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一個好選題

什麼是一個好選題

LIULIANGHUA

選題的評價標準一般有兩個:一是理論意義,有知識貢獻;二是實踐意義,能為改進教育實踐提供借鑒。不過,這兩個標準對初學者的選題幾乎沒有實際的意義,或者說,這兩個標準很難給初學者的選題帶來實際的幫助。

研究者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是:如何保證自己的選題不僅是有意義的(包含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而且是可行的(有可行的研究思路和可論證的資料)?

研究者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哲學研究的和實證研究的選題標準有哪些差異,而在實證研究之內,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的選題標準與歷史研究的選題標準有哪些差異?

一、哲學研究的選題標準

哲學研究中的好選題一般有三個特點:它是一個「以小見大」的問題;它有自己的概念框架或理論視角;它在歷史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第一,這是一個「小中見大」、「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問題。選題並非越小越好。好的選題總是「小問題,大精神」。反過來說,研究者雖然只是選擇了一個小問題(小處著手),但是,這個小問題可以引出一個「大是大非」的關鍵問題或大事件(大處著眼)。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二,它有自己的研究視角,包括概念框架、思維框架或理論基礎。概念框架意味著有一個關鍵概念,且有一個與之對立的關鍵概念。這兩個關鍵概念一起引出相應的教育爭議或教育衝突。比如,有研究者立足於「新制度教育學」和「舊制度教育學」這一對概念去分析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1];有研究者立足於「參與者知識觀」和「旁觀者知識觀」這一對概念去研究教學方式的變革[2];有研究者立足於「天下體系」和「國際體系」這一對概念去研究世界政治的方向[3];有研究者立足於「德性倫理學」和「規範倫理學」這一對概念去研究人的可能生活[4],等等。

某些出色的選題雖然沒有既對立又統一的概念框架,但它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框架或理論基礎。比如,有研究者從「否定之否定」的思維框架去分析杜威的教育思想的發生[5];有研究者從「哲學解釋學」的理論視角去分析「理解與教育」的關係[6];有研究者從「文化學」的理論視角分析教育學的文化性格。[7]另外,有些概念框架本身就隱含了相應的理論視角。比如,「新制度教育學」和「舊制度教育學」這個概念框架的背後就隱含了「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視角。

第三,它在歷史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爭議」至少有三個含義:一是歷史中已經出現了相關的資料和證據,研究者因而可以獲得大量的歷史資料來論證自己的問題。這是「有爭議」的最重要的好處。二是它在歷史中是一個曾經被一再提出討論的問題,也因此,它是一個歷史中出現過的「真問題」。三是它隱含了作者贊成什麼或反對什麼的某個立場。

二、實驗研究或調查研究的選題標準

出色的實驗研究或調查研究的選題一般有三個特點:它不僅提出了某種假設和關係,其變數具有可操作性或可檢測性,而且,必須具有巧妙的研究設計。三者之間,巧妙的研究設計尤其顯得重要。

第一,它有明確的假設,或者說,它隱含了某種因果關係或相關關係。實驗研究主要考察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其選題一般顯示為「A對B的影響」,比如,「自學輔導教學對初中生數學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的影響」。調查研究主要考察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其選題一般顯示為「A與B的相關性」,比如「擔任班幹部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第二,其變數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變」的行為或心理。實驗研究的自變數必須是某種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變」的行為或心理因素。比如,「班主任的性格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的實驗研究」就是不恰當的選題,因為「班主任的性格」幾乎是不可改變的因素。可將「班主任的性格」改換為「班主任的管理風格」或「班級風氣」。又如,「素質教育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的實驗研究」也是不恰當的選題,因為,「素質教育」雖然是一個可改變或變革的因素,但它不具有可操作性。可將「素質教育」進一步轉換為類似「校本課程開發」或「學生社團」等更具體的實驗因子。在考察因果關係的調查研究中,其自變數雖然不必是具體的「變革」措施,但它必須是可觀察或可檢測的行為或心理。比如,「班主任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的調查研究」就顯得不恰當,因為「班主任」不具有可檢測性。可將「班主任」進一步轉換為類似「班主任的性格」或「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等具體的、可觀測的或可操作的行為或心理。

而在考察相關關係的調查研究中,其自變數不必是可「改變」的。比如,在「無名指食指的比例與文理科思維的相關性的調查研究」中,無名指和食指的比例雖然也稱為「自變數」,但這裡的「變」並非指某個人的手指比例是可「改變」的,而是指這個人和那個人的手指比例是一個「變數」。就某個特定的人而言,他的手指比例主要屬於遺傳因素,幾乎是不可改變的。

雖然並非所有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的自變數都是可「改變」的,但其因變數必須是可改變的和可檢測的。比如,在「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對青少年性格的影響的實驗研究」或「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對青少年性格的影響的調查研究」中,「青少年性格」尤其是高中生、大學生的性格已經比較穩定,不大可能因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而發生改變。

第三,它有一個「巧妙」的研究設計。研究設計是否巧妙,主要看它是否能夠保證實驗研究或調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為了提高實驗研究或調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需要選擇研究的情境,創造研究的環境,控制無關變數。如果沒有巧妙的研究設計,即便研究者提出了一個不錯的「研究假設」,也很難使這個研究假設獲得有效的、可信的驗證。比如,研究者有一個假設:「好榜樣的宣傳可以促進親社會行為,但是,過度的榜樣宣傳反而會降低親社會行為」。可是,如何設計或創設一個實驗情境,以便使這個假設得到可信而有效的驗證,就是值得研究者慎重考慮的問題。

三、歷史研究的選題標準

實證研究主要包括實驗研究、調查研究和歷史研究。其中,歷史研究主要包括歷史的考據研究(對歷史事實的懷疑和考證)、歷史的解釋研究(對歷史文本的注釋或解釋)、歷史的敘事研究(對戰爭、改革、個人成長等歷史事件的敘述)。

歷史研究雖然也可以視為實證研究,但其選題特點和研究方式不同於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出色的歷史研究至少具備以下一個或幾個特點。

第一,它更正了有關歷史文本或歷史事件的誤解。該研究直接指向他人的相關研究,刻意更正他人的相關誤解。或者,該研究直接面對原作者和原文本身的隱微的意圖,從文本的表面繞到文本的背後,指證那些隱藏在文本背後的原作者的真實意圖。比如,有人從盧梭的《論科學和藝術》文本表面的背後,解釋出「盧梭的意圖」。[8]有人從盧梭的《愛彌兒》文本表面的背後,揭示出盧梭的寫作對象是立法家的教育而並非一般大眾的教育。[9]

第二,它採用了類似「知識考古學」或「譜系學」的方式,從零散的文本或話語的背後找到了一以貫之的線索。比如,有人從中國11世紀的文教領域的「話語衝突」中尋找出一條「意志的衝突」的脈絡:以「天理」壓制「人慾」並由此引發話語衝突的悲劇。[10]

第三,它敘述或評介了陌生的、新異的材料,提供了域外或古典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新視野。比如,有人根據新的材料,澄清了有關美國「八年研究」的一些誤解。[11]有人根據德國批判教育學諸流派的代表人物對批判的不同理解,將批判教育學分為不同的類型並歸納其基本主張。[12]


[1] 詳見: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1.

[2] 詳見:高慎英.論學習方式的轉變及其知識假設[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3] 詳見: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 詳見:趙汀陽.論可能生活:一種關於幸福和公正的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3.

[5] 詳見:楊林.杜威教育思想的三次轉變[D].廣州:華南師範大學,2011.

[6] 詳見:金生鈜.理解與教育[D].北京師範大學,1993.

[7] 詳見: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7.

[8] 詳見:施特勞斯.盧梭的意圖[C]//劉小楓.蘇格拉底問題與現代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69-100.

[9] 詳見:劉小楓.《愛彌兒》如何「論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26-146.

[10] 周勇.知識、教化與慾望——中國十一世紀的教育話語[D]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周勇.教育空間中的話語衝突與悲劇——中國十一世紀的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1] 有關「八年研究」的批評與誤解,詳見:楊捷.重構中學與大學的關係[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6:8-9.楊捷.重構中學與大學的關係[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59-168.

[12] 詳見:彭正梅.解放的教育:德國批判教育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推薦閱讀:

豪放詞的選題和立意
自媒體人學會這幾點選題,再也不擔心沒有內容可寫啦!
愛與性,是單選題,還是雙選題?
只要把握好這6個點, 你也可以做出10w+的短視頻選題
論文寫作中的選題

TAG:選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