢慢地,它聞起來也會有檀香木的味道。同樣地,如果親近已經開悟的人當我們的心靈朋友,我們也會愈來愈像是個開悟的人。你跟了誰就會跟他很相似。

我們可能不是完全開悟,但從表面上看起來就像開悟的人,說的話就像開悟的人所說的話,我們也會愈來愈有開悟見性的人所具有的品質。事實上,要調查的是那棵樹的品質。它是棵檀香木還是棵有毒的樹?我們必須辨認出檀香木,並且親近他;也要分辨有毒的樹,而且避開它。這就是檢視心靈朋友的重點。

去找很難找到的

巴楚仁波切給了很好且實用的忠告,當去尋找上師時,有哪些品質是我們該留意:根據我們最精純的法教所描述,具備所有完美品質的上師,在這個染濁的時代已經很難找到。信任持守三種清凈戒律的上師,他具有淵博的學問與高貴的慈悲,並且熟練無盡經藏中的儀式有著成就的佛果、完美的智慧來自究竟的解脫與證悟。耀眼吸睛的花朵源於他四個優雅的品質,幸運的弟子將如蜂群般的跟隨著他。~巴楚仁波切

本質上,巴楚仁波切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很難找到一個具足所有完美品質的上師。從這個情況來看,我們不要去尋找理想中擁有特定品質的上師,應該找尋具有基本品質的上師。

一個上師應該保任他的戒律。我們可以從三個戒律來觀察。第一小乘的戒律,是個別解脫戒律。第二菩薩戒,這是大乘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戒律。第三金剛乘的戒律,是密咒乘的三昧耶戒或者承諾。

佛陀說過小乘的戒律就像陶制的花瓶,它看起來很美,可是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將碎為千萬片。要將它們一片片的拼回去完全不可能。如果你破了小乘的戒律就無法重受,即使花費一生的時間也無法修補。佛說菩薩戒就像純銀做成的花瓶,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可能會留下凹痕,一個好的銀器匠可以修補它,不過不可能看起來跟以前一模一樣。即使一個銀器匠沒有很好的手藝,但還是可以整修它。因此,在大乘的道路上你可能犯錯,戒律可能衰損,但就像修補銀器的好工匠一樣,你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受戒律並且凈化它。金剛乘的戒律就像純金打造的花瓶。純金是非常柔軟而且靈敏度相當高,即使用手指輕輕碰都會留下痕迹。因此,佛說金剛乘的三昧耶戒律非常容易破損,在這個戒律下很容易違犯,但同時也很容易去彌補,用你自己的手就可修補金剛乘的戒律。

因此,巴楚仁波切說如果你看到一位上師竭盡所能地守護他的戒律,不管他是小乘、大乘或金剛乘的上師,這個指標性的品質,顯示他正走在開悟見性的解脫道上。

更進一步來說,這個上師應博學且具有慈悲心。如果他沒有學問我們怎麼跟他學習?上師必須能確切地回答我們的問題,告訴我們"是,這是對的,』或"不,那是錯的,』因為佛陀曾經在這部經里如是說,在那部論里那樣說。那麼,上師博學的品質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困惑,解答我們的疑問,這很重要。有時候人們會想一個上師並不需要什麼學問,但應該是個瑜伽士。這種浪漫的想法很不切實際,因為當你深陷困惑時,一個瑜伽士可能使不上什麼力量可以幫助你。

巴楚仁波切指出,一個上師必須精通三藏,它就像三個籃子,或三個佛陀法教的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律藏:是小乘的道路。如果說律藏與我們無關,認為只有那些剃了頭,穿著紅黃色袍子,住在修道院或尼院里的人才需要它,這並不對。在律藏中佛陀並不只是教導寺院"可做』與"不可做』的規矩,他還教導基本的社會互動原則,是佛教徒的基本社會哲學。既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一個由佛教徒組織而成的"僧眾』社會,我們必須了解佛陀對律藏的開示,因此一個上師必須精通律藏。

第二個主題是經藏:它包含佛陀所講的大乘道路,菩薩道,慈心、悲心的道路。佛陀教我們不僅要自救,還要解脫所有眾生,因此,上師必須精通經藏。

第三個主題是論藏:這當中完整的包含了佛陀所教導外在自然界現象的不同原素,及內在的心智科學。

因此,身為一個上師必須精通三藏,還有其他有關金剛乘道路的主題。如果你發現這樣一位上師,戒律清凈而且學養豐富,那麼你應該要滿意且跟隨這位上師。不要太挑剔,逐條的去檢視他的品質。當看到他具有幾個重要的品質時,你應該接受這個人成為你的上師,你的心靈上師。

錯誤的嚮導

巴楚仁波切在尋找心靈朋友的旅途上給了些許叮嚀,他認為我們要避免一些老師。這些要點非常重要:

木頭裡程碑

第一種要避免的老師是以木頭製造的里程碑,他看起來跟真的石雕里程碑一模一樣,事實上既沒有強度也不具能力。如果一個老師毫無學習的強度也無實證的能力,就像是木雕的里程碑。

這些老師完全沒有從研讀、反省及禪修,提升自己品質的蛛絲馬跡。這些上師高貴的弟子或優越的家族,日後一定會覺得比一般人更尊貴。他們悍衛自己的種姓就像婆羅門一樣。即使做了一點點法教研習、反省及禪修,但並沒有為了來生著想的純正發心,而是充滿世俗的種種理由。

巴楚仁波切抨擊這充滿階級的種姓制度,他的理由是建立在律藏的基礎,佛陀曾經開示身為一個寺院的住持,必須具備滿腹經綸、豐富的經驗及高度的證悟。更進一步地說,他必須有慈悲心及樂於助人的善心。佛陀也說過選擇老師不要以他們的種姓作為依據,比如婆羅門種姓;不要因為家族關係而選擇他們,而應該是依止於他們所具備的知識及證悟。

井底之蛙

第二種要避免的老師就像井底之蛙;他們對佛法的了解非常狹隘,視野短淺、經驗及證悟都極為有限。

這樣的老師沒有具備特殊品質,他們與一般人在一起時顯不出任何的特色,因此無從分別。但有些人完全沒有經過任何的檢驗,就對他們盲目的崇拜,把他們捧上法座。一旦他們被拱了上去,會很驕傲自大,因為得到好處與美名。他們自己甚至沒有自覺,自己並不具有偉大老師該有的真正品質,他們就像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樣。

巴楚仁波切說了一個故事:一隻住在井底的青蛙遇到來自大海的青蛙,問:"海有多大呢?』 海蛙回答:"非常的大。』井底蛙問:"有沒有我這個井的三分之一大?』海蛙回答:"比這個井大得多了。』井底蛙再問 :"有我的井一半大嗎?』海蛙回答:"比這還大得多。』井底蛙又問:"是不是跟我的井一樣大?』海蛙回答:"那是沒得比的,海大得太多了。』於是,這兩隻青蛙結伴來到海邊。當井底蛙看到海洋的剎那,馬上被海洋的拍濤壯闊嚇得心臟病發而死。這就像那些訓練有限且視野短窄的老師一樣,他們承受不起偉大上師們所具有的深邃眼界。

瘋子的指導

第三種要避免瘋子的指導。

這些老師的知識有限,從來沒有努力地去跟隨有學養的上師學習,也不曾受過經典跟論典的訓練。他們的負面情緒非常強烈,而正念跟覺察力如此的薄弱,這造成他們對自己的戒律及三昧耶戒鬆散馬虎。雖然他們的心志比一般人還低,但是他們模仿成就者,行為舉止表現得好像比天還要高。

有些老師的表現就好像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但卻沒有他們的證悟。只能算是瘋子的指引,因為還沒達到圓滿的成就,行為簡直就是瘋子。

過去那些大成就者的外在言行看起來就像完全瘋掉了一樣,然而他們的舉止看似顛倒狂妄,但證悟卻可以轉化他們的行為。帝洛巴把他的學生那洛巴推下百尺深的懸崖,之後他爬下那洛巴摔落的地方問他:"我的孩子,那洛巴,你覺得如何?』那洛巴回答他:"我就要死了。』帝洛巴具有治癒的能力,他把手放在那洛巴的背部,拍了三次,就這樣治好摔得粉身碎骨,痛不欲生的那洛巴。

在這個時代充斥著模仿大成就者行為的人,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證悟的力量。他們知道怎樣把你推下懸崖,但卻沒有爬下山谷去關心你的慈悲,他們更沒有治癒痛苦的能力。避開這種瘋子的指導吧 !

盲目的指導

第四種要避免的老師是盲目的指導。

事實上這些老師的品質並不會比你自己所擁有的還要好,也不具菩提心的慈悲,他永遠不可能幫你打開眼界,讓你看到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這樣的老師我們稱之為盲目的指引,因為他們無法判斷什麼應該採用?什麼應該避免?如果跟隨這樣的人,就會變成跟他們一樣。

因此,檢視老師,知道什麼樣的老師應該要避免,什麼樣的品質該被領受。如果我們看到任何一個老師具備一定的品質,那麼就應該跟從他的指引,很快地我們就會達到證悟及解脫。巴楚仁波切在此引用一段蓮花生大士詩文中提出的警語 :

沒有檢視老師就像喝毒藥

沒有檢驗弟子猶如從懸崖縱身一躍

心靈朋友 下

當我們親近心靈朋友並且跟隨他踏上佛道時,可能會被自己的自我或無明所蒙蔽,所以看不到上師的珍貴功德……

英譯中/感恩 審譯/報恩

跟隨心靈朋友:正確的關係及態度

跟隨心靈朋友根源於我們對待老師正確的態度。我們之間的關係始於對待心靈朋友的正確觀念,巴楚仁波切對此有所描述:

就像病患依賴他的醫生,旅人依靠他的護衛,受驚嚇者依恃陪伴他的人,商船依仗他們的船長,渡江者仰賴渡船的船夫,如果生死及負面的情緒,是你所恐懼的敵人───那麼,就把你自己託付給上師吧!

建立正確的關係始於開展正確的態度。什麼是錯誤的態度呢?根據巴楚仁波切的說法,我們看老師:就像用獵人的眼睛去尋找麋鹿,打的是它身上麝香的主意;注視著大象,是為了它的象牙;看著犀牛,為的是它的犄角。這種侵略性的態度就像是要去掠奪價值不斐物品的意圖。你並不在乎是如何得到它,你沒有慈悲心也沒有一顆溫熱的心,有的只是一顆做生意的頭腦。你想得到一個價值非凡的東西,只是想要擁有它。巴楚仁波切說,這種動機就是我們精神旅程上錯誤的開始,這是根源於我執的以自我為中心。你想要為自己在所開展出來的關係當中得到一些世俗上的好處。你要的只是名和利。依據純凈的法教,這種處理手法有著問題。

就像一個病患依賴他的醫生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親近一個老師,就像病患依賴他的醫生一樣,這點須要有某種程度的認知。我們必須承認已經病了。這一步並不簡單。在我們生病的最初期,總是想抵賴:不是啊!我並沒有感冒,我只是有點頭痛罷了。因為我們不想得到感冒,因此就不承認我們生病了。因為知道我們的下一個或兩個星期將要在床上度過。這樣的狀況讓我們覺得痛苦且令人煩躁。相同地我們一定要承認自己是一個病人,被娑婆世界"自我』這個疾病感染了,我們正承受著嗔恨、貪慾及無明的癥狀並在其中煎熬。

佛法的克流感:對治娑婆世界的癥狀

要讓一個病人能夠依賴他的醫生需要下點工夫。我們在面對我執、輪迴的痛苦及生命的苦難必須有所行動,要治療嗔恨、貪慾、嫉妒、傲慢和愚痴等癥狀。在佛法的治療中,就像阿斯匹寧和克流感,這些東西可以讓我們得到暫時的解脫。當在作止的平靜持續基本禪修時,大約四到六個小時里,就可以把這些癥狀全部去除,然而當我們感覺這些癥狀又回來時,這意味著我們再回到禪墊上的時候了。雖然這些醫藥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癥狀,但並沒有辦法觸及問題的根本。因此,我們能認知到癥狀的根源也願意承認自己是個病人,這是和我們的精神朋友產生關聯的第一步。

傲慢

"承認』這個動作自然地就可以對治我們的傲慢,傲慢是我們親近心靈朋友時最大的問題。當開始對治傲慢且承認我們生病了,這時就可以視精神朋友如同一個專業醫生──我們所有的疾病他都知道,他也清楚這些癥狀的根源,更知道哪些藥物可以減緩我們暫時和永遠的痛楚。

信心

一個病人必須完全信賴他的醫生,全然的信心意味著你已準備好接受各種指示,而且遵循醫生給你的所有吩咐及處方。如果沒有這種承諾以及對醫生全然的信心,整個治療就不會產生作用。例如醫生要求你服用一些特定的藥物,但是藥品當中的某些成份你並不喜歡,所以你就不去藥房抓藥。選擇到另類療法的醫生那裡想聽取不同的意見,其實你也不相信這個醫生。

這位另類療法的醫生給你一些很奇怪的草藥,告訴你熬水煮沸之後喝下,但你顯然對這種邏輯完全不滿意。就遊走在這些醫生之中,對他們沒有完全的信任,因而漠視自己的病症。你不但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這些醫生的時間。如果你不相信這位醫生,就不要佔用他的時間,因為還有很多病人等著要看病。印度大乘佛法的偉大成就者寂天論師曾說過:"對那些不遵從醫師指示的病人,要想治好病則毫無希望。』即使是這世界上最頂尖的醫生在你身邊,為你解說著最新藥物的名稱。但是如果你不準時吃藥也不遵守療程,要治癒病症則不可能。

虔敬

因此,一個病人在依賴醫生時,要對他有很大的信任。在佛教當中這樣的信任和信心就稱之為"虔敬』,也可以稱為"信仰』。這表示你相信醫生的智慧與經驗,虔敬與信心能夠產生基本的開放性,你必須對醫生敞開自己。巴楚仁波切給我們幾個例子,像"受驚嚇者依賴陪伴他的人』和"渡江者仰賴他們的船夫』,我們也可以加上"乘客依靠機長』。當我們在登機時已經將全部的信心放在機長的身上,這是我們在心靈旅程上正在做的事,當我們登上航向解脫的飛機時,我們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上師的手中,他正載著我們飛向彼岸。

這種虔敬的關係就像病人跟醫生之間一樣,猶如渡江者與船夫,受驚嚇者與陪伴他的人。所有這些比喻都在傳達一個訊息,我們須要一個很強的信任與信心,這就稱"虔敬』。

虔敬與信任並非自然就會升起。最初,學生會去檢視老師;老師也會審視學生。我們的心靈老師檢驗我們,我們也檢視他們。然後,我們才能到達信任的階段,這就稱之為"虔敬』或稱之為"愛』。愛與慈悲都來自心靈朋友,之後愛與慈悲就會成為牽動你和心靈朋友之間的觸媒。這種了解對我們開啟與心靈朋友間的關係,及我們的心靈旅程都是非常重要。

正面的懷疑

巴楚仁波切指出外相可以矇騙人,因此,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外表來做判斷。最簡單的顯現,被我們先入為主的該做與不該做的概念性給污染了。就像所有事物的顯現一樣,我們很可能會被老師和心靈朋友的外表所矇騙。

具恩祖師大德曾開示:不要對一個人的行為作錯誤的闡釋,多數印度的大成就者活著時,像惡魔、野獸及低俗賤民,比最低賤還墮落。

以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的例子來看,他是眾人的導師也是噶舉傳承的創始祖師。他在恆河邊過著漁夫的生活,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可以在恆河岸看到外相如他的人。那裡有數以百計的漁夫,帝洛巴就跟他們一樣,住在河岸上,每天到河裡捕魚殺魚。他的外表看起來就像一方惡霸,做了數不盡的黑業。然而,當帝洛巴在教導他的學生那洛巴時,從他的行為舉止中展現出他的證悟。巴楚仁波切繼續說道:

帝洛巴殺這些魚,並不是因為他肚子餓而且找不到其他的食物。而是魚類處在完全無明的狀態,它們不知道該做與不該做的界線在哪裡,它們是充滿負面行為的動物。然而,帝洛巴有能力幫助它們解脫,當他在吃魚時可以跟它們的神識聯結,於是他就把這些魚的神識轉化到佛國凈土。

相同的,薩惹哈是製造弓箭的匠工,夏瓦利巴則像個獵人。其他在印度的偉大成就者也一樣,他們選擇卑微的生活型態,常以最低下賤民的身份出現。很重要的是,他們不希望因為你的老師所從事的工作來判斷他的對錯,你應該訓練自己保有最單純的認知。

不要盲目跟從

我在這裡並不是要建議大家盲目的跟從心靈朋友,因為還有一些情況是我們必須去考慮。但是,如果我們對盲目信仰太敏感了,就會導致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會變得非常負面;我們處處懷疑,對人世間冷嘲熱諷不相信有真誠善意,我們的懷疑遮掩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美德品質。當看到自己的頭腦要走到那樣的極端時,那麼應該來讀一讀巴楚仁波切的這段詩文,我們也應該懷疑一下自己的懷疑。你那充滿懷疑的大腦可能會說,"這個老師就像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者一樣,正在做一些無法無天可恥的事。』這是正面的懷疑。當你的頭腦對盲目信仰懷疑到一個極端時,就要想一想你是不是懷疑過頭了。

巴楚仁波說了一個善星比丘的故事,他是佛陀的學生也是他很親近的侍者。這個學生對佛說:"你除了會從身上放光六尺外,在你身邊當侍者這24年,我不曾看過,即使小如芝麻般的靈性品質,至於法教,我知道的跟你一樣多,從此,我不再當你的僕從了。』

善星比丘服侍佛陀24年的時間,在這麼漫長的歲月中,他見到佛唯一的品質就是"光』。巴楚仁波切說,如果我們沒有調伏自心,也沒有適當的方法對治我們的心,我們甚至可以在佛陀的身上挑毛病。即使尊貴的佛陀此刻就在眼前,我們還是會發現他有很多缺失。或許他講話有印度口音,因此很難聽懂他所開示的內容。如果我們都可以在佛的身上找到缺點,那又該如何去看待我們那普通的心靈朋友呢?如果不好好在自心下工夫,我們也將會發現老師的許多過患。

巴楚仁波切指示我們必須小心翼翼,隨時保持覺知與正念以維護跟老師之間的關係,因為任何一個錯誤都是非常危險。舉火焰來說,在天寒地凍時,如果能有火來取暖,那真是幸福的事,但如果我們對火毫不經心,一下子靠得太近,可能會被燒到。不過,如果我們離火太遠,就很難感受到它的溫暖。因此,不偏不倚的走在中道上,是一個非常善巧方便的途徑,它可以維護我們跟上師之間的關係。

親近老師時必須非常的謹慎,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是稀有難得的機會。當善星比丘跟尊貴的佛在一起時,他並沒有對這寶貴的機緣心存感激。當我們親近心靈朋友並且跟隨他踏上佛道時,我們可能會被自己的自我或無明所蒙蔽,所以看不到上師的品質。有時候我們會看不到這個機會是多麼的難得,我們更看不到上師的尊貴性,也看不到與上師關係里的殊勝處。身為凡夫的我們,更有可能在此刻對我們的心靈朋友完全不心存感恩。因此,我們必須很小心且訓練我們的心,應該感激我們能有這樣的機會,更應感恩我們的心靈朋友。

與佛心相系

巴楚仁波切教導我們,如何從上師之間的關係得到最大的好處。

彷彿天鵝悠遊於完美的湖面上,猶如蜜蜂品嘗著花蜜,從無抱怨,只有恆常的接受他,永遠以如法行儀等待你的上師,透過虔敬你將體驗到他所有美好的品質。

如果你要達到開悟,這就是那條可以真正從心靈朋友那裡得到利益的道路。天鵝在靜謐的湖上悠遊,蜜蜂品嘗從上師那裡采來的甜美蜜糖。如果我們不曾厭煩的跟著上師,如果我們從沒感受到像善星比丘那樣的厭惡與忿怒,那麼我們將會從與上師的關係中得到好處。這個利益可以讓我們經驗到所有佛陀及心靈朋友所具有的品質。

巴楚仁波切告訴我們與心靈朋友的相處過程:

在一開始,有技巧的檢視上師;於中間階段,有技巧的跟隨他;到最後,有技巧的仿效他的證悟和行為;一個弟子能如此做到,那就是走在真實的道路上了。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釋迦牟尼佛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並沒有那樣的福報親眼見到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活佛,我們無法僅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完全了解佛陀的法教,也不可能依著自己的認知而證悟自心本性。我們唯一能夠跟佛心聯結,我們唯一能獲得佛陀法教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唯一能達到僧眾的了悟,這些都只能透過心靈朋友。因為他,我們可以與佛的心相系。因為他,我們可以真正實現佛法的道路。因為他,我們活在當下證悟的經驗中。

(三之三.系列完)

 ◎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761


推薦閱讀:

空山梵音 心靈漫步50首 ...
淺談——守住心靈底線
為安身為立命更為心靈駐足
心靈越來越找不到家園
【新提醒】【心靈印記】閑庭——男款小雞心領羊絨衫

TAG:朋友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