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經》講要(三)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
大慧菩薩摩訶薩又對佛講。
世尊。唯願為我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此是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唯願如來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這是大慧菩薩對佛的請求,請佛講什麼呢?講什麼叫五法?五法是什麼?就是相,一切都是相。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所存在的一切叫相,這是存在相。相,眾生,第二就是妄想,在相上起種種想法:這個是高、是低、是是、是非、是好、是壞,有很多很多的想法。這些想法哪裡來呢?是因為分別,分別來的。分別這個、分別那個,有了分別心,才有這些妄想。然後,當你開悟的時候,分別沒有了,相空了,妄念斷了,妄想斷了,分別沒有了,這個叫智,智慧來了,直心直照,不起分別,但是又能明白,這個明白就是智慧,明白事事物物的緣起,他的存在,他的道理,他的應用,他的因果,他的存在的各種形態,都能夠明白。明白內在的和外在的,當下就能明白,而不是通過妄想,也不是通過分別來的,這叫什麼?叫智。由於智的關係,不會再造業,不會再煩惱,不會再留影子,不會再落在三界的這個因果煩惱當中。那麼,這叫什麼呢?就叫如如,自心清凈光明,如如不動,這個五種叫五法,中間最要緊的是智慧。所以說,了達於智慧就能證到如如,如如就是佛的境界,不動體的境界。就是原諸佛就不動佛,金剛薩朵也稱為不動佛。那麼,什麼是心意以及意識?下面都要講的。還有自性,就是三種性,一個是遍計所執性,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都是當真的,都會受他影響,叫遍計所執性。第二種叫依他起性,就是根據客觀的存在,這是茶葉、這是茶杯、這是燈,它是緣起,它存在,但是只觀沒有執著,對它們沒有執著,雖然知道這個存在,但是不起情感,不起執著,這種是知道客觀存在的,但是還是分別心。第三種叫原呈識性,知道事物的實相,沒有分別,也沒有能所,沒有執著,都是它真實性的體現,全體是佛性的顯現,性相不二,這叫原呈識性,叫三種性。以及五法自性相的法門,那麼這些法門、微妙的法門,是一切諸佛菩薩證入自心境界、證入自心心境的、離所行相、離對待的一種所的行相的,還有稱真實義的諸佛教的中心,「諸佛教心」,言教,所有佛的法門、佛的開示、言教的中心,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就在這裡。所以「唯願如來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有四種因緣眼識轉。何等為四。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
有四種因緣眼識被境界轉。有哪四種呢?第一就是不覺自心現。不覺得這些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自心顯現的。因為不知道的關係、不覺的關係,而執取他的實有,認為是實實在在的。
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虛妄習氣故。
第二是無始以來就取著於色這個虛妄的習氣。知道這個是色、是形形色色的事物、物質的存在。
識本性如是故。
還有執著什麼呢,認為識的本性就是這樣的,就是去分別這些事物的。就會把這個事物當真的,執著於這個事物的。所以說「識本性如是故」。
樂見種種諸色相故。
「樂見」,喜歡,喜歡看到喜歡看的東西,喜歡看那些自己樂意的東西,所以說「樂見種種諸色相故」,這有四種,「眼識」眼睛的識就被境界轉了、被他迷惑了。
大慧。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流水。
阿賴耶識好像流水一樣,他是不斷地流,不斷地流注在這個境界上去了。
生轉識浪。
「轉識浪」,就是第七識了,轉識之浪。
如眼識余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業與生相相系深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
成為「五識身」,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叫五識身,形成了。就是被境界所動,產生分別,形成相對的關係,然後被他深深地束縛在裡面,就眼睛不能離開物質色相,耳朵不能離開聲音,就成了相對。一個人一旦在山裡面,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聽不到的時候,人就會覺得很恐懼、很寂寞、很難受,因為這兩個成了相對的執著了。
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
「與五識俱」,眼睛和色相對的時候,這個時候或是因為了別,去了別它的差別境相:這是錄音機,這是檯燈。了別它的差別:顏色差別、形狀差別、功能的差別等等。那麼,因為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升起了,就知道給它取名字,然後思維它的意義和作用,然後產生感覺,享受這些境界。
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
但是在這個分別當中的人,他不知道他裡面的這個發展出來的一種因,他不知道,是展轉發展的,是一種互相對的作用的,他不知道。所以說,在這個各自的境界裡面起了迷惑。
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
如果是修行人呢,他入於三昧正定當中,或者我們的覺意三昧當中,開發自性。
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
但是因為習的力,還是微起而不覺知。
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因為識本來沒有滅,就是本性的光明,只是不取於境界了,從此悟到了:噢,這個境界都是心量的作用,對境界的執著。如果現在不執著境界了,境界自然空了,而這個識自然不滅而滅。沒有分別,他就本性放光了。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
非常的微細。
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這裡面***微細的。
唯有修行如實行者。
就是見到本性的、如實修行的人、悟到本心的人。
以智慧力了諸地相
知道他的這個識的諸地之相,他的差別微細的地方才知道他的變化。
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
「善達句義」,就是關於真理、對宇宙這些識、境界、流轉,或者說本性開朗的那些道理、真理。那麼,善達這些句義是「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也就是在無邊的佛下廣集了善根才能善達這些佛的句義的、甚深的真理的,才能開悟和明心見性的呢。所以說,他「不妄分別自心所見」,不會妄加分別,自心所見的任何境界不會妄加分別。
能知之耳。
他就能夠知道,這樣的人才能知道。不妄生分別的人,才能真正如實的知道這樣的境界。
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
修行的人宴處在山林寂靜的地方。
上中下修。
有上等的修:唯觀自心。
有中等的修:依佛的言教去觀想、觀修。
下等的修:就是依著師父,老老實實的修一個簡單的法門,或者持戒,或者苦行,等等。
這些的修行人有上中下各種不同。
能見自心分別流注。
那麼,他在定當中、用功當中,就會見到自己的思想、妄念特別多,一直在流在動,能夠見到自己的妄想。已經見到,說明有定力了。有的妄想見不到,還沒有定力,分別流注。
得諸三昧自在力通。
然後,他在這用功當中,不隨著流注轉,心能夠空掉,那麼他就「得諸三昧自在力通」,得到三昧了。心不隨妄念轉,就得到三昧。然後有自在的力量、神通。
諸佛灌頂
這個時候,諸佛給他灌頂,自然給他灌頂。
菩薩圍繞。
菩薩會圍繞著他。
知心意意識所行境界。
知道心意識在那裡作用,他的作用不同,不同的作用都能了知了。
超愛業無明生死大海。
這個時候,他超越了「愛」,一種所有的貪愛,還有「業」力,過去的業、業報,還有無明。生死大海就超越出來了。
是故汝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
要親近這些諸佛菩薩,或者如實修行的大善知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等諸色 鹽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非異非不異
意等七種識 應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動 種種波浪轉
藏識亦如是 種種諸識生
心意及意識 為諸相故說
八識無別相 無能相所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了別故名識 對現境說五
這是佛說的總結性的偈子。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
青赤諸色像 眾生識顯現
如浪種種法 云何願佛說
青的紅的種種的事物的色像,都是眾生識的顯現。那麼,就是好像浪一樣,大海的浪濤一樣,種種的法,到底他是怎麼形成的、怎麼轉變的。那麼,「云何願佛說」,這到底怎麼樣,願佛來開示。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青赤諸色像 浪中不可得
在這個波浪當中,本來不可得。
言心起眾相
「言心」,講這個心升起了眾相。
開悟諸凡夫
說這樣的話,主要是開悟凡夫用的,佛為了使眾生明白,就講了這樣的話,說「心起眾相」。
而彼本無起
識浪境相,青黃赤白,種種的相,本來沒有起,本來沒有升起。
自心所取離
只要你的自心對他的執著離開了,不去取他的相,不著相。
能取及所取
能取沒有了,所取境界也沒有了。
與彼波浪同
好像他們的波浪一樣,也就空了,本來是空的。
身資財安住
身體、資財等等的安住。
眾生識所現
都是眾生的識所現。
是故見此起
所以見這些東西升起來。
與浪無差別
因為風在動,境風動了,浪就起來。本來水是清的,境風動,所以起波浪。意思說,這些一切都是空的,只要你離開執著,他就空掉了,他本來是空的。
爾時大慧復說頌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識如是起 何故不覺知
藏識這樣的起波浪了,他是因為分別心起的。但是凡夫為什麼不能覺知呢?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阿賴耶如海 轉識同波浪
為凡夫無智 譬喻廣開演
下面講比喻了,廣開演。凡夫沒有智慧,沒有識破他,執著為真實。
爾時大慧復說頌言
譬如日光出 上下等皆照
世間燈亦然 應為愚說實
已能開示法 何不顯真實
大慧以頌言請佛用種種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使大眾能夠悟到這個道理,然後開出智慧來,從此不再執著境界,然後獲得解脫、超越。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如果講真實的話,眾生的心是沒有真實,心是空的,沒有一個心。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比如海的波浪、鏡中的像以及夢。
俱時而顯現 心境界亦然
同時顯現。
境界不具故 次第而轉生
是次第,前浪推後浪一樣,那個浪不可能一直停著不動。念頭也是一樣,前面的念頭帶起後面的念頭。他都是空的,一個念頭過去了,就沒有了,當下就空掉了。所以說「次第而轉生」。
識以能了知 意復意謂然
而識能夠了知。
五識了現境 無有定次第
前五識是了現前的境界,沒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畫師弟子
布彩圖眾像 我說亦如是
彩色中無文 非筆亦非素
不是筆,也不是紙,畫出的畫不是筆、也不是紙,都是因緣和合、假像而已。
為悅眾生故 綺煥成眾像
那麼,畫師為了悅合眾生,使大家開心,畫出很多的眾像。
言說則變異 真實離文字
言說就變異了,不是真實了。所以說,真實是離文字的。
我所住實法 為諸修行說
真實自證處 能所分別離
真實自證的地方,就是能所分別心離開了。能所分別心離開了,就能證到真實的地方。
此為佛子說 愚夫別開演
這是對佛子說的法。對愚痴的凡夫,就不講這個。講五戒十善、講你消災消難、教你祈求福報,講這些。教你怎麼對治煩惱,他還是教你分別、教你求,所以說「愚夫別開演」。
種種皆如幻 所見不可得
但是種種都是幻化的。即使你見到佛、見到光明、有相的話,那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說都是幻化的。
如是種種說 隨事而變異
隨於因緣、眾生不同,講的話都不一樣,佛所以講這麼多法門。所以說這些法門是對愚夫、愚痴凡夫講的。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
如果說的法不應機的話,那麼,就不是正說了。
譬如眾病人 良醫隨授葯
不同的病,給他不同的葯吃。所以說,法無定法。
如來為眾生 隨心應量說
世間依怙者 證智所行處
世界大眾都依怙佛,依佛的正智所行處。
外道非境界 聲聞亦復然
外道不是這個境界,達不到這個境界。聲聞也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說,這裡講的真實法就是能所分別離,就這句話,其他都是應機說法,沒有定法。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
菩薩想要了知能取和所取的分別的境界。
皆是自心之所現者。
有一天你悟到了,能取所取的分別、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心的顯現的話。
當離憒鬧昏滯睡眠
應該離開饋鬧的地方、很吵鬧的地方,還有昏沉、睡眠、停滯、執著、落在一個地方。
初中後夜勤加修習。
在沒有開悟之前,要精進用功。
遠離曾聞外道邪論及二乘法。
原來的外道、邪論、二乘法都要遠離。
通達自心分別之相。
看自己的心在想什麼、在起什麼用。經常要觀照這個心,叫觀心嘛。觀心、觀心,妄想脫落、一念不生,這個時候,靈光自現、見到本來。所以在沒有見到本來以前,要精進觀照,觀照自己的心。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住智慧心所住相已。
他開悟以後,他住在什麼地方?就住在智慧的心上。這個智慧的心既沒有分別,又能夠明白,又能夠通達,又能夠應用,又能夠觀察,不被境界所轉,知道境界是空,又能夠善用境界、善用諸法。這叫什麼?這叫開悟的菩薩「住智慧心所住相已」,這個相是智慧相,是本性的光明相。
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在向上走了,禪宗叫「向上一著」。「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什麼三相呢?
何者為三。所謂無影像相。
第一個是沒有影子。心裏面不留影子,這個人來了,那個人走了,不要老是想著他。電視上看了,沒有留影子。一切聖人他都要修到第一種的沒有影像相,心裏面不留影子。這樣的話,心裏面就很清凈,非常空朗,空空明明,非常的一種覺性的一種自在,他會流現出來。
一切諸佛願持相。
第二種相是什麼?「一切諸佛願持相」,一切諸佛都持著本願、持著大悲、持著自性的功德,就「願持之相」他自然會流現出來,願救度眾生,願恭敬於諸佛,願利益於一切,願善巧的利益方便一切事業、一切作為當中。第三種相是什麼呢?
自證聖智所趣相。
在這個第三種當中,就是自證的聖智所趣的相,自證聖智趣相什麼呢?趣相於道,趣相於圓滿的成就的一種法界的量,像華嚴法界,無上的道果的、圓滿的果上功德。第三種相要具備。所以說,這三種是已經開悟的人要修學的地方,這裡是著重點。
諸修行者獲此相已。即舍跛驢智慧心相。
就是修行的人,獲得這個相以後,他就是智慧相,就舍於「跛驢智慧心相」。驢子,他是跛腳的驢子,站不穩的、走不遠的,經常碰到問題、有障礙的。他就超越了這個智慧相了,即依文解意、理解的這種智慧相就超越了。
入菩薩第八地。
這樣子一直修,這三種相於無相,就是說三相的修學一直到後來就證到第八地境界了。
於此三相修行不舍。
這三相修學不舍,一直修下去。
大慧。無影像相者。謂由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一切諸佛願持相者。謂由諸佛自本願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
意思說,第一種無影像的是什麼境界呢?「由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原來外道也修空、二乘也修空,後來影子都沒有,什麼影子都沒有,就能生起心中萬里無雲的晴空一樣、什麼影子都沒有的一種境相,這是第一種。第二種,願力相是怎麼來呢?因為過去是「諸佛自本願力所加持故」,因為諸佛的本願力加持你,使你也生起一個願,每一個菩薩開悟以後,他都會生起一種願力,這是諸佛加持的關係,當然這個願也不執著,雖然他生起。這是第二種相。
自證聖智所趣相者。
是哪裡來呢?怎麼產生呢?
謂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諸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
第三種是最重要的,但是沒有前兩種也不行。今天有人就問這個問題,陶老師問,他說:修行人的空了以後,是不是都會成就?我就說了:這個空是看他是什麼空。如果空了以後,他真的影子都沒有,空了以後能夠覺性開現,空覺不二,那麼這個空是正空。有的人見到空了,覺性沒有生起,被空所迷,執著空的的境界,或者在空裡面產生了一種執著相:神通啊、感覺啊、什麼的。那麼他是偏空,不是正空。如果正空生起以後,我給他講第二步,就會生起出生功德,出生清凈、無分別的智慧、願力、慈悲、方便,他要出生。人就越來越平和、安祥,越來越有方便,對眾生越來越慈悲,自然自然地開發,這個第二種要有,才會成就。第二種沒有的話,也不會成就,第二種要相對的。第三種,這裡講的,我還沒有給他講到。這第三種是更重要的,「自證聖智」,就是說,第三種達到了,就第八地了。第一種達到了,就初地,起碼是初地了,但是這裡面有反覆的。第二種達到了,就是二地,一點點作上去了,功德自然會增長、開發,一直到第七地。到第八地的時候,「自證聖智所趣相」就是說,「謂由不取一切法相」,到這個時候,一切法相都不會執著,所有的法相都不會執著。「成就如幻諸三昧身」,什麼叫三昧身呢?就是說,在這個本性當中,有種種的變化身自然具備,由三昧定所獲得的身就是意生身,意生身具備。「趣佛地」,若這樣的話,種種變化、殊勝開發的話,就是趣於佛地,慢慢的趣於佛地的智故。所以說,這裡面最起碼的就是入第八地開始了,「而得生起」。
大慧。是名上聖智三種相。
這就是禪宗講的,開悟以後「向上一路」,其實就是向上一路。就說不講,已經講到了。這三種做到是很難的。有的人為什麼多少年功夫不增長,他雖然明白了,影子還很多,有影子,他沒有去掉;第二種,願力、功德沒有開發;第三種,沒有趣相於聖智,就是「自證聖智所趣相」沒有,還有取相,取師父相發、取境界相、取光明相、取神通相、取種種法相,還有取著,還有這個在。禪宗講:你還有這個在。意思說,還不能夠成就如幻的三昧身,開發不出來。這樣的話,就不成就了。所以說,這個成就,這三點就能表示出:怎麼樣修行才能成就。所以說「是名上聖智三種相」。
若得此相即到自證聖智所行之處。
就能夠到自證聖智所行之處。
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應該精進修學這個。這裡一直到第八地,然後再上升到佛地位。
所以說,這個影子也沒有,很難的啊。一個人什麼事過了,都萬里晴空一樣新啊,空空朗朗,什麼都沒有,而且覺性空了,一直保持在這無念清凈當中,要保得住。還有一個願力,慈悲、智慧,這些不斷開發,不斷相應開發。這個地位就上去了,自然上來了。還有到一切法相都不執著,而且成就如幻三昧身,在光明當中,雖然無相,能夠起變化身了,意生身,很多很多變化,然後這樣子的話,到後來就是證到佛地位。那些仁波切、成就者就是這樣證過來了。我們這段是很重要。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諸菩薩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摩訶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義已。則能凈治二無我觀境照明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竟舍離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境。住一切剎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剛才這裡講的,問的問題,菩薩修學這個三相,以後怎麼樣超越一切、怎麼樣得到成就、怎麼樣自莊嚴入如幻的三昧境界,而且「住一切剎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怎麼樣成如來。意思說,怎麼成佛。到這一段問的問題,就怎麼樣成佛。菩薩已經開悟了,也這麼修了,到後來他怎麼樣成佛的呢?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
聖人所行的聖智,行什麼?遠離一切分別見,有見無見,一切見不生,一切知見不生,就是聖智所行的地方,「遠離彼見」。
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彼豈不以妄見起相。比度觀待妄計無耶。佛言。不以分別起相待以言無。何以故。彼以分別為生因故。以角分別為其所依。所依為因離異不異。非由相待顯兔角無。大慧。若此分別異兔角者則非角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異於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誰待於誰若相待不成。待於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分別。不正因故。有無論者執有執無二俱不成。大慧。復有外道。見色形狀虛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起於分別。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齊應如是知。大慧。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不住虛空中。非彼無虛空。大慧。兔角亦爾。觀待牛角言彼角無。大慧。分柝牛角乃至微塵。又析彼塵其相不現。彼何所待而言無耶。若待余物彼亦如是。大慧。汝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及色所有分別。
意思說,不要在這個外道啊、這些哲學啊,這些觀念上老是去分別,不要有分別。
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常觀察自心所見分別之相。於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只要觀察自心,不要在這些方面去討論、去觀察什麼。觀察自心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影子、能不能出現功德而不執著,等等。要說修自心的修行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心所見無有
心所見有或者無
唯依心故起
都是依心起
身資所住影 眾生藏識現
身體和我們的生活資具所住的地方,都是影子。
心意及與識 自性五種法
二無我清凈 諸導師演說
長短共觀待 展轉互相生
因有故成無 因無故成有
有無是相待的。
微塵分析事 不起色分別
唯心所安立 惡見者不信
外道非行處 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 自證之境界
這裡所說的是超越外道和二乘的,是什麼?是「救世之所說」,救度世人成就的這個所說,是佛、大菩薩自證的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凈心現流故而請佛言。
為了清凈自心的現業流識,現在心在動、在流動,怎麼凈化這個心的流動呢?那麼,大慧菩薩就提出問題了。
世尊。云何凈諸眾生自心現流。為漸次凈為頓凈耶。佛言大慧。漸凈非頓。
是慢慢凈的,不是一下子凈的,心裏面的流注、那些心念、微細的地方,不是一下子頓凈的,慢慢凈。
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凈非頓。如陶師造器漸成非頓。
是慢慢的,不要急。只要你開悟了,不分別,不取相,自然有一天會成就的,他慢慢的會化掉的。
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譬如大地生諸草木漸生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
這個就給大家安心了。有人的說:我雖然明白本性了,怎麼這麼慢,還沒有成就呢?因為現業流識是慢慢的斷的,大地生草一樣慢慢長起來的,不是那麼快的,有時間性的。
大慧。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
講了很多比喻,意思是這樣,諸佛菩薩在加持你,你開悟了,諸佛菩薩一直在頭頂放光加持你,是幫助你要斷掉這些現業流識的分別、微細的地方,他會幫助你的,所以不用擔心的。佛又講比喻:
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
在沒有分別的心當中是頓現的,無相境界,沒有分別。
如日月輪一時遍照一切色像。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過習。亦復如是。頓為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譬如藏識頓現於身及資生國土一切境界。報佛亦爾。於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眾生令修諸行。
意思說,到後來,漸漸消除以後,到了後來,豁然之間像明鏡一樣開朗,一片圓明,這個時候就頓現這個功德境界了,頓時得到成就。所以說,修的時候,沒有開悟之前的修是漸修,悟的時候是頓悟;悟之後又要漸修,漸修以後,證的時候是頓證。譬如說,在修的時候不知不覺,但哪一天,突然之間證到了,一片圓明開現,噢,到了!這個時候,自心圓明不動,諸佛功德一齊顯現,噢,怎麼到了。就是這樣。所以說,證道哪一天還不知道,突然之間到了。其實諸佛都知道你哪天會到,他一直加持你,只要你開悟見性了,他一直加持、加持,慢慢、慢慢,到有一天突然成就了,是這樣的。所以說,是頓的。報身佛也是這樣,「報佛亦爾。於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眾生令修諸行」。
譬如法佛頓現報佛
在法身佛的體上頓現報身佛。
及以化佛光明照曜。自證聖境亦復如是。頓現法相而為照曜。
當時證道的時候是頓現的,所有的成就者都是這樣的,頓時而證。
令離一切有無惡見。複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更相系屬種種幻事皆無自性。
習氣也好、幻相也好,這一切都沒有自性。
而諸眾生種種執著
這又反過來,剛才講了證了,證道的情景。現在又講眾生有種種的執著。
取以為實。悉不可得。
都不可得。
複次大慧。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起。大慧。譬如幻師以幻術力。依草木瓦石幻作眾生若干色像。令其見者種種分別。皆無真實。
都沒有真實。
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於緣起性中。有妄計性種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
「妄計性生」就是遍計所執性。
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證智所行。離心自性相。
什麼叫法性的佛?就是法身佛,這個法身佛是自證的聖智所行的地方,而所行的地方是離開心的自性相的所有的分別。
大慧。化佛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蘊界處法及諸解脫諸識行相。建立差別
什麼叫化身佛所說的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蘊界處法及諸解脫諸識行相。建立差別」,就是化身佛所說的。
越外道見超無色行。複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緣。
法性佛是沒有攀緣的,安住在空靈覺性當中,一片不動,「非所攀緣」。
一切所緣一切所作相根量等相悉皆遠離。
都沒有,所見、所緣、一切所作,或者說,根和量都沒有,一切遠離。
非凡夫二乘及諸外道執著我相所取境界。
他們不會知道。
是故大慧。於自證聖智勝境界相當勤修學。
就是安住法身本位,是離開能作所作、能見所見、一切相的執著的。所以說「當勤修學」。
於自心所現分別見相當速舍離。
你自心的觀照當中,所有的顯現的分別境相,應當速速舍離,馬上要化掉,不能再起分別,一點點分別都要不能起,化掉。
複次大慧。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所謂自證聖智殊勝相。分別執著自性相。
就是二乘人有這兩種相。
云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諦境界。離欲寂滅故。於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獲禪解脫三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未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乘自證聖智境界相。
就是他們還有變易生死,還住在自己境界裡面得樂,還沒有離開習氣,這是聲聞人得證的境界。
菩薩摩訶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以憐愍眾生故。本願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
就是菩薩也證到這樣的境界,證到超越三界,在這種三昧的空靈當中得到樂、真實的樂。但是,菩薩在這個時候,他就自然起大悲心,憐愍眾生,本願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不追求自己的三昧樂。
諸菩薩摩訶薩於此自證聖智樂中不應修學。
不應該住在這個上面。
大慧。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堅濕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是名聲聞乘分別執著相。
聲聞乘「依教理見自共相」,自相共相,分別執著,認為法是存在的。
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應知。應舍離人無我見入法無我相漸住諸地。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常不思議自證聖智第一義境。將無同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耶。佛言。大慧。非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顯示常不思議。大慧。外道所說常不思議。若因自相成彼則有常。但以作者為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遠離有無。自證聖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義智為其因故有因。離有無故非作者。如虛空涅槃寂滅法故常不思議。是故我說常不思議。不同外道所有諍論。大慧。此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證聖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薩當勤修學。
「常不思議」,就是沒有分別的顯現的真理。
複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無常異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見所作法有已還無
作的法,有了以後再沒有。
無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不因此說為常。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此因相非有。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分別
外道還是分別。
但有言說。何故彼因同於兔角。無自因相故。大慧。我常不思議。以自證為因相。不以外法有已還無無常為因。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而恆在於自證聖智所行相外。此不應說。
外道是通過思想、作意、分別、觀察事物,他說,有了以後再沒有了,沒有了以後,他知道這個沒有是常不思議的。意思說,他是觀察思想形成的。而佛講的這「常不思議」是我們的本性,本來存在、本來清凈、本來沒有分別,他是一直在不思議當中,就是沒有一個能思維的他、能一個東西思考他的,他就是本來面目,就是常不思議的體性,這個和萬事萬物的變化沒有關係,不是因為事物的存在去探討他的真理,他是本性的如此,本來沒有分別的。
複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
聲聞他知道生死這個苦,妄想苦,求涅槃。但是,他不知道生死涅槃差別之相。這些差別之相是怎麼來的呢?都是妄想分別來的、才有的。所以說
無所有故。
這個有是無所有,都是妄想來。
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
「妄計」,將來諸根、根身世界沒有了、境界滅了,以為這就是涅槃。
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
不知道把自己的分別、藏識、染污、執著轉了,就是大涅槃。當下就是,不用把身體滅掉、把根滅掉,當下就是現量放光,這個二乘人就不知道。所以說,這個叫大涅槃。我們現在如果在本位當中、法身的本性當中,就是住於常住大涅槃境界。但是,如果還有流識、還在動、還有微細的地方沒有去掉,還不算大涅槃。
彼愚痴人說有三乘。不說唯心無有境界。
他不說唯心,只是心的作用,沒有境界。
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複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說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見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如兔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諸愚夫二分別境。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
就是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存在的事事物物都是我們藏識所現的影子,眾生不知道,當作實有。
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
愚痴的人。
墮生住滅二見中故。
住在生住滅的二見之中。
於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複次大慧。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大慧。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於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舉身毛豎心樂修習。於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於自乘見所證已。於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於得涅槃覺。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槃。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舍此惡見。大慧。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聞說緣覺乘法。舉身毛豎悲泣流淚。離憒鬧緣無所染著。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無所違逆。當知此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大慧。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法。
意思說,如來乘有三種法。第一種,也就是第一步了,第一步是什麼?就是「自性無自性法」,證到自性,知道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這個就是開悟見性的境界,第一步法。第二步「內身自證聖智法」,第二步。第三步「外諸佛剎廣大法」,顯現一切佛剎廣大圓滿、空行、聚會、種種的國土莊嚴,顯現報身莊嚴,這是第三步。
大慧。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不驚不怖不畏。
聞到這些法,沒有驚怖,不畏。
當知此是如來乘性。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欲令其入無影像地。作此建立。
就是說,不定種性的人,他聽到前面那些自性的法,就是本性的聖智的法以後,也能夠生起信解而隨順修學。那麼,佛說,大慧啊,這種人是「初治地人」,就是初登入地的人,「而說種性。欲令其入無影像地」,接引他進入無影像地,本性空明的境界。作此建立的。
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凈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就是二乘人一轉過來,他把煩惱習斷掉,證到真實的法無我境界。那麼,他也同時也能夠證得、畢竟能證得如來之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預流一來果 不還阿羅漢
是等諸聖人 其心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 一乘及非乘
為愚夫少智 樂寂諸聖說
第一義法門 遠離於二取
住於無境界
「住於無境界」這句話很重要,住在無境界當中,不要有境界。
何建立三乘
諸禪及無量 無色三摩提
乃至滅受想 唯心不可得
在這個自性當中,什麼三乘啊、什麼禪啊、什麼四無量啊、什麼無色界啊、三摩提啊乃至於滅受想定,都是不可得,唯心,都是唯心作用,都不可得,這是真正開悟的人,明白這個真實的智慧的量。
複次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
菩薩就是我們說第二種開悟的人,就是願慈之故,以本願力方便,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證到涅槃。
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
如果說這樣執著這樣的願的話,也會住在「一闡提趣」。
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這樣子的話,他就是沒有涅槃的種性相。
大慧菩薩言。世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慧。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槃。
如果是這樣發願的話,菩薩知道了,本來沒有涅槃可以入。所以說,就一切法本來涅槃。
畢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眾生無舍時故。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知三自性相。何者為三。所謂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圓成自性。
這三種自性相。
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云何從相生。謂彼依緣起事相種類顯現。生計著故。
產生計著,就是緣起相啊。
大慧。彼計著事相。有二種妄計性生。是諸如來之所演說。謂名相計著相。事相計著相。
就是說,一個人「妄計事相」有兩種,一個是名相概念。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想、想它,想這個事物是什麼?是通過思想概念的。一種是執著具體的事物。這是茶葉,我喜歡。這是什麼菜?我要吃。計著這個事相的。
大慧。事計著相者。謂計著內外法。
內是身體,身體裡面的法;外是外面事物的法。
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
這句話很關鍵,其它的大家都懂。就是說,怎麼樣才是圓成的自性,「圓成」就是道,就是本性的本來面目的光明。那麼,「圓成自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離名相事相」名稱概念,所有的名,包括凡夫的名、佛的名、一切功德名,所有的名稱都不能執著,一切的事相都不能執著,名相事相都破掉了。所以說「不立文字」,佛法高深處,文字都不建立了。一切事相,無論佛的莊嚴都不執著了,上師的莊嚴、種種相都不會執著,一切分別都遠離。
自證聖智所行真如。
當時是真如,真如都不分別以後,能夠顯現,顯現也不分別,這就是「自證聖智所行真如」的境界。
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就是如來藏心,就是七寶藏裡面講的實相寶藏,就是講如來藏心。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名相分別 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 是圓成性
「正智」,就是沒有分別,叫正智。了知而無分別,這個就是所證的真如,體現的道是圓成性。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法門。自證聖智所行境界。汝及諸菩薩摩訶薩當勤修學。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觀察二無我相。何者為二。所謂人無我相。法無我相。大慧。何者是人無我相。謂蘊界處
蘊:五蘊;界:十八界;處:十二處。
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識生。取於色等而生計著。又自心所見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壞不停。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焰。如迅風如浮雲。躁動不安如猿猴。樂不凈處如飛蠅。不知厭足如猛火。無始虛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若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大慧。云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離我我所。唯共積聚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蘊等亦爾離自共相。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分別非諸聖者。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
得到「法無我智」的時候,才真正了知無境界。
了諸地相即入初地。
這個時候就證入初地、真正的菩薩初地位,這個是別教初地位,地位已經很高了。
心生歡喜
其實高和低沒有區別,只要真正見到本性,破掉我執,就是說: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這個時候就證到了初地位,「心生歡喜」
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雲。
就是說,八地、九地、十地,一地地證上來。
諸有所作皆悉已辦。住是地已有大寶蓮花王眾寶莊嚴。於其花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花。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
就是幻性法門所顯現的成就。
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圍繞。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
到這個時候,超越佛子地。
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在法身。
這可就得成就、成道了。
大慧。是名見法無我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這個意思說,開悟之後,破掉了我執:分別我執、法執,一直到分別我執、法執破掉了以後,就到了初地位,一點點增進,到後來到八地、九地、十地,後來超佛子地。就是說,這個時候,因為過去修如幻三昧了,顯現那些如幻功德,自然有寶蓮花,很大在蓮花,上面有宮殿。那麼,覺得自己的報身就坐在這個上面,有很多佛子圍繞,諸佛都舒手灌頂,這個時候就成佛了、成就了。是這樣的示現。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說建立誹謗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此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誹謗斷見。令於正法不生毀謗。佛受其請即說頌言
身資財所住 皆唯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 起建立誹謗
凡夫愚痴不能了。起建立、起誹謗。
所起但是心 離心不可得
所起都是心,離開心都不可得。意思說,凡夫總是要去建立,建立道場、建立房子、資生的器具、賺錢,拚命在這個建立,對自己不明白的道、不明白的理,往往會去誹謗。但是,無論你建立和誹謗,等等一切,都是心,離開心都不可得。
爾時世尊欲重說此義。告大慧言。有四種無有有建立。何者為四。所謂無有相建立相。無有見建立見。無有因建立因。無有性建立性。是為四。
有四種無有有建立,一個是「無有相建立相」,本來是沒有相的,因為因緣所以建立這個相,所以說,這裡建立相不能落於造作。「無有見建立見」,本來沒有見,譬如說,你跟人講,沒有自己的觀點、沒有自己的知見。跟別人講,總要有個說明、一個說法,然後建立這個見,那你這是正確的,以無見而立見。「無有因建立因」,你知道一切諸沒有因,你也不造善因惡因。但是給眾生建立一個因,做好事也可以,做放生啊、利生的事,都可以建立因。「無有性建立性」,一切沒有自性,三無自性嘛。但是不妨為種種眾生建立性。所以,四種建立。
大慧。誹謗者。謂於諸惡見所建立法求不可得。
就是對於「諸惡見所建立的法」,惡見的眾生,譬如說,對你的菩薩,他所建立的誹謗的法,怎麼說你、怎麼打擊你,你知道「求不可得」,本來不可得。
不善觀察遂生誹謗。
如果不善觀察的話,會產生誹謗。
此是建立誹謗相。大慧。云何無有相建立相。謂於蘊界處自相共相本無所有。而生計著。此如是此不異。而此分別從無始種種惡習所生。是名無有相建立相。
這是從反的一面講的,從執著的一面講的,我們反過來從智慧這面講,本來沒有相,顯現相。
(部分錄音斷續缺失-----)
云何無有見建立見。謂於蘊界處。建立我人眾生等見。是名無有見建立見。云何無有因建立因。謂初識前無因不生。其初識本無。後眼色明念等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還滅。是名無有因建立因。云何無有性建立性。謂於虛空涅槃非數滅無作性。執著建立。
-------
大慧。此離性非性。一切諸法離於有無。猶如毛輪兔馬等角。是名無有性建立性。大慧。建立誹謗。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別。
你看到別人這樣不對、那樣不對,其實都是誹謗了。心裏面動了念頭,因為你見了不對就是你的不對了,因為都是唯心所現,意思是這樣,告訴我們是這樣。所以說「建立誹謗。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別」。
非諸聖者。
不是聖人所作的。
是故汝等當勤觀察遠離此見。
不要見這個對和不對、這個人好和不好,起誹謗。
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已。為眾生故作種種身。
自己知道了,這些都是空的,沒有我執法執。一切都沒有分別,但是-------
如依緣起起妄計性。
好像說這個、說那個,說種種事情了,好像是妄想一樣,「妄計性」。不是。----
亦如摩尼隨心現色。
-------眾生是怎麼樣的,你就給他講什麼話,他都能聽了,也覺得很有意思。其實不是你的心,你根本沒有這個。-------對不同的眾生表現不一樣,就是摩尼寶珠、水晶球-------
普入佛會聽聞佛說。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遠離生滅及以斷常。不住聲聞辟支佛道。聞已成就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此三昧已。遍游一切諸佛國土。供養諸佛生諸天上。顯揚三寶示現佛身。為諸聲聞菩薩大眾。說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遠離有無等執。
意思說,這個都是如幻顯現,然後在如幻顯現當中,可以遍入佛的世界、聽佛說法、供養、大作佛事。但是,在眾生世界當中,最後的歸納還不外於說什麼所謂一切都是外境界,一切外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要你遠離有無等的執著,還是歸納這句話,意思是這樣。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佛子能觀見 世間唯是心
示現種種身 所作無障礙
神通力自在 一切皆成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為我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我及諸菩薩悟此相故離有無分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思說,怎麼能悟到「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這四個方面,然後快速的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大慧。為執著妄計自性故。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謂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無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無生亦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云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云何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妄計自性無可言說。是名不可說空。云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證聖智時。一切諸見過習悉離。是名第一義聖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謂於此無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眾。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余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應遠離。
複次大慧。無生者。自體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大慧。無自性者。以無生故密意而說。大慧。一切法無自性。以剎那不住故。見後變異故。是名無自性。云何無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長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獨則不成。大慧。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無相違相。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無二相。大慧。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汝當勤學。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我常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生死如幻夢 而業亦不壞
虛空及涅槃 滅二亦如是
愚夫妄分別 諸聖離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大慧。諸修多羅隨順一切眾生心說。而非真實在於言中。
「諸修多羅隨順一切眾生心說。而非真實在於言中」,這句話很重要。佛說,「修多羅」就是迄今,隨順一切眾生的心而說的法「而非真實在於言中」,這個道、這個真正的本性的道,並不在語言當中。
譬如陽焰誑惑諸獸令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亦復如是。隨諸愚夫自所分別令生歡喜。非皆顯示聖智證處真實之法。
這個語言裡面不是道,不是真實的正智,只有自己了悟才能真實。
大慧。應隨順義莫著言說。
應該隨順裡面的真義去開智慧、明白道,而不要隨著執著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凈。常恆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痴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於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我耶。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
「離我怖」,沒有我,他會怖畏。所以說,離我怖。說明有個如來藏的存在,其實如來藏在哪裡?就是覺性當中,就當下覺性,空覺不二。
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
不應該在這裡面執著有一個我。
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所以說,佛說名相、說這些道理,都是有針對性的。真的悟了以後呢,沒有什麼名相、沒有什麼名字。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士夫相續蘊 眾緣及微塵
勝自在作者 此但心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
很重要啊,菩薩摩訶薩要具備四種法成為大修行。
何者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
第一「觀察自心所現故」,第二「遠離生住滅見故」。
善知外法無性故。
第三,善知外法沒有自性。
專求自證聖智故。
第四,專求什麼?「自證聖智」的境界,這是第四。
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
「無動作無來去」很重要,沒有動作,沒有來去。如果你修成一個東西,有來有去,都是虛妄的。
無始執著過習所熏。
無始以來的那種執著、過失、習氣所熏的。
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系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
身體資具,你的房子、你的衣服等等,所住的分別「隨入之所顯現」,都是你的自心顯現。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應該這樣觀察,都是自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
好像做夢一樣生。
自他及俱皆不生故。
自己、別人都沒有生,生住滅都沒有,都不要執著什麼產生了、我生了、你生了,什麼事物產生了,都不可得。
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
隨自心量見到外物,沒有,一切都是空的。
見諸識不起故。
見自己的識,不起,就是沒有分別,諸識不起故。
及眾緣無積故。
眾緣沒有積聚,沒有匯聚在一起,一切緣不會聚,聚積在一起。緣,有人緣、事物的緣、有法緣等等,沒有什麼可以聚積的。
分別因緣起三界故。
三界因緣都是因為分別起故。
如是觀時。
是這樣觀的時候。
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
第二步功夫就這樣做,成為大修行。無論是內和外,一切法都不可得了。
知無體實
知道沒有實際的體性,沒有實體。
遠離生見。
遠離生起的見。
證如幻性
證悟到什麼如幻之性,都是幻化的。
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
第二步做到了,就證得第八地了,「逮得」第八地位置了。真正做到了,真正證到第二步,就證得無生法忍,第八地。
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意生身。
獲得意生身,自心變現。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
這裡又講到意生身了,什麼因緣叫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
「疾詣於彼」,馬上就到。
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
就是說,其實他沒有來去,好像比喻像「意」,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想到美國,就到美國。意生身也是一樣,在覺性當中要顯現哪個境界,就顯現哪個境界。要顯現天上、人間、極樂,都能夠當下顯現。要顯現自己的種種身體,都能顯現。
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
具備四種法成大修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妄執諸法漸生頓生。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成瓶。如泥瓶縷疊草席種牙酪蘇。悉亦如是。名外緣前後轉生。內者謂無明愛業等生蘊界處法。是為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大慧。因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屬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作因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作緣生果。蘊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生相續果。能作因者。謂作增上而生於果如轉輪王。顯了因者。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觀待因者。謂滅時相續斷。無妄想生。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何以故。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其因相不可得故。若漸生者。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諸計度人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屬。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執著相故。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但有心現身資等故。外自共相皆無性故。惟除識起自分別見。大慧。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相中漸頓生見。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於彼諸緣中 分別生滅相
非遮諸緣會 如是滅復生
但止於凡愚 妄情之所著
緣中法有無 是悉無有生
習氣迷轉心 從是三有現
本來無有生 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 譬如虛空花
離能取所取 一切迷惑見
無能生所生 亦復無因緣
但隨世俗故 而說有生滅
這一卷就到這裡。
這裡他講了三點,我體會最深,就是明白本性以後,怎麼樣使自心沒有影子,不落任何影子,掃蕩乾乾淨淨的,不落影子的時候就成片了。然後,願力所持,要開發功德,和佛一樣的願,悲心廣大,利益眾生,不著相。要生出功德來,生出種種願力功德。不然的話,就是禪宗講「坐在潔白地上不起身」,不能開現功德了。今天,那個明泉來電話就問這個問題。就是說,要提起覺性,開發願力,才能「向上一著」。從這個裡面再上去的話,打破我執、法執,然後就證到八地了。證到八地,有意生身成就。在這個再上面,就是「自證聖智」的趣相門,就是再向上了,八地再向上,建立無邊的剎土、報身的莊嚴、無量的功德都開發了。那到後來,就圓滿成佛。他這裡都給我們講清楚了。但是,我們現在最要緊的,做到是沒有影子,什麼事過了,就虛空一樣,雲沒有了,一片清凈,要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看你能不能成就,就看這一個根基紮實不紮實。至於能不能開發願力呢,這點也重要,但是要慢慢開發的。願力、慈悲、智慧,這個也要開發的,如果前面有影子的話,這些開發是影子,不是真實,是想:我要發願、我要怎麼怎麼、我要智慧、我要慈悲。這也是影子,這些影子掃蕩乾淨了,那個願力是自然的。自然的,眾生來了,你就要給他方便、給他加持、給他指點。自然有這個願的,要救度眾生的,不由自主的,就是這個自然發願的,這是真實的。如果你想、想、想:我要對他慈悲一點、我要怎麼怎麼樣。那還是影子。所以,先要把影子去掉,開發出來,才是真實的功德,才有力量的,意思是這樣。才能在眾生裡面做遊戲、無礙遊戲,在一切境界當中得自在。所以說,第一步要做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