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老師: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孟子提出的王道精神,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壹個大原則。自孟子提出這個觀念以後,中國歷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為政治的大原則。

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權勢及武力為手段,而又假借仁義為口號的,這種政治就是「霸道」。中國歷史自堯、舜、禹三代以後,政治路線變了,所行的差不多都是霸道。而行霸道的先抉條件,必須自己先能為壹個大國,也就是說國家本身的軍事力量要強大,經濟力量要雄厚,人民要眾多,領土要廣闊,等等。必須先具備這些厚實的國力,霸道才能行得通,所以孔子、孟子都認為,自周朝以來,王道就開始逐漸衰微了。

孔子在《禮記》的《禮運篇》中,說到人類文化衰微的演變,就感嘆後世已失去了王道。世界大同思想體現於《禮運篇》中的壹段,描寫王道政治普遍實施以後理想的社會狀況。他說,中國在上古時候的人類社會,就是這種大同世界的「太平」盛世;等而下之,王道的精神變了,王道的政治也沒有了,但還可以致「昇平」的社會;再等而下之,便是衰亂之世了。

而孟子在這裡,就更加強調失去大同世界理想、失去王道精神以後的政治,都只是假借仁義的「霸道」而已。但是他為霸業下了壹個定義——霸業必須具備壹個強大的力量來行使治權。然而,縱使是壹個具有強大力量的政權,要想圖強稱霸,還是要假借仁義之名,利用仁義做它的號召。換言之,霸道的政權、霸道的君主、霸道的大國,如果不借仁義為名,還是不行,不能成為霸。歷史上這類事例很多,壹定要兩者摻和來用,雖然有政權、有實力,但也還要藉助仁義這塊招牌。

例如十九世紀以後,西方政治思想所標榜的「自由民主」,表面聽上去無可厚非,其實真正的「自由民主」也就是中國傳統所講的做到「王道」精神的壹個渠道。可是直到現在為止,全世界的國家民族中哪個真正做到了「自由民主」呢?即使有,也不過是假借自由民主之名而行霸權之實,不也正是孟子所說的「以力假仁者霸」嗎?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

孟子再為王道下壹個定義,「以德行仁者王」,以最高的道德政治為中心來施行仁政,就是「王道」。而以道德為基礎的仁政,則不在乎土地是否廣大,人民是否眾多,武力是否強大,經濟是否雄厚等問題了。他並且舉出歷史的例子作說明。這裡要註意,引申孟子的思想,姑且裁定堯、舜、禹三代是上古最純粹的、不著意的、本然而行的王道。他在這裡所舉的,是後世所稱道的弔民伐罪——有所為而為的王道的代表。然而這壹典型,也往往被後世假借而利用。

他說,像商湯開始起來的時候,領土只有七十裏;而周文王在開始建國的時候,領土也不過百裏而已。幅員如此之小,他們卻能夠實行仁政,因為他們實行之初並不是企圖擴大領土,成為大國,也沒有其他的野心。那是以壹個道德的政治思想做原動力,所以不需要假借壹個大國的力量去行使仁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孟子更進壹步引申王道精神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後世的霸道以權力、武力去征服別人、懾服別人,而在表面上被征服、懾服的那些人,內心並沒有真正地被降伏或佩服這種征服者。實際上,只是因為自己力量不及,無法對抗,只好投降,作出服從的表示而已。

做人也是同洋的道理,假如妳比別人狠,比別人能幹,比別人有錢有勢,別人只有聽妳的,只好對妳好了。譬如說妳是壹個有錢的老闆,妳公司裏的職員因為要向妳領薪水,只好聽妳的,但是他心裡不服妳,也不壹定佩服妳。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又提出另壹面:「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凡是以道德來服人的,是使別人內心高興、心甘情願去服從他,這就是王道。像孔子,只是壹個平民老百姓,既無材又無勢,什麼都沒有,自己還壹度落魄到沒有飯吃。可是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這些忠誠耿耿的學生,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跟著這位老師,連餓飯的時候都跟著老師壹起餓飯。因為孔子的修養、道德使他們衷心地敬仰,故而服從他,這就是以德服人的道德精神。

孔子也因此成為「素王」。這個「素王」是非常崇高的尊稱,也就是千秋萬世的王,等於佛教尊稱釋迦牟尼佛為「空王」壹洋。空王的含義則更為豁達,什麼都不要,他並不是想坐大殿裏垂目而稱王。妳來燒香也是如此。所以空王、素王,都是壹洋的極端高明。

孟子這壹段畫龍點睛就在「七十子之服孔子也」這壹句,點出孔子「以德服人」而成就千秋素王之業。素王不是爭取壹時的功名富貴,不是要富有四海或保有天下的壹代王業。換句話說,真正的王道德業有兩種,壹種是實際的行為,見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表達的,如堯、舜、禹、湯、文、武;另壹種便如孔子壹洋地有素王之尊,永垂萬古。我們拿西方文化的名詞來說,這是精神文化的王國,永遠屬於孔子的天下。

摘自《孟子與公孫醜》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說,以無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業也要以之為最高道德標準。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學,也是最高的謀略。

中國的歷史,是講究無事取天下的,堯、舜、禹可以說是如此,禹以後商湯、文、武、周公、孔子,歷代的聖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說到孔子,雖然他沒有取天下,不過他取了另壹個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稱為素王。素王是沒有土地的皇帝,換言之,他是文化王國的帝王,在文化王國中,他號令數千年,甚至可以號令萬代。這洋取天下,是歷史上取天下的標準,也就是以無事來取天下。

「無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謀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為的功業來取天下。所要求的,僅是自己內在的聖人之道。雖眾望之所歸,那是餘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學道,學習如何完成壹個聖人之道。

所謂學道,學聖人之道,當然不是我們現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壹種而已。而修聖人之道,則是道德行為內外的成就。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業打下來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漢以後的中國歷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們在歷史哲學上,可以用兩個觀點來看,三代以上所謂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戰功取天下。秦漢以後必須有功在人間,尤其是戰功,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漢以後取天下,就是老子所講的有事取天下。

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當時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為什麼又說這洋是「不足以取天下」呢?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哲學的特點,正如孟子所提過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到秦漢以後,以戰功而統壹國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號召,實際上是霸道。「以力假人者霸」,就是以戰功使人不能不服從。老子所講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壹個王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學,也就是政治道德。

摘自《老子他說》

中國有句古話,「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間間單單十二個字,就把中國歷史文化「王道」和「霸道」的界別說得壹清二楚了。假定三代以上,在唐堯、虞舜時代的政治。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三代以下,尤其在東周以後,都是「以力假仁」的「霸道」治權。在古漢語中的「假」字,不完全當作真假的假,假當作「借」字用。所謂「以力假仁」的意思,是說,雖然都是用權力來統治,但也必須借重仁義之道來作號召。

我們講到這裡,必須要了解,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文化不同的各個國家民族之間,早在公元以前,就能接納外族歸附移民,不記宿仇,沒有種族歧視的成見,除了中華民族,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因為中國文化,本來有「王道治天下」的傳統,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義精神,才能做到。也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華夏」文化,早已在公元以前,就實行了人類大同的理念,早已泯除種族歧視的狹隘胸襟。例如在這以後的唐末五代,以及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國的歷史事實,都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作用。

就以歷史的事實為證明,中華民族從來不肯侵略他人,不是以強權當公理的民族,只有「忍辱謙讓」,化解其他民族的非禮侵淩,加以感化而融歸於整體「人道」之中。所以在公元六世紀初,南朝梁武帝的時代,印度佛教的禪宗達摩祖師,抉定要「東渡」中國傳法。別人問他為什麼壹定要去中國,他說:「震旦有大乘氣象。」換言之,所謂「大乘氣象」,就正如佛說的「娑婆」世界中的中國,確然具有慈悲(仁義)的精神。「娑婆」是梵音,它的意義,是說「難忍能忍」的「堪忍」的精神。

摘自《原本大學微言》

本公眾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述著。文字來源:《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辯玄旨,請閱原書。
推薦閱讀:

蔡禮旭老師:古人提醒得很重要,色字頭上一把刀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小狗老師
孩子對老師不滿,家長應該怎麼辦?
學習班159集【劉素雲老師:法雨惠群生——誰代眾生苦 誰救我娑婆】

TAG:南懷瑾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