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熙陵寢建造之謎

主講人:趙英健節目導視: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趙英健為您精彩講述康熙陵寢建造之謎。一座陵寢記載著一個神秘的故事,一座陵寢傳承著一段輝煌的歷史。康熙的陵寢是在什麼情況下修建的?修建的聖德神功碑亭里為什麼會豎立著中碑。康熙陵寢最初修建時沒有設置石像生,那麼我們看到的石像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病死在暢春園,享年69歲。這位將清朝帶入盛世的聖明君主他八歲即位,在位61年,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康熙在執政期間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康熙21年平定三藩,統一西南。康熙22年派兵收復台灣,最後又派兵平定新疆和西藏的叛亂。就是這樣一位開創康乾盛世,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他死後會葬於何處呢?康熙皇帝最後的歸宿地是否也像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那樣受人矚目呢?趙英健:在公元1722年的12月20日,康熙大帝病死在京西的暢春園。暢春園現在大家不太熟悉,實際上它是清朝康熙年間皇家園林的中心。在圓明園的南側,而當時的圓明園只不過是康熙皇帝贈給皇四子胤禛的一個小小的私家花園。清朝入關以後在河北的遵化和易縣修建了兩出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也就是現在的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葬有清朝的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這幾位皇帝。西陵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這四位皇帝。清東陵的陵址呢是當年的順治皇帝到遵化昌瑞山一帶打獵的時候自己親自選定的。順治的陵寢稱作孝陵,孝陵位子清東陵陵區的正中,它是清東陵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清朝入關以後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康熙的陵寢也建在清東陵內,是因為他遵循了中國傳統的子隨副葬的倫理觀點。他的陵寢建在孝陵的東側稱作景陵,景陵北靠昌瑞山,南望象山。那裡是山清水秀景物天成,堪稱是風水中的一處「上吉佳壤」。康熙大帝和他的四位皇后,還有一位皇貴妃就長眠在那裡。節目導視:依照祖制,康熙皇帝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清東陵。清東陵地處河北省遵化縣境內,位於北京以東125公里。這裡地勢寬敞,河流環繞。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禮制,皇帝登基即建陵寢。可是康熙八歲登基,康熙的陵寢為什麼卻在康熙21歲時才開始興建呢?康熙的陵寢最初在修建時發生了什麼呢?趙英健:景陵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修建起來的,康熙13年公元的1674年,康熙才21歲。這一年對清王朝來說可真是一個多事之秋,以平西王為首的三藩之亂正進入第二年,當時的形勢對大清朝非常的危機。不僅雲南、貴州、四川、湖南這些南方各省被叛軍佔領了,而且福建、兩廣,還有陝西也是蠢蠢欲動、岌岌可危。大半個中國是烽火連天、刀兵四起。康熙皇帝正在調兵遣將全力應付這場聲勢浩大的國內叛亂,可偏偏在這個時候五月初三的下午在皇宮裡面又平空炸響了一聲霹靂。康熙皇帝的孝誠皇后因為生子難產死在了坤寧宮,年僅22歲。這對年輕的康熙來講可真是雪上加霜,皇后是中宮之主,母儀天下。皇后的死屬於國喪,死了之後當然不能草草了事。所以康熙皇帝在悲痛之餘既要絞盡腦汁來對付三藩叛亂,同時又得親自操持皇后的喪事,這可真應了中國那句老話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中國封建社會有皇帝一登基就建陵的說法,可是康熙皇帝登基的時候才八歲,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再加上當時的政治也不是太穩定,權臣當道,好不容易把鰲拜除掉了,三藩之亂又爆發了。所以康熙皇帝雖然即位十多年,但是也一直沒有為自己選建陵寢。但是皇后一死,建陵這事就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夫妻合葬的習俗,皇后是要跟皇帝合葬在一起的。人死之後入土為安,而且要是皇后長期停靈不葬也有失大清朝的面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康熙皇帝才按照子隨父葬的傳統做法,派遣一干大臣到清東陵昌瑞山孝陵附近來為自己選擇萬年吉地。一年以後,陵址選好了,定在孝陵的東側。那麼康熙皇帝專門對負責陵寢工程的禮部和工部發出了一道上諭,對建陵的事做了具體安排。康熙皇帝在上諭中是這樣說的,仁孝皇后陵寢,已卜定於孝陵附近之山,理應備依典制營建。但目今軍需浩繁,民力維艱,著將地宮先行建造。其餘一應工程,候國用充足之日,次第舉行。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年輕的康熙皇帝當然對皇后的死是非常悲傷的,但是他是頭腦清醒,以理止情。皇后的陵寢當然非常重要,那也是將來自己的陵寢。可是國家正處於為難當頭,前方戰事正緊,那麼軍費開支非常大,所以先解燃眉之急。先把地宮建好了,讓皇后先入土為安,那麼其他的工程等到國家渡過難關,國力充足的時候再逐漸興建。欽天監選擇了吉日,在康熙15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的二月初十日,伴隨著三藩叛亂的隆隆炮聲陵寢工程正式開工。雖然康熙皇帝正在指揮平判,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但是對於皇后的陵寢還總是牽掛在心。而且我們知道皇陵工程是欽命大工,絕非兒戲。在中國封建社會,陵寢是被認為關係到「帝運興衰和國祚長短」的大事。所以在第二年的九月份,康熙皇帝在百忙之中還專門抽出了時間來到了清東陵的現場閱視了陵寢工程的這個進展情況。經過五年的緊張施工,到康熙20年陵寢的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在3月份下葬了孝誠皇后,但是在小葬孝誠的時候,據清朝的檔案記載。整個陵寢的主要宮殿、隆恩殿還沒有完工。所以我們從景陵誕生的歷史背景來看,如果不是孝誠皇后的意外死亡,景陵的修建很可能要向後推遲。趙英健:由於孝誠皇后的意外死亡,康熙的陵寢不得不提前修建。但是陵寢應該按照什麼歸置來修建呢?清朝在入關之前已經在關外營造了兩座皇帝陵,即努爾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極的昭陵。這兩座陵寢歸置各異並無定製,清朝入關後所營造的陵寢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歸制。按照規制聖德神功碑亭里的功德碑應該是單碑。可是當我們走進景陵的聖德神功碑亭時卻發現,這裡史無前例的樹立了兩統石碑,那麼康熙的景陵為什麼會樹立兩統石碑呢?康熙陵寢稱作景陵,究竟有何寓意呢?趙英健:康熙的陵寢稱作景陵,那景陵是怎麼命名的呢?皇帝活著的時候是不能夠定陵名的,清代皇帝陵寢的名稱都是在皇帝死後由嗣皇帝給定陵名。嗣皇帝就是下一掉新繼位的皇帝。到康熙61年,康熙大帝病死在暢春園,雍正即位。那麼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擬定了六個陵名,恭恭敬敬的讓雍正皇帝從中選一個。通常情況下皇帝選中哪一個就用硃筆來圈一下,可是當時的雍正皇帝是「哀慟不勝,親刺指血」用指血來圈出了景陵二字。那麼景陵的景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封建社會這個皇帝陵寢的名字都是取具有吉祥含義的名字,這些字在中國古代的謚法裡面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含義。景字在中國古代的謚法裡面有十三條解釋,那麼其中有兩條與康熙一生的行事非常的相符合。一條是「耆意大圖曰景」。耆是老也,少而有老成之謀,能大其功曰景。康熙皇帝是少年即位,又有大志,除鰲拜平三藩,可謂是少年老成。另外一條是德行可仰曰景。景在這兒就是景仰的意思,康熙皇帝在位61年,功業隆盛,他的德行背後世所景仰。所以雍正皇帝取景陵作為康熙陵寢的名字呢,我認為是非常地恰如其分。景陵是清朝入關以後修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在陵寢的規制上景陵的修建它是以孝陵為主,遵孝陵為主陵,但是在局部又有它的創新和改革,對後世的帝陵的營建影響很大,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是聖德神功碑亭立雙碑。聖德神功碑亭顧名思義就是給皇帝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的場所。一般情況下,皇帝生前就開始修陵了,但是只有這座建築他生前是不能修的,因為中國講究什麼呢?就是蓋棺定論。就是說你的功過如何,自己不能吹,死了以後棺材蓋蓋上後人來評說。所以說每一個皇帝的功德碑都是嗣皇帝來給他修建的。而且開國皇帝的稱作是聖德神功碑,把神功放前面。後世皇帝的叫做聖德神功碑亭,把聖德放在前面,為什麼呢?所謂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祖是打江山的,要以功為重,後繼的皇帝守江山,要以德為重。順治皇帝的陵寢的這個功德碑是康熙皇帝給豎的。在這個碑亭裡面建了一統石碑,石碑上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了自己一生的功德。可是在康熙景陵的聖德神功碑亭里,卻史無前例的豎了兩統石碑。這是為什麼呢?雍正皇帝在給他爸爸康熙修建這個功德碑的時候,認為康熙皇帝在位61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數甚多,一碑不能盡載。也就是說康熙的功德太多了,一個石碑上都寫不完了,所以就立了兩統石碑。一刻滿文,一刻漢文,碑文長達4300多字,洋洋洒洒記載了康熙一生的豐功和偉績。康熙是咱們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豎雙碑的皇帝,那麼後來雍正的泰陵、乾隆的裕陵還有嘉慶的昌陵也都仿照康熙的景陵在他們的碑樓裡面豎了兩統石碑。實際上這些後世帝王的文治武功,我認為是不能夠與康熙皇帝相提並論的。這是第一點。那麼第二點呢,景陵還首創牌樓門之制。在清代皇家陵園的神道上,在石像生的北側通常要設置一道禮儀性的門戶,孝陵仿造明長陵在這個地方修建了龍鳳門。龍鳳門在明朝的時候稱作是欞星門,它是一座被神化了的天門,歸置非常高。康熙在修建的時候改龍鳳門為牌樓門,雖然他們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牌樓門跟龍鳳門相比,在歸制上要相對低一些,表示康熙對他父親孝陵的忠誠。儘管如此,景陵的這個牌樓門它的建築精巧細緻,彩畫鮮明,別具一格。所以景陵的這一創舉,被清代很多的皇帝陵所沿用,成為型制的主流,這是第二點。那麼第三點是皇帝御筆親書陵寢北匾。在清代的這個皇帝陵寢中,在明樓還有大殿還有宮門上面都要懸掛一塊匾額,在明樓的匾額上要寫陵寢的名稱,比如要像孝陵就寫孝陵,景陵就寫景陵。在宮門上就要寫隆恩門,在大殿上面那個匾額上要寫隆恩殿。在神道碑亭裡面的石碑上,要鐫刻皇帝的廟號和謚號的總成。在明樓的硃砂碑上要鐫刻皇帝的廟號和謚號的簡稱。在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康熙皇帝他的廟號是聖祖,死後他這個謚號的簡稱是仁,所以在他這個明樓的硃砂碑上就寫上聖祖仁皇帝之陵。這件事對整個陵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雍正皇帝當然非常重視,他特意來召見九卿,還有南書房的漢人們商量這件事。雍正皇帝說,景陵碑匾事關重大,誠親王、淳親王他們一項書法都很好,我已經讓他們來書寫了。翰林中書法做好的我也讓他們寫了,我呢從小受到父皇的教誨,模仿父親的書法,經常受到父親對我的嘉獎。今天景陵的碑匾,我也恭恭敬敬的小心翼翼地來書寫了。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書法好,實在是因為大禮所在,我不親自寫我於心不安。你們這些大臣們一定要出於公心,仔細地看,仔細地挑,一定要選書法最好的,這樣才會符合我的心意。大家想想哪個大臣他敢說自己的字比當今皇上寫的,又有哪個大臣敢讓當今的皇上他於心不安呢?所以毫無懸念,自然是雍正皇帝的御筆書法被選中。大臣們還恭維說,御筆之妙天縱自然,而仁孝誠敬之意,流溢於筆墨之間,正與陵寢大事相稱,聖祖仁在天之靈實為欣慰。大臣們說什麼呢?說您的字寫的太描了,簡直就是天縱自然,而且在您的筆墨之間都流露出您的誠意和孝敬來了。那麼康熙皇帝在天之靈一定會非常欣慰的。大臣們的恭維確實有溜須拍馬之嫌,但是公正地講雍正皇帝的書法確實造詣非常高,他的字寫的非常的漂亮。而且呢他不跟他兒子乾隆那樣,全國各地到處是題詩留字,所以雍正的字反而更加珍貴。景陵所有碑匾上的字都是雍正皇帝的親筆書法,而且在這些碑匾的落款處都有雍正尊親之寶的寶文。那麼從景陵以後,清朝的皇帝陵和皇后陵,這些碑匾上的字一般都由嗣皇帝來書寫就成為定製了。這是第三點。節目導視:康熙帝的景陵基本上沿襲了順治皇帝執壺的規制,但是它的建築設計在局部上又有很多不同。譬如改功德碑為雙碑,龍鳳門為牌樓門,而且神道上的石像生群只有五對的。所謂石像生就是陵墓前神道兩側設置的雕像群,根據當時官修的史書記載,景陵在初建時景陵的神道上並沒有設立這些石像生。那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組石像生群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趙英健:第四一點就是景陵的石像生。在皇家陵園神道的兩側,一般都會設置一組石人石獸這樣的一組石雕群。這個就是稱作是石像生,這些石像生就像儀仗隊一般終年守候帝王的陵墓。在景陵神道兩側也設置了五對石像生,分別是文臣、武將、馬、大象和獅子各一對,都是立像。這些石像生雕刻的非常精美。這個陵寢之前設置石像生源於中國的漢代,這樣做有兩點作用。第一點是表明墓主人生前他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象徵死者生前的儀衛。第二點作用它有鎮墓驅邪的作用。清代的陵寢制度是來源於明朝,在明十三陵中只有首座皇帝陵,也就是說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在神道兩側修建了十八對石像生。那麼順治皇帝的孝陵就仿照明長陵在它的神道上也修建了十八對石像生。從明朝十三陵這個長陵以後,它其他後代的帝王都沒有修建。所以康熙皇帝在修建陵寢的時候,依照古制他在他的陵寢裡面也並沒有修建石像生。那麼景陵的這五對石像生它到底是哪兒來的呢?原來景陵的這五對石像生是他的孫子乾隆給補建的,不僅如此,在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這五對石像生也是乾隆皇帝的手筆。那乾隆皇帝這麼不遺餘力的給他的爸爸和他爺爺的陵寢補建石像生的用意何在呢?僅僅是出於對他爸爸和他爺爺的孝敬和崇拜嗎?沒有那麼簡單。原來乾隆皇帝在自己修建陵寢的時候,他特別想在自己的陵寢裡面修建石像生,可是景陵和泰陵已經有先例在前了。爸爸跟爺爺的陵寢裡面都沒有修石像生,要是在自己的陵園裡面修石像生,那就是超越祖制,那是大不敬,會招來世人的非議。所以乾隆皇帝思來想後,乾隆皇帝思來想去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先把他爸爸跟他爺爺陵寢裡面的這個石像生先補上,然後再在自己的陵寢裡面來修建石像生,這不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嗎?所以今天我們才能看到景陵神道上的這五對石像生。景陵修建石像生的這段神道,由於受兩側起伏砂山形勢的影響,神道在向東側出現了一個優美的弧線,所以修在神道兩側的石像生也就隨彎就彎了。就是在彎曲的神道上修建石像生在清代的陵寢裡面只有景陵這一處。給肅穆的皇陵還平添了幾許柔美和靈動,景陵的石像生由於是乾隆年間的作品,所以它的工藝就更加精巧了,它的雕刻精美細緻,跟順治皇帝孝陵石像生這種古樸粗獷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節目導視:根據趙英健老師的講述,我們得知事實上景陵神道兩側的這五對石像生是乾隆皇帝出於理智和孝道的考慮為景陵補建的。補建這些石像生當時又誰來承辦呢?花了多少銀兩,迄今還不得而知。不管怎麼說,這些石像生的設置為景陵的風貌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觀。除了石像生雕像群有別於其他帝陵之外,景陵在喪葬制度上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康熙朝之前,清朝的皇室成員死後都有活人殉葬現象發生。那麼到了康熙朝,康熙皇帝將如何看待這些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呢?趙英健:那麼第五點,康熙皇帝還開創了人性化的喪葬方式。康熙一生擁有55位后妃,皇帝與后妃之間,后妃與后妃之間他們的感情都非常的融洽,這跟康熙皇帝重情重義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對自己后妃死後的喪葬康熙皇帝表現的很開明,富有人性味。在喪葬制度上康熙做了幾項開創性的舉動。第一一點就是廢除了人殉制度。康熙以前的清朝皇室成員在他們死後,都有不同程度的活人殉葬方式發生。這與他們滿族奴隸制的殘餘是分不開的,有一部書叫做《寧古塔志》,這是一本專門記載滿族入關之前社會形態的一部史料。其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只要丈夫死後就一定要有一個侍妾來殉葬,被殉葬的人選出來以後不允許推辭。這個殉葬的人不能哭,還要梳妝打扮,穿著艷裝坐在炕上,然後接受眾人的朝拜。然後就用弓弦活活把這個人給勒死,如果她反抗大家就會一起上前把她活活掐死。實在是太殘忍了!我們考察清初的皇室妻妾、奴婢殉葬子事時有發生。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后,皇太極、順治皇帝,還有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死後,都有不同人數的活人殉葬現象。據滿洲實錄的卷三記載,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后死後,努爾哈赤命四婢女殉之,並宰牛馬一百致祭。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他的大妃阿巴亥也就是多爾袞的母親,在遺言難違的逼迫下自盡身亡。同時被殉葬的還有努爾哈赤的兩個庶妃阿吉根跟代因扎。太宗皇太極死的時候,他的兩個侍衛敦達禮和安達禮二人殉葬。順治皇帝死後,他的侍從傅達禮也隨之殉葬。為了表彰他,清朝特意給他賜的謚號是忠烈,而且把這個傅達禮埋葬在清東陵風水牆的外面,稱為貞臣墓地。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死的時候,順治皇帝為了免得皇妃在另外一個世界裡面缺乏服侍者,宮中的太監與宮女30名全部都被賜死。這在清朝皇室的埋葬史上是記載殉葬人數最多的一次。這種殘酷的人殉制度在康熙12年被康熙明令禁止。康熙皇帝能夠斷然廢止祖宗留下來的這一野蠻傳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真的是難能可貴。從此以後,滿族殘酷的人殉制度才被廢止。這是第一點。那麼第二,是改火化為土葬。大家可能有點奇怪了,我們漢族人傳統的這個喪葬觀念都是土葬的。解放以後我們現在實行火化,是為了節省土地,為了移風易俗。但是滿族在入關之前一直是實行火化的,這跟他們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方面密不可分。大家都知道滿族在早期它是一個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遷徙不定。這種生活習俗使滿族的先人養成了人死以後火化的習俗。用乾隆皇帝的話講就是對這個屍體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所以就把親人來火化,骨灰隨身攜帶方便祭祀。清初的皇室他們也一直在沿用這種火化的習俗,像努爾哈赤、皇太極,還有順治皇帝他們死了以後全部都是火化。一直到康熙的孝誠,還有孝昭皇后死後,滿族才徹底摒棄了這種時代相沿火化入葬的習俗,改為真正意義上的土葬。那麼之所以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是當時滿族入主中原,他們在社會生活形態上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他們再也不需要游牧為生了,也不需要遷徙不定了。另外在文化觀念上,這個時候的滿祖貴族已經把漢民族這種儒家的倫理道德,還有把漢民傳統的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作為他們的人生信條了。那麼這個屍體火化制度的廢除對清朝的皇室來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第一,可以吸收了漢文化,拉近了滿洲與漢族士大夫的距離。土葬它符合漢族傳統的倫理習慣,這就更加有利於它的統治。第二點是減少了浪費。火化的時候滿族實行燒飯的習俗,什麼叫燒飯呢?就是他生前的遺物,不管是衣服還是各種珍寶,全部都要燒掉。在當年順治皇帝的這個喪葬活動中,他生前的很多遺物都給燒掉了。因為有很多絲綢的衣服,還有很多奇珍異寶被扔進了火裡面,所以發出了爆豆般的聲響。整個這個火焰散發出五彩的這種光芒,康熙皇帝感到這種做法實在太浪費了,也太可惜了。那麼實行土葬以後也會燒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一般都是由假物來代替。它會燒一些什麼呢?金銀錁子、五色紙,紙錢這些東西來代替。另外,順治皇帝他的大棺裡面也裝滿各種奇珍異寶,在百日里的時候隨著順治皇帝的遺體一把大火全部都給燒了。那麼實行土葬以後,這些隨葬的珍寶就不會遭此厄運了。第三一點,景陵還首開了皇帝陵中先葬皇后以待皇帝的先河。在景陵以前的清代的皇家陵園之中,沒有先葬皇后的先例。而康熙皇帝的景陵是在康熙20年先葬如了康熙的孝誠和孝昭兩位皇后,八年以後又葬入了康熙的孝懿皇后。這三位皇后入葬地宮以後並沒有關閉地宮的石門,可是在地宮的入口處設了一道木門。那麼真正的墓主人康熙皇帝是在孝懿皇后入葬34年之後,在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的9月初一日才正式再次下葬。景陵它對清代後來的陵寢影響是非常地巨大,在清代陵寢的制度上如果說順治的孝陵是初步開創的話,那麼到了康熙皇帝的景陵就已經形成了陵寢的基本制度。景陵對清朝後世帝陵的營建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皇陵一直是被人們看成是一個神秘的禁區,而這個皇帝皇后他死後靈魂安息的地下宮殿更是隱秘的核心所在,令人充滿遐想。在康熙景陵的地宮裡面到底都陪伴了哪些東西呢?請看下集,《康熙陵寢陪葬之謎》。謝謝!
推薦閱讀: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
《雍正王朝》隆科多為何向康熙撒謊告發六叔佟國維結黨忤逆?
[康熙X納蘭(短篇)] 識情 BY 踏歌而行_chin617
揭《康熙》眾美女嘉賓 林志穎老婆人稱「小林志玲」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