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焦慮不是拿來克服的

別讓焦慮成為一種病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的世界,擔心升學,擔心找工作,擔心選錯了這個或那個,擔心孩子教育,擔心老無所依。我們的焦慮似乎總是有理由,我們的焦慮又似乎總是沒來由。焦慮,到底從哪裡來?

有一篇文章說:「我們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我們,跟想像中的自己,很有距離。」而想像中的自己,往往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或者是想要守住的一種幻象。

例如,現在的社交網路是讓大部分人無比焦慮的原因之一。不少人都會把精挑細選的照片放在朋友圈上,實際上人們也只會把到處旅行各種美食的照片放在網上,所以總有人比你工作好,比你漂亮,比你豐富多彩。總會有一種錯覺讓你覺得好像別人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過得很好,而你自己怎麼做也做不好,於是你開始著急,開始焦慮。

沒有得到的時候,想要得到;已經得到的時候,想要守住。得到的慾望,守住的慾望,是人類基本的慾望。想要得到,就會擔心失敗;想要守住,就會害怕失去: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問題:焦慮。

《金剛經》指明了一條徹底的道路:不執著。只要對一切的外在和內在感受不再執著,它們就不會再對你構成不確定,甚至威脅,你就不會再有不安、擔心、害怕,就不會再有焦慮。當你對一切不執著,外在的一切不會讓你焦慮,而會讓你面對真相,回到自己,讓你充滿創造的活力。你不會再活在焦慮之中,你將活在自由和創造之中。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我們是在按照一套已經過時的「規則」運行。進化將這些規則深深地嵌在我們的身體里,保護我們遠離危險。它們就如同安裝在我們大腦中的軟體——這套軟體已經運行了幾百萬年。每一種直覺都告訴我們:遵循它,就能讓我們安全。然而,事實上,或許反其道而行才是正確的。我們不被焦慮掌控的方法就是挑戰這些「規則」——有效地重寫規則。

而認識焦慮,是逃離焦慮魔掌的第一步。認識焦慮,首先我們要明白,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有史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生命危險的世界裡:天敵、饑荒、有毒植物、敵對的鄰國、高寒之地、疾病、水災。應對這些危險,人類的心理得以逐步進化。正是進化,讓人類逐漸擁有了這些躲避危險的品質。一個人的生存本能就是自我保護,就必須要對許多事情保持警惕。我們心存戒備,在心理上的表現形式之一便是極度反感和恐懼。這些恐懼是對環境的適應——這些都是從原始時代遺傳下來的生存本能。

無論我們在焦慮什麼(恐高、污染、在公共場合說話、坐電梯、犯錯誤、見陌生人、被關在門後,或是其他類似場景)它們都有著相同的特性—恐懼,是主要誘因。同樣,它們也都可以通過消除恐懼來得以控制。

即便我們知道或被告知某種恐懼是非理性的,恐懼感也並不會因此而消除,這是沒用的。但如果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某種看似危險的情形卻沒有遭受有害的後果,我們的大腦就會變得更理性且不那麼害怕。這種學習貫穿人的一生。我們只需要建立一個程序,在這個程序里,我們不再建立壁壘,逃避恐懼,而是定期去體驗到那種恐懼,但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恐懼感就會慢慢降低。

一旦我們了解和認識到焦慮與我們的進化史有著深厚的淵源,我們就能更好地接受這個觀點:它們只是我們生物遺傳的一部分。我們沒有必要將焦慮視為個人性格的缺點,從而感到內疚或是尷尬。

焦慮不是情緒,而是與情緒的對抗

大部分情況下,焦慮都和被阻止、被抑制以及被投射的興奮有關。焦慮不是一種情緒,焦慮是在掩蓋一種情緒。只要我們感到焦慮,我們就是在拒絕讓自己興奮、拒絕讓自己充滿活力。因此,簡單的解決之道是重拾興趣與興奮——首先讓身體活絡起來,深呼吸、動起來,而不是「裝深沉」,那隻會適得其反。同時你可以自問:「我對什麼感到興奮?」或是「我在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別興奮?」情緒是一股複合的能量。而焦慮就是把能量壓到高壓鍋里,又像是把獅子鎖進衣櫥。如果你並不想就此了結,就要學習在適當的情境下釋放它們。不過釋放的方法不是去發泄,發泄是試圖擺脫焦慮。

需要了解的是:焦慮無法被擺脫,擺脫焦慮的企圖是在進一步異化它。焦慮無法被擺脫,焦慮只能被接觸。所謂接觸,就是活化那股凝滯的能量,讓異化回復到常化的興奮與流淌,這尤其適用於當代人。當代人普遍焦慮的其中一個普通原因就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當能量由僵固的冰態回複流動的液態,同時看到你的興奮並且正向接觸它的時候,焦慮就消失了。這與「我」想讓焦慮消失是不同的。焦慮的產生不是「你」創造的,它的消失也不是「你」導致的。它存在,是因為有導致它的「因」在那兒;「因」被解決了,「果」就不同了。想要直接製造「結果」,正是一種異化;而去處理「因」,才是解決之道。

請允許焦慮伴隨你左右

焦慮之所以能掌控我們的能量,絕大部分源於我們的對焦慮的潛在觀念和看法。正是這些觀念賦予了焦慮更多的能量。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有關焦慮的觀念,以及不同的視角,看看是否對你有所啟發:

「我不應該感到焦慮」
你當然應該感到焦慮啦。你的思想正試圖通過警告你可能會出事來保護你。它本意是如此,只是錯誤地聯繫上並不危險的情形。實際上,它不過是一個虛假的警報而已。你應該讓焦慮伴隨左右,就像嚮導一樣,你只需要學會什麼時候聽它的,什麼時候不聽。
「我需要克服自己的焦慮」
不,你不需要。你根本沒有辦法擺脫焦慮,這樣只會加強它。你也沒必要去克服它。你可以學著與焦慮共存,平靜地觀察它,無視它,並有效地展開行動。當你把它視為意識的一部分時,它對你的干擾能力就會自動下降。
「我的焦慮會失控」
不,它不會,要會的話,早就失控了。焦慮就如同頭痛,它會持續一陣子,然後消失掉。你沒必要去控制它。控制,是無謂的抵抗,你越是想控制它,就越發感到失控。你可以放開焦慮的韁繩,是需要讓自己與其保持距離。

永遠搞不定的焦慮,因為它有其意義

這是一個焦慮無所不在的年代。當你失意或生病時,或許你會聽到一句「普世安慰」:「嘿,想想世界上那些不如你的人吧,他們比你慘多了!」但事實上,這樣的安慰效果輕如鴻毛,因為那些比你還慘的人,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你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你。既然你無法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他們又如何能減輕你的痛苦呢?

為了緩解焦慮,有的人選擇了香煙、酒精甚至毒品。有的人為短時間內做成一些事情,不惜鋌而走險。更有的人對未來感到絕望,人為增加壓力,做出不可思議之舉,讓生活真的如同煉獄一般,再無光明可言。

作為人類最基本一種感受,焦慮有它存在的特殊意義。當我們感受到局限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焦慮,發現人生的局限性,然後或者繞過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相反,一旦我們消滅了焦慮,也就毀掉了這樣的機會。然而,因為焦慮會令我們難受,所以我們很容易傾向去做一些事,令自己儘可能遠離焦慮。

正如武志紅所說:「焦慮是推動我們認識世界的動力。不管成長到哪一層次,你一定會發現新的局限性,這時焦慮就勢必會發生。所以,許多哲人越深入這個世界,就越明白自己無知。」

閑話:

焦慮,往往和不安聯繫在一起。於是我們總想去做點什麼,其實我們這個時候反倒不該去做點什麼,而是安靜下來與自己的焦慮共處。

推薦閱讀:

如何順利度過幼小銜接焦慮期
如何整體評價一個城市的通勤焦慮程度?百城通勤焦慮指數出爐
努力的人都是這樣消除焦慮的...
4億多房奴的焦慮:除了房子一無所有!
售賣焦慮,你買了嗎?

TAG:焦慮 | 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