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暖花開話清明

春暖花開話清明

文/老夏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歷史。時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動,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一片清明景象。

我國的清明節在每年4月5日前後,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它較客觀的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勞動人民根據節氣的遲早安排農業,進行耕種。江南有「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諺語;華北有「清明早,立夏遲,穀雨種棉正當時」的農諺。可見,在農業生產上,清明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氣。

節日與節氣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某種風俗和紀念的意義。在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為節日的只有清明。那麼,「清明」又是怎樣演變為祭祀的節日呢?傳說源於晉國介之推之死,為了紀念他,每逢清明,人們往往帶上食品香燭到介之推墓前憑弔後來就成為祭奠已故者的掃墓活動。據《荊楚歲時記》稱:「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因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為一了,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到現在,人們已把清明和寒食並稱。

自古以來,每到清明佳節,人們就有禁火寒食、上墳掃墓、踏青春遊的習慣,一直流傳至今。古時掃墓始稱「墓祭」,到了唐宋,掃墓最為盛行,當時叫「上墓」、「拜掃」。唐代詩人杜牧《清明》詩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以傳神之筆寫出了當時人們掃墓的熱鬧、虔誠和悲哀的情景,可以說是寫清明節詩的千古絕唱;南宋詩人高翥《清明日對酒》詩中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化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紅杜鵑」。可見宋代掃墓也很盛行。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春光明媚,桃紅柳綠,鶯飛草長,風和日麗,是郊外春遊的好時機。清明的另一習俗是踏青春遊,春遊也稱踏青,始於唐,盛於宋。唐代詩人杜甫就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寫道:「亂花漸濃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宋詩人歐陽修也在《阮朗歸·踏青》詞中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梅,日長蝴蝶飛。」生動描繪出宋代清明踏青盛況;南宋詩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更是詳細描述了時人出城春遊的熱鬧場景「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朱熹筆下的春遊盛況也別有一番情趣:「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春風雨,萬紫千紅總是春」。古人踏青時往往還有舉行盪鞦韆、放風箏、蹴鞠(踢球)、走馬、鬥雞等文體活動。杜甫在《長安清明》一詩中寫道:「紫陌亂嘶紅葉拔,綠楊交映畫鞦韆。」在《清明》詩中又有「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清詩人鄭板橋也極具放風箏樂趣:「紙花如雪飛滿天,嬌女鞦韆打四周;五色羅裙輕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現在,每逢清明,男女老少紛紛到郊外掃墓、踏青、遠足、登山、野炊、拔河、放風箏,去領略大自然的綺麗風光,樂趣無窮。陳毅同志在《昆明游西山》詩中詠道:「車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把新中國人們踏青春遊盛況生動地描寫了出來。人們在綠野競放風箏時,鄧拓同志見了也吟哦詠唱,賦詩讚道:「鶯飛蝶舞喜翩翩,遠近隨心一線牽;如此時光如此地,春風送你上青天」。

在民間還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在南方一些地區,清明前還把井溝搞得乾乾淨淨,並在井邊上插上楊柳條,稱為「井井有條」。據說「井井有條」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得來的。因此,清明不僅是農事的一個節令,也是一個富於詩意的節日。

推薦閱讀: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 杜牧《清明》
2018年清明節薛村田氏疇祖後裔祭祖文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小土豆和學校的春遊
清明上墳特別要注意的3點
陝西清明公祭黃帝 省長讀祭文:華夏巋然,海晏河清|黨代表|公祭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