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研為什麼那麼貴?(圖解日式刀劍研磨)
正因為只要是刀具就必須研磨,所以研磨師這個職業的歷史,至少與金屬兵器的歷史差不多長。我國歷史上的研磨記載,最早可以追述到春秋戰國時期。而有關研磨師的明確記載,則出現於漢代。
在漢代,刀具研磨稱為「灑削」,也叫「削厲」,「厲」通「礪」。其字義來歷,是因研磨工作要一邊洒水一邊進行,故有此謂。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曾道:「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里擊鐘。此皆誠壹之所致。」這段話的意思是,靠勞動吃飯乃是生活正道,而其中有成就的人,必然有出眾之處。譬如郅氏靠研磨技術列鼎而食,張里憑醫馬擊鐘而餐,這些都是靠專心治藝而得來的富貴。這也是成語「鐘鳴鼎食」的出處。
另一個與研磨師有關的記載,依然出自《史記》,還牽涉到了一起漢代皇室大案——漢梁孝王刺殺大臣袁盎。當時漢景帝在位,竇太后希望景帝之後由梁孝王繼位,袁盎等大臣以為不可。梁孝王知道後,遂派刺客謀殺袁盎等十幾位大臣,袁盎被殺,刺客的劍留在了袁盎身上。查案的人拿此劍遍訪長安的削厲工,也就是研磨師,其中一位研磨師說他認得這把劍,梁孝王府上的人曾經拿來研磨過。於是兇案得破。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從漢代起,研磨師已是一個獨立的職業,而且還收入很高。而從明代曹昭、唐順之、茅元儀等人著作中諸如「凡刀劍打磨光凈,用金絲礬礬之,其花則見」「刀花,羊角煅灰,粉心水提過酸,酸草燒灰,硝醬」等語來看,我們還可以知道,研磨並不只是把刀磨快就可以了,它還有著審美上的要求,為了達到這種要求,需要多道複雜工藝。
雖然從史料來看,中國刀具研磨術一度很發達,但今時今地已淪為既無文化內涵、也無技術含量的一項很粗糙的簡單勞動,這是沒有任何疑義的事實。
而在一水之隔的日本,從室町時代起,研磨師就已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不斷地被載入史冊,不斷被人傳誦、推崇、樹碑立傳。現在日本一位職業研師的社會地位,不在東大教授之下。而與此對應的是,日本的刀具研磨術,也早已是一項幾乎獨立於刀具製造之外的有著完整文化和技術體系的技藝,是一份偉大的民族文化遺產。
同一項技藝,兩國之間差異若斯,其根本原因在於價值觀和精神的差異,或者也可以說是國民性的差異。
我國歷史上對手工業者及其他一些技術職業,甚至包括醫生在內,很長一段時間都持鄙視態度,哪怕他們是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歷史上科技名人里能被賦予政治、文化、社會地位的,只有一位墨子。但這也是因他的副業是科技工作者,正行依然是讀書人之故。其他人哪怕聲名高如華佗,也不免因恥於自己醫生的身份而一心想從政,最終還丟了性命。
此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也,而我國對手工藝及整個技術行業有個很著名的詞語定位,叫「奇技淫巧」,只從這詞兒,我們就可以知道前人的態度了。因此從業者的地位身份也就更無從談起。而這種態度的後果,則是最後滅絕了無數本可以發揚光大乃至傳承後世的不世技藝。
但古代日本因其特殊的國家及社會制度,還有環境資源等諸方面因素的限制,使他們對技術工作者一直很尊重,而從後鳥羽上皇設立「御番鍛冶」制度起,更把刀匠與研磨師的地位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幾近於貴族,極大地保護和促進了造刀術及研磨術的發展。同時日本的刀匠與研磨師群體,也都始終秉承著一股執著的傳統信念,多將一生的目標定位於能造出和研出一柄最美的刀具。譬如無數研師都以能研磨正倉院的隋唐刀及其他國寶刀為人生最高成就,而這,並不會讓他們的價格更高生活更好。因為一個研師的每月研磨數幾乎不可能有什麼提高,價格也基本是固定的,所以這不會給他們帶來太多的實際好處。
這種純粹的執著與信念,比當下很多學者都更純粹更沒有功利心。
種種差異,最終使中日兩國的造刀及研磨術走上了全然不同的兩條路,也使它們走向各自的盛衰。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近幾年來,一些有志之士在不斷地研究及復原中國古代研磨術,同時也學習日本研磨術。
圖:【鐵裝鍍銀八面漢劍】:劍身:百鍊花紋鋼八面劍身鎏紫銅螭虎龍紋工藝:覆土燒刃、上研
日本造刀術一直以來都堅持著低溫冶煉和低溫鍛造,與高溫冶煉和高溫鍛造的產品相比,這種低溫產品經過日本研磨術加工後,能呈現出異常豐富和華麗的鍛造紋、淬火紋,所以日本刀匠的鍛造技術和研師的研磨技術,從開始就呈現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依賴而得以發展的狀態。到明治時期,日本著名的鑒賞及研磨師本阿彌家族的平十郎成重,終於將其光大為一門獨立藝術。這使得日本的造刀術和研磨術,成為兩種獨立的有完整體系,又互相依存的手工藝術。
日本刀具研磨術,是一門非常複雜的手工技藝,一名好的研師研一柄好刀,時間可以長達數月,因為那絕不只是把刀磨快這麼簡單。
日本是個多火山國家,研磨日本刀的砥石有不少是火山石,日本人甚至專門總結及開發出了很多研磨石礦脈,其中有的目數高達6000目左右,極其細膩。當然,這些石頭價格也相當昂貴,通常以克計價,普通人是承受不起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古代通常只有武士和貴族才會用武士刀的原因之一。因為武士刀的日常維護費用太高了,即使到現在,一把日本刀最普通的研磨費用,也得花費日本人一個月的薪水。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好研師是怎麼進行這項工作的吧。
以克重論價的內曇砥。這是未切割前的大料,使用時必須先仔細地挑去石筋,切成細薄小片使用,不然會劃傷已研磨好的刀具,導致前功盡棄返工重來。損傷嚴重的話,甚至要從頭做起。
從這時開始,日本刀研磨通常被分為兩大階段和七大步驟,過程中要動用多種砥石及其它材料。我在這裡說的,其實是比較簡潔的過程。
砥石的種類:下地砥——基礎研磨用磨石,主要有七種。
1.金剛砥: 人造砥石,顆粒粗糙,用於大面積鏽蝕、豁口的刀劍。/伊予砥
2.備水砥:熊本縣天草地方出產,色黃白,細度大概在400左右,石質中硬,切削能力中等。
3.改正砥:山形縣出產,茶色,細度大概在600左右,石質硬,切削能力中等。
4.名倉砥:愛知縣南設樂郡出產,色黃白攙雜,細度800—1200,石質硬,切削能力中等。
5.細名倉砥:愛知縣南設樂郡出產,色乳白,細度1500左右,石質硬,切削能力中等。
6.內曇刃砥:京都地方出產,色濃灰,細度3000—4000,石質軟,切削能力中等。/內雲砥
7.內曇地砥:京都地方出產,色濃灰,細度5000以上,石質硬,切削能力差。/內雲砥
仕上砥——完成階段用磨石。
1.刃艶:優質「內曇砥」/內雲砥 切割成的小片。
2.地艶砥:京都地方出產的「鳴滝砥」切割而成,黃色與灰綠色,質地硬。
「下地研」主要目的是整形,而「仕上研」則將刀身的種種細節一一凸現,既是對刀劍的精細研磨,從而進一步美化刀身的工序。期間用到的砥石達10 多種。
研磨術的第一階段,是修飾整形(下地研)。這個階段的步驟多少,因對象不同有一定區別。譬如新鍛造好的刀與成品刀重新研磨,就有差異。新造的刀,不用去表面浮銹和可能深入刀身的銹點,但要矯正一些鍛造瑕疵,如鍛打痕迹或鎬線不直等,這需要動用多項工具和工藝。而古董刀則可能存在另一些問題,譬如側彎,就不能回爐也不能冷鍛,不然會嚴重損傷刀體甚至改變晶體結構,所以是個很考技術的工序。具體怎麼做,那就是研師們的秘密了,為了尊重他們的心血和結晶,我還是留點謎團吧。
初步整形結束後,才是真正意義上研磨的開始。
【下地研】:
「下地研」:其主要目的是整理形狀,研磨出作品的初步形態。下地研會用到6~7 道砥石,砥石目數逐步提高,因研磨流派的不同,其中某些砥石可能會省略或換用另外的砥石,但大致步驟和作用都是類似的。最開始的第一道砥石是金剛砥,質地最粗,做最初的刀身整形、去銹和磨出刀刃用,研磨方向與刀條成90 度角,對於新造刀,這道步驟會由刀工預先做好。接下來的研磨以圖為例:
第一道是伊予砥/金剛砥,質地也較粗,做進一步的修整磨礪之用,研磨方向與刀條稍斜,成70 度左右夾角;
圖:修正銹斑/豁口
第二道砥石是備水砥,目數較伊予砥為細,研磨方向與刀條的夾角稍小,大約50 度左右;
第三道上改正砥,砥石目數又高於備水砥,同樣研磨角度再變小,大約30-40 度左右;
第四道砥石是名倉砥,又細過改正砥,從這一道砥石開始研磨方向都保持與刀條水平。
第五道砥石更細,叫做細名倉,研磨到這一步時燒刃的部分輪廓細節已經比較清晰了。這是一道比較重要的砥石,特別是對於備前傳的刀而言———若不磨過細名倉或者磨的不好,備前刀特有的映就很難表現出來。
第六、七道砥石是大名鼎鼎的內雲砥,它其實是分為刃砥和地砥兩塊不同的砥石,先用刃砥磨刃部,再用地砥磨地鐵鎬地。這兩道磨完之後,刃文整體的輪廓和部分細節都很明顯了,至此下地研的環節全部完成。
【仕上研】:
之後的仕上研,各流派的工序都是大致相同的,先是刃艷(內雲刃砥),之後是地艷(鳴瀧砥)
上研已經是很高級別的研磨要求了,一般日美保判定為特別尊貴以上的保存和特別保存級別刀劍才會用「上研」,有特殊意義的特別保存刀劍和國寶級別的才用「最上研」
巣板砥:(可替代內曇砥刃砥,但還有不同)
內曇地砥:
用磨成厚度1 毫米甚至更薄的內雲刃砥或鳴瀧砥的石片,背面貼上吉野紙然後剪成小片,用手指肚摁住在地鐵和刃上來回打磨,分別將地鐵上的紋路肌理,刃部的沸線、氣線和刃文中的種種動態慢慢一點點的表現出來,刃艷凸現出燒刃部分的圖案——白色的刃文和呈青白色半透明質感的燒刃,而地艷則使地鐵變深,看起來發青發烏,這兩道研磨之後地刃的色澤差異變得相當分明,而之後的工作則要將提高這種色澤上的反差,形成刀分三色,刃如秋泓的效果。
刃艶:
地艶:
上圖:這是用地艷做完地之後刀具的情況
圖:切削成特定形狀的刃艷和地艷,及內曇砥大薄片。
【拭】:接下來的工序叫「拭」,拭的工作既是讓地發黑髮亮,使刀劍更加美觀漂亮,還有一點就是經過拭後刀劍相對來講也不容易生鏽。
是用某些特殊的顏料與丁子油混合,再摻入少量金肌粉末(就是鍛打時飛濺的氧化物鐵屑,即四氧化三鐵)、對馬砥粉和其他一些屬於門派秘傳的添加物,用棉紙蘸上後裹住刀身用力擦拭地鐵表面,可令地肌色澤變深,紋理更加鮮明透亮,而整個地鐵折射出青色或藍色的光澤。
【刃取】
拭之後則是刃取,這道工序是現代研磨技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明治時期之前是沒有的,明治到大正年間由本阿彌家所創。將刃艷剪成黃豆大小的圓片,用指肚摁住,沿著刃文的走向反覆振動打磨,令刃文中的種種動態細節慢慢浮現出來,也使整個刃部發白。
此工程是要把刃從刀身中體現出來,並不是說想把刃怎麼做都可以的,直刃就是直刃,亂刃就是亂刃,絕對不能把直刃作成亂刃,總之還是要依據真實的刃紋走向來做刃取這個工作。但這其中也夾雜著研磨師的愛好和個人特點,所以說這個工程是最能體現研磨師的技術和個性。
研磨中所謂的「化妝」,也正是在這一步進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化妝不是整容,它是在忠實體現燒刃之細節的基礎上,對其中略有瑕疵之處進行修整,比如不夠圓轉的刃線過渡,進行修飾,使其視覺效果顯得圓潤自然,而不能把本來不存在的內容生造出來。
刃取完成後,要進行「壓光」磨き,是用幾支形狀不同的高硬度合金棒,在鎬地、棒通和刀身雕物上反覆划動起到拋光的作用,壓出鏡面的效果來,且鎬地紋理仍然保持清晰。壓光之後,鎬地的色澤會顯得特別黑,便是這個緣故。到此為主,似乎一支日本刀所有方面的研磨都已經照顧到了。但是,還不能就此結束。
最後的一步:磨帽子(切先研磨)。研磨師用一節矩形的竹片靠在橫手的位置,然後用小棍壓住刃艷片仔細打磨切先。磨完之後橫手線面分明,清晰挺立,一支刀的研磨至此全部結束。研師會用壓光的研棒在刀鎺位置划上幾條與刀棟平行,間距不等,類似條形碼的豎線,以表明自己的身份與流派,俗稱研師的「簽名」,這也是從本阿彌家傳來的習慣。有時這種「簽名」也會做在切先處的刀棟上。
橫手的位置一定要找準確,如稍有不慎就要退回到下地研的最後一道工序,重新來過
上圖:研磨切先及作出橫手筋
至此研磨結束,歷時幾十天。研磨完成之後,這支刀會轉回給刀工,刀工在中心銼出鑢目,打上刀銘,再交由白銀師做刀鎺,鞘師做刀拵,柄卷師選擇合適的柄系材料做柄卷,金具師配合以設計成套的鐔、緣頭、目貫等各部分金具,一支刀的全部工作至此才算正式完成,終於可以交付到客戶的手中。
看完瞬間覺得不會磨刀了。。 常用譬如菜刀實用型當然不用這麼麻煩。用在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品上卻一點都不為過。刀劍的研磨不止決定了性能,還有強度。美感。所以一把好刀劍,研磨也尤為重要。
龍泉寶劍廠·鐵裝鍍銀八面漢劍 ·上研
推薦閱讀:
※太極拳基本動作之雙峰貫耳練習圖解
※醉眼面相圖解
※鉤針和珠子的結合,鉤珠花邊花樣大全(附圖解)
※塌鼻子美女面相圖解
※史上最全毛衣提花圖案圖解(整書)|棒針編織圖解
TAG: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