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東坡最好的兩句詩,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知道的人應該是死忠粉!

蘇東坡當地方官期間,有一次下鄉去,在一位七旬老翁家蹭飯,老翁親自腰帶鐮刀到山上挖來竹筍,做熟了端上來,可蘇東坡剛吃了第一口,就皺起了眉頭——沒放鹽吧?

老人家有點尷尬,他的解釋後來被蘇東坡寫進詩里,叫「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好傢夥,三個月沒吃上鹽了,用李逵兄弟的話來說,嘴裡不得「淡出個鳥來」啊!

東坡煮茶圖

其實鹽是有的,可是全在國家倉庫里呆著呢,倉庫鑰匙則在宰相王安石手下那幫鹽官的兜里。

食鹽專賣,這是王安石變法的重頭戲,但這招並非王安石的發明。中國自有鹽業以來,政府大都在搞食鹽專賣。王安石之前,就有不少人利用這棵搖錢樹為政府創收,大獲成功。王安石給皇帝的上書中,特意提到了其中的兩個人,一個是西漢的桑弘羊,一個是唐朝的劉晏。

桑弘羊的老闆是漢武帝,打仗、巡遊、求仙兼搞面子工程,開銷不是一般的大,可是每次找桑弘羊伸手要錢,不管該花還是不該花的,老桑從沒讓他失望過,而他的法寶就是鹽鐵專營。劉晏就更厲害了,唐朝安史之亂過後,國家經濟一團糟,連御廚都沒有存糧,若非劉晏這個「財神爺」在,皇帝恐怕都得討飯去。單說江淮地區的食鹽一項,劉晏接手時政府收入僅四十萬緡,他任職期間硬給提高到六百多萬緡——瞧人家這政績!

桑、劉二人理財都有個顯著特點,叫「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在他們看來,靠加稅來增加政府收入,那也太沒技術含量了,但就食鹽專賣而言,兩人又有很大不同。

先說桑弘羊,他的做法是:政府壟斷食鹽的收購和銷售,不準商人們摻和。劉晏的前任叫第五琦,他沿襲了桑弘羊的做法,而且變本加厲地搞起了產、供、銷一條龍,連負責生產的鹽戶都給擠掉了。

劉晏上任後,一看第五琦這套不行,於是大力調整,他的辦法簡單來說就是六個字:「民產、官收、商銷」,政府主要扮演收購方和批發商的角色。按經濟常識來說,這中間的環節是油水最多的,但不管怎樣,商人們畢竟還有一定利潤空間,所以劉晏的食鹽專賣政策得以順利實施。政府吃肉,商人喝湯,老百姓也有鹽吃,皆大歡喜。

王安石搞的食鹽專賣,學的是桑弘羊。可是他那時離桑弘羊時代已一千多年了,西漢時私鹽生意還不甚發達,干這行的都是些富商大賈。桑弘羊拿走了這些人的利潤,他們怎麼辦?史書上說的是「反本」,也就是投資搞農業去了。可是北宋時個體私鹽販子很多,尤其是江浙一帶,很多人家靠此為生,這下子斷了生計,很多人只好鋌而走險,偷運私鹽販賣。對這種行為,王安石予以嚴厲打擊。一時間,監獄人滿為患。

更麻煩的還在後邊。所謂「隔行如隔山」,王安石手下那幫沒什麼商業經驗的官僚們,以為「賤買貴賣」很容易,可是一幹起來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由於銷售渠道不暢,政府收來的鹽,硬是到不了老百姓飯桌上去,偏遠地區更甚。「三月食無鹽」,這並非誇大其詞。

這個時候,王安石要是能拐個彎,把人從牢里放出來,商量商量怎麼合作,這事情或許還有轉機。可天下人都知道,「拗相公」認準了的方向,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於是這食鹽專賣就走進了死胡同。結果呢,政府挨罵,商人坐牢,老百姓沒鹽吃,個個倒霉。

倒霉的還有蘇東坡,他在鄉下吃了頓名副其實的「淡飯」,回到衙門還忙得連「粗茶」都顧不上喝。忙什麼呢?就忙著審那些新抓來的私鹽販子,一直到除夕夜還沒審完。蘇大學士鬱悶壞了,就在牆上題了首詩,「執筆對之泣,哀此系中囚」。他想,這些私鹽販子不過是為了糊口,和自己當官追求俸祿有什麼區別呢?於是他又在後面加了一句:

「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句子不漂亮,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沒法比,可在我看來,這是蘇東坡寫得最好的句子。因為這十個字里,滿滿的全是悲天憫人的情懷。

自古以來,任何可行的政策都有一條底線,那就是顧及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若是越過這條底線,只顧政績而不顧民生,那這樣的政策必敗無疑。劉晏的做法與民分利,公私兼顧,故而成就斐然,而王安石陷入與民爭利的泥淖,觸及了民生底線,他的理想之舟又怎麼行得遠呢?

推薦閱讀:

蘇東坡得罪皇帝 靠睡覺揀回一條命
蘇東坡趣聞(一)
蘇東坡拚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2)
靠睡覺救了自己一命的蘇東坡
蘇東坡當年和佛印打賭,自己定力堪比佛祖,佛印卻回了他一個屁

TAG:知道 | 蘇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