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活著就是一種心境

作者//劉桂寬 博克:http://www.liuguikuan.com

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給災區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也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

這次抗震救災,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為了搶救一個個普通國民的生命,不惜動用一切國家資源。災難面前,整個國家都在為生命讓路,以國民的生命危機為最高危機,以國民的生命尊嚴為國家的最高尊嚴。更重要的是,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執政理念,視生命為最高價值,生命的意義超越一切。

俗話說,境由心生,隨心而至。汶川大地震讓我們重新學會做人,讓我們重新珍愛生命,更讓我們重新思考責任。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震「震醒」了眾多的人,使人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讓我們不少人體味到了「活著就是好」、「要好好地活著」的生命理念,因而更願意以平和、理智的目光看待生活,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樂!

其實,人活著就是一種心境。生命和心靈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一顆自由而健康的心,是我們成就一切事業和人生的基礎,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

人生也不過有幾十年的光陰,去頭去尾也就沒有多少年了。人在20歲前一直讀書;30歲到40歲要努力工作;50歲到60歲以後已經步入老年,此時對生活已經沒有太多的願望。常言道:「人老了心態就容易走向平和。」這句話很實在,也很入道理。

人在30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地位、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30歲以後,就要開始學著用減法去生活了,也就是要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曾在一家報刊上看過一篇文章寫道:人面對死亡,我們才會自問,生命是什麼?在他看來,生命的過程是一道減法,一旦出生,我們就步步逼近死亡。難怪古希臘哲學家會說,最好是不出生。可惜在很多時候,我們盡做加法和乘法,以為在有生之年,只要積累財富就會積攢幸福。殊不知,生命盡頭的最後一道算式是除法,結局歸零。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各自生活的環境與知識不同,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受到外界的誘惑太多使人變得越來越自私,變的很庸俗。當官者逮了一批又一批,前捕後繼,他們明知那是犯法,也有很多實例在先,但他們競然經不住金錢與美色的誘惑,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法律的懲罰,所剩的時間是在鐵窗里悔恨終生!

哲人早有名言,自由的乞丐比囚禁的國王幸福,自由是所有幸福當中最可寶貴的東西。自由就是如此平常,身在自由中的人,對自由就像對空氣一樣,並不感到特別可貴。但是,一旦失去了自由,才會感到自由真的是所有幸福當中最可寶貴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自由,就是失去了最大的幸福。

譬如,某市一位副市長兼公安局長,曾經連續四年榮獲公安部授予的「優秀公安局長」稱號。但他沒能過「金錢關」、沒能過「糖衣炮彈關」,他在吞噬著財富的同時,也在吞噬著自己的靈魂,吞噬著自己的自由。用他自己的教訓告訴人們:「失去自由比死更可怕。一個乞丐可以在陽光下公開乞討,而我卻見不到真正的太陽。」再如瀋陽市原市長慕綏新也深有同感:「活著真好,健康地活著更好,自由而健康地活著最好。」可惜,這些都已經離他們遠去,也許失去了,才覺得彌足珍貴,擁有時為什麼就那樣輕視呢?

這也難怪,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對金錢、權勢的追求和對物質的佔有。殊不知,金錢和權力面對生命顯得太渺小,金錢再多也只是一日三餐,房屋再多也只能睡一間。有錢不一定有一個好胃,山珍海味未必吃得香;沒錢不一定身子骨瘦弱,五穀雜糧也能吃得津津有味。住再簡陋的房子,睡再硬棒的板床,如果心靈充實,躺下就進入夢鄉,那感覺也一定很香甜;即使住進帝王式的莊園,享受超豪華裝修,睡在高科技大床上,如果精神空虛,睜著眼睛等天亮,那滋味也不好受。有些人雖然守著一堆花花綠綠的票子,守著一幢豪華的房子,守著一位貌合神離的天仙,卻未必能咀嚼到人生的真趣味,也未必能獲取真正的快樂和健康。

快樂不快樂,同樣也不能用手中的「權」來衡量。有了權未必就能天天開心,我們時常看見,有些弄權者為了保往自己的「烏紗帽」,處處阿諛奉承,事事言聽計從,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哪裡還有什麼真正的開心?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權,拿公款大吃大喝,遊山玩水,上歌舞廳「泡妞」;用貪贓枉法的錢「包二奶」、「養小姘」、找情人。他們雖然獲取了一時的感官刺激,找到了一時的開心,但卻給自己帶來了訴不完的懊悔。他們就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拿自己的靈魂去換取一段開心快樂的時刻,結果變成了傻瓜,他們最後失去的不僅僅是快樂和開心,甚至連生命也一起失去了。

法國傑出作家羅曼·羅蘭說:「一個人快樂與否,絕不依據獲得了或是喪失了什麼,而只能在於自身感覺怎樣。」生命中本就有太多的慾望,我們應該放下不該有的慾望,生命中本就有太多的沉重,我們應該放下一些包袱。正所謂知足者常樂。儘管人的慾望無窮,但只要我們能知足,便能常樂。

江蘇華西村吳仁寶,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自從他接管華西村之後,華西村在全國率先成為「電話村」、「彩電村」、「冰箱村」、「管道煤氣村」、「空調村」、「別墅村」、「轎車村」。當地村民給他的評價是「身體過硬,思想過硬,作風過硬,華西人離不開他」。多年來,吳仁寶恪守「不領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的「三不」原則,就連華西鎮人民政府每年批准他拿80-100萬元獎金,他也分文不取。吳仁寶對此的解釋是:「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這句話體現了吳仁寶事業成功的博大胸懷和「身外物,不奢戀」的知足心境。

每當談起「知足」,人們總是以為那是人的惰性流露,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其實不然。知足,來自於一種平和的處事心境,它源於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豐富。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俗話說:「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溝壑易填,人心難滿。」有民謠說,窮漢無隔夜糧,不過思米一斗,後來發跡為官,則「八品九品官太小,三品四品仍嫌低,當朝一品為宰相,又想南面當黃帝」。得一望二,也許是「人之常情」。

人生關鍵在於正視自己,凡事不可超出限度,生活的油鹽滋味要適量,過量則生活要變味,人的思想就會變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了追求更高一點的生活目標,使得我們許多人一生在茫茫紅塵中奔走忙碌,陷在名利的泥潭裡不能自拔。於是,我們攀比,希望在各個方面都超過自己周圍的人,當超過了自己周圍的人,我們還想再超過其它更遠的人。我們還想樣樣爭第一,卻從來不靜下心來想一想,一個人以有限的精力,能實現他無限的慾望嗎?不可能,其結果只能使自己更加痛苦。

生命離不開水,慾望也可謂人皆有之。欲而有節,猶如清茶一杯,其味雖淡,既能滋潤心田,滋養生命;而過渡的貪慾則是一杯鹹水,其味雖濃,卻只會越喝越渴,越渴越喝,即使給你一個太平洋,也無法消解那心頭之渴。人生在世,需要什麼,也不需要什麼;世界值得我們喜愛的東西實在太多,面對太多的誘惑,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麼才是人生的智慧。人生到底需要什麼?需要多少?這個問題並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一目了然,我們不能問別人,也不能看別人,而應該問問自己的心靈。

一位哲人說過:「真正的幸福並非所擁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常駐在一顆常常感恩,時時惜福的心境里。」的確如此,人生並不因為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東西而幸福,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需要,也知道如何滿足,同時意識到有些東西雖然很吸引人,但對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

總而言之,人活著就是一種心境。生活是一杯水,可以平平淡淡,生活是一碗湯,可以是酸甜苦辣,無論生活是什麼,都在於我們自己的心境調理和掌握。在人生的杯子里,如果注滿的總是鹹水,是永遠品嘗不出幸福的甘甜的。只有不求名不重利,清心寡欲,我們才能獲取真正的幸福。只要我們好好地活著,做一個好公民,生活才會快樂,生命才有意義!


推薦閱讀:

男人不吃喝嫖賭,活著幹啥?
活著,就要精彩
(8)讀余華的《活著》
活著,不要太累!
放慢腳步好好活著

TAG:心境 | 活著 |