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取蓮花凈
06-18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孟浩然 義公習禪處,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 【譯文】 韻譯 義公在大禹寺中參禪修靜,禪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窗外見一座孤峰峭拔聳立,台階前道道山谷縱橫幽深。 雨剛停夕陽便散發出光彩,庭院里滿處都是青翠綠陰。 看蓮花出污泥卻依然潔凈,才知義公一塵不染的心境。 散譯 義公在寂靜的地方參禪,因而把屋宇建在深山老林中。 禪房外,孤峰聳立;台階前,溝水清淺。 久雨初停,夕陽返照,綠樹的陰影散落在幽暗的庭院中。 看到池中的蓮花如此清純潔凈,我才明白義公的心境就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 【注釋】 ⑴大禹寺:寺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上。義公:指名字中有一「義」字的僧人。禪房:僧人居住的房屋。 ⑵禪寂:即梵文禪那的音義合譯,亦簡稱「禪」。為佛教基本修證之法,即寂靜思慮之意。寂:一作「處」。 ⑶結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這裡指禪房。一作「構」。空林:空寂的山林。 ⑷眾:一作「群」。壑(hè):溝壑。 ⑸雨足:雨腳,指像線一樣一串串密密連接的雨點。 ⑹空翠:明凈的翠綠色。 ⑺蓮花:為佛家語,佛教以蓮花為最潔,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亦指《蓮花經》。 ⑻不染心:心地不為塵念所染。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孟浩然漫遊吳越時。佛教在唐代極為盛行,而唐代詩人和僧人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許多詩人都有題贈寺院僧人的詩篇,這首詩即是作者游大禹寺義公禪房後的題贈之作。 【賞析之一】 此詞創作具體時間不詳。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依空林」點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向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 禪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開門正望見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階前便與一片深深的山谷相連。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會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而當雨過天晴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凈,晚霞夕嵐,相映絢爛。此刻,幾縷未盡的雨絲拂來,一派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方能體味義公的高超眼界和絕俗襟懷。 描寫至此,禪房山水環境的美妙,義公眼界襟懷的清高,都已到好處。然而實際上,中間二聯只是描寫讚美山水,無一字贊人。因此,詩人再用一筆點破,說明寫景是寫人,贊景以贊人。不過詩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語。「蓮花」指通常所說的「青蓮」,是佛家語,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青蓮花清凈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謂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凈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破了寫景的用意,結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作為一首題贊詩,詩人深情讚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託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濛,自然幽雅,風光閑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詩作至今仍為精品。 【賞析之二】 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 首聯「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禪寂」用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描寫禪房的幽寂。起句看似平淡,但詩人以「習禪」和「空林」相對應,便構成了一種「深林人不知」的空寂境界,描繪出了義公坐禪的環境背景,為全詩寫景勾畫了一個總背景,也為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作了有力的鋪墊。 頷聯「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著意表現禪房位置的高深。門外孤峰高聳,階前深壑縱橫。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這裡「一峰秀」是遠景,「群壑深」是近景。從位置上來說,義公禪房俯視群壑,遙對遠峰,足見其高;而階前群壑起伏,連綿縱橫,又見禪房之深。這二句詩,景物交疊,氣象森閎,雄奇壯觀,層次感十分強烈。前兩聯描繪高僧禪房位置、禪房庭前的自然環境,通過環境的清雅脫俗、悠遠深邃襯托出義公清高的志趣。 頸聯「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描寫雨後空山清幽之景。當雨過天睛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靜,晚霞夕嵐,相映絢爛。翠綠的山影靜靜地投印在庭院中,陰幽空靈,清爽怡人。這二句從動的方面描寫禪院清凈爽潔,與前兩句從靜的方面描寫禪院的幽寂高深相結合。雖以寫景為主,但景中有人。這時,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這一聯,詩人抓住一了雨後高僧隱居環境的特點,進一步由景色環境的描寫烘托義公脫離凡間、超於塵世的胸襟和情懷。無一字讚美高僧卻字字飽含尊敬和讚美之情,明是寫景實是贊人;明是贊景實是贊人。 尾聯「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讚美禪師虛空高爽的禪心。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有佛眼般清靜的境界,方知他懷有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襟懷。「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歷來被佛教視作聖花,而「不染心」,活用禪宗六祖慧能的偈語:「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這末尾二句,巧妙地點破了寫景的用意。 孟浩然生性自然不羈,為人耿介,志在隱逸。這首詩通過描寫高僧修行的環境來讚美高僧清凈純潔的心胸。也寄託著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全詩以突出「清凈」為主,由景清寫到心凈,層層遞進,相互照應,筆致疏淡,意境清遠,淡人心魄。此詩用語明朗輕快,詞采清雅秀麗,可以看做能夠充分表現孟浩然詩歌藝術特點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簡介】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自幼苦學。年輕時隱居讀書於鹿門山。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開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為與朋友喝酒而錯過了與韓朝宗的約定。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迹。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隱居本是那時代普遍的傾向,但在旁人僅僅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點暫時的調劑,或過期的賠償,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在構成這事實的複雜因素中家鄉的歷史地理背景,或許是很重要的一點。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但仍與當時達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來,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 聞一多評價孟浩然: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得到時人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禮讚他「清詩句句盡堪傳」。可見他在當時即享有盛名。他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並送上「秘府」保存。現有《孟浩然集》。 在一個亂世,例如龐德公(東漢名士)的時代,對於某種特別性格的人,入山採藥,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開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嗎?然則為什麼三番兩次朋友伸過援引的手來,都被拒絕,甚至最後和本州採訪使韓朝宗約好了一同入京,到頭還是喝得酩酊大醉,讓韓公等煩了,一賭氣獨自走路呢?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著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在他這回,無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對象便是龐德公。孟浩然當然不能為韓朝宗背棄龐公。鹿山不許他,他自己家園所在,也就是「龐公棲隱處」的鹿門山,決不許他那樣做。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夜歸鹿門歌》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整首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上個場景著眼於鐘鳴、爭渡、向江村、歸鹿門等人物的動態描繪,下個場景側重於月照、岩扉、松徑等靜態刻畫,先動後靜,以動襯靜,寫出鹿門清幽的景色,表現詩人恬靜的心境,同時在清閑脫俗的隱逸情趣中也隱寓著孤寂無奈的情緒。全詩筆法順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這幽人究竟是誰?龐公的精靈,還是詩人自己?恐怕那時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為心理上他早與那位先賢同體化了。歷史的龐德公給了他啟示,地理的鹿門山給了他方便,這兩項重要條件具備了,隱居的事實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實在,鹿門山的家園早已使隱居成為既成事實,只要念頭一轉,承認自己是龐公的繼承人,此身便儼然是《高士傳》中的人物了。也許,是襄陽的歷史地理環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於布衣的。孟浩然畢竟是襄陽的孟浩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聲蓮花的【典藉文苑】31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二十七)
※一心蓮花的【內家拳】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
※「貴人觀榜」和「蓮花寶地」
TAG: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