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位於嘴唇溝的穴位為啥叫人中?

Jan.

10

說到急救要穴,中國的老百姓都會想到人中,那人中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又能不能急救呢?

本文字數:4215

閱讀時間:10分鐘

人中穴

人中穴,歷來被作為急救首選之要穴應用於臨床。具有醒神開竅、調和陰陽、鎮靜安神、解痙通脈等功用。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翼方》中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也就是說,腧穴名稱,都應當有一個合理的原由。那麼,位於鼻唇溝的這個穴位,為什麼叫做人中呢?

現有解釋尚不令人滿意

人中穴

《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說:「又名人中者,天地之最可貴者人也,人稟仁而生存,德厚於土,培陰陽之交,五形之秀,執掌天地之間,人正而不偏,曰中,故名人中。」[1]

這種解釋,看似高深,實際則是既與醫學無關,更與「人中」得名緣由無涉。因此,現代以此來闡釋「人中」穴名含義者,並不多見。

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識一字便可為醫說》中說:「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取人身居乎天地中之義也。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名人中。」[2]

此說一出,阿附者甚眾。現代關於「人中」穴名的諸多釋義,大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揮與改造而已。

《經穴命名淺解》完全承襲陳修園之說:「考昔有天食人以五氣,天氣通於鼻,地食人以五味,地氣通於口之說,該穴正當鼻下口上,亦天之下,地之上,取其人在其中,因名人中。」[3]

《經穴釋義匯解》在陳修園的基礎上,又與《周易》卦象相聯繫:「人身之任督,猶如天地,所謂天、地、人有三才之稱。地氣通於口,天氣通於鼻,而穴正居口鼻之中;天庭為離卦,其象為火,卦居天位;地閣為坎卦,其象為水,卦居地位,穴居中央,故又名人中。」[4]

《針灸穴名解》則簡單而直接地說:「鼻通天氣,口通地氣。本穴在口鼻之間,故名『人中』」。但進一步的解釋則讓人難以理解,不知其所云了:「所謂通天氣者,即吸則取之於天,呼則還之於天。藉人心肺鼓盪,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循環也,故亦喻胸廊為天。所謂通地氣者,即飲食水谷動植等物,皆取之於地,入之於口,經胃腸消化吸精華收,排出便溺,還仍之於地,合於土壤,又復產生水谷動植物以供口腹,是與地氣作循環也,故喻腹腔為地。」[5]

誠然,「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由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由口受之;但人處於天上、地下之間的位置,稱為「氣交」,而不是「人中」。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早就明確指出:「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因此,本穴位於口鼻之間故名人中的說法,是牽強附會、毫無道理的。若「人中」的得名與天、地、人「三才」學說有關,則應命名為「氣交」;若是因其位於口鼻之間而得名,則應稱為「唇溝中」。

人中是人體陰陽的中心

人中穴

顧名思義,「人中」的「人」,顯然是指人體;「中」,當為「中心」「中點」。如此,則「人中」就是「人體的中心」;具體而準確地說,「人中」是「人體陰陽的中心」。位於面部鼻唇溝內的「人中」穴,怎麼成了「人體陰陽的中心」呢?列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

「人中」所處的位置,確實重要而特殊。如果以「人中」作為人體陰陽的「分界點」(也就是「中心」),則人體的官竅及其功能,簡直就是完全按照陰陽學說的法則與規律而「定製」出來的。

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這是中醫學的基本觀點與認識。「人中」以上為陽,有兩鼻孔、兩眼、兩耳,「偶數為陰」,居於陽位而雙竅,寓「陽中有陰」之義;鼻、耳、眼雖是雙竅,但鼻只司氣之進出,耳只聞音,眼只視物,「雙竅單功能」,寓「陰中有陽」之義。

「人中」以下為陰,有一口、一前陰、一後陰,「奇數為陽」,居於陰位而單竅,寓「陰中有陽」之義;口、前陰、後陰雖是單竅,但口既能進食,又與說話有關;前陰既能排尿,又司生殖;後陰既能排便,又能排氣,「單竅雙功能」,寓「陽中有陰」之義。

有人可能會說:您的以上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只是您個人的理解與頓悟而已!還不能僅僅憑此就說「人中是人體陰陽的中心」。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既然「有道理」,那就好辦了。讓我進一步再做幾點解釋。

第一,帶有「中」字的穴名,有很多,這些穴名的「中」字,基本都是指「中心」「中點」「中間」而言的。如乳中是乳頭的中心,委中是腘窩的中心;中極是人身的中點,膻中是兩乳的中點,中脘是上脘與下脘的中點;肩中俞是肩井與大椎的中間,中庭是玉堂之下、胸腹之間,中樞是第十椎節與第十一椎節的中間;中沖之「中」是指手指的中指,中封之「中」是指脛骨的中部等等。這是因為,穴位名稱具有標識穴位位置的作用,為了讓人取穴時便於定位,「中」字只能取義於「四方之中央為中、上下之間為中、左右之間亦為中」這一表示方位的最基本意義。「人中」之「中」字,其義亦當如此。

第二,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識一字便可為醫說》中還說:「人乃陰精陽氣合而成之者也,左為陽,左邊一丿,陽之位也;右為陰,右邊一ㄟ,陰之位也。作書者,遇丿處自然輕手揮之,陽主乎氣,輕清之象也;遇ㄟ處自然重手頓之,陰主乎精,重濁之象也。兩畫不相離,陰陽互根之道也;兩畫各自位置,陰陽對待之道也。丿在左者不可使之右,ㄟ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陰陽不離之道也。左丿由重而輕,萬物生於水,即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之義,由陰而陽也。右ㄟ由輕而重,形生於氣,即大哉乾元,乃通統天,至哉坤元,乃順承天之義,陽統乎陰也。二者合之則成人,合之之義,醫書謂之曰抱,《周易》名之曰交,交則為泰矣。」換句話說:「人」這個字充分體現了陰陽互相對立、相互統一、互相消長、相互轉化的規律,果真如此的話,則由「人」與「中」組成的「人中」這一穴名,其本身就含有「陰陽中心」的意思。

第三,就連老百姓也知道,當遇到昏迷暈厥、休克虛脫等危重病症的時候,首先要「掐人中」,為什麼呢?《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聖濟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6]換句話說,中醫學認為,人體處於「陰平陽秘」的狀態即是無病;若這種和諧平衡的穩態被打破而偏離,就會發生或陰或陽、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的疾病。「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就成為中醫的最高治療原則。昏迷暈厥、休克虛脫等病症的根本原因是「陰陽不和」,此時平掐作為「人體陰陽中心」的人中穴,自然就成為「調和陰陽」最方便、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了。如果不承認「人中是人體陰陽的中心」的說法,就很難解釋遇到昏迷暈厥、休克虛脫等危重病症的時候,為什麼首先要「掐人中」。

第四,人中為督脈與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靈樞·經脈》說:「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實,人中也是任督二脈交接相會之處,只不過由於人體正中線上的皮膚由於口的存在不能相接續,所以古人的有關描述才給我們造成了任脈與督脈交會於齦交的印象。仔細研讀上面所引《靈樞·經脈》的兩段經文,則任督相交一目了然。《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引朱丹溪之言云:「人中是關督任之相交,陰陽相通也。人身之任督,如有天地,天地交泰,萬物陰陽交合,順生人之大道也,亦造物之靈也。」

督脈與任脈在「人中」相交通,而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如此則任脈與督脈交會的「人中」,自然就成為「人體陰陽的中心」。

第五,倡言「人中是人體陰陽的中心」的觀點,確實沒有直接的文獻依據。最近為了寫作此文,在「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傅山在《霜紅龕文》「雜記二」中的一段文字,與我所陳述的觀點頗為一致:「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偶;自此而下,口與二陰皆奇,合成一泰卦也。予因而廣之:人中之後為督,為諸陽之會;人中之前為任,為諸陰之海。偶竅開陽位,奇竅開陰位,陽之用在陰,陰之用在陽也。故耳、目、鼻主精氣神,為五臟之用;口、二陰主傳送出入,為六腑之用。陽奇,故耳、目、鼻聚於一;陰偶,故大、小二便與口分於二。五臟屬陰,而精氣神無形,乃為先天之陽,自內而出;六腑屬陽,而水谷有形,乃後天之陰,自外而入。觀先後陰陽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醫家之術,神仙之道,天地之運,思過半矣。」[7]

應將人中作為標準穴名

「人中」與「水溝」

在各種針灸著作、教科書及國際標準穴位名稱中,都將「水溝」作為「正名」,「人中」只是「水溝」的「別名」。我認為,這是極其不合理的。

關於「水溝」,周楣聲在《針灸穴名釋義》中說:「水溝……穴在鼻柱下,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為鼻水所流注,且能治水病,故名。」[8]簡言之,「水溝」就是「涕水溝」。

也許有人覺得如此解釋,太不文雅,高式國在《針灸穴名解》中解釋說:「穴在口鼻之間,正中之處。養生家閉口藏舌,舌舐上顎,運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潤喉嚨,通滲臟腑。本穴正當口水吞咽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但接著又說:「乃指口中功用而言。若自外表觀之,則僅涕水之溝渠耳,於義則淺。」「人中之名,較水溝之名為雅,且顯。故後世呼本穴多曰人中,而不言水溝。近今水溝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見用矣。」

「人中」作為穴名,最早見於《靈樞·經脈》;「水溝」作為穴名,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所引用的《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不僅如此,「人中」這一穴位名稱,體現了該穴是「人體陰陽中心」的深刻奧義;急救「掐人中」,又是體現中醫學最基本治療思想——「調和陰陽」的最佳例證。因此,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將「人中」作為標準穴名,都比「(涕)水溝」要好得多。

此外,「人中」是位於鼻唇溝的中點,還是嘴唇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限於篇幅,暫不討論。讓我用周楣聲在《針灸穴名釋義》中說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名不正則義不明,義不明則用不當,用不當則病不去,病不去則針效不彰,針效不彰則道日晦,而吾輩將無所措手足矣!」

參考文獻

[1]焦會元.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M].北京:泰山堂書庄,1937:132.

[2]陳修園.醫學三字經[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88.

[3]劉冠軍.經穴命名淺解[M].吉林省衛生局針灸學術辦公室,1979:21.

[4]張晟星,戚淦.經穴釋義匯解[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4:302.

[5]高式國.針灸穴名解[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4.

[6]趙佶.聖濟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10.

[7]傅山.霜紅龕文[M].長沙:嶽麓書社,1986:299.

[8]周楣聲.針灸穴名釋義[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2.

⊙版權聲明:本平台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本文來自張效霞老師原創文章,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推薦閱讀:

經絡、穴位、急救與刺血主治歌
四個延年益壽的艾灸穴位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小兒推拿穴點陣圖,小兒推拿常用穴點陣圖-樂哈健康網
國家標準針灸圖譜,細說手上的穴位
艾灸美容的穴位與方法

TAG:嘴唇 |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