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院的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教授,歷史學、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等。現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書院學會會長、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湖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國家《清史》項目等十多項。出版《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等著作二十多種,在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三百多篇。獲評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首屆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徐特立教育獎。著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得全國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多項及湖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二、三等獎十多項。
中國古代書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從唐中葉至晚清,書院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制度和精神,對中華文明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
從世界文明的宏觀視野考察,中國書院既是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一種獨特教育模式,同時也是東亞儒教文明的典型形態,要充分認識中國書院的獨特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的儒教文明
中華文明被稱之為「儒教文明」。但是,「儒教」不能理解為宗教,而是教育。「儒」直接起源於從事教育的職官。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解釋:「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司徒之官即為國家的教官,履行國家的教化職能。司徒之官包括中央、地方各種從事教化的官職,具體包括大司徒、少司徒、鄉師以及鄉老、鄉大夫等。《周禮》對司徒的教化之職均有具體規定,這些教務之職與儒家教育學說之間確有著重要聯繫。
儒家學派的創建者孔子,他並不是能夠預言未來的「先知」,也不是一個有著神秘出身的宗教領袖,而只是一個「十五有志於學」的好學之士,只是一個一輩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家。儒家認為「人生不能無群」,孔子將個人對社會群體的責任看成是先天給定的義務:「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因此,儒家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在這個失去人文文化制約的社會群體中建立起合乎「人道」的和諧秩序,形成一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理想社會。
在世界各種文化中,沒有哪一種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以教育作為立國的根本。《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中國產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孟子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古代中國形成了官學、私學兩套系統。古代中國也形成了系統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學記》《大學》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著作。
儒家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周易·賁卦》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乎人文」是對人文文化的觀察研究,其目的在於倡導、傳播這種人文文化,實現「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與王道政治。而我們說儒家教育表現出鮮明的人文特色,就在於儒家教育始終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為主導內容和核心價值。
中國書院的文化精神
中國古代書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從唐中葉開始至晚清教育改制,書院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書院通過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創新和傳播高深學問,產生了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書院精神,這是一種經過千餘年的傳承與創新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價值取向。
首先,中國書院體現出價值關懷的人文精神。「士志於道」,創辦和主持書院的士人將儒家的「道」作為追求目標。儒家士人之「道」的追求是分為兩個相互關聯的層面:其一,以「道」修身,完善自我人格,即所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其二,以「道」治世,完善社會秩序,即所謂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書院學者認為儒家對「道」的追求首先是個體自我的道德完善,並且在個體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全社會的完善。因此,書院學者們往往將這種自我道德完善的人文追求與經邦濟世的社會關切結合在一起。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數書院都將「德業」與「舉業」統一起來。但是「德業」是目的,「舉業」只是手段,為避免忽視「德業」目的而片面追求「舉業」的教育趨向,書院學者對片面的應試教育進行了嚴厲批評。如南宋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胡宏在《碧泉書院上樑文》中指出:在科舉取士的影響下,學界出現了「干祿仕以盈庭,鬻詞章而塞路,斯文掃地,邪說滔天」的不幸狀況。儘管如此,我們在解讀書院人文精神的時候,還是不能簡單認為書院的人文精神是反對科舉應試教育的。只是,科舉之學的最終目的必須與內聖外王之道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已。
其次,中國書院體現出知識追求的學術精神。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道的信仰必須建立在知識追求的基礎之上。所以,書院成為宋代以後新儒家學者探討高深學問的地方。高深學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時代對高深學問的界定都不相同。以闡釋人的意義、社會的和諧、天下的治理為核心的經、史、子、集之學是古代中國的高深學問。這樣,書院則成為古代中國大學的代表。北宋中後期,以新儒學家因為無法利用官方的機構研究和傳播其學說,於是,民間色彩濃厚、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書院成為他們的首要選擇。新儒學和書院的結合不僅使新儒學獲得發展的依託,而且也使書院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書院因之轉型為新儒學的研究和傳播基地,創新和傳播高深學問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大學的最典型標誌之一。宋代以來,中國古代學術的發展經歷了多次發展,包括宋代的程朱新儒學、明代的王湛心學、清代的乾嘉漢學。這些學術學派的形成與發展都與書院息息相關,或者是以書院為研究基地,或者以書院為傳播基地,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書院的學術創新精神是以書院寬鬆的辦學環境為基礎,學術大師雲集書院講學為推動力,師生相互答疑問難、相互激蕩獲得新的觀點、思想而形成的。
其三,中國書院體現出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中國書院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現出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既然道的信仰必須建立在知的追求基礎之上,那麼,求道與求學是統一的。一方面,書院求道的價值關懷體現出對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的追求,但這種人文關懷是建立在知識理性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書院的知識追求不是為知識而知識,學術創新總是以探求儒家之道的價值關懷為目的的。如程朱新儒學通過重新闡釋儒家經典,打破漢唐經師對儒家經典解釋的壟斷地位;王湛新儒學則是試圖突破程朱新儒學的「支離」,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學術主張。書院的這一學風變化過程,既是為了求學,更是為了求道。書院教育強調生徒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治國平天下的能力統一,培養了不少德才兼備的人才,他們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體現出書院的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儒家將這種書院精神擺在教育活動的首要位置,並按照書院精神來設計人才培養模式。長期主講南宋長沙嶽麓書院、城南書院的著名學者張栻認為書院應該「傳道而濟斯民」,就體現出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統一的精神。
其四,中國書院的價值是對中華文脈的傳承與弘揚。中國書院教育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之一。北宋以來,「返回三代」「復興儒學」已成為士大夫階層的共識與追求,「為往聖繼絕學」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正如西歐重新發現古希臘、古羅馬的燦爛文明一樣,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在宋代歷史天空中出現了曙光,而完成這個歷史使命的載體就非書院莫屬了。中國書院是研究學術和文化總結集成的重要學府。如福建武夷精舍(書院)是朱子和門人用畚鍤建起來的,朱子在此八年,帶領門生、聘請學者、彙集群言、講學著述,修訂了《小學書》《童蒙須知》,審定了《易學啟蒙》,完成了《孝經刊誤》《周子通書》,刻印了《太極圖說解》《西銘解》,以及《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的序定,標誌《四書集注》思想體系的誕生。在這裡,朱子總結了從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等北宋以來理學家的成就,構建理學集大成的框架和規模。
中國書院是延續中華文脈的聖地。朱子在生命中最後的8年時間是在建陽考亭書院度過的,他雖身患重病,但懷著延續中華文脈的責任和擔當,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周易參同契》考異和《楚辭後語》六卷、《楚辭辯證》二卷及《楚辭集注》,修訂了《韓文考異》十卷,編訂了《禮書》,考訂了《堯典》《舜典》《大禹謨》等遠古文明的經典(《堯典》《舜典》《大禹謨》屬於上三代的經典,《周易》《周禮》《楚辭》屬於夏、商、周下三代的經典),在艱難的環境中,朱子用註解和闡述的方式把中華遠古文明的精神延續下去,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內涵,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考亭學派」。
中國書院的現代復興
當代中國出現了一個書院復興的文化現象。主要表現為:許多古老書院修復完整並對外開放;許多書院開始恢復國學教育活動;創辦了許多新的書院並開展國學教育;大學教育和書院教育密切結合。
我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有儒家遺產546處,包括文廟327處、書院144處。國家正在積極探索合乎書院文化遺產特點的管理體制。中國書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應該成為當代中國重大文化戰略、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儒家文化遺產的文廟、書院應當成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聖殿,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文化驛站。
儒家文化遺產不同於皇家宮廷建築、宗教寺廟宮觀,具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儒家士大夫、鄉紳等是文廟、書院的創建者和主持者,他們通過文廟、書院以推動知識傳播、道德教化、文化積累,在社會基層從事道德教化、知識傳播、文化建設的工作。當前已經修復起來的書院,要發揮它們的作用和功能。讓它們成為地方文化的中心,承載社區文化、村落文化、縣域文化。書院的管理上要打破體制的限制,除了文物部門,還可以讓公益社團、學校來管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書院。
通過全面調動地方政府、公益性組織、社會團體、社區群眾等參與力量,探索、實施政府與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的多種途徑,將作為儒家文化遺產的書院打造成為地域文化、社區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國近代高等教育體制沒有積極承傳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精髓,故而,今天重新思考這一傳統教育的優秀典範,積極汲收書院精神與書院制度統一的重要經驗,是構建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及其大學文化的必經之途。書院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地位的教育機構,對中國文化史的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恰恰在於書院精神和書院制度的緊密結合,書院精神與書院制度統一的歷史經驗,對我們今天的大學改革與建設應有重要意義。現在我們有的大學一味地模仿西方,有的大學更注重知識的培養。而中國古代書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更重視人格的培養。事實上,人格的培養比知識重要得多。
中國書院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對書院在千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所積澱的文化精神和制度建設進行全面的梳理,然後再結合當前大學的發展,將中國書院與現代大學結合起來,力圖將書院文化轉換為現代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今天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推動傳統書院與現代大學的結合。嶽麓書院已恢復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文化傳播的功能。嶽麓書院獲得了歷史學、哲學門類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21世紀中國正在實現富強之夢。但是,中國夢應該是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中國書院復興是中華文明復興大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文化現象,是正在復興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