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9)
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這還屬於第七,轉法輪相的內容。通過佛講經說法,要破除我們的邪見之網。「摑裂」就是破裂、破除的意思。這個邪見哪,就像網一樣,能夠網羅眾生,所以就叫「邪網」。一切外道這些知見總為「邪網」。那麼佛講經說法就要摧毀邪法,這些「邪網」是由諸多的見解組成的,這個「見」呢,就是我們眾生對諸法的一種分析、判斷、見地,所謂思想啊,學說啊,主義啊。一般有幾個重要的知見,比如知有、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能夠延伸出六十二見。在我們的煩惱裡面,有身見、邊見、見取見,這些邪見。在佛沒有示現在這個世間之前,我們諸多的見地都是不正確的。邪知邪見,深入骨髓。這種見地,就是觀念,就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所以解決知見問題是佛講經說法非常重要的一環。當時印度也有很多外道,九十六種外道,各有各的見地啊,各有各的理論學說。佛出現在那個世界上就是跟各種外道的知見產生對撞、辯論所成長起來的。所以你看很多外道、婆羅門要跟佛辯論的時候,佛都會讓做好準備,會有一批出家的。那個外道啊,他們還是很重真理的,一旦他覺得辯論墮到負處,了解到佛說的是正知正見,他馬上就會轉過來。那麼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也是跟我們本土的很多知見在進行著碰撞。也有很多闢佛的,你比如韓愈,這是文起八代不衰的大文學家。當時唐代有法門寺的佛指骨啊,每三十年開一次,整個的是長安城的一大盛事,要迎請到皇宮裡面供養三天,然後各大寺院叢林輪流去瞻奉的。那麼碰到這麼個盛事,這個韓愈就上了一個表啊,《論佛骨表》,來說佛教是夷狄之教,是違背中國的仁義孝禮,是不正確的,不應該去做這個,出家的人,不耕不做,坐享其成。他就上了這個表啊。當時唐憲宗是一個對佛教很有信仰的人,就震怒啊,就把他本來要論死罪的,結果大家求情啊,皇親國戚求情,就貶官到了廣東的潮州。他有一首詩講「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他到了潮州,那種文化不發達的地方,然而他知道當地有一位禪師,大癲禪師,有學問,所以開始跟大癲禪師來往。他對大癲禪師很欣賞,覺得這個人很聰明,也很懂道理,所以他常常去問佛法。有一次,他就跟大癲和尚在談話的時候,他說禪師的春秋多少?就問他年齡多少。大癲禪師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就不緊不慢的拿了一串念珠「會么?」,韓愈一看他老實回答「不會」。這個老禪師說了一句「晝夜一百八」,晝夜一百八?聽得他一頭霧水啊!這是什麼意思啊?第二天,他還在想,晝夜一百八,我問他年齡,他為什麼說晝夜一百八呢?第二天他想不通,又準備要找一個答案。這時候第二天一來,碰到一個首座和尚,他就把這個問題問首座和尚,這首座和尚就叩了三下牙齒,叩齒三下,他也莫名其妙,為什麼叩齒三下?然後就把這個問題又問大癲禪師,大癲禪師也叩齒三下。這下他就,呀,佛法都一樣的啊!所以你看大癲和尚對他就是破除他的邪見,他動不動就問多少年齡嘛,用世間法問年齡,不直接回答他的這個話,拿著這個念珠,晝夜一百八,這告訴他我們的時間、年齡是建立在我們的煩惱妄念基礎上的,我們這個念珠晝夜一百八,是十纏加上九十八使,是我們煩惱的總稱,要通過念珠是要解決一百零八個煩惱。你把這個煩惱解決了,就超越了這個時間了。無需問時間,但是他還是不會。不會他還是常常跟大癲和尚交往,越來越覺得這個和尚了不起,有學問。所以他有一天又到大癲禪師那去,哎呀,說:「我這個公務繁忙,佛法深奧,你能不能概略的給我說下佛法的大意?」大癲和尚一聽這話呢,就在那裡不講話,良久不講話。不講話韓愈在那裡就定不住了,心煩意躁了。但是大癲禪師還是靜默,最後侍者在旁邊就敲了三下禪凳。大癲說:「你幹嘛?」這個侍者倒說了句話,「以定降傲慢,以慧作開示」。這個韓愈一聽才知道這位老禪師在用沉默、禪定,來降伏他的傲慢的。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呆不住了,心煩意躁了,降伏傲慢之後再用智慧來跟他開示。他看看這個樣子,他就趕緊告辭了。最後他在一封書信說,哎呀佛法,這個大癲和尚門庭高峻啊,我在侍者旁邊才得了點消息啊。呵呵,你看這個韓愈自從和大癲和尚交往以後,以後對佛教的態度就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他再也不會隨便去攻擊佛教這樣那樣的東西。這些都是錯誤的見解。包括像歐陽修啊,像張商英啊,他們早年都是闢佛的,然後到晚年都開始信佛了。所以我們看這些菩薩,這些大德們,都是要消滅眾生的種種的邪知邪見。消是消除、絕滅種種的邪知邪見,尤其面對我們現代的社會,最大的邪見就是撥無因果,撥無因果這就很可怕啊!所以現在我們建立眾生的知見一定要在這個因果的法則當中下功夫,同時也要在般若空慧正見上下功夫,這兩者要把他建構起來,這是[消滅諸見]。
[散諸塵勞],這「塵勞」是一個比喻,就好像灰塵能夠污穢擾亂身心,污染我們的真性,這就比喻為「塵勞」,就是煩惱的代名詞。那麼對這些貪嗔的煩惱,怎麼去散呢?遣散它?遣散塵勞的方法,要觀照這些貪嗔煩惱的空性,才能散得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三兄弟,這三兄弟聽說摩竭陀國,還有舍婆提城,各有一個很漂亮的淫女,聞名良久。心裡就很想念,就晝夜在很專註的想淫女淫女,哎,想想想,想得出境界了。在夢中呢,他所想的那個女的就過來了,他在夢中跟那個淫女就有一番親熱的事了,這三個人都出現這個情況,所以他覺得這很奇怪,我沒有去,淫女也沒有來,怎麼我們就做事了呢?所以他當時就請教賢護菩薩啊,我們這個跋陀和菩薩,他有的叫他跋陀和菩薩,這是一個等覺菩薩,白衣菩薩。哎,跋陀和菩薩就跟他講,這些夢中出現的事都是由念頭所產生出來的,因為你想的太專註嘛,就出現這個。那麼世間的一切法都是這個樣子。說諸法的空性,這個賢護菩薩啊,跟這個三兄弟一講這個法,馬上這三兄弟就開悟了,證到了阿鞞跋致。《大智度論》裡面介紹的公案,就講這樁公案,這三兄弟證到阿鞞跋致。當他得到了這個不退轉的時候,這個塵勞煩惱不就破散了嗎。所以要從根本上下手。
[壞諸欲塹],這也是一個比喻。「塹」就是護城河啊,它很深也很廣。這就表明我們眾生的愛欲之深啊,就像護城河那樣的深,那樣的難以越過去。那麼佛講經說法就是教我們捨去這樣的一個愛欲的心,這就叫「壞」。那麼有一次,有四個比丘正在討論佛法上的事情,說什麼最苦。一個比丘說饑渴最苦,沒的吃沒的喝的,饑渴最苦;有的比丘說這個嗔恚最苦;有的說淫慾最苦;有的說驚怖最苦,就是恐懼最苦。那麼正在討論的時候,佛走過來,說有身最苦。這些淫慾、嗔恨、饑渴、驚怖,都來自有這個身,所以我們的慾望是從身見裡面出來的。所以維摩詰大士示疾,他首先就談到身的苦空無常的問題,身如泡沫,身如芭蕉,身如痴業,身遲早是會死。由於愚痴,就生起愛欲,由愛欲,我就生病了,法性就生病了。所以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大士怎麼生病了?是由什麼來生病的?這維摩詰說是眾生病則我病,在生死當中就會生病,所以菩薩的病是來自大悲心,他有大悲心才進入到生死裡面去,在生死輪迴裡面眾生病了,菩薩也就病了,眾生的病好了,菩薩的病也就好了。那麼這些病都來自身見。所以這些佛菩薩,通過他講經說法,要[散諸塵勞,壞諸欲塹]。這是我們輪迴的根本。
[嚴護法城],「法城」就是實相涅槃的妙法,比喻成城堡。那麼講經說法要莊嚴保護這樣的一個法城,也就是眾生本具的清凈無染的佛性。為了契入到實相法城,所以要得門才能進入啊!所以就開示、闡釋種種進入到法城的方法。那麼這些方法,法門哪,就在我們心性上產生作用。[洗濯垢污],我們心性當中,被蒙上厚厚的這種塵勞、煩惱,這是「垢污」。垢污就要洗啊,就像一面鏡子,它蒙上了重重的塵垢,你把它磨洗,磨洗完了之後,它沒有污垢,它照天照地的功能就會顯現出來。所以遣除邪法,顯示正法,就是顯明,顯明我們心性本來的清白的體性,這是[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那麼佛法它是智慧,是光明,所以「光」表明佛所證的清凈實相的法,有時候叫法光,妙法光明。融啊,融就跟眾生之間的互動,要融到眾生裡面去,這也是轉法輪的另外一種狀態,也讓眾生了解自性本具佛性,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志求大乘一乘佛果,要融進去。為此呢,佛就要宣布流通大乘實相之法,宣布流通正化,為什麼叫「正化」?各種外道的宗教,它也是教化,但它是心外求法,叫邪化。聲聞緣覺,小乘的佛法,它也教化眾生,但是它取證偏真涅槃,所以叫旁化。唯有大乘,一乘法能夠讓眾生以菩提心,修菩提行,直到涅槃,大乘涅槃的彼岸,它才叫「正化」。所以佛菩薩稱性要說的就是一乘法,只是順應眾生方便開出二乘、三乘,乃至五乘而已。好,請看下面經文:
[入國分衛,獲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葯,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要為眾生作福田,作福田的方式之一就是乞食,這個「分衛」是摶食的意思。佛陀在世時比丘是不自己去做飯的,是每天托缽乞食,進入都市、城邑、鄉村去乞食,這樣就能獲得豐盛的飲食。為什麼要乞食呢?這從比丘自利的角度,省去了很多的麻煩,可以一心專在道上。乞食資身,乞法資心。然而從利他的角度來看,是出於大悲心,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從兩個方面,第一是眾生他不能得到世間乃至出世間的利益,其中一個最大的煩惱、障礙就是慳貪。那麼比丘去托缽讓他去布施,就破了他的慳貪。你看迦葉,他憐憫一個在富人家作傭人的老太太,看她太貧窮,她也天天愁自己貧窮,他就告訴她,我可以解決你的貧窮問題,你就給我布施,那個人說我沒有什麼東西給你啊?最後就剩了點殘羹嘛,殘羹殘汁,他說你就拿那個布施,也可以的。所以這個貧窮的老婦人,就用至誠恭敬心供養了摩訶迦葉的一點殘羹、殘汁,那麼她命終都升到了忉利天。這是出於悲心給她種福田,破她的慳貪,那麼另外呢?也能夠培養這種比丘的平等心。他托缽是有規矩的,不能一到城裡去,要先觀察哪家房間更高一點。這不能觀察的,就是從第一家,你不管是窮是富你就托,你不能總托不到就要走很多家,不能走多家,就是走七家。如果七家都沒有弄到,說明你沒有緣分,還是回去修行吧!哎,這樣他就有一種平等心,次第乞食。然後對比丘來說,也降伏了自己的傲慢心。我們與生俱來的我慢,要通過這種方法降伏。你看在世間行為當中,作乞丐去伸手討東西,這是最要不了傲慢的,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最低最低線,你只要傲慢心下來,謙卑,這種謙卑的心,你就感到佛的三十二相的無見頂相。所以托缽的這種方式,寓意深遠。所以三世諸佛都是入國分衛。那麼佛世在世時的那些眾生也很有福報,知道佛這個福田啊,是非常肥沃,種一得萬報。所以是爭相布施,爭相迎請佛來應供。所以佛在世時那時應供是要排長隊的,有很多人沒有錢,甚至自己借錢來布施食物。還有的機會輪不到自己,為了得到這個機會,用一萬兩金子買這個機會,用十萬兩金子買這個機會。大家爭相去供養,甚至佛到什麼地方,後面都有推著車、擔子,飲食就跟在後面,一大溜,這樣子來供養。[獲諸豐膳]。這是給眾生以無上功德之福田。那麼佛同時也要講經說法,他講經說法都要觀機,當觀察眾生的根機已經成熟,堪受這種法,心裡就很愉悅,他就會現出微笑,來說這個法。那麼這個法是針對眾生的苦來施設的,法就是葯。眾生的種種煩惱就是病。開這個葯去治病,所以就叫法葯。那麼救療的是什麼苦呢?三苦:三苦一般講苦苦,就是我們這種苦難的事情,令我們的心逼惱,苦上加苦,黃連樹上的苦膽,苦;還有一種是壞苦,你就在享樂的時候,他也會感受到一種苦,因為這種享樂的情況它不會持久,它馬上就會轉換,所以他就感到一種壞苦;然後還有一種行苦,這是我們的行蘊,這種遷流不止啊、不息的一種狀態。所以在欲界是具足三苦,色界是有這個壞苦和行苦,無色界有行苦。那麼這個八萬四千法門也就是要救濟我們三界六道輪迴的種種苦難,由於有三苦可以開出八苦,一百零八苦,八萬四千苦乃至無量塵沙般的苦啊,苦海無邊,沒有法葯,我們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苦難問題。
[顯現道意],就是佛講經說法啊,要顯示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使人聞法產生無上菩提之心,顯示菩薩無量劫以來積功累德的種種功德,殊勝的德用,教化眾生髮菩提心,這樣就能給這些菩薩授成佛之記,由於你有什麼樣的行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好,請看下面:[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其所修行,清凈無穢]。
好,我們來看這段。這是八相成道的最後一相,入般涅槃相。從經典當中我們看到,佛涅槃是應眾生的請求。有一天魔王波旬就對佛說:「他說我很早就請你老人家涅槃,你說你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沒有具足,現在你四眾弟子都具足了,該是你涅槃的時候了。」佛一聽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所以就舍壽命,當下舍壽命,用神通力再住壽三個月,所以就普遍告示再住世三個月。恆順眾生。那麼佛在有些場合跟阿難也說到過幾次,說具四神足人,就是具足四如意足成就的人,可以住壽一小劫,或減一小劫,比一小劫少一點,提醒過三次,阿難都不吭聲。本來也是給阿難的一個請佛住世的機會,最後摩訶迦葉對阿難的七條罪過裡面其中有一條,佛說這個話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請佛住世?阿難覺得很冤枉,他說我是心裡想請,但是魔加持我,讓我開不了口。那麼佛一宣布要涅槃,整個的天上天下感到這個法船將滅啊,火炬將息。大家就無歸無依靠,都非常非常痛苦,在涅槃會上,多少人在請佛住世,一撥一撥請,這時候佛已經答應了前面波旬所請,所以他主意不改變。以後接受了最後的供養,純陀長者的供養。那麼佛實在來說並沒有滅度,但示現滅度,生死塵勞永滅,超過、超度了三界的這種急流,就叫滅度。佛滅度也有他的深刻的意思。在《法華經》說,佛為什麼要示現滅度?如果長久住在這個世間,眾生不會生稀有難遭之想,他會生驕慢心,生放逸心。這也是一個方便度化眾生的一種方法。就好像一個大富長者,他知道子女都生病,但平時叫他服藥他不服,這時候就方便的告訴他要出遠門了,出遠門給他們留了些葯,說我出遠門了你們如果想我,或者有病了,我給你留下這個葯,你服這個葯就會好。當時這些子女聽了也不放在心上,所以這個大富長者出遠門之後,過了段時間就方便派一個人回來,說你的父親在外面去世了,不會再來了。哎,這些子女一聽自己的老父親去世了,這下就很悲痛,由於這一悲痛感,心裡就好像明白點,忽然想到哎,老父親還留下藥。這時候再一看葯,哎,色香味俱全啊,很好啊。他就開始服藥,他的病就好了。那麼你看有很多眾生看到佛在世他不放在眼裡,一旦佛要涅槃了。哎,佛即將涅槃或已經涅槃了,他心裡就感覺到稀有難遭了,因為佛涅槃還留下碎身舍利嘛,他通過這個碎身舍利來提醒自己。留下藥,葯是什麼?就是三藏十二部嘛!他開始就服,就好了。佛最後度的一個弟子,跋陀羅,他就是一個老外道。自己也是證到了非想非非想定了,有五種神通。認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年齡也很大,一百多歲,沒有把這個佛太看在眼裡。忽然有一天做夢,這也是他因緣成熟,天人告訴他佛要涅槃了,你有什麼問題趕緊問。哎,他一聽,就覺得佛馬上要涅槃了,沒有機會了,就趕緊跑啊。跑到佛涅槃的地方,要見佛陀,阿難都不讓他見,因為怕最後時刻,他是來辯論的、來搗亂的。佛陀聽到就告訴阿難,叫他放他進來,這是最後一個要度的弟子。這時候跋陀羅過來,他就把他修行幾十年心裡一個疑問提出來。佛就開始跟他講八正道,這一講,馬上心情豁然,就證到阿羅漢果,證到阿羅漢果他看到佛馬上要涅槃,覺得自己不忍心,他就在佛面前提前涅槃,佛還給他處理完後事,再來去涅槃。所以,這個示現滅度啊,就是為了拯濟救度眾生無有窮極啊!所以佛在《遺教經》講已經救度的,已經救度完了,還沒有救度的,已經種下了救度的因緣。然後還苦口婆心的把佛滅度之後,彌勒沒有來之前,這一段時間的眾生交託給地藏菩薩,告訴他只要有一渧一點的善根,你就不要讓他下地獄了,你得要讓他生到善道。都付囑這些,都是悲心無盡啊,所以拯濟無極,沒有邊際。
[消除諸漏],「漏」是煩惱的意思,就是種種煩惱能夠讓眾生漏落在生死輪迴裡面,就叫「漏」。所以這個漏就總攝一切煩惱、迷惑,就叫「諸漏」。那麼佛示現涅槃,示現涅槃是他契入到法性,不生不滅的這種境界裡面,證到了清凈法性身。這種狀態就表明他消除了一切煩惱,才能契證。就像佛在臨涅槃,在臨涅槃之前說了,他觀察出了一切煩惱、一切無明,他的體性了不可得,空,進入到了那種空性當中去了。啊,這是[消除諸漏]。
[植眾德本],積累種種的功德,為什麼這些「德」叫「本」呢?這些功德能生出菩提的善果,所以他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一般在大乘佛法當中是把六度作為眾德之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對治著眾生六種最大的遮蔽佛性的障礙,所以修六度就是種植成佛的根本。那麼佛示現涅槃,涅槃他不是死了,不是這個。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具足常樂我凈,具足世出世間一切的功德,超過我們凡夫的語言思維的範圍,微妙難量。所以沒有涅槃佛,沒有佛涅槃,佛還在常住法界,他是示現。如果跟佛的法、報、化三身能夠對應,還能儼然看到佛就在這個世間,這就是智者大師念《法華經.藥王菩薩品》,念到「是真精進」這一段的時候,他就入定見到法華一會儼然未散,講《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有散。這都是妙不可言,沒有辦法用我們凡夫的思維去思量。
那麼這些菩薩,[游諸佛國,普現道教]。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啊,以救度眾生出離輪迴圓成佛道為家業,所以隨眾生的機緣,在無量無邊的佛國當中來游化。普遍的示現八相成道,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他稱為釋迦牟尼佛,就在當下他還在無量的剎土示現成佛。他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根據那個剎土的眾生說種種不同的佛法,所游的佛國有比較清凈的佛剎,有穢土的佛剎,有壽命很長的佛剎,也有壽命很短的佛剎,有時候佛的壽命他可能是百千萬億劫住世,也可能就是幾百年,也可能就是一日一夜。壽命的長短也都是隨眾生的因緣來定。他用「游」表明神通自在,以遊戲的形態知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大做夢中佛事,度化水月眾生。所以這些佛菩薩,[其所修行,清凈無穢]。「修」是對自己這種煩惱惡業來修正,「行」是行聖人之道,行善道,就是止惡揚善。那麼這些菩薩示現在生死輪迴五濁惡世修行,但是他就像污泥裡面的蓮花,不為這個生死所污染,這就是[清凈無穢]。好,請看下面:
[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段進一步的把菩薩這種利益眾生的德能做了一個很精闢的開示。一個菩薩救度眾生要有慈悲,有慈悲他才會來示現。要有智慧,他才能出污泥而不染,要有方便,他才能夠接引眾生。所以下面這種方法都是方便手段。[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這是一個從果向因的菩薩,他進入到如幻三昧度化眾生的妙用。「譬如」,譬就是比喻啊,由比較熟悉的近的情況,來比喻我們比較遠、陌生的東西,所以種種譬喻是讓我們了解佛法深奧的道理的。那麼這些佛菩薩救度眾生你不要以為是一個很真實的東西,他就是一個幻師,幻師就是我們講會變魔術這樣的,幻術之師,他所幻化的一個境界。一般一個幻術出來,他有這個能變幻的這個人了,叫幻師。有變幻的法,或者用咒語啊,用什麼訣竅,然後他能變化出一些事項,或者變化為男啊,女啊,宮殿啊,城市啊,拿個毛巾一弄就像一個兔子啊,拿個皮帶一豎就是一條蛇啊,而且活靈活現啊!這種幻事讓人看到很真實,但是這個變幻的幻師是了解,哎這個是不真實的。當這個事情完了之後,哎,也就沒有了,空了。那麼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有時候要用幻化的形式來度眾生。我們看就釋迦牟尼佛,他在一代時教教化當中,曾經有一次他就度化一批捕魚的人。那個捕魚的人呢,他們就是造作很多殺業。佛就覺得因緣到了,要度他們。就在跟他們講經說法,這些捕魚的也在聽,聽到也好像是那麼回事,但是沒什麼信心,聽聽而已。佛一看他們信心不足,也就不會依教奉行了。所以這時候佛就善巧方便,變化了一個人,正好從江的對岸,捕魚的那個江是非常深的,深不見底,然而這個對岸的那個人呢,從水面上走過來,好像走平地,這麼走過來,這些漁民就很奇怪。呀,他說我們從古到今從來沒有人從水面上走過來,你是哪裡來的人啊?這個變化的人他說我是江南面的,聽說佛在這裡講經說法,可是稀有難遭的事情啊!所以我就從那邊準備過來,又沒有船,我就到那邊問這個水能不能過來?那邊人說可以過來,水很淺。就是小腿肚子那個地方,你就可以走過來。由於我聽法心切,我就以為水很淺,我就走過來了。那變化人一來,對佛就非常五體投地,在那裡禮拜,恭敬。這時佛就開始借這個因緣講,你看這個人,他也是個愚痴的人,由於他對這個講法有信心,你看從水面上走過來。那麼如果我們大家都有信心,那什麼事情辦不了呢?哎,這麼一說,就讓這些漁民忽然一下感覺到信心上來了,至誠心上來了,這時候佛一講,他們都歡喜接受,再一修行,全都度脫。「化」啊,變化一個人。上次那個講三十一個尊者,其中有一個比丘,也是住在一個陶器屋子裡面,機緣成熟了,佛就變化一個比丘,跟他講經說法。哎,馬上證得阿羅漢果,變化出來。所以你看佛菩薩,大家看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他不僅三十二應身,變化為正報的眾生啊,而且還能變化為器世間,變化橋樑,變化草原,變化江河,變化種種,來度化眾生。所以「無所不變」,無所不變就是無論是有情的眾生,還是無情的世界都能變化,而且還真的都能產生作用。有一個飢餓之世的時候,佛會變化一個大駱駝山的肉來供他們吃,吃不完。變化出來的,解決眾生的問題,那麼這些有一個原理,叫[本學明了,在意所為]。他是幻師,他不僅他有技巧性的一面,同時他的本源是什麼?種種幻化之事,都是生於清凈心裏面。這個本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我們的心。你以一心為本,這個心地含攝的種種的種子,這是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了達心源,自然可以隨心所欲,變化種種自利利他的佛事,這是把幻化的這種原理說出來。所以但了一心,諸法都能解決。一法通,通達一切法。那麼通過用這個幻師來比喻,[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這些示現八相成道的大菩薩,也同樣像這個幻師一樣,無論是自證的實德,還是教化眾生的權德,他都像這個幻師。[本學明了,在意所為,遊戲神通],在經典當中,特別《華嚴經》,對這個幻化啊,「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這個幻師做幻事,他自己對於所現的幻事,他自己不迷惑,他知道這個幻事的虛妄性。所以佛菩薩觀察我們世間也同樣,我們世間也都是幻化出來的,建立在我們虛妄的念頭上的。然而我們在這個幻化裡面,不了解它的真實情況,所以執著種種的幻化為真實,輪轉不休。所以佛站在一個覺悟的狀態來看我們,就是可憐憫者。那麼這些菩薩是知道幻化,但不是沉空滯寂,還要學一切法。學一切法是為什麼?是為了度眾生。法門無量誓願學,眾生無量,煩惱病無量,所以開顯的藥方,法葯也都無量,所以要學一切法。這個真諦、俗諦,二諦之法,都要去學。那麼這個學,[貫綜縷練],表明菩薩學一切法的方法,四個字。「貫」就是要貫通一切法的經典,精華;「綜」就是對這些經法啊,一定要綜合、思惟,了解它的事相理體,玄奧之旨,都得要在綜括的狀態當中去完成它;這個「縷」啊,就好像抽絲,拿的線頭把它有序化,這個縷就是要分析、研討,通過分析、研討解決我們對法的種種的疑惑,破疑;破疑之後,那個「練」,你得要落實在行為當中,由這個解起行,要練習要踐履。他要有這四個過程來組成學法的這樣的程序。比如就好像我們學凈土一法,也得要貫綜縷練啊。首先我們貫通群經,要對凈土五經一論和中國凈土宗祖師的思想著作,你得要貫通,要熟悉。把他貫通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它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佛的文字般若,是從佛的這種慈悲心流現出來的,是清凈心流現出來的,是從離開一切分別心流現出來的。然而我們眾生心卻是生滅的,是分別的,是染污的,是有對待的。所以當我們用這個心接觸佛經的時候,為什麼覺得很難,很難滲透到我們內心去。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學習體會,接觸很長時間的佛經,好象佛經的文句,文句是文句,我心裡的狀態還是自己的狀態。心理的狀態沒有改變,也就是佛經的義理沒有融到我們心裡去。油和水的關係,你是油和水的關係,你就不可能貫通嘛!一定要水和水,乳和乳,水乳交融,他才貫進去了。所以這個佛經文句,不僅要入耳還要入腦,不僅要入腦還要入心,這叫淪肌浹髓,入到我們骨髓裡面去。那麼要完成這個過程,這是不能去投機取巧的,這些要做鈍功夫的。所以為什麼我們強調大家,你對凈土五經要用種種方法去貫通它,抄寫,讀誦,一字一字拜,或者一句一句拜,反覆討論,不斷思惟。祖師的著作不僅看一遍,你得要過段時間再看一遍,過段時間再看一遍,你有時候過個半年一年又看,好像第一次看的一樣。我們心裡落不下印象,所以現在我們眾生學法,苦就苦在這個油啊,油和水的關係突不破。於是就帶著一種短平快的心理,記了一點名相概念,好像自己就很了不起,到處東講西講,實際上心裡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個轉換。不能貫通,所以做鈍功夫,咬住青山不放鬆,而且要一門深入。然後熟悉之後才能綜合啊,才能概括啊,才能由事相契入到理體啊,才能把握文字之外的那些義理啊,得意忘言啊!得魚忘筌啊!還不要僅僅在文字概念當中兜圈子,一定要了解字裡行間的如來真實意。那麼這種「綜」,綜括的這種功能,不僅包括我們本宗的這樣的一個綜合,而且它對於通途教理,你也得要把他綜合一下。凈土的特別法門,不可思議的這種法門,唯有對通途教理靠自力之難,自力通途教理的因果的了解,才能反襯,對照出凈土法門的不可思議的因果,才會死心塌地的去靠倒到這個法門。所以要有綜括的能力。我們對凈土法門的疑問是很多的,隨著時代越來越向後,我們的智慧越來越淺,對凈土法門的懷疑就越來越多,所以這個懷疑的這種見解,就像網啊,就叫疑網。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要通過「縷」啊,縷的方式。我們的懷疑在什麼點上,在這裡要像剝筍一樣的,層層剖析它,既然有疑,就得要把它透過去。那你說為什麼我們僅僅念佛就能往生?為什麼不去談功夫?哎,這裡我們就要了解,往生這一法,果地覺和因地心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阿彌陀佛果地覺會全都給我們?哎,你要從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原理去把握。然而這種互動,這種賜予我們通過什麼渠道?哎,你要從名相,光明去把握。那麼這樣的一個把握,最終是歸結到感應的原理。眾生和佛之間的互動、感應,你把這些東西把握之後,才能破除很多的疑點。這就是「縷」。好,這個疑破除了。疑的反面就是信嘛,疑就是黑暗嘛,愚痴嘛,那麼信心產生了,信心就是智慧,就是光明,有光明就不會由黑暗,有信就不會有疑,有疑也就不會有信,這兩者是不能兼容的。所以我們解決了疑點之後,才會死心塌地去念嘛,這句佛號才能念得起來。現在很多人,佛號念不下去,打佛七很難打下去,歸根到底還就是個信心問題。信心不夠,他就念不下去。這前面都屬於解的範疇。[貫綜縷練],那麼練就是行嘍,解和行一定要並進。哎,才能夠把凈土一法學好,學凈土一法是這樣,學一切法亦復如是,[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就是這些佛菩薩所住的是什麼境界呢?是他的慈悲智慧的境界,是實相的境界。所以這些行菩薩道的菩薩,要對佛所住的境界要安閑審諦,要如實把握,要有自肯自信之心。「諦」就包含著一種智慧,智慧把握在裡面,他就在佛所住的境界當中,就能夠安心,就能夠閑曠,就能夠擴大自己的心量,來安頓了自己,同時他利益眾生的心也就發起來了,同體嘛!所以他也能夠令一切眾生得到安心,令一切苦難的眾生得到這種佛菩薩境界,由本向跡過渡救度的一種感化。[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就是一切眾生靡不感化,這種悲心同體,遍及法界,所以在法界當中,所有眾生都得到感動,都得到了這種菩薩慈悲智慧的教化。就好像我們所有的眾生都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當中,能得到感化一樣。那麼這樣的一個悲智之心,就能在無央數的剎土,這是屬應化的對境的,都能夠普遍示現他的法報化三身去救度眾生。那麼在救度眾生的當中,從來沒有一點傲慢和放恣,不會由於自己證到境界很高,很有智慧神通,他就生起驕慢之心,不會的。他有一個悲憫,悲憫到傷的程度。把眾生如同一子。這樣一個等同一子的眾生如果在受苦,眾菩薩就悲憫,悲憫到如箭入心的程度,就是「傷」。所以你看佛,他遠離一切驕慢,以平等心恭敬一切。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是一個四種種姓的國家,是很不平等的,這個婆羅門、剎帝利是高貴的種族,像吠舍尤其旃陀羅屬於低賤的種族。那麼隨佛出家做比丘是向全社會開放的,他沒有身份的要求。你看當時有一個旃陀羅的兒子,他做的工作就是下賤的,就是除糞的工作。有一天佛在游化的過程中,正好碰到個除糞人,這個除糞人他都很有自卑感,一看這些高貴種族的人來,他都是自覺到很低洼的地方走,正要迴避的時候,佛主動上去,握住他的手,這個除糞人還,哎哎,「我很臟,我很臟」,佛都不介意,他說你來出家。這個旃陀羅聽了之後很感動,他以為出家做沙門,都是貴族才能出家,我有資格出家修行么?佛告訴他可以。就剃度他出家,出家後他很快啊,除糞人證到阿羅漢果了,那麼對這個低等種姓剃度出家這種事情,馬上就傳出去,當時的國王啊,他就不高興了,他說我對於僧團四事供養,我是認為他們都是王子出身、貴族出身的,現在怎麼讓一個旃陀羅也進入這種行列?我怎麼會對他進行四事供養?他生起一種邪見,不高興了,準備找佛去理論這個事情,你怎麼能允許這樣的人到僧團,讓我以後去供養,我怎麼去供養他?所以這個國王有點怒氣沖沖的,準備向佛走去的時候,正好中間看到一位比丘站在那個地方,天人散花供養。正好比丘坐的那個地方是塊大石頭,這個比丘也證得阿羅漢果嘛,知道他心裡的想法。這時候就在他停下來看的時候,那塊巨大的石頭啊,他就從石頭裡面進去,又從石頭裡面出來。這個國王一看,哎呀,這個了不起啊!對他很恭敬,一見到佛陀就說,哎呀,我在路上看到一位比丘很了不起啊,又莊嚴又有神通,我準備供養他啊!佛說供養他,你知道他是誰么?他說他是誰啊?他就是你認為不滿的那個掏糞人啊!國王一聽,佛就跟他講不能用這個眼光去看,就好像在污泥裡面的蓮花,你取他的蓮花嘛,不要在意他的污泥。這樣國王才升起一個平等的恭敬心。你看佛尤其對苦難眾生的救度啊,救度那些淫女啊,救度那些賊人啊,救度賊人那事是很感人的。有五百人做賊,屢教不改,國王就很震怒,抓到以後準備砍頭。當時佛在定中知道這個事,趕緊派阿難去說情,把他救下來。這個國王說除非這五百人再也不偷東西,我才可以放他。阿難就跟那個國王保證,這五百人佛救下來了,不會有問題,再也不會去偷東西。國王看佛的面子就放了這五百人,阿難就把這個五百賊人帶過來,一帶過來,那綁賊的繩子,一見到佛啊,就自然散開了。那麼佛就跟這些五百賊人就講持戒、布施的功德,講人生的意義。這些五百賊人當下得到了初果啊,佛這時候問你們願不願意出家啊?我們願意出家,如果早出家就不會遭受今天的苦,在刑場上被救下來。你看,佛是這樣的愍傷眾生,沒有任何的驕慢。他是以大悲為上首。佛有時候很謙卑啊,甚至有病比丘,他還幫打掃衛生,換衣服。眼睛瞎了的比丘佛就幫他穿針,打掃衛生。這些沒有架子,這都是出於愍傷眾生之心。[如是之法],這是總結了,總結這些菩薩在十方無量的世界。示現無有窮盡的八相成道,具足八相成道這個過程當中所有的功德。那麼這一段就把八相成道讚歎完畢。好,請看下面: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道御十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己立。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這是讚歎這些與會的菩薩,他修般若道的這樣的自利行。般若道證空性的自利行和利益眾生的方便道正好要相輔相成。那麼再下面這段,都是對阿彌陀四十八大願的二十二願:『菩薩一生補處願』的具體的展開。那麼這些菩薩要深入菩薩經典,菩薩經典啊,有信位的菩薩,有三賢位的菩薩,有初地到十地菩薩,這些菩薩所接納的經典,所領會的義理各有不同。但是佛說的實相法是讓眾生去修菩薩道的。那麼這些菩薩深刻的通達了這些經典的義趣、妙理,這就是[究暢要妙]。那麼這些菩薩自證的功德,德能上來了,他的知名度就普遍的到達很遠的地方。菩薩的名和實是相符的,所以名有召喚功德的德能,所以有名必能有實。這個名稱隨著他的德能廣被一切地方,德能就共著他的名稱進一步提高,所以就能夠流通到十方無量的世界。這個「道」就是化導,「御」就是我們講的統馭一切眾生,化導統馭一切眾生。所以這個名稱相符,名德普至來教化眾生,是這些菩薩德能在名號當中的表現。他的知名度,他的名號功德。這方面,比如說我們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他這個洪名是能夠產生作用的,是有真實的引導開悟我們眾生的心理的功能在裡面。就在我們中國大陸也有一個公案,在陝西出現的事,在我們《凈土》雜誌也登了。說有一個老太太,幾十年的神經錯亂,精神病。她的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她的那個兒媳婦就給她送飯,她的兒媳婦是一個佛教徒,送飯的時候就是跟她說「婆婆,阿彌陀佛,飯來了,請你吃飯」。這個老太太以為『阿彌陀佛』是罵她,所以聽到『阿彌陀佛』,她就要反罵她幾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反罵。哎,就這麼罵,忽然有一天,因為這個兒媳婦總是習慣的說一句『阿彌陀佛』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也會嘛。有一天,忽然痛哭起來,痛哭啊,她的兒媳婦看看這怎麼回事啊?怎麼幾十年都沒看她哭過啊,怎麼哭?這一哭她醒過來了,精神病好了。這下在整個的地區都引起轟動,這幾十年的精神病怎麼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阿好了?大家都來看啊,都很希奇,都來看。這時候一看錶情各方面都是正常的。她說也沒有什麼呀,就是念『阿彌陀佛』啊!那麼她臨終的時候,走的也非常自在,念了三句『阿彌陀佛』就在座位上走了。你看這個『阿彌陀佛』的名稱,普至十方世界就能夠引導化御十方苦難的眾生。那麼這些菩薩,他在積功累德、救度眾生的過程當中,稱佛本懷就能夠得到十方無央數的諸佛都來護念。這個「護」是保護,讓這個菩薩他的外面的惡魔邪道不會侵害他,就「護」了,保護住他,使他的菩提心芽、菩提樹能夠健全茁壯的成長。那麼「念」,在念頭上加持他,使他內心的這種菩提善根,七聖財能夠念念增長,乃至念念與娑婆若海相應。得佛護念在通途教理,那是要同生性菩薩,能夠法而自然的得到諸佛的護念、加威。即便是破無明同生性菩薩在趨近佛果的過程當中,也有種種的陷阱,包括在七地的時候,都會有取證偏真涅槃的傾向。這時候十方諸佛都在加持他,要提醒他不要忘記他的大悲願力,要救度眾生,這樣他才從七地大做夢中化度化眾生的佛事,他才證到了八地,無功用道。這些諸佛都在護念這樣的菩薩,那麼這個菩薩,[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佛所住的是實相理體,涅槃的妙德以及大慈大悲的這樣的一個境界。那麼這些菩薩也都住在這樣的一個境界,上與諸佛同一慈力。那麼這些佛他「立」,「立」就是這些佛不是安住在涅槃實相理體就享受的,自受用。他還得要教化眾生。所以這些佛所立的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包括凈佛國土、教化眾生、種種示現、大轉法輪,這是諸佛所立的。那麼這些菩薩也同樣所立。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跟佛同樣的化導眾生的這樣的德能。那麼[如來道化,各能宣布]。我們一般是從法身如來,報身如來,化身如來去理解。像金剛經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談法身如來。在法身如來狀態是沒有說一個字。那麼以第一諦空性為如,正覺為來,這是指報身,這是為那些法身大士所現的報身佛,報身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如來,一般講經說法,都是在報身、化身的層面去講經說法,那麼如來以道法來教化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種種妙法,這些菩薩,都能夠同佛一樣有這種功能、德性,為諸菩薩來做大師,大師就是有大德大行為一切眾生所仰尊的,才叫大師。師有時稱為善知識,老師。凡夫他有正確知見也可以稱為師,那也有聖賢資質的師,這裡加一個「大」來區別,這就是三界獨尊、九法界眾生所依學的才稱為大師。要知道這個稱為大師,是唯佛才有資格稱為大師,大聖之師,才能得這個嘉號。從這以下的凡夫都不能稱為大師,這好像一個三家村的人稱自己為皇帝一樣。所以現在到了末法的時候,大家都相互吹捧,見了面就是『大師大師』。佛門有很多大師,世間也有很多大師,這都是要注意不夠資格的。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唯佛才能稱『大師』,所以他能示現佛身,為九法界包括菩薩法界做大師作引導。
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仁炟法師:如何誦、閱、參、契《金剛經》?
※延參法師:智慧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八五集)
※凈空法師:世尊勸導我們發願求生凈土()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六卷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