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手錶"鳳凰涅槃":國產手錶也有高檔貨[組圖]
上海手錶"鳳凰涅槃":國產手錶也有高檔貨[組圖]2011年9月13日 12:54來源:東方網 作者:劉華賓、曹磊 選稿:鄭聞文
圖片說明: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海明說,他和上海手錶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點擊圖片瀏覽東方網獨家圖集。
圖片說明:上海牌陀飛輪表,每一隻都要經過嚴格的出廠檢驗。點擊圖片瀏覽東方網獨家圖集。
東方網記者劉華賓、曹磊9月13日報道:楊浦區榆林路200號,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營銷部一節櫃檯前,一位中年「表友」拿起一塊老上海手錶,湊上前仔細端詳起錶盤,櫃檯後的老師傅篤悠悠地說:「打開錶殼看,機芯還是新的,都走了幾十年了,一點也沒見損壞。」 安靜的錶盤上,依然轉動的時針,頑固地走了一圈又一圈,獨自述說曾經的光輝歲月。而在這鋪面的對過,一座運轉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廠,也正努力在新路上穩步前行。 上海手錶,凝聚了民族輕工業的縮影。 脫困:生存還是毀滅 生存還是毀滅,擺在上海手錶廠面前的,是一個關乎命運前途的大問題。 這並非危言聳聽。 時光的指針撥回到上世紀的最後一年,那時候,「41歲」的上海手錶廠正值壯年,卻仿若提前步入衰年,曾是「民族輕工業的驕傲」的企業,正一點點變得暗淡無光。「真正面臨著內外交困。」坐在簡陋的會客室里,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海明感慨地回憶。 1955年9月,上海幾十家鐘錶企業的58位制鐘和修理鐘錶的技師,成功試製出第一批長三針的17鑽細馬手錶,從此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錶的歷史。時隔三年之後,剛剛掛牌的上海手錶廠推出了第一款A581型上海牌手錶,當年的報紙描寫手錶上市時的盛況說,上海第三百貨商店顧客盈門,試銷的100隻手錶半晌就被搶購一空,還有一千多位顧客登記預約,「各地寄來詢問的信件堆得像小山一樣。」統計顯示,從1955年成立到1994年,上海手錶廠共賣出1.2億隻手錶,上繳國家利稅超過52億元,最鼎盛的那幾年,每四個戴手錶的中國人就有一個戴上海牌。直至今天,很多上海「老克勒」還喜歡那款寓意「1958年第一款」的A581型上海手錶,不過,相比於昔日一表難求的輝煌時期,現在,這種手錶更多地指向了懷舊的意味。 而到了1999年的上海手錶廠,卻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光芒。像全國其他37家手錶廠一樣,企業沉睡在過去統購統銷模式下,生產能力不加節制地「膨脹」,市場的胃口卻早被撐得「消化不良」,加上90年代國門打開後,日本的石英錶長驅而入,國產機械手錶一夜之間全線潰退。那時的國內手錶廠,庫存積壓嚴重,市場惡性競爭,大家都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拋售存貨,120元一隻全鋼手錶,賤賣到十幾塊還沒人要。 這一年,上海手錶廠宣布破產,隨後進行股份制改造,時任副廠長的倪海明臨危受命,就任改制後的上海表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當時面臨的情況是,賬面現金流為零,一堆銀行債務,幾乎是資不抵債,還有6800名在職和退休職工,眼巴巴等著領工資、報醫藥費。」倪海明回憶說,當時一個月光醫藥費就要140多萬元。 怎麼辦?軍人出身的倪海明憋著一口氣,「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闖一條新路。」倪海明深知,幾十年工藝積累的上海手錶廠,最大的資本就是技術優勢,他拿著輕工業局支援的幫困資金,把有效的人員、設備組合起來,三個月內拉起了一支新隊伍。彼時,全國38家手錶廠都在生產同一種機芯,產品同質化嚴重,走時準確的石英錶一來,國內市場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倪海明當即決定,集中力量研發多功能機芯,直接跳開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進發。 這一次,倪海明「押對了寶」。工藝複雜的多功能機芯大獲全勝,3萬隻機芯給上海表業帶來將近300萬元收入,第二年的利潤又一下子飆到1000萬元。「國內機芯一隻賣20元,我們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後,一隻定價115元,而其中成本也僅30多塊錢。」 「曲線救國」的上海表業,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 轉型:「代工」邁開快步走 倪海明領航的上海表業,每年保持1000萬元的盈利。這樣「不溫不火」的效益,也許並不值得恭維,但在倪海明的理念里,他需要先讓企業「活下來」,再等待一個新的世代的到來。 自然,並非所有人都對這種發展模式叫好。在上海表業的盈利構成中,出口機芯創造了八成以上的利潤,而「上海」牌成表僅佔全部產值的5%-10%,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以為上海牌手錶已經消亡,這讓那些對「上海」牌懷有深厚情感的人難以接受。 倪海明這樣解讀上海表業的「代工模式」:「手錶企業的發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做機芯,一種是做成表。但無論做什麼,最終的競爭力都靠品牌。」他說,內外交困的崢嶸歲月里,上海表業靠出口機芯突破重圍,相當於一條長腿先邁了大步。當時一個最現實的因素是,董事會要求企業當年就產生利潤,「而且必須是現金。」相比於成表10-14個月的資金回收期,機芯的周轉期一般只需3個月,而且40%-50%的利潤率遠高於成表,盯著機芯出口的代工模式,成為歷史條件下的市場選擇。 「不過,代工並不意味給別人做嫁衣。」倪海明正色說,上海表業研發的機芯走時精準,有些高端機芯不亞於瑞士名表,「上海」品牌在歐美二線製表企業中已很響亮。 回歸:等待一個新的世紀 讓倪海明信心倍增的,是上海牌陀飛輪機芯。這種擺脫地心引力的鐘錶調速裝置,代表了機械錶製造工藝中的最高水準,此前一直被歐洲鐘錶師傅所獨掌。2005年底,為了慶祝上海手錶問世50周年,上海表業在人民廣場舉辦了一次大型活動,推出50隻標價十萬元的陀飛輪紀念金錶,一開始大家心裡都打鼓,這麼貴的表賣得掉么?沒想到,很快就被預定掉十幾隻,三個月內50隻表全部賣光,「當時膽子太小,沒敢多做幾隻。」 實際上,做機芯風生水起的上海表業,一刻也沒有放棄過對成表市場的追求。「上海牌手錶的品牌價值和情感積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資源。」倪海明被人問得最多問題之一,是怎麼用好「上海牌手錶」這個金字招牌,而在他的內心,回歸成表這條路早已經醞釀多時。「這幾年機械手錶的價值出現回潮,這對坐擁品牌資源和核心技術的上海表業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倪海明向記者透露,按照他的規劃思路,未來幾年內,上海牌手錶的產量將逐步增加,「成表的比重今年要突破15%,明年做到20%,三五年後回升到五五開。」不過上海表業一位員工也透露,當年為了讓上海表業輕裝上陣,處理庫存、退休職工醫保等留守事宜都交給了另外成立的新世紀表業公司,而「上海」手錶的品牌所有權也留在了新世紀所在的摩士達,現在,董事會對成表投入還比較謹慎,擔心萬一哪天品牌授權被收回。 倪海明語氣平穩地說,上海表業現在不急於冒進,他看好國內的中高端手錶市場,也對自己的技術和品牌很有信心,他在期待一個好的時機下的戰略合作者,「首先要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然後有現成的銷售網路,再結合上海表業的機芯設計優勢,上海表業將會迎來一個新的世紀。」 目標:國產品牌也有高檔表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空後,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出艙時所戴的航天表,其機芯就來自上海表業。「這種航天表對機芯的要求非常嚴苛,要在-80℃到100℃範圍內正常運轉,而一般的機芯在-40℃就停表了。」倪海明說,當時上海表業研製了幾百個航天機芯,嚴格控制了機油、材料的熱脹冷縮係數,使之完全不影響計時的精度,上海機芯也成為繼歐米茄、伯爵之後,全球第三隻裝配航天表的機芯。 倪海明津津樂道的還有,上海牌陀飛輪機芯的精度高、離散性小,修正範圍僅在正負15秒之間,至少在短期精度指標上,已與瑞士名表相差無幾。很多人曾非常惋惜,上海機芯這麼好的品質,只賣到瑞士表的十分之一,實在是太吃虧了。倪海明卻有自己的正面解讀,他不急於一口吃成胖子,相反,他篤定地認為,「國產手錶的生存空間,正是瑞士表創造的價格餘地。」 朝著瑞士手錶留下的「十分之九」價格空間,上海表業打出了「時尚化」、「保值化「的牌。倪海明和中國金幣總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3克純金浮雕錶盤、1/20盎司熊貓金幣作錶殼的紀念金錶,標價7000元——10000元,去年賣了3500隻,今年預計還能賣出3000隻。這款紀念表的熱賣,讓倪海明堅持讓上海手錶進入首飾行業,他知道,卡地亞、萬寶龍等國際品牌,都是橫跨珠寶首飾業,手錶早已不單純是一種計時工具,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銷售網路的癥結,一度讓上海表業困窘。儘管南京路上的亨得利專櫃中,常有港台的客戶慕名而來,但倪海明也坦承,上海表業的成表銷量主要集中在上海,而上海至今還沒有一家專賣店,「今年要開出一家專賣店,最理想的是今後再開5-6家。」他還謀劃在北京、上海、重慶三地布局,通過與大的商業渠道合作,形成三點輻射的區域性銷售網路。最近,倪海明又組織一幫新進大學生,籌建自己的網上銷售平台,還與東方網的電子商務平台嫁接,把銷售的觸角主動伸到網上。 過去,陀飛輪總與高級手錶的概念綁在一起,而這個領域通常是歐米茄、寶璣等瑞士名表的天下。現如今,上海表業的產品線中也推出了標價30萬的軌道雙陀飛輪表,「這種技術放眼全球也處在領先水平。」倪海明說,他要打造一個有含金量的高檔品牌,讓消費者逐漸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上海手錶也有高檔表。 不過,儘管總有人熱心地鼓動,倪海明還是清醒地認識到,上海手錶離國際品牌還有長長的路要走。「絕不是五年、十年的時間,而是要靠一代人的努力。」 倪海明又一次說道:「我依然在等待一個時機。」
推薦閱讀:
※最新戰爭電影大片[國產片],在線觀看
※跟日劇韓劇相比,國產劇究竟弱在哪裡
※2004——至今國產片歷年票房冠軍,值得珍藏
※一個月內兩刷票房榜,今年國產女導演正在強勢崛起
※2011年最值得期待的國產大片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