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岳陽樓記》中的「情」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大多傷春悲秋、歌生泣死、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總是逃不開一個「情」字。古人對「情」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性早有定評,《毛詩大序》里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南朝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有云:「繁采寡情,味之必厭。」鍾嶸《詩品》中說:「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唐代詩人白居易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情」的作用,使得千古文章既可言傳又可意會。依照《新課標》中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那麼初中語文課本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情」就大有可說了。

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自是如畫江山,激人情思。如李白在《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一詩中揮去愁情寫道:「雁引愁心去,江銜好月來。」或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寓不遇之悲情:「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或如杜甫在《登岳陽樓》詩中感慨身世之傷情:「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果真是「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儘管范仲淹寫文章時並沒有身臨其境,儘管他遙呈情思,借題發揮,但是他另闢蹊徑,以記體散文,雜詩詞歌賦、駢文哲思於一爐,不取細微之景,而以大筆勾勒,濃墨重彩地鋪陳足了「景」的文章,一明一暗,一陰一晴,一春一秋,岳陽樓上儀態萬方的景物變化,正是英雄人物騁情馳志的絕妙背景。

文章開頭即謹遵文體,一板一眼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中卻匠心獨運,說滕子京為「謫守」,已在字裡行間暗寓對仕途沉浮的悲慨,以草蛇灰線的筆法為後文抒情埋下伏筆。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作為全篇文字的導引。並以唐賢今人宕開一筆,格調振起,自是不凡。以「囑予」一句移情換景,把自己拉入文境,反客為主,情辭激昂。以唐賢自勵,以作者自視,心胸和眼界,氣魄和胸懷,自是不可一世。先看「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如椽巨筆臨空帶起,江山形勝,人物風流。中國文人深諳借景抒情之妙,岳陽樓上,洞庭湖邊,「借得梅花一縷魂」,借江山,借勝景,借文化的酒杯,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塊壘。范仲淹借蘊涵豐富的岳陽文化,以獨特的情感聚集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等諸多元素,把私情與大義、忠君與愛國訴諸筆端,一筆寫出,破空逸響。

二、披文入情,通情入境

《岳陽樓記》一文的教學成功,首先得藉助朗讀,讓學生深刻領悟字裡行間蘊藏的情感,入情動情,聲情並茂,作者的文情,讀者的真情,相互激蕩,相互生髮,才是正途。正如作家鐵凝所說,「好作品也是讀出來的」。那麼,我們首先讀出來的就是文章的「情」。文章之妙,字字含情。老師豈可輕易略過,學生又怎能閉目塞聽,置若罔聞。情感之美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華,於潛移默化中反又提升了學生的語感,使之由混頓走向清晰,由情懷走向襟抱,由小我走向大我。以作者的情激讀者的情,以教師完全置身於作品中,從內心感知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產生情感律動,然後去感染學生,必然達到情的最高級別——共鳴。

《岳陽樓記》無疑是優秀的作品,字字珠璣,咀嚼玩味,字裡行間熾熱的情感流動紙外,撞擊讀者的心扉。讓學生角色體驗,設身處地與作品中人物靈犀相通,同喜怒、共哀樂,然後用角色化的語言把人物的情感表達出來,在角色效應作用下,增強了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體驗,讀出真情實感,捕捉弦外之音。它像一股潛流,在作品中涌動,使作品語言充滿生命力。

《岳陽樓記》一文中音韻縝密,朗讀起來朗朗上口,上口自然動情。試以「平、上、去、入」之法抑揚頓挫讀之,如「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中的韻腳「里」「璧」二字都是仄聲,朗讀起來要以鏗鏘有力的情感來演繹,當然其中的分寸拿捏,自是豪情起落,動靜之間俯仰悲歡,感慨系之。情感是何等的開放和大氣,節奏有力,聲音洪亮,共鳴自生。再如「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何等的氣勢恢弘,如有神助!「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視野無限,心潮澎湃;「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天地萬物,物同此理,何其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後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後,並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採用波折筆法,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將文眼定於一個「情」字,將主腦立於情字之上,自是大手筆大襟抱所為,所謂文如其人,已露端倪。

境,即意境,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是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境界。入境之法,必先喚醒情感。以暮氣之情,難以讀出少年之心。以少年之情,自易讀出千古憂患。學生只有先移情動容,繪聲繪色,才能曲徑通幽,進入作品的境界。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只有情感與作品的內蘊諧振,聲音節奏與作品的聲律和鳴,我們才能讓學生體驗到作者的喜怒歌哭淋漓於文字,用魯迅的話說叫作「這是怎樣的一種哀痛者和幸福者啊」。閱讀就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感情交流。老師要善於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作品特定的環境中,才能有感而發,才能發出真情。要引導學生與文情同構共生,實現文心與人心的諧和交融。「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朱自清先生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浣之情。」這也表明書須動情地讀。字正腔圓、情感飽滿,字句段篇一讀下來,滌盪心靈,熔鑄陶冶,文情神思,簡直不可為俗人道也。試想不去酣暢淋漓地大聲演繹「銜遠山、吞長江」,如何感受范仲淹內心的憤懣與他豪放磊落的情感?不去鏗鏘有力、聲聲血淚地誦讀「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如何領會范仲淹那悲天憫人的情懷?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很自然地會通過這些關鍵詞句宣洩出來,起到既感染自我,又感染他人的作用。「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詩情畫意,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讓人「把酒臨風」,怎能不給人以希望,給人以精神力量。然後一掃陰雨煩憂,頓悟人生得失正如自然萬物一樣,皆有定理,豈能總是失意總是遷謫,總會苦盡甘來,陰雨之後見日出,風浪之後見安詳。一陰一晴,一悲一喜,更顯出一種生命的超然與達觀,情懷的闊大與平和。

三、英雄豪情、憂樂天下

筆者在教授《岳陽樓記》一課時,提出在范仲淹的千古胸懷與文章的情感結合上,只要朗誦的情感出來了,有些題旨問題是會豁然開朗的。馬上就有同學提出要用自己設計的課件做背景,自選的音樂托氣氛,自備的道具做發揮,來演繹自己的課文朗誦。果然學生以紙巾、水杯、書本等凡物,通過聲音、動作、神態等表現形式,或高亢,或低沉,或以紙巾拭淚,或以杯酒痛飲,美崙美奐地對課文內涵深度挖掘,當他誦讀到「其必曰」時,全班立即和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全場一片共鳴,大有餘音繞樑之感。這樣的情景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這顯然屬於意外之得。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學生抓住了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感喚醒了讀者的情感!於是,在這堂課上,就出現了全班同學「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聲朗誦,進入了古文營造的絕妙境界。

(摘自《語文教學研究》,2018年第1期)

《語文教學研究》編輯部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柳樹路17號富海國際港707

郵 編:100081

聯 系 人:文 萃

推薦閱讀:

《登岳陽樓》教案
《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導學案
【唐詩選譯(十六)】杜甫《登岳陽樓》
賈景德楷書《岳陽樓記》四扇屏

TAG:岳陽 | 岳陽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