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家鼠——人類不可忽視的對手
06-18
從德黑蘭「巨鼠」說起……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由於鼠息猖獗,人鼠之間儼然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場戰爭。據估計,德黑蘭現有大約2500萬隻老鼠,而且這些老鼠最大能夠長到40厘米,且德福辭彙極具攻擊性。面對「巨鼠」肆虐,人們先是投放化學藥劑加以撲殺,但不久老鼠就出現抗藥性。無奈之下,當地成立了一支由10名狙擊手組成的「精英狙鼠隊」,這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利用安裝了遠紅外線夜視鏡的狙擊步槍,本著「看見一隻消滅一隻」的精神,迄今已取得赫赫戰功。可是,老鼠的數量雖在下降,但存活下來的老鼠卻變得更加難以對付。它們似乎產生了某種基因突變,體重已經猛增至大約4~5千克,體形甚至比一般的家貓還要大,就連捕鼠器都裝不下。有人認為,巨鼠的出現可能是由於輻射或者化學品影響的結果,難道電影《酷斯拉》中的科幻劇情會成為現實嗎?其實,「巨鼠」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也有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皇宮中曾出現大小和貓差不多的老鼠,危害極為嚴重。皇家從民間找遍了好貓來捕捉老鼠,但都被老鼠吃掉了。後來恰好有外國進貢來的獅貓,極富智慧和鬥爭經驗,才終於取得了勝利。人們一直認為,故事中所述的大得像貓的老鼠純屬誇大,誰能料到它卻在今天的伊朗得到了證實。身懷絕技的老鼠在伊朗肆虐的老鼠其實就是最有名及最常見的老鼠之——褐家鼠,也叫溝鼠、大鼠、挪威鼠、大家鼠、白尾吊、糞鼠等,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嚙齒目、鼠科、鼠屬。褐家鼠屬於世界性分布,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場所幾乎都有它的蹤跡。它們體型粗壯而長大,成年鼠一般體長15—25厘米,體重220~280克。褐家鼠行動敏捷,行動時多沿牆根壁角。可在水平或垂直的電線、繩索、暖氣管、電纜線上行走,也可在表面粗糙的磚牆上筆直向上爬行。成年褐家鼠可跳高度達77厘米以上,向外向下跳躍距離達2米以上。它是游泳好手,不論是在水面或水底游泳都極為擅長。它會潛水捕魚,也可輕易潛越廁所的反水彎。褐家鼠聽覺敏銳,對超聲波尤為敏感。它能發出不同頻率的聲波,進行社群通訊和定向。不過,它的視覺極差,不僅不能分辨顏色,而且視覺成像不清晰,但對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在黑暗中行走時,它總是以觸鬚和一側體毛觸及牆側面或地面,借觸覺刺激來定向。它的記憶力較好,警惕性高,在活動期間遇到驚擾,立即隱避,對環境的變化更是很敏感,如遇新出現的物體,即使是食物也常迴避一段時間,產生所謂新物反應。它的嗅覺也極為發達,可以通過排出的尿液、生殖腺分泌物,在活動範圍內留下標記嗅跡,建立一定勢力範圍,並根據這些嗅跡分辨家族成員和尋找配偶。褐家鼠食性廣而雜,能吃任何可食用的東西以及許多不可食用的物品,諸如蠟燭、肥皂、木材、鉛片、鋁板、塑料:橡膠、瀝青、磚塊以及不太堅固的混凝土等等。這是因為它們啃咬能力極強,門齒鋒利如鑿,咬肌發達。在食物困難時,褐家鼠可殘殺同類,甚至向人和其他動物進攻。褐家鼠不僅繁殖率高,而且適應性很強,可在-200C左右的冷庫中繁殖後代,也能在40℃以上熱帶生活,甚至在核爆炸之後的小島上,仍發現有褐家鼠存活。「挪威鼠」,走全球褐家鼠有一個奇怪的名字——挪威鼠。關於褐家鼠來自挪威的說法非常普遍。1769年,英國動物學家約翰·貝克恩霍特給褐家鼠定的學名就是「挪威鼠」,因為他也相信這個物種是在1728年經由挪威船隻遷移到英國的。褐家鼠其實起源於亞洲的溫暖地區,特別是俄羅斯和蒙古的一些地區。18世紀初,褐家鼠從它們的起源地出發,隨著人類活動及城市化的擴展,蔓延到了西伯利亞,並且在1727年游過了伏爾加河進入了歐洲西部。在那裡,它們又藉助人類的海上運輸擴散到世界各地,其到達美國的時間為1775年。有趣的是,雖然褐家鼠的起源地就在我國北方鄰近的地區,但我國的褐家鼠卻是從東南亞一帶由外輪傳人的。目前,我國只有西藏地區可能尚無褐家鼠的分布,但隨著鐵路的延伸,褐家鼠必然遍布全國。如今,地球上只有北極圈、南極大陸和一些海島等很少的一些地方沒有發現褐家鼠的蹤跡。褐家鼠已經成功地適應了人居環境,成為一種伴人動物。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西南部,有一個名副其實的「老鼠島」。這座火山島上曾生活著大約4000多萬隻角嘴海雀、小海雀和海燕等海鳥。大約在1780年,一艘日本船隻在海上失事,船上的褐家鼠游到了這個渺無人煙的小島上,開始瘋狂捕殺各種鳥類以及它們的鳥蛋、雛鳥,以前曾經動聽的鳥叫聲就此消失。這種鼠患的發生並不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世界上不少海島都有因老鼠成災而釀成的悲劇,很多在島嶼上生活的海鳥、爬行動物等的滅絕也都與老鼠有關。為了恢復「老鼠島」的自然生態環境,美國科學家於2008年秋天發動了一場規模空前滅鼠行動。他們希望採取直升機空投老鼠藥的辦法,一舉將這座島上的褐家鼠斬草除根,儘管有人指出這是在浪費錢財,也有人擔心從空中播撒滅鼠劑帶來的副作用。不過,他們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知道這個滅鼠行動的效果,因為即使島上所有的褐家鼠死光了,也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其本來面貌。褐家鼠變身實驗鼠褐家鼠還以實驗動物的身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100多年前,美國生物學家利用近親老鼠進行交配繁殖,培育出首批近交系鼠,這標誌著現代實驗鼠的誕生。由於近交系鼠遺傳基因幾乎完全相同,因而遺傳突變導致的生物影響十分明顯,它們很適合科學家開展相關研究。近交系鼠很容易發生自然突變現象,突變的後果是它們容易患肥胖症或免疫系統缺陷等,這無疑能幫助人們更深刻地認識這類病症產生的原理。可以說,實驗鼠為解除長期困擾人類的病痛帶來了光明。實驗室用的大白鼠是褐家鼠的白化變種,在生物醫學研究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現在,全世界每年用於各種科學研究的實驗鼠超過2500萬隻。隨著生物醫學研究需要,現在全世界已培育出100多個近交品系。未來,這些實驗鼠還將幫助人類不斷揭開疾病和基因研究領域的更多謎底。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深刻地認識到,滅鼠不等於「消滅老鼠」,把鼠類「斬盡殺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因為大多數鼠類都是其天敵的主要食物,如果滅盡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褐家鼠等鼠類只有在形成一定密度之後才能造成危害,只要將其種群控制在一定的密度之下,便不會形成危害。所以,「滅鼠」的任務實際上應該是指有效地控制鼠害,想方設法地消滅鼠類中的過剩部分,使鼠害不再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因此,人們必須採用生態方法,從長遠著手,保護褐家鼠的天敵,並約束人類自身行為,才能逐步恢復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系統神學 章力生 卷三 人類論(14)
※人類的進化起源是什麼?
※TuGus--途加網--人類的民主的起源之二——新石器時代的農民是怎麼發現專制是一種更高效...
※《廢棄的生命》《全球化:人類的後果》 [南方網教育頻道]
TAG: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