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糖友到底糾結啥

日報

周報

雜誌

生命時報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往期回顧

分類檢索返回目錄糖友到底糾結啥本報記者 陳芸 《 生命時報 》( 2013年11月15日 第17 版)

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向紅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分泌與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首席專家 李光偉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            楊文英第二炮兵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李全民編者的話:在與糖尿病的「拉鋸戰」中,飢餓感、減肥難、生孩子、併發症等一道道難關擺在面前,讓不少糖友疑惑和糾結。今年11月14日是第7個「聯合國糖尿病日」,全球繼續倡導「糖尿病教育與預防」的主題。本期,我們請專家為糖友一一撥開這些迷霧。新糖友降糖藥用不用控制好血糖,就能像健康人一樣生活,但空腹血糖、餐後血糖、有的葯飯前吃、有的葯飯後吃……繁瑣的程序讓很多糖友望而生畏,甚至走入誤區。部分糖友陷入極端,有的乾脆不管,聽天由命;有的認為用藥了萬事大吉,既不查血糖,也不複診,一個方案吃到底;還有患者盲目著急,憑感覺擅自調葯。面對糖尿病,我們應該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做到「多懂點兒、少吃點兒、勤動點兒、放鬆點兒、藥用點兒」。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和防治辦法;從生活方式入手,避免大吃大喝、吸煙喝酒;抽出時間來堅持運動,減輕體重;心態開朗、豁達一些,保持樂觀,工作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發現血糖異常應及時找醫生明確診斷,必要時適當用藥。把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血糖監測及糖尿病教育「五駕馬車」靈活駕馭,延緩疾病進展和併發症發生。在用藥方面應該盡量簡便、易行,便於長期堅持。需要提醒的是,為預防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多數口服降糖葯需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至最佳劑量,最終效果一般需要2~3周的時間才能觀察出來。因此,治療之初要每周一次定期調整劑量,如果2~3周後降糖效果還不理想,就要考慮換藥或加藥了。▲小糖友怕受傷動不動如今,糖尿病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不少兒童青少年也患上糖尿病,或者邁入了「准糖友」的行列。小小年紀就與這麼「難纏」的疾病相伴,如果不細心呵護,一生都可能後患無窮。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小糖友的家長卻「心太軟」,捨不得讓孩子「動」,要麼怕孩子碰傷了不容易恢復,要麼擔心孩子活動量太大出現低血糖等反應。事實上,與成人患者一樣,小糖友也需要充分的運動,這不但是治療的需要,也是生長發育的需要。合理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於血糖控制,幫助改善心血管功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促進孩子骨骼與肌肉的發育等,帶來諸多好處。因此,小糖友們最好每天參加1小時以上的適量運動,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時、定量活動。可以選擇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跳皮筋等輕鬆有趣的鍛煉項目,培養興趣。運動開始前,要注意調節好胰島素和飲食,必要時可調整注射部位為腹部或將胰島素用量減少10%,劇烈運動前還可增加飲食量或隨身準備充饑食品或糖果。運動時,最好選擇純棉的衣物、鞋襪,以保護皮膚,運動後及時清潔。有感冒、發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視網膜併發症,或突感劇痛、視物模糊時,應避免運動。▲糖媽媽懷孕了吃不吃玲玲懷孕24周了,可最近卻少了笑容,多了心事:產檢「糖篩」時,她被發現患有妊娠糖尿病。從此,吃飯就成了讓她「進退兩難」的事情:管住嘴,怕營養不夠,影響胎兒發育;多吃一口,血糖上升,又怕牽連孩子。在控制血糖的同時,讓肚子里的寶寶獲得足夠營養,是「糖媽媽」們的頭等大事。首先,掌握熱量需求。每天的主食應保證250~350克。最好選擇纖維含量較高的主食,用五穀飯取代白米飯,不吃長時間熬煮的稠粥、鬆軟或黏性食物等,延長食物的消化時間。其次,少食多餐。糖媽媽要學會將一天的食物總量合理分配,不要像普通人那樣一天3頓,而是將食物總量按個人飲食習慣,分成4~6次,每餐五六分飽就行了,臨睡前適量進餐1次。這樣既能控制每天攝入的熱量,也不會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再次,少吃糖及甜食。糖媽媽不是完全不能碰糖,而是要避免吃精製糖,比如含糖飲料、甜食等,以防餐後血糖快速飆升。最後,選擇優質蛋白。糖媽媽最好保證攝入的蛋白質1/3以上為優質蛋白質,如肉、奶、蛋、禽、海產品、豆製品等,每天還要適量攝取牛奶等乳製品。▲胖糖友血脂高降不降隨著公眾對糖尿病認識的普及,控制血糖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很少有糖友主動關注過控制血脂對管理糖尿病的意義。研究顯示,65%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等大血管併發症,而血脂控制不良,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LDL-C)可以稱得上罪魁禍首。特別是在中國,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LDL-C沒有達標。這些糖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經被冠心病和腦卒中「盯上」。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更早、更積極地控好血脂,指標要比一般人要求更「嚴格」。發現糖尿病後不要心存僥倖,要主動改善生活方式。第一,把住飲食關。適當控制每天攝入的總熱量,同時減少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增加膳食纖維成分。第二,減輕體重。肥胖是健康「頭號公敵」,會帶來一系列代謝問題。對體重超標的糖友來說,一定要通過體育鍛煉、規律飲食等方法,努力減輕體重。第三,遠離壞習慣。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戒煙限酒,保持規律作息,少熬夜,避免過度疲勞等。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來說,必要時還可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調脂藥物。▲併發症胰島素打不打張大爺患糖尿病10多年了,最近一年,他不僅血糖控制不好,而且出現視力下降、下肢麻木等癥狀。醫生建議他用胰島素治療,可張大爺堅決不願意,認為自己不是1型糖尿病,怕「打上癮」。這樣的誤區在我們身邊非常普遍,很多糖友對注射胰島素不理解,怕依賴、怕疼痛……出現心理上的「胰島素抵抗」。實際上,胰島素是人體自身分泌的一種生理激素,每個人都離不開它。沒有胰島素,機體就不能完成新陳代謝。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自身不能產生胰島素,必須通過外界補充;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雖是相對不足,但隨著病程的延長,併發症、身體狀況等的影響,胰島功能也可能走「下坡路」,光靠口服藥物不能「激發」足夠的胰島素分泌,也需要額外補充。是否需要打胰島素,應該因人而異,根據病情需要綜合判斷。除了1型糖尿患者必須注射胰島素,血糖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短期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口服降糖葯「失效」的老糖友,高滲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併發症或其他急症,肝腎功能不全或出現較重的併發症,以及糖尿病患者懷孕期間或妊娠糖尿病患者,也應使用胰島素治療。▲老糖友低血糖怕不怕不少糖友認為血糖越低越好,甚至為了讓測出來的血糖值「漂亮」,不惜餓肚子、多吃藥,身體不舒服了也不管。其實,這是極大的誤區。高血糖一時半會並不會要人命,可低血糖的危害更嚴重,重度低血糖甚至會導致昏迷,危及生命。特別是對年老體弱和合併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降糖「過猶不及」,血糖降得太快、太狠,或反覆發生的低血糖,反而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風險,甚至誘發心肌梗死、腦卒中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低血糖可由多種原因導致,常見的有進餐不定時、體力活動過量、胰島素注射過量或注射部位不準確、自行加用一些有協同作用的「降糖製劑」等。因此,糖友出現強烈的飢餓感,或有出汗、手抖、心慌、面色蒼白、煩躁等癥狀時,要高度警惕低血糖。此時,首先要保持鎮靜,身邊有血糖儀的可以先測血糖,確定是否為低血糖。無論是否測血糖,都應立即喝糖水或含糖飲料、進食糖果或葡萄糖片。約15分鐘後再檢測一次血糖,如果血糖仍低或仍有低血糖癥狀,應再次進食。出現神志不清、突發昏迷等嚴重情況時,身邊的人應及時將患者送往醫院救治。▲返回目錄

放大

縮小

全文複製
推薦閱讀: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降准和降息哪個效果好?都有哪些評價效果的方法和依據?
證券日報刊文:年內或許仍有0.5至1.5個百分點的降准空間
央行降息降准超預期 三板塊率先受益
9月30號央行定向降准對房價的影響?

TAG:糾結 | 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