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站樁精華 轉載2

站樁精華 轉載22012-02-18 20:21

武術氣功講「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練內家功的也講這句話。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我有個朋友,一塊跟老師練拳,他比我們早去好幾年。他練功時尾閭歪著,腰就是松不了。我們幾個師兄弟都鬆了,他還沒松。過了七八年,我去他家幫著他搞,才鬆開。他為什麼松不了呢?他說他的胯有毛病,得往後收著,一收收歪了,擰著屁股,尾閭還能垂得下去?我說你先正著練,他不聽,他搞了七年多才鬆開。要懂得尾閭中正往下垂,似坐非坐,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

下面講一講松尾閭的四步功訣。

第一步是垂尾閭。同學們練三心並站庄,一開始就練垂尾閭。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閭。尾閭往前扣。

第四步,轉尾閭。會扣尾閭了,骨盆不動,轉動尾閭骨。能轉尾閭,過去叫尾閭如鍾錘、如鐘擺。這句話是太極拳祖師講的。因為周身的氣通過尾閭來發動後,陽氣就上升了。怎麼去調動全身的氣呢?靠尾閭,尾閭輕輕一動,就把會陰的氣提起來。這是一個關口。尾閭不會動,會陰的精氣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道家功講,練丹重視精氣,怎麼辦呢?提穀道,穀道往上一提一縮(縮穀道的目的是讓尾閭動一動,如尾閭不動彈,光縮穀道,陽氣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閭一動彈,氣就引過來了,它自己往上升。這是從內景上講的。我們不練周天功,不著意它,但我們練功的時候,周天自己會動,裡面自然而然要變化。練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導,想氣到尾閭,氣到命門,有股熱氣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氣。經脈之氣就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通過呼吸來推動,經脈之氣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膚之下的混元氣要深一點。真走脊柱裡面非動尾閭不行,不動尾閭氣不好進去,當然不是絕對進不去。過尾閭關頭頂要有氣感,頭頂一癢,尾閭跟錐子扎一樣疼。一痛,真氣透過封脊椎管的韌帶和結締組織,從脊柱管往上走。尾閭要不會動彈,不好進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咱們不搞周天功,隨便這樣說一說。真要講練周天,有些關竅都有內容(自然周天另外說)。講這些是給同學們開開竅,似乎不是練功要領,但是懂得這些道理後,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加深了。

腰、胯、尾閭這三者是一個整體,這兒講的是形。我記得我一個老師練太極拳,練八個勁,叫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老式太極拳108式,一開始打勁,無論什麼姿勢都打出掤勁,往外捋也打出掤勁。他一個勁打了二年:八個勁一共打了16年。他問他的老師:「我這個勁怎麼還不整呢?」他老師說:「就是,打這麼久怎麼還不整啊?你摸摸我的腰吧!」一摸腰,老師的腰會動彈。「噢,這個!」一比劃,三天就過去了。他跟老師的關係是很隨便的(我跟我的老師也一樣),一拍桌子:「老師你早幹什麼去了?讓我搞了16年,原來關鍵在這,早給我說不早解決了?!」「我也不知道你悟不出來。」你要不摸一下腰,又看不著,怎麼悟去?這個老師教我們時,說先把腰站開再學別的,省得鑽16年鑽不出來。我們三個月就把腰解決了。腰一般不讓你看,不讓摸,也不說。松腰是什麼樣子,站庄怎麼站,丹田什麼樣,松胯骨特別是松後胯什麼樣,下次站庄先讓同學們摸摸體會體會。尾閭要自己下功夫解決它。尾閭還要靠氣,意念一動胯骨就轉,胯骨一點不動彈也不容易。通過肛門收縮,尾閭前後可以動,轉圈就不好動彈了,需要慢慢練。

垂尾閭雖然在武術書上有,如形意拳和太極拳,都講垂尾閭,但到底怎麼練,一般人都沒有多去注意這個問題。八卦掌講裹臀靠胯,胯往前靠著,不是垂尾閭,它相當於垂尾閭的第三步功,直接走扣尾閭。尾閭一扣,章門往上提氣,把海底封住。練輕功有些竅穴,比如,從會陰往命門一提,從百會一走,往印堂一穿,往前發力很快,一個箭步就竄出去了。用這些竅點把氣打起來。要往後退,用章門提會陰,一提氣,到了肚臍,從那兒整的非常快,一提到百會,玉枕往後一帶,自然而然,「嘩」就往後竄出去了。這是用穴位、氣脈的運行來練功夫的。你就以為蹦蹦跳跳這麼練?那就費死勁了。跳高跳一輩子,才跳兩米四多,人家跳兩丈多,那樣練怎麼跳得了?那是內在的氣脈練法。不過,現在不打仗,也不比武,這個東西我們就不多搞,咱們只搞保健。沒事時,動一動尾閭,注意百會要提著,「尾閭中正神貫頂」,如果神不貫頂,經常注意尾閶,精氣聚到海底,沒有往上提就容易跑。要注意松尾閭、垂尾閭跟提肛、提頂結合起來。龜、鹿、鶴這三種動物長壽,現代科學沒怎麼研究,古人認為它們的長壽都跟尾巴有關係。鶴休息時頭擰過去拿嘴跟尾巴連上;鹿小尾巴根會轉,而牛、驢、馬的尾巴根不會轉;龜尾巴不長,尾巴根也能動彈。1973年我的小表弟生病,我買了幾隻鱉給他補身體。我先研究研究,弄一盆水,把它們放到水裡。在旱地它們都挺老實,慢慢爬呀爬呀,好像爬不動,沒什麼本事,而到水裡就來勁了。有的害怕,可能感到對方厲害,氣足,一個跑,另一個追上去,用嘴一碰它那身子、蓋或肚子,稍稍碰一點點,一會兒它就死了。為什麼一碰就死呢?按武術講,是電氣把它整體打壞的。它往前沖時,尾巴一動彈(不是用爪子划水),身體箭一般出去了,爆發力非常強。說明尾閭一動彈,全身的氣發動很厲害。一個老師講,他們太極拳老師哥倆和徒弟看一個吊著的大鐘,鍾中間有一個錘,一個指著鍾錘說:你看這是什麼意思?學生說不知道。老師說這就是咱們練功的根本。他哥一拍桌子:「哪這麼多事?吃飽撐的!」不讓說。什麼道理?佛家和道家練功關鍵不同之處:佛家的法器是磬,上面敞口;道家是鍾,而鍾是扣著的。磬從外面一打才能起反應,說它是反應論,裡面是空的;道家不是,形體是空的,自己裡面有東西,錘在裡面掛著,一拉,「咚——」從裡面打。佛家從外面調動氣,道家從形上、從裡面用尾閭調動全身氣。「龐老師,不是用意念調氣嗎?」對,但可以借個手段,借尾間動使全身氣脈動彈。「腰不是主宰嗎,怎麼又出來個尾閭?」意識也主宰,腰也主宰,尾閭也主宰,別分開,是個整的。你懂得竅門了,尾閭輕輕一動彈,腰為主宰,尾閭與骶骨相交處有穴位叫腰俞(俞當轉輸講。中國的穴位的取名,都是有意義的),腰俞不放在腰上,放在尾閭上去幹什麼?因為腰部的氣血是從這兒轉輸的,尾閭稍稍會動彈一點點感覺就不一樣了。

70年代,我到氣功界的一位朋友家去,他正在給學生講身形要求,我就在一邊聽著。講完後,學生走了,我說:「你講動功怎麼不講垂尾閭?」「當著這麼多人,什麼都講還行啊?」我說:「可是我們老師什麼都講,也不拿這當回事。」「那不行!」早期他有七八個徒弟,其中一個姓張,高血壓怎麼也好不了,練她的功練好了。又練了二年多,一練功就腰疼。他們在聽課,我也不言語。那時,我在朝陽門外住著。一天我到日壇公園練功,他看到我,說:「龐大夫,我這腰疼是怎麼回事?我用各種辦法都解決不了。」我說給你擺個姿勢就行了。姿勢—擺,把尾閭一托,一扶,馬上過去了。有些姿勢,我們必須注意調整它。你懂得什麼是正確的,把姿勢擺一擺,問題一下就解決了。咱們為什麼講姿式呢?道理就在這裡。有好多姿式不擺正,光用氣調不行,你調過去了,他一會兒又變了。正確的姿勢引導氣血按著正常路線運行,錯誤的姿勢導引氣血按照錯誤路線運行,所以形還是很重要的。

前身環抱,加快松腰的步伐,練第四,五,六大家可能都容易明白,第七節的前身環抱的鬆動骶髂關節很重要,一般來說,當命門腰椎往後凸到一定程度再往後凸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候此關節鬆動一點,腰椎也會往凸一點,而且它對鬆動骶骨尾巴骨也很重要;還有這個功也是聯接形神庄和五元庄功法的紐帶,它對於強化至命橋功能是一個很好的功法

到後來,你還是蹲得很低,但是別人一摸你的腿,肌肉都是放鬆的,就跟沒用力似的,一點兒都沒綳勁兒,因為那時你已經不是用「力」去站樁了,而是用「氣」在站、用狀態在站。——這個過程也是漫長的。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站著站著說不定哪一天突然感覺自己氣整了,有一種很「整」的感覺了,那個整就是氣的狀態,那時就自然會放鬆了。這個不是說了就會的,而是練出來的。你練出來了,一說你就知道,因為你有了;沒練出來的時候,就像聽天書似的。在站三心並站庄的時候,開始,只要我們把姿勢站對了,重心就自然是在腳後跟的,不可能是重心平鋪於整個腳掌!在站樁的時候要想「重心平鋪整個腳掌、確切說是整個腳掌均勻用力」,這是要練才能做到的、這是需要靠練才能出來的功夫待大腿站到60度以下需要泛臀松後胯時待站庄到大腿45度左右上身仍能直立如果能45度站低庄半小時,這時就不要再往低站了,站庄形氣一定得鬆開,綳著勁練不僅累,更不利氣的提升變化。45度低庄就是鬆開骶髂關節的時候時,後胯已初步鬆動

靜明

雙手自然下垂,松肩虛掖。把兩肩輕輕地向前轉、向上、向後,然後向斜上方輕輕外撐、自然放鬆。然後把兩上臂慢慢落下來,這樣就自然做到了虛腋

含胸拔背,深吸一口氣,緩緩地從鼻孔把呼出來,這樣我們的胸自然放鬆下落,就恰好是含胸的位置拔背呢,會陰向上提,帶著我們的湧泉穴向上,一提要提到百會,百會向上虛懸,同時下磕回收,我們的脊背就拔起來了,我們懸著的氣就領起來了。注意命門向後放鬆,尾閭下垂。意念尾閭指地,會陰要上提。在我們命門向後放鬆和垂尾閭的時侯,往往會陰就會不自覺地放鬆了。所以每次向後松命門和垂尾閭的時侯都要注意再提一下會陰。一提就直接透過天門提出去,提到頭頂上方一尺左右的虛空中去,這樣虛懸著自己。心安神靜。同時命門向後放鬆,整個身體隨著命門向後放鬆而緩緩向後平移。當平移到了極點的時侯,膝蓋微微放鬆,身體下蹲。一開始蹲的姿勢可以高一些,但姿勢一定要正確。隨著練功時間的推移,我們放鬆了以後會,整個體式會自動往下蹲,不要一開始就蹲的特別低,一開始姿勢的正確更重要。全身放鬆。我們感覺一下我們的腰腹部,兩胯、膝蓋感覺一下它放鬆的狀態。注意我們每次都不是直接的蹲下去的,而是要先把命門放鬆,把命門向後放鬆,然後身體的臀部自然的向後平移,當移至到一個極限,膝蓋一放鬆重心就向前靠了一點,然後人就自然蹲下去了,這樣的下蹲,我們的脊柱會自然的向後綳出去,向一張弓一樣、使我們的姿勢,基本也就合度、而不是脊柱直著向下蹲下去,是腰向後放鬆的蹲下去尾閭下垂,尾閭要向下垂,意想著自己就像長了一條氣的尾巴一樣,垂直的垂下去,意想以兩腳的後跟連線為一個邊,向後面畫個等邊三角形,我們的尾閭要垂到這個三角形的中心去,要時刻有這個意念,要隨時檢查,我們的尾閭是不是下垂的。兩肩放鬆,兩肩要有個向斜外方放鬆的意念,這樣肩就平著向外撐著放鬆出來了

無論身體哪裡有酸痛等感覺的時候,都要放鬆的察照那個地方我們再做幾個蹲牆動作,讓身體上下的氣機再平衡一下。百會向上虛懸著,命門向後放鬆,緩緩的下蹲,意念要體察我們的脊柱,一節一節的脊錐放鬆的蹲下去百會向上虛懸著,命門向後放鬆,意念一直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緩緩的下蹲,這就是標準的蹲牆,收下磕,百會上領~~起。徐徐的就象飄起來一樣,全身體放鬆拔背 a.要領:拔背與落膀相結合。b.作法:百會上領,大椎帶動頸、胸椎上拔,尾閭與腰骶椎下沉,盡量把脊柱抻直

腰部要放鬆,包括腰椎、腰部的韌帶、肌肉等都得放鬆。站著的時候得注重二、三、四腰椎都往後突怎麼把腰椎突出去呢?尾閭下垂,拔背,上面一拔,下面一垂,腰就往後拉開了。另外,要通過收腹,用腹部的氣往後推腰椎,用吸氣的辦法,吸氣吸到命門上去,隔膜往下去推腰椎(膜後面連著第一腰椎,腰椎就輕易突出去了。智能功不講調息,但是我們注重呼吸裡邊內在的氣機變化。一吸氣,隔膜往下沉,肚子別往前鼓,往後沉到腰,使腰往後突。你摸著腰兩側,使勁一吸那兒就往外鼓,帶著腰椎往外出不要彎腰這樣腰椎很快就出去了我們要經常摸著腰椎這個地方,吸氣時它會鼓,呼氣時會癟還不要真鬆開,把腰的姿勢擺對了,尾閭一下沉,百會一上領,腰一放鬆,自發功馬上就停以三心並站庄松腰可以把姿式松腰、呼吸松腰、意念松腰等方法都用上。轉腰涮胯是以轉動來松腰的形體無論多疼都不要緊,只要呼吸不亂,就一定有足夠的能量站下去。站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種很整的狀態,自然能同時察照全身只要呼吸不亂,就能堅持住姿勢的正確和自然下降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姿勢正確,脊柱要豎直認真按功法書上寫的做,一開始高點沒關係,但要有一個「放鬆後要自動向下降」的意念

第3個是大球——球的邊在脊柱。意為使脊柱向後綳,同時上下抻拉開——把每一節脊椎都彷彿都上下拉離了一樣。這樣還有利於垂尾閭。因正常人尾閭是上翹的, 有四個生理彎曲。但當意念脊柱是一個大球的邊緣時,就把脊柱真正拉直了,並且向後微突。這時你就必須收下頜了,因頸曲直了,同時也必須領百會,因下頜是向 內向後向上提著收的這樣尾閭不僅會下垂,還會隨著功夫的上進而逐漸前扣,尾閭前扣,會帶動上面與它相連的骶骨,使之向後綳關鍵就是從直立到蹲下去的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姿勢做正確。儘管這個下蹲的時間一分鐘都不到,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姿勢調整不好,那麼後面整個的站庄過程,你都會覺得非常難受,非常辛苦,膝蓋發緊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的問題,我就講一下我的體會,怎麼站才比較好身子不是直著往下坐。身子直著往下蹲,你的大腿根就折住了、就不是空松圓撐開的了,那麼你折住了氣就不好往下通,你的腿就會覺得非常累,時間長了就會麻,再時間長了你的腳就會痛領著百會,整個人就象被一個氣的繩子向上提著然後體會丹田裡邊有一團氣,這團氣催著你的命門平著向後移,命門、就是你的腰,它平著向後移的時候,要注意脊柱是垂直的,是隨著腰向後平移自然帶動整個豎直的脊柱向後移,但是它平著往後移在你快到極限的時候,把膝蓋輕輕一放鬆,在快到極限的時候,膝蓋只要往前微微一松,我們的臀部就會自然地坐下去,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因為你往後一移,就要摔倒,你保持平衡,膝蓋一放鬆,身體就蹲下去了,你這樣蹲下去之後它非常自然,這個氣它是從丹田貼著你的脊背充斥到你的腿,然後充斥膝蓋,充斥到腳上去的,這樣做整個人就非常的順溜。這樣做就不是往下壓,一壓的話胯膝踝都松不好。你百會提著把整個人都抻拉開的情況下,命門往後移,上身也是直的,脊柱是直的,向後平移,移到一個極限的時候,膝蓋一放鬆,往下一蹲。這樣胯、膝、踝各個關節處就都是非常空松的然後就要注意圓襠,想像有個氣球一樣的一團氣夾在你的襠這裡,把襠充實開了,一定要提著會陰。襠圓撐起來的時候,我們這個大腿根就要把它撐開,大腿肌肉往外翻,就會牽著我們的胯骨往外抻拉。我們用意念、用丹田氣從丹田裡面催著骶骨向後放鬆,使骶骨向後走,同時髖骨向外拉,這樣就把骶髂關節耳狀這個鶴頂穴的位置:我們膝蓋有一塊能動的圓形骨頭(髕骨),這個穴位就在這塊骨頭的上緣邊上,想鶴頂穴就想著它是從腿裡面往上提的,一直提到丹田去,有了這個意念,膝蓋就不會發緊了,而且整個練功過程都要全身放鬆。我曾經帶過一次站庄,那個裡面我覺得應該是講得比較全的。

膝蓋這裡一定注意四點:

第一、是要往裡扣;

第二、扣好之後,把襠圓撐之後再往外撐一下;

第三、這個氣從湧泉上來,用鶴頂穴提著往上走,要有向上提升的意念;

一個是尾閭,尾閭一定要往下垂;一個是命門,命門一定要向後放鬆。把這兩點調理好了,這個抖自然就會緩解尾閭下垂,命門向後放鬆,就不會出自發功注意提會陰,再往後放鬆命門,向下垂尾閭的時候,一定要馬上提會陰,從百會把它提出來。一般情況下,把腰向後放鬆的時候,往往就會不自覺地把會陰也放鬆了,所以,一定要在每次向後放鬆命門之後都要再想一下提會陰,然後給自己加意念「要放鬆、不要抖」,很慢地在心裡這麼念幾句,就好了內八字還是比較容易做的。只要堅持練下去,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兩腿內扣,兩個膝蓋也會微微內扣,大腿骨(股骨),也就是我們膝蓋到胯骨整個這一根「人體上最大的長管狀骨頭」——它是一種往外擰的感覺我們把一隻手抬起來,手掌心向里、小臂向斜下方伸出,把手握成拳。我們做個比附:比如說,我們的這個拳頭就相當於我們膝蓋的位置,而我們的整個小臂,就相當於大腿裡面的大腿骨(股骨),那麼我們的肘就相當於是股骨頭了,也就是大腿骨裡面的上端——股骨端頭。我們做兩腳內八字、內扣的時候,就相當於我們的「拳頭」(這裡比附為膝蓋)稍微往裡扣一下,我們拳往裡扣的時候,胳膊肘(這裡比附為大腿骨上端的股骨頭)肯定是要往外翻扭一下的。在我們站庄,兩腳呈內八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膝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拳頭)往裡松微內扣,那麼必然會帶動股骨頭,也就是大腿骨的上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肘)向外翻張。而我們的股骨頭是在髖關節裡面的,股骨頭的向外翻張,就必然帶動整個髖關節向兩側抻拉出去;在我們兩側的髖關節都向外抻拉的時候,那麼就是使得我們的骶骨兩邊的耳狀面關節(整個脊柱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在一起)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我們所說的「耳狀面」關節,學名應該是「骶髂關節」——就是骶骨左右兩側和髖骨相連接的地方——骶骨和髖骨相連接的這個地方,在嬰幼兒時期是一個可以有微小活動的關節,但是隨著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這個本來可以活動的關節慢慢就長死了、不能動了,成了一個假關節,就是我們說的耳狀面關節。這個關節,到了成人時期,只有孕婦在臨近生產的時候才會再次鬆動——是被胎兒的氣場和胎兒的形體給撐開的,如果這個關節不鬆動,就會影響胎兒的正常分娩。那麼我們練功都講松腰,其實狹義的松腰,龐老師講「就是鬆動這個耳狀面關節——骶髂關節」,老師講,這個關節一旦鬆開了,上下氣機才會真正「整起來」、尾閭才會「如鍾錘、如鐘擺」一樣的靈活運動(沒有鬆開這個骶髂關節之前,氣不能很通暢地連通下去,尾閭就不會動)。這個「骶髂關節」一旦鬆開,老師講,首先會很痛,需要繼續練足丹田氣,把已經鬆開的關節裡面充斥上充足的混元氣,疼痛才消失,人也就隨之變樣子了。我們平時說的「松腰」,也就是狹義的松腰,只得就是鬆動這個「骶髂關節」。為什麼說是「狹義的松腰」呢?因為當這個「骶髂關節」鬆開以後,還要鬆動整個脊柱,要把整個脊柱都鬆開,而「骶髂關節」是其中最難鬆動的一個環節。

很顯然,要鬆動骶髂關節,就要把骶骨兩邊髖骨往(往左右兩側)外抻拉,同時,把骶骨往外(也就是往後)放鬆,這樣才能更好的把這個「骶髂關節」抻拉、鬆動開。詳見圖示: 如果有個人背對著你站在你在面前,他的腰偏下面一點左右兩側那兒有兩個凹陷的窩兒,就是那個地方過去叫腰眼——骶髂關節,狹義松腰松的就是這個地方。把那個關節給他鬆開,當練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丹田裡的氣要相當充足,丹田氣非常充足,這時候丹田裡的氣就會真正沿著脊柱上來,沿著脊柱兩側上來,沿著側索神經面上來,而且還能滲透到脊髓裡邊去,就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真正的這裡鬆開了,氣就能通到尾閭上去。我們的尾閭才會轉。那麼這個關節怎麼樣分開,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師教的三心並站庄,腳尖往裡這麼一扣,膝蓋也隨著微微往裡扣一點,然後大腿根那兒骨頭往外翻,它就把旁邊的髖骨往外一抻,我們又有松腰的意念,把這個骶骨用丹田氣往外綳,我們保持這種意念,這樣站庄站兩個小時,那麼氣對骶髂關節的衝擊非常大,總有一天會把它沖開的。這個關節沖開了,會有一個縫兒,那個縫兒剛有的時候,是比較疼的,氣剛滲的時候比較酸,松腰首先松的這個地方。當然還有其他的,我們就先講最根本的第一個層次。關於內八字的特點,一個是放鬆了足三陰經,再一個是它會使我們的股骨頭牽扯著這個髖骨向外松腰,內八字有兩個作用。

,我們的腳尖就會自然而然地往外開,逐漸就平行了,當我們真正有一天能夠把大腿蹲平的時候,我們的兩腳就會自然得變成平行,它就不是內八字了。我們的大腿從膝蓋這兒往上,做一條鉛垂線的話,我們大腿和這條直線成45度,能達到這個度數的人已經就非常少了。當我們大腿跟鉛垂線的夾角達到90度的時候,大腿根已經蹲平了,這個難度相當高,我們現在離這個還差得很多,我覺得現在大腿和這條鉛垂線能達到30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就是說隨著我們身體往下低,我們的腳尖就會很自然地向外伸。當我們真蹲平的時候,腳就自然放平了。

資班的時候,你的大腿和小腿的夾角達到五六十度了,龐老師就不要求你的腳成內八字了,它就會自然地往外開,這時候兩腳一定要內八字,等你腿蹲得越來越低,兩腳就會慢慢慢慢地蹲平比較典型的是少林的「小馬步」,它那個練氣力非常厲害,人可以很有力量,但他的那個腰的牽拉抻動的確不如內八字。這都是老師經過反覆實踐,反覆思考之後,才把功法改創了然後真正的要練站庄了。這時要把命門平著向後放鬆,整個身體從大腿根那兒開始也要平著往後移,你大腿垂直著往後平移,它肯定有一個極限,你再往後移就會栽倒了,你快到極限的時候,膝蓋微微放鬆,然後身體蹲下去,這樣蹲下去,是以腰帶動向後放鬆蹲下去,你的腰就向後放鬆了,不是塌進去的,這樣就非常舒服了,因為這樣蹲得比較高,不是使勁蹲下去,大腿根、膝蓋一放鬆,身體從大腿根這兒開始,上身是垂直的,向後平移,移到極限的時候,膝蓋一放鬆,微微向下一蹲,姿勢就非常合度,感覺全身氣非常整,非常舒服一下,改成了內八字。在這種姿勢上站,姿勢就非常正確,當你蹲下去之後,要注意,膝蓋向里內扣的時候,大腿根向外一翻張,通過股骨頭牽連著胯骨軸,把胯骨就向外撐開了,然後把會陰往上提,這時會陰千萬要往上提,會陰提到我們的命門去,會陰斜著往後傾,那你們會陰也提了,命門也向後放鬆了,丹田氣充斥到命門,命門向後放鬆出去,等於丹田氣推著你的骶骨在向後走,然後兩個大腿的股骨牽著胯骨往兩邊、往外走,就等於把所有力量集中在骶髂關節——就是「腰眼」那個地方,要松到那個關節上頭,這個姿勢一擺,目標就是直指松腰的,一提會陰,自然小腹微微地有一點緊張度,這就是站庄最合適的姿態要圓襠,大腿根不要夾襠,把這襠圓撐了,好像襠裡面夾了一個吹圓了的大氣球一樣,這樣,裡面就非常空松,氣也就好流通了,往往膝蓋過分得往裡扣,就會影響圓襠的動作,當把腰、胯、襠調整好之後,把膝蓋再向外撐一下,平著向兩邊撐,襠就會圓得更好,膝蓋也不會過分地往裡扣,就會保持一個非常正常的狀態,然後把腳心放鬆一下,兩腳自然平鋪於地,這時姿勢就會非常合度了,整個人會感覺到很舒服,上下氣機是渾然一體的。然後無論站庄什麼姿勢,一定要把兩腳心湧泉往上提,提到會陰,一直提到百會,百會提出去,提到虛空裡面,離著頭上方一尺遠的地方,整個身體向上懸著,百會上領的意念要一直有著,保持這種姿勢站著,時間長了自己給自己加意念,慢慢關節放鬆了,氣就充斥進去了,身體會自己往下落。自己站著覺得「咯噔」往下降了一點,然後過一會兒又會覺得「咯噔」又往下降了一點,徐徐下降一般的時候前半個小時不見得有什麼變化,前半個小時氣逐漸地升起來,半個小時以後人的氣比較充實了,再站就會慢慢感覺到身體在緩緩下降,這是一種必然的感覺。,想著百會上有一根繩子,在領著你,在提著你,直著往上懸著,然後命門往後放鬆,腰平著往後移,移到一個極點的時候,膝蓋放鬆,慢慢地向下落下去,這樣人就會非常整,上下氣就渾然一體了。這樣站著,半小時之後氣機升發起來了,全身的氣很充實了如果你姿勢做得非常正確,用百會上領,尾閭下垂的意念又有,他肯定會越來越低你在站庄調整身形的時候,您覺得姿勢都擺正確了,然後把眼睛睜開,看一看自己的膝蓋是不是超過腳尖了,只要膝蓋沒有超過腳尖,膝蓋在腳尖後面(相對於鉛垂線來說的),膝蓋越回收越好;鼻尖沒有超過膝蓋,你不能膝蓋收得很多,整個頭都探出去了,那樣就趴得太厲害了。只要這三點做到了,無論膝蓋多疼多酸,都沒有關係,都是一種正常的反應,氣通了就好了膝蓋不超腳尖,鼻尖不超過膝蓋,只要這樣做了,那麼這兒疼那兒疼都是正常現象站庄膝蓋疼是必經的一關我的姿勢還是非常標準的,非常正確的,老師常讓我到台上給同學們打形,但它就是疼,它就是一種通嘛,是氣向形體裡面入,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

自然下降好,我們只要練功姿勢正確,一開始加意念說,我隨著練功放鬆,我會自然地下降。真正地下降其實是在半小時後,它肯定自然地往下降。加意念自然下降,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是最好的。如果很勉強地蹲下去,就會非常累,一累你就會煩躁,一煩躁氣就定不住了,你氣定不住,往外散亂得非常厲害,練功就失去意義了。姿勢正確,自然下降這是最好的,尤其是年齡大一些的同道們,四十歲五十歲往上的姿勢正確,自然下降是最好的選擇。喉頭回收,下頦找喉頭,喉頭向後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上領(注意:喉頭回收為重點,收喉頭不是向後擠,而是喉頭向後拉,若只收下頦,則上來的氣只是頭上的氣,而喉頭一收,往上一提,就把丹田氣提起來了。百會上領,應將意念注於百會上方,在此處上提,百會上提的同時,注意展眉落腮);第二:鼻尖找下頦,向下找會陰,繞會陰上行,找玉枕、百會,百會上領;(注意,繞會陰上行時,意念兜著會陰沿脊柱內側向上拔背 a.要領:拔背與落膀相結合。b.作法:百會上領,大椎帶動頸、胸椎上拔,尾閭與腰骶椎下沉,盡量把脊柱抻直落膀方法:拔背時先把肩上聳,爾後肩頭向後劃一圓弧下沉,兩膀相隨而動,同時外開放鬆即可。站庄時採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收向命門,吸滿氣,微微向下一坐,同時腰放鬆,可反覆進行3~5個呼吸。每次站半小時,此法不僅能松腰胯,亦為松尾閭之捷法。4提會陰:第一步從腹底往命門和肚臍聯機中間提;有了這個基礎,再往上走一步,往混元竅提;最後提到百會上,這樣就可以使精氣上升;往百會提要注意:不要提到發旋處,要提到百會前1.5厘米到2厘米的地方,發旋的位置深處是崑崙宮所在處,是祖性還家之所,精氣往那提不行,往前提才行站庄姿勢正確與否要解決兩對矛盾:

腰部放鬆後突,小肚子不能往回癟,大腿根部往後收呈空虛的三角,使尾閭對準指地點,臀部不能翹。解決的辦法是:百會下領、尾閭下垂、上提下墜,把脊柱抻直的同時,用丹田氣充斥,使腰向後放鬆,臀部後挪,大腿根部虛空,使脊柱的運動範圍加大。垂尾閭的同時必須提肛,免得氣機下降,而出現下肢靜脈曲張或疝氣。

每次站庄時間最好不要少於一小時,這是培補腎氣、通透全身最可靠的功法了,您尤其要注意自始至終都是領著百會、提著會陰的,而且要一直提到頭頂上方一尺遠的虛空處,和百會一起領起來

推薦閱讀:

(404)[轉載]養命之源
(779)[轉載]特定八字秘訣
[轉載]倪海夏論「糖尿病」治療(轉)
【轉載】你的眼角流著我的淚
(轉載)白雲禪師峨眉十二庄的真諦

TAG:轉載 | 站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