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周刊丨獨身將是人類最後的生存狀態?

◎提倡「精神戀愛」的柏拉圖,他認為男人之間的愛慕是世間最高級的情感。

獨身是人類最早的生存狀態,婚姻則是後來人類發展到家族社會、父權制社會的產物。有想像力的人這樣遐想未來:搞不好獨身會是人類最後的生存狀態?

文/譚山山

《新周刊》第328期

一本宣稱寫給「剩男剩女」看的書這樣告慰現在、將來都可能單著的人們:英雄,好比超人、神奇女俠,都是單身;而終極的超級英雄,也就是上帝,也是單身!

可以說,獨身是人類最早的生存狀態,婚姻則是後來人類發展到家族社會、父權制社會的產物。有想像力的人這樣遐想未來:搞不好獨身會是人類最後的生存狀態?因為人越來越自我,科技的發展則使得獨自生存乃至無性繁殖成為可能。

西方:思想者總是不結婚的

其實要找獨身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必扯上上帝。早就有人整理過獨身名人名單,哪怕粗略統計已經過於冗長: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薄伽丘、哥白尼、笛卡爾、帕斯卡爾、斯賓諾莎、牛頓、伏爾泰、休謨、康德、叔本華、克爾凱郭爾、荷爾德林、尼采、維特根斯坦、薩特、波伏娃、福柯、恩格斯……

這還僅僅是哲學界別的,其他界別的,比如文學界的安徒生、盧梭、福樓拜、卡夫卡,音樂界的貝多芬、舒伯特,藝術界的拉斐爾、梵高,婦女界的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簡·奧斯汀、嘉寶、可可·夏奈爾、鄧肯、南丁格爾,軍事界的上杉謙信(日本戰國時代的一方諸侯),等等,不勝枚舉。套用托爾斯泰的說法,不婚的結果是相似的,不婚的理由則各有各的不同。

1937年的夏奈爾。夏奈爾享受情愛,接受男人的資助,但卻終身未婚。

哲學界是不婚現象的高發區,有人做過統計,古往今來的西方哲學家中,有三分之一是不婚者。柏拉圖往往被認為是獨身鼻祖,其實,獨身的傳統早就從他的老師蘇格拉底那裡、乃至比蘇格拉底更早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那裡就開始了。有記載說,雅典政治家梭倫震驚於泰勒斯無妻無子的孤寂,泰勒斯遂派人假扮成雅典來的信使,帶來梭倫之子身亡的噩耗。梭倫悲痛不已之時,泰勒斯告知真相併說:像你這樣意志堅強的人尚且不能承受喪子之痛,這就是我不娶妻生子的原因。如果從理論層面來解釋,思想者需要超脫經驗世界,專註於自己的小宇宙中;這個內心世界既然連塵世生活都容納不下,獨身也只是一個附帶結果。這就是思想者的宿命。

所以,最富於戲劇性的,莫過於柏拉圖之死。他在81歲之時,參加一次婚宴,在談笑風生之際溘然長逝。

東方:不婚的人是可恥的

相比之下,東方哲學家就很少有不婚的。《孟子》中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已經有點狠叨叨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則這麼解讀:「及齡不嫁之女子,往往性情乖張,由生理而影響心理之不平常,此謂之怨女;及齡不婚之男子,往往遊盪於外,無所歸宿,最易滋事,此謂之曠夫。」二者皆「有害於社會之秩序與和諧」。這就是儒家傳統的道德觀。《紅樓夢》中,「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但寶玉還是娶了寶姐姐;像莊子那樣,妻子死了「鼓盆而歌」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是怪胎。而上杉謙信因為信奉畀沙門神而終身不婚,就有人質疑他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隱秘。

到了20世紀初,康有為寫就《大同書》,第一次將「去家廢婚」上升到理論層面——他的觀點其實因襲自柏拉圖的《理想國》。五四時期「去家廢婚」漸成潮流,20年代還發生了一場關於「廢婚」的大論戰。廢婚派以「自由的人格」為出發點,理論依據仍然是古希臘哲學家那一套,比如有人直斥「婚姻制度是萬惡之源」,更有人抨擊婚姻是一種買賣關係,是「生殖器的買賣」,「拿戀愛做手段,性慾做目的」。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施存統也多次撰文,力挺廢婚派。

但再激烈的論戰也只是論戰而已。反廢婚派認為,廢婚的主張太過於理想主義無法實施,這樣的觀點反而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再後來,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已經不僅僅是「意難平」了,那是以革命的名義結成伴侶。

尼采曾在妓院染上梅毒,因此對女人恨之入骨,從此遠離女色。

現狀:其實每個人都是獨身

巴黎藝術職業高等學院教授讓·克洛德·博洛尼在新著《獨身與獨身者歷史》中梳理了獨身在西方世界中從崇尚、蔑視到成為一種趨勢的歷史:獨身現象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代,以柏拉圖為代表的那幫哲學家為獨身給予了理論支持;到了耶穌那裡,耶穌作為一個獨身者向另一些獨身者教誨:「在這個世界,男人們結婚;而在另一個世界,沒有丈夫也沒有妻子。」結婚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濫情放縱;中世紀後獨身者開始被妖魔化,著名的放縱單身漢伏爾泰也寫下「結婚的男人越多,犯罪越少」這樣的話;最近20年來,獨身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僅僅在法國,就有800萬人自稱是獨身,且有64%的人宣稱他們對現狀很滿意。博洛尼的看法是,獨身已經變成一種價值觀,一種精神狀態,從保持個體的自由人格而言,他得出了一個近乎極端的結論:其實每個人都是獨身。

博洛尼還注意到,即使處在一段婚姻關係當中,男女雙方也希望保持相對的「獨身」狀態,各開各的車,各住各的房間,度假也是各走各的。傳統婚姻追求的兩位一體、休戚與共如今受到了很大挑戰,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二人生活(不管是男女還是男男/女女)視為一種脆弱的、臨時性的關係,有些人選擇婚姻,也有些人選擇不結婚——幸運的是,這在今天都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刊發於2010年8月1日《新周刊》第328

愛讀書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苦惱,想看電子書卻找不到地方下?現在好了,我們吐血整理出了最新最全的電子書下載攻略,讓你爽不停。您只需點擊【這裡】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meitianduyidu,回復「888」即可獲得獨家整理電子書下載攻略。
推薦閱讀:

易中天: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人類大腦的記憶容量有多少?
美首例CRISPR編輯人類胚胎「浮出水面」!技術安全性得到驗證
男人最寵愛的女人類型
太空更深處,人類還能走多遠?

TAG:人類 | 生存 | 狀態 | 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